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探讨8篇

时间:2022-10-14 09:42:37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探讨8篇

第一篇: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教学实践探讨

1.导学案的制作要立足于教材的校本化

制作导学案的原则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是以最简练、严谨、科学语言给出知识、素材或结论的工具。教材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作为教材组织的出发点。但教材本身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缺乏旧知识的再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点知识的互动探究等。要实现“少教多学”就必须将教材这一国家课程根据学生实际校本化,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研读教材,为课堂教学奠定认知基础。因此导学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1.1课标、考纲要求和课堂教学目标

要保证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中学习行为名词的界定,即“了解、认识、理解、应用、独立操作”等。除此之外,并将每节课教学内容给出明确说明。还要将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告知学生,即“记忆、理解、反思总结”等。

1.2本节学案必备的预备知识和体验

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是现有的知识和体验,为了使学生生成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学案中必须包括本学科相关知识回顾、必备的知识背景、材料和相关学科(尤其是数学)基础知识等。涉及生活实践和能够课前完成的简单实验一定让学生亲身体验,以便形成必要的感性认识。

1.3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

“少教多学”模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学生有效预习是最关键的,而教材对概念引入、定理定律的推导是简洁、规范的,给学生的预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导学案中过渡性的问题设置,无疑成为预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为使导学案真正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对于不同课型,问题设置方法也不相同。对于基本概念较多和理论性较强的课型,为了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必须注重概念的物理意义和理论形成过程的引导,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理论变成有型的物理事实。

2.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要立足于学生的预习成果和进一步探究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探索、拓展和有效应用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教师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课堂。因此,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与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2.1课堂的构建

“少教多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构建,课堂构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备课素材,二是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课堂相比,备课的素材除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外,更要充分考虑学生预习成果,即哪些是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能够较好掌握的,哪些是学生预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思维障碍是什么,等等。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学生的预习学案,针对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做出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行为范本,其设计理念应该是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平台,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行为设计方案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考总结、纠错提升”等。也就是说,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为保证行为的有效,问题的设置(也就是活动的内容)应该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拓展性,要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递进性设问,引导学生剥茧抽丝,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2.2高效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有了精准的素材和科学的设计理念之后,如何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和课堂高效呢?

2.2.1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学好能够学会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少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贯迎合高考的高要求,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不会或学不懂,这是限制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的进步来源于兴趣,兴趣起源于成就感。为确保“少教多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持续顺利进行,最先应该做到的是把学生通过自身学习能够学会的知识,做到准确、规范、熟练,并在预习过程中自主应用,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应用不仅是应用概念和规律解题,还应用旧知识生成新知识,理解新知识,而这一点往往被教师忽略,认为学生听懂了就算会了,会解题了就是会运用了,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会与不会的界限,自己也弄不清什么会,什么不会,失去学习兴趣和目标,“少教多学”的目的很难实现。

2.2.2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的结果性错误是过程性错误的表现。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才是真正的教学效果。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少教师只注意学生结果性错误,错了就讲,给出正确的解法,就认为学生会了。很少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疏于思考,被动接受,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不是生搬硬套,就是茫然不知所措,根本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发挥,教学效果不佳。我们必须明白,学生思维能力只有在不断地思考和应用中才能得到真正提升。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对学生能力提高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并善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如果可能,勇于把讲台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二是给学生充足的书写时间,善于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演算、分析过程,引导所有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习过程。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却可以保证每一位同学都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再有教师的适时鼓励,课堂教学效果就有了保证。

2.2.3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纠错,使学生得到真正提高。学生最直接的进步,就是将自己的错误改正过来,并且不再重犯。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教师的正确解答是不够的。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多年教学积累的结果,具有典型、规范的特性,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初学者的试探性思维,二者有着很大的差距,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教与学不能很好地结合。“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问题和错误,以学生的问题和错误作为合作交流学习的素材,允许学生以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多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共性的错误展现出来,采取分组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研究和探讨,找出错误的根源所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更新、完善思维过程,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错误。

2.2.4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学生之所以优秀,首先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良好的审题习惯、书写习惯、计算习惯、表表达习惯等。随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考查必然会进一步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习惯。而学生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督促实现。不仅如此,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了,规范性强了,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缜密,缜密规范的思维必将有助于学生学科能力提高。因此,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

2.2.5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多媒体技术为“少教多学”提供了无限可能,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思维过程的再现,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本文不再阐述。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板演模式必须淘汰,“一人算,多人看”的板演模式是制约“多学”的又一因素。需要计算和板演的内容,所有学生都要独立完成,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错误的予以纠正,正确规范的给予鼓励。

3.课堂教学反馈要立足于学生学习成果的提升和延伸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反馈不是简单的问题解答和检测,而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不是某一学习过程的结束,而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第一种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进行总结。对概念、规律的总结,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学科语言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对方法的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建模能力。在归纳总结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励学生富有个性的总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补充,逐步完善。虽然学生总结的方法不一定很完备,但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针对自身问题的反思和总结,才能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第二种反馈方式是课后限时作业,“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课后限时作业与传统教学的课后作业存在很大区别,传统教学模式的作业是课前制定的,更多地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主观性,很难达到学生“多学”的目的。为了达到“多学”的教学效果,课后作业的命制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之后,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深理解、深入辨析、强化应用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效重复和再现。对于再次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降低难度、改变方法的措施进行弥补,以求达到最佳效果。总之,“少教多学”的核心是“多学”,“少教”是相对于传统观念和传统单一讲授方式而言的。要想真正做到“少教”,教师的观念和行为都要改变,从观念上要真正把学生看成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个体,充分认识到教学活动重点不是知识的传承,而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判断及整合,探究学科发展规律,初步形成学科探究能力。在教学行为上变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树立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为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学习机会和平台。“多学”是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使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知识的复制”和“方法的再现”。而立足于知识的探究和主动生成,也就是说预习立足于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课堂立足于在教师指导下改进探究方法,完善学科知识系统,课后练习和总结立足于初步形成学科素养。

作者:王聪志 单位:河北定兴中学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第二篇:分层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1.引言

所谓合作学习,即通过师生间合作交流的方式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猜想,并通过适当的探究以及验证对相关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了解。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物理实验在具体教学中具有着关键的意义,需要教师在做好物理实验内容积极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方式的恰当运用保障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2.合作学习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合作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学生人格修养以及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途径。通过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在对学生主体能动性进行提升的同时获得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加,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发挥自身能力良好平台进行提供的同时使其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并因此获得自身主体性的发展。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以往教学模式中高高在上的教学主体,而是在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恰当的指点以及引导。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也具有着氛围营造的重要作用,能够在做好学生生活关注的同时形成自信心的树立,在对师生关系进行改善的同时获得学生团队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开展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以及科学价值观的树立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可以说是现今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分层合作学习的方式

3.1构建物理情境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情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物理情境建立中,要做好学生特点的把握,即在对学生目前所具有技能、知识进行充分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借鉴、实验演示以及讲故事等方式导入到实验学习当中,以此使学生能够在更为主动、活泼的情境当中做好物理现象的大胆质疑,在主动、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向。如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实验教学中,在实验之前,由于学生在微观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了解相对较少,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学生很难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把握,且在思维品质锻炼方面所获得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对此,教师则可以先对适当的情境进行建立,通过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对菜籽的直径进行测量。当学生接受该问题之后,在进行一定的思考后则可以大致确定了该问题的解决方向:菜籽的体积较小,要想对一个菜籽的直径进行测量,可以说是非常难的。而如果对多个、比如100个菜籽直径进行测量,则可以说是该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角度。此时,学生则能够获得了问题解答的思路,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了提出:方案一,用量筒对100个菜籽进行取出,根据个数同体积间的关系对直径进行获得;方案二,在完成100个菜籽体积的测量之后,则可以对其进行平摊处理,使其形成一个具有规则特征的长方向,在对其长度a或者b进行测量的同时对100个菜籽的平铺面积进行获得。之后,则根据d=V/S这个公式获得该厚度就是菜籽的直径。在学生对两种方案进行提出之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讨论,即讨论哪一种方案最适合该问题的解决。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以及操作过程中,学生则可以了解到,第二种方案是较为有效的方式。此时,教师则可以将问题再一次转移到本实验的重点当中,即让学生对油酸分子的直径进行测量。由于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情境铺垫,在面对该问题时则会感觉较为轻松、并不觉得存在较大的困难,并因此开展相关实验的操作。

3.2倡导自学质疑

在课堂中,教师也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以此使学生能够具有足够的空间以及时间对新学习到的概念进行了解,并做好事物现象以及原因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即要求其能够以独立的方式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一开始,要从较为简单、容易的角度入手,并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对问题的难度进行逐渐加大,使学生在形成阶梯型思考的同时在同实验现象进行充分结合的基础上获得问题的提出,并能够形成与同学进行交流的意愿以及欲望。如在“用打点计时器进行测速测量”这个实验中,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对速度相关的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在题目提出之后则可以安排学生先以独立的方式进行实验的学习以及操作,使学生在独自对打点计时器原理进行研究的同时通过说明书以及相关内容的阅读研究对打点计时器不同零部件的名称、原理、内部结构以及使用方法进行了解与掌握。通过该种方式,学生则能够从研究当中了解到,电磁打点计时器在应用中所使用的为交流电源而非直流电源,能够更好的对其周期频率进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则能够对打点计时器的应用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获得了实验原理的掌握。在具有这部分基础的情况下,其则能够在后续纸袋分析工作中较为清晰的对已经编号完成的纸袋进行分析,在同相关原理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对即时速度以及平均速度进行计算,不仅对该项实验的进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实验操作中的要领以及原理具有较好的掌握,且为后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小组合作探究

在物理实验中,合作学习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同时也是整个教学课堂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之前独立学习展现出的特点对合作学习活动进行选择,以此使学生能够在相互借鉴、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对物理实验相关操作进行完成。如在“电源电动势及电阻的测定”实验中,教师则可以通过开放性的方式开展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以及学习,并在实验活动开展之前为学生对充足的实验器材进行准备:包括有开关、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以及导线等。之后,学生则能够在对自身实验理解的基础上以小组的方式对实验原理、电路图设计以及相关数据的处理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学生间一定时间的合作交流,则能够在不同的小组单位中形成自身的要点以及提纲,并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对后续实验开展步骤进行一定的罗列,为后续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具体实验中,不同小组也对积极的热情进行了较好的表现,以更为融洽、有序的方式开展实验,在不同小组间都对巨大的潜力进行了发挥,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了制作:有的小组对伏阻法进行了应用、有的小组对伏安法进行了应用、有的小组对公式法进行了应用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都体现除了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在相互间对框架实验报告进行建立的同时对其中相关原理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且在数据采集方面也以细致的表格设计对其进行体现。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清晰的掌握,并因此获得了更为细致的研究效果。

3.4展示评价方法

在学生以小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时,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做好协调以及主导工作,即在将不同小组实验情况进行积极汇总的基础上做好不同小组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以此帮助学生能够对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建立。在评价工作开展中,要对学生的发展情况引起重视,通过学生互评、自评方式的应用对不同该小组存在的不足以及优点进行正确的指出,以此帮助学生在了解到自身存在不足的同时能够对其他小组、成员的长处进行认真的学习以及借鉴,并因此获得自身认知水平以及合作技能水平的提升。如在“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描绘”这个实验中,在完成小组实验操作之后,则需要由不同的小组对实验报告进行及时的上交,并进行相互间的交流评价。对于不同的小组来说,需要派出代表对本实验的原理以及实施方案进行描述,并根据实验结果以及误差做好分析工作,而在具体试验中,如果哪一名小组成员出现操作方面的失误、或者设备等发生故障问题,也需要及时做好分析。当实验完成、且小组对相关内容完成阐述之后,教师则可以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进行自评以及互评,在对对方优点、不足进行指出的同时对改正的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可以说,通过该种小组讨论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帮助不同小组学生对组内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及时发现的基础上实现重点问题的把握以及问题的及时解决。根据焦耳定律,如果灯泡通过电流的数值较小,灯丝热量则不足以提升其温度,也不能够使小灯泡发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小组学生通过对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的改变形成对电表读数规则的了解,并作出了详细的数据记录,通过该种相互交流方式的应用使学生更好的形成物理知识、方法以及相关事项的正确掌握。

4.结束语

合作学习的应用,为学生物理实验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提供了新的平台。在上文中,我们对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合作学习开展中,教师要注重不应当将其建立在形式上,而需要在伸入学生内部的同时根据学生存在的思维障碍进行学习,和学生一起深入的揭露现象背后的实质,建立对知识清晰的认识。

作者:朱惠忠 单位:江苏省吴江中学

第三篇:高中物理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物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上,因此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让他们在主动操作、加工、探索和体验中进行分析思考。

一、注重内容的趣味性与气氛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物理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学生真正全员参与、全情投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新颖、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活泼的活动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自由地展露才华、自在地发挥特长。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活动井然有序。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从毒性、排放物以及价格等角度进行分析比对,帮助学生综合分析当前环境污染以及环境治理的社会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有的从环保视角进行分析,有的从经济角度进行比较,还有的则从热值进行探讨……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一方面以社会焦点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宽松的探讨环境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不用迎合教师和教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活动的实践性与技能的应用性,增强学生的体验意识

活动的实践性与技能的应用性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学生通过运用物理课堂上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比对和验证,在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的巩固和内化。教师要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观察内容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亲自经历各种操作过程,从而在真切的体验中凸显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体验意识。如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电池所带来的污染以及回收再利用等问题也日趋凸显。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手机电池的再利用”这一课题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结合活动实践加深对物理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加他们的操作实践机会,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内容:①制作利用手机旧电池的手电筒;②改装一个用手机旧电池的小闹钟;③把手机旧电池安装在电动小玩具车上;④手机旧电池并联,给二极管输电,制作应急小台灯;⑤宣传手机旧电池的再利用方法,为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献计献策。这些活动内容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测量电压以及电池容量的方法,理解电池的放电特性;也在各种亲手实践中学会自主设计电路图测量电压及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三、注重要求的灵活性与形式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发展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教师要正视并尊重这种差异,并在物理社会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处理。教师要有意识地避免活动目标的机械和生硬,而是要制定具有弹性的活动目标和要求;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丰富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也适应学生群体智能的多元化,从而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主体成长”的新时期教学理念,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物理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发展,让他们在属于个体的收获中体验自己的主体地位。如在设计关于“摩擦力”的社会实践活动时,由于该部分内容是力学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层次,设计如下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并赋予了不同水平的活动要求。如在“小课题”部分,活动由三部分组成:①竹筷与钢筷夹球比赛;②猜想,没有摩擦的世界是怎样的?③讨论,如何测量最大静摩擦力?这其中既有感性的实验活动内容,让学生体会竹筷与钢筷的摩擦力不同;也有理性的发散性讨论,巩固了学生对“留迹法”的理解与运用,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不同层次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摩擦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及“若有若无,方向不定”的特性,从而在对摩擦力的理解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物理学科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物理学习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各项知识技能。

作者:季彩红 单位:江苏启东市建新中学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遍及各个领域,它深入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本次研究说明了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高效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一、强化物理课堂教学的预备性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虽然物理教师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但是这种预习教学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很多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无法了解学生是否预习了教师推荐的学习资料;二是教师无法即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不能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科学地做好课堂设计;三是教师不能在课前了解学生预习的成果,因此必须花费课堂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事实上,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克服以上的教学弊端。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电流的磁场》这一节课为例,在开展课堂教学以前,教师可给学生播放奥斯特实验的视频。该视频上说明将指南针放到直导线附近时,磁针对偏转,可见该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奥斯特实验的全部过程。当视频播放完毕以后,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以上的视频说明了一个什么物理现象?该物理现象的规律是什么?教师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在Word文本上,发送到教师的电子邮箱里。高中学生一般不喜欢抽象、艰涩的物理文字,却比较喜欢看直观的、生动的多媒体视频,因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喜好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观看了多媒体视频以后,可以应用课外的时间预习相关的物理知识,做教师布置的物理习题。当学生做完习题以后,教师可即时地得到反馈,了解学生当下的学习情况,并采用最佳的教学策略。高中物理教师只有应用高效教学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物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可引导学生充分地预习,为教师开展高效课堂活动做好准备。

二、加强物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重难点知识时,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会用静态的PPT教学方法或动态的绘图法引导学生学习。PPT教学法是指教师给学生看静态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动态的画图法是指教师一边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图,一边给学生讲解物理问题。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存在不足。PPT教学法的图片由于是静态的,它不能动态地展现物理现象,因此不够直观;动态绘图法会耗费较多的教学时间。基于此,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可突破以上的教学弊端。仍然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电流的磁场》这一节课为例,物理教师要在这节课中为学生讲解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这个环节的教学比较复杂,应用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会出现所说的教学弊端。现在有一名教师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学习,多媒体视频首先展现出螺线管的绕法,又展现出螺线管导电的电路图。该多媒体生动展现了螺线管通电以后产生的磁场、未通电时磁场断掉的情况、把螺线管绕组反过来以后磁场的变化……具有声光效果的多媒体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直观且具有动态性的动画让学生迅速地理解了这一环节的知识。当多媒体播放到一个段落时,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结合刚才学过的知识,你认为当前螺线管的左边是S极还是N极?当学生选择了答案以后,教师可迅速得到反馈,然后引导学生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这种交互性能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器官,促使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中。信息技术具有强化物理教学直观性的特点,物理教师要了解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这一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物理知识。

三、强调物理课堂拓展的项目性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通常只能为学生布置综合性的习题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物理知识,而不能应用为学生布置项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物理知识。这是因为过去网络不够普及,学生很难找到大量的物理学习资料,所以教师只能为学生布置具有综合性的习题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这种物理教学方法效率不高,综合性不强,不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技术找到需要的学习资料,自主地学习物理知识,于是教师的项目任务教学法就拥有了可以实现的基础。有一名物理教师就在网络环境下引导学生在课后做奥斯特实验的报告书,学生必须在报告书中详细地说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全部流程、实验说明的物理现象、该物理现象被应用的范围,表1为某学生总结的螺线管磁场与条形磁铁磁场的异同分析。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求搜集资料、可根据项目任务整合学习的资料、通过分析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通过项目任务形成物理知识系统。在网络的环境下,教师可应用为学生布置项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在做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研究物理学科的能力。

作者:辛天佐 单位:江苏省阜宁中学

第五篇: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思维型课堂教学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分别为实验观察法、已有知识的逻辑展开法、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法,三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维型课堂教学的主旨是思维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它包含着多种教学方式,如探究性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发现式教学以及分层式教学,等等。纵观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可见,物理教学内容过于逻辑性和理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比较大,难以提高的学习成绩常常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现代化高中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思维型课堂教学优势,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充分展现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势。

一、运用问题进行教学导入

提问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方式之一,提问可以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上,也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先用提问的方式将思维型概念引入课堂,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分析解决问题,促使思维型物理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现以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为例,教师进行提问:“当一颗苹果掉到你的头上,你会想到什么?”在没有明白教师提问含义之前,很多学生回答“疼”。这时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也觉得非常好笑,继续提问学生:“那么,一颗苹果砸在大科学家牛顿头上,他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快反应过来教师的问题“万有引力”。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对“万有引力”这个概念进行阐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第一次解释了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不可否认的是,万有引力为人类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截止到目前,人类天体研究事业已经如火如荼,但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位先驱,他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功臣。在学生对万有引力和牛顿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本章主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促使学生继续深思,从而深入剖析教学内容。由此可见,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高中物理中实施思维型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提问教学方式的重要作用,进而为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贴近实际生活的事例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解决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以贴近生活的事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也可以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用贴近实际生活的事例进行教学,可以为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现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用衣服摩擦塑料尺子,然后用尺子去吸碎纸屑,发现碎纸屑都被吸到尺子上。在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进而引入了本章主题“静电”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列举出了非常多的例子,如冬天脱衣服时发出的“噼里啪啦”声音,梳头发时头发粘在梳子上,手碰手时出现的触电现象,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生活中所接触的“静电”。学生将自己所了解的生活案例放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迅速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这对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以贴近实际生活的事例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也可以降低教学内容难度,对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引导学生进行学结与反思

引导学生进行学结和反思,是课堂教学小结的主要目标,这个过程是帮助学生梳理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结和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以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目标。依然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结和反思时,采用了思维导图和提问的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然后由教师根据重点知识内容进行提问,教师提问:“请同学回顾一下,对于本章教学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如何进行探索的呢?”学生根据学习过程回答教师的提问,并提出自己在本章学习中的疑问,由师生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为学生创造反思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反思学习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因此,在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探讨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然后通过思维型课堂教学,真正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作者:董建中 单位: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

第六篇: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加强实验教学

这里所指的实验绝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性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言而喻。还可以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器材,观察仪器的构造,体会工作原理,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物理规律、原理、公式,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消除对物理知识的神秘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成立物理实验小组,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搭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

二、培养组块思维

知识组块既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还可以是一个问题类型或一个问题模式,但更多的情况是知识、方法和经验的浓缩,它作为一个整体被储存、提取和应用。要在学生形成知识组块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运用组块思维的习惯:重视基本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问题的类型、物理情景以及解法和结论;注意新旧问题的比较和联想,将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将旧问题的结论和方法迁移应用于新问题;解决问题时通过理想模型的构建,训练快速、正确解决问题并进行组块思维的习惯。实践表明,通过物理系列问题的分析,总结出它们的共性,对训练学生的组块思维,提高快速解题是有利的。

三、教学行为多样

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相对性特征决定了同一行为在不同的人身上效果不同,单一的教学行为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不仅教学行为要多样化,同一种教学行为的呈现方式也应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当多种教学行为都可以达到教学目标时,教师一般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熟悉、可控程度高的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表现出一种惯性,那些不适应这种条件的学生就成为学校中的“边缘学习者”。多样化的教学行为能为有不同需要的学习者提供适合的学习条件,减少“边缘学习者”出现。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惯性化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积极性、思维参与水平之间总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即教师使用某种教学行为学生必然以某种相应的行为去应对,其中各种积极、消极的因素也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样,即使优秀学生所可能达到的最大发展水平也是相对确定的。只有教师改变其教学行为,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师生双方近乎凝固的创造性才能被激活。

四、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也就是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对于平时学习方法、习惯、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问题上给与指导,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提出新问题以保持他们学习物理的持久热情,如单独给这批学生布置作业外的“每日一题”,要求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他们创新方法。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般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定期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按章进行“好题妙解”例题讲解,增强对概念的领悟,以此帮助他们拓宽解题思路。对于智力较好,但随意性强,学习不努力的学生,着重在学习品质上对他们进行教育、调整,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负责完成某项任务,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培养其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态度,如吸收他们参加课外的科技劳动,在实验课上进行物理实验的表演等。对于少数学习和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一般采用不刺激,低要求,慢教化的策略,以维护课堂的良好纪律。

五、结合生活实践

物理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自然观察紧密联系。要树立脑中无物,难以树理的观念。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教学中由于问题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小球,木块等抽象的物理概念,更多的是采用学生在生活中能轻松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例如曲线运动中的有导弹、铅球、雨伞上下落的雨滴、水平飞行的飞机空投救助物资、发生形变的跳板弹起的跳起的跳水运动员,受力分析例子中可以列举加速、匀速、与减速的汽车或电梯,你的心电图、地震仪的记录图、太阳能热水器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的良好习惯,增强将物理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总之,有效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更新教育观念。根本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让更多的学生爱学物理、学好物理,使物理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乐园。

作者:邓新宇 单位:吉林省双辽市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物理课件制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当前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对现今革新教育教学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图以教材理论知识结合课堂实际操作,对中学物理教学中课件制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涵盖以往固有的物理教学和当代物理教学,对于中学物理课件制作的设计原则与一般流程作出概述,以获得课件制作存在的优劣势的相关思考,以此来提高教学实效,并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以达到个性化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中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固有的物理教学

在以往固有的物理学科教育当中教师的教学,较多的关注于知识和技能方面,重点教授知识系统的结构和逻辑性;以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并以习题练习来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加深记忆,强化理解所学过的知识。此类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知识体系及知识点,能够让学生获得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及计算技能。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教师大多会注重传递式的教授和灌输知识,但是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而复习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大量的做习题练习,因此会形成与生活实际、当代科学技术的脱节;注重最终结果而忽视经过的过程,较少有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学生唯有按照教师的思路学习,创造性思维方式难以得到发展。

(二)当代物理教学

伴随着当前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教学方式,显示着我国当前教育科技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育以计算机作为核心形式,使得我国教育导入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及新的活力,提供给学生较好的个人学习环境,可以做到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给予了有利的帮助。

(三)当代信息科技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1.利用当代媒体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物理学作为广博深奥、具有逻辑思维推理的自然科学,使得较多学生认为难以学好物理,特别是对文科感兴趣的女生,其多具有形象思维,对于学习物理大都会产生学习的畏惧心理。因此,提升物理教学的重点在于要将知识抽象化转变为形象化,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以多媒体教学的声音、光谱、色彩、形体、影像、动画等多元化功能,来创设物理的教学情境,将物理的抽象化概念转变为生动形象的物理影像,促进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

2.利用现代媒体辅助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因为受限于时空等条件和实验仪器,有部分实验的成效不佳。倘若应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辅助物理实验,能够具备直观显示、生动传神、由小及大、由远及近、改变时空、动与静的变动、快与慢的调适、重复播放等诸多功用。

3.利用现代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进行物理课外活动可以较好展示学生的自我特长,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充分运用。倘若在课外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必然会较好促进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够将学生学习到的微机理论应用在实践当中。

二、中学物理课件设计原则

课件即为特定知识内容的教学应用软件,是由教师或教学设计者按照教学需要达到的既定目标,教学任务编制的程序。教学课件的两大基本特性即是教学特性和软件特性,课件设计应立足于自我的客观特性来开展。教学课件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

在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之前,需要客观地思考在教学时所运用课件,是否可以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的知识,使用课件的效果如何?其判定的标准为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应该选准最佳的用途和用途时机,必须具备实用性。

(二)启发性原则

应用课件的目的即为革新以往固有的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倘若使用教学应用课件,则教师尽量少讲课与不讲课,但是课件的制作必须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以,在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时,需要较好的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实现,适当的对教学材料进行取舍,并让保留的材料自身具备启示性,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

(三)深刻性原则

课件设计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性研究,掌握教材的关键点、重点及难点,考虑怎样应用课件来处理此类重点问题,显示出课件的实效性。

(四)正确性原则

课件是直接服务于教学目的所用的,需要在制作与应用课件时做到正确无误。制作课件应达到:1.内容正确。2.合理制作。3.适合教育学及心理学的原理及客观规律。总之,在物理教学当中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促进教学方式的较大提升,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但在应用当中也不可完全否定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要使二者相辅相成,方可使物理教学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作者:周年生 单位:泾川县玉都中学

第八篇:高中物理课件制作实践与思考

伴随着当前新兴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以及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使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学校内也相应地出现了深远的新型变化,信息技术为各学科的教学开启了全新的世界,当代教育科学技术以信息技术为其发展核心,能够对于教与学的信息传播进程进行优化。变新以往固有的教育模式,以帮助确立当前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广博的教育资源能够给予素质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空间,多元化及直观化的教学方式也对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制作课件的流程

(一)选题

一般而言课件是教师为教学而使用的,应选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正好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综合媒体功能,互动特点等。选题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学课件制作和实施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确定,并对学校的资源条件进行分析,需要涵盖学校当前具备的软件和硬件。通常而言,课题只要具备下列特点,才可适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来讲授:

1.教材诠释的是生动具体的物理事物或是产生的物理变化过程,但是教材只是文字表述和平面的图片。例如高中物理教材的《曲线运动》,涉及到平抛运动的分解或速度变化进程的知识点。

2.教材知识点较为抽象化,难以被学生所理解。例如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机械波与电磁波》,以多媒体对处于动态的声波传导定律来进行展示。

3.教材的知识点在生活当中不能够实际看到,因为涉及到多维空间。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电磁感应》,即为磁场和电场此类不可见的物理现象,而且判别定律还涉及到三维空间。

(二)脚本的设计与编撰

脚本设计是制作教学课件的关键点,需要选择教学知识点,分布结构的构造,人机界面的形式,画外音文字的撰写,背景音乐的形式等作为认真细致的思考和周详的布置。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脚本编撰中,教师不但要全面认知多媒体计算机的卓越表现力,以此来提炼出完美的可行性企划案,又需要对教学目的和教学腹案具有全面的了解,熟知学生这一教学目标人群的学习心理特点。脚本的创作一般按照两步进行,首先是创作文字稿本,也即为创作A类脚本。由教师来编撰文字稿本,编撰时,需要依据教学知识点的关联性联系和与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对于相关的画外音和影像的素材划分出主从,合理地布置,改善教学知识点。其次为编辑稿本的编撰(B类脚本),编辑稿本是在文字稿本的基础上创作的,要形象具体地设计出每一个页面,此即为教学软件制作的直接基础。

(三)素材准备

“多媒体素材”即为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应用到的各类视听材料,也即为多媒体课件中,用来表述一定思想意识的各类元素,涵盖图案、动画、图像、文本和声音等。

(四)制作合成

制作合成是多媒体课件关键的环节,中心任务是按照脚本的需求及目的来设置教学课程,编辑各类多媒体素材,制作成影像唯美,视听效果一流,操作便利,互动性强的教学课件。(五)测评和评价制作课件结束后,要经历多次测试、评价、改进的过程,以对课件的质量进行确保。完成每个阶段后,也需要有评价和改进的这一必要阶段。

二、课件制作的思考

(一)主与次

在运用CAI作为物理教学时,应该首先对于主次的关系处理好,必须认知到教师依然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CAI只是起辅助作用,用来打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教学更加形象具体,生动有趣,促进教学效率。虽然其在部分地方具有较多的优越性,但也应该看到,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不但要教授知识,同时还需要较多情感互动及世界观的构建。此为CAI不能做到的,并且CAI对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及应对变化的教学能力都不具备。因此应该区分出主次从属的关系。

(二)虚与实

当前,在物理教学中的CAI应用,较多是作为模拟化教学(物理实验的模拟),此即需要较好的对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进行处理。用计算机来虚拟物理实验,有助于实验的明晰讲授和深入剖析,可是其毕竟是人为设计与制作的,一方面学生不能认知到以往的人们在各类实验设计中所显现的物理理念的成就,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形成疑问: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此就会和物理教学的要求相背离,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所以,在进行CAI教学时,必须要努力培养学生自我动手实验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获得亲身的体验。

(三)容量与效益

CAI教学和常规教学相比较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区别,即为能够在一节课的授课之时进行多个演示实验,教学内容完成较多,增加了课堂授课量,提升教学的效率。此为其一大优点,但应该处理好容量与效益的关系。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新事物的接受,人们通常都需用一个阶段的时间来适应,不可能立即接受,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也同样会如此。教学内容的大容量讲授,一定会形成不求甚解,如此就难以获得学习的高效率,只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选择和设计多媒体课件需要顾及到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将抽象思维最大化地转变成形象具体。同时,适当掌控时机,梳理和固有教学方式之间的关联性,有效规避在课堂上滥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突出其主导性,而多媒体课件只是作为辅助教具来进行应用。教师需要用心进行设计制作、开发具有创意性的物理演示实验,让各类教学设备及现代化教学辅助方式可以较好地显示出自身的效用,方可有效地提升物理教学的质量。

作者:崔立军 单位:庄浪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