学生物理实验心理品质及特征

时间:2022-05-30 08:39:00

学生物理实验心理品质及特征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的对象大多数是通过物理实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的直观手段,而且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之学习掌握物理知识及实验技能,培养其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因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中学物理实施素质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学生物理实验心理是在物理实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心理状态。如学生在物理实验时好奇、好问、好动,直觉思维占优势等。这些心理状态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指导和调节他们的活动和实践。初中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根据初中生物理实验心理特征进行物理教学,努力探索中学生的物理实验心理特征,既能优化教学过程,又能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

一、进行物理实验的心理品质

1.感知的片面性。教师借助演示物理实验,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生动、直观、鲜明的现象,变幻莫测的物理变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兴趣,但他们很难准确地感知重点现象,捕捉物理实验的本质属性及变化特点。感知停留在一般水平上,并产生对实验结果的误判,导致感知的片面性。

2.注意的发散性。教师演示实验时,学生一般对实验目的不甚明确,观察实验的系统性不强,条理不清,因而注意力容易发散。不能透过物理变化的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感知效果不理想,得不到对实验结果的清晰认识,对学生学习物理产生了一定的障碍。演示物理实验时,学生在新鲜有趣的实验现象中,能获得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但往往抓住其中一点不同的现象怀疑一切,思维停留在直观印象水平,无法深入,即思维具有强烈的直觉色彩。

3.想象的自控性。初中生的认识水平虽有提高,但其想象空间仍然有限。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对实验现象概括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不断增强,从而完善想象的自我调节能力。

4.记忆的差异性。初中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其机械识记、理解识记存在着相对差异,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不平衡现象。只要教师对物理实验引导得法,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去认识物理现象,理解物理知识,记忆物理变化规律。反之则可能形成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二、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心理特征

与上述心理品质相关,学生在参与实验中,会表现出以下的心理特征。

1.好奇心理。初中生走进物理实验室,便会对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感到新鲜、有趣,急于想做一做,处于直接兴趣为主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各种仪器上,不能认真听讲,对实验目的不清,操作不规范,急于实验,得出结果而满足好奇的心理。

2.畏惧心理。有部分学生进入物理实验室时,虽然兴趣浓厚,但怕触电、怕玻璃片,害怕一些实验器具伤害到自己,所以对自己动手实验产生了心理障碍,他们就只想看别的同学做,自己当一个旁观者。即使是自己动手做实验也只是敷衍了事,不能全面仔细地观察,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

3.运用心理。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懂得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步骤,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同时也能认识到物理实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此时,他们多数人都能认真按要求实验,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仔细全面观察,能获得准确、有说服力的感性认识验证所学知识。学生的这种验证运用心理,具有较高的实验探索的热情,对物理概念、原理及书上所描述的实验现象都想自己动手进行验证,以此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

4.创造心理。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他们便会由带着问题去实验,转变为根据问题设计实验全过程,在操作中学知识,在实验中进行再创造。把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思维活动敏捷、分析、比较、判断、决策能力得到发展,并开始动脑筋克服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们在实验中捕捉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综合得出实验结论。同时,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发展。鉴于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所具有的上述心理品质和心理特征,我认为,物理实验教学应做到“六个结合”:严格要求与激发兴趣相结合,现象观察与诱发动机相结合,启发思维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实验改进相结合,知识迁移与克服思维定势相结合,手脑并用与培养智力因素相结合。

如在“现象观察与诱发动机相结合”上,学生对实验的原始动机是好奇心理的驱使,只有把这种动机引导到学习知识的兴趣上去,方能学得主动积极。通过物理实验验证所学知识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有力的手段。学生在物理实验时都会产生期待心理,若教师加强引导,会促使学生精神振奋,把注意力集中指向各种现象,观察细微的变化和捕捉重点问题上,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感叹都会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探索和研讨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异常活跃。这样,使他们既获得知识,又认识事物变化的奥秘,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