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旋转力研究论文

时间:2022-01-10 04:22:00

大气旋转力研究论文

一、大气和地球是整体运动

大气也在旋转,大气和地球是转成一体吗?

假设高空有一物体,没有任何运动的现象,是一个空中停留物体,我们用一架直升机来做比喻。

如:一架直升机在赤道附近某地四十公里高处停止飞行,这时飞机和某地地面、地心三点垂直的。一小时后又如何呢?

已知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地球半径6378.1公里。那么地球自转一小时是360°÷24=15°地面一小时运动6378.1×2×3.14÷24=1668.9(公里)。

飞机一小时运动(6378.1+40)×2×3.14÷24=1679.4(公里)。

一小时后地球转动角15度,地面运动1668.9公里,飞机就必须随气流运动1679.4公里,只有这样飞机一小时后仍停在某地40公里高处。假如飞机不随气流运动,一小时后将在原来地面以西1668.9公里的上空出现。飞机要往西去,只需停在上空就能到达,要往东去,飞行速度一小时不超过1679.4公里,是永远到达不了地点的。之所以没有这种现象,是大气旋转的作用,是物体随气流运动的作用。通过以上运算不难看出大气和地球转成一体,地球的核心就是大气的旋转核心,所以说大气和地球是整体运动。

二、大气的运动力

大气的运动速度是非常快的,任何物体都要随气流运动以上我们把直升飞机当作空中停留物体,因为直升机借助机械力能在空中停留,如果没有机械力的作用,直升机将是个落体,会像地面下落,直升机在空中借助机械力停留时,没有飞行的状况下,每小时能随气流运行1679.4公里,可见大气的运动力是很大的。

其实物体随气流运动不需很大的力,因为地球和大气这个旋转体是在宇宙空间运行的。假设这架飞机的地方没有滚动的地球,也没有旋转的大气,它将是个失重物体,失重物体稍加一点力就会运动,所以大气的运动足可以使一个失重物体随之而动。任何物体都是一样,不在大气的旋转体内都是失重物体,如果进入了大气的旋转体,都会随大气的运动速度而运动。

假如你站在赤道地面上,双脚用力向高跳,跳得很高很高,当你落到地面已经是一小时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地面已经运动了1668.9公里,可你仍然落到了原地。原因是你跳在空中时,身体也在随气流运动,因为大气和地球又是同一个旋转体,所以你在空中无论停多长时间还会落到原地的。

三、旋转向心力

无论你在地球的哪个地方,核心都在你的垂直下方,上方在旋转的周围,任何物体进入了大气的旋转体内,都会向核心运动,物体从外到内的过程就是人感觉从上到下的现象。物体的下落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做一个试验:用一个盆子,里面盛半盆水,把一些轻重不同的颗粒洒入水中,这时,这些物质在盆底的各个地方。使水旋转,你将发现这些物质向核心运动。当达到一定效果时,轻重不同的物质又有明显分层。类似地球的各个圈层。如果你把水胡乱搅动,不使水旋转,水中的物质不会全部进入考核心的,水的旋转能使比水重的物体向核心运动,同样道理,大气多的旋转也能使比大气中的物体向核心运动。

有一物体从旋转向核心运动,人的感觉这一物体是从上向下坠落。假如这一落体正好落进通向地球另一面的孔里,这一落体会不会从地球的另一面冲出去呢?

物体进入核心,旋转过程中产生的力已经结束。如果物体借惯力继续运动,已经是向上运动的形式,旋转中又从相反的方向产生了力,所以物体到了核心就到了终点,不会从另一面冲出去。这就是旋转过程产生向心力的作用。

四、旋转离心力

物体的轻重是由密度来确定的,同体积的物体密度大的向心力就大,物体就重,密度小的向心力就小,物体就轻,密度的大小就是向心力的大小。

从密度表上查出:氦气的向心力是每立方米0.18千克,近地面空气向心力每立方米1.29千克,铅每立方米2100千克

把1立方米空气放进水里,它将产生的离心力是1000-1.29=998.71千克。在造船上已得到了应用,排开了1立方米的水就能看到998.71千克的离心力,也就是水中的浮力。

把1立方米的铅放进水里产生的向心力是2100-1000=1100千克。铅比水的密度大,在水里就产生了向心力,因为1立方米的铅放进水里排开了1立方米的水产生了1000千克的离心力,所以铅的向心力在水里每立方米只有1100千克。

能使气球上升,船产生浮力,能使人在地球上自由生存,能使比空气密度大的各种物体固定在地面上,能使树上的果子落地,能使空中物体下落,物体产生重量等等,只有大气的旋转才能完成的效果。大气的旋转是地球运动的动力,也是地球形成的主要因素。只有大气不停的旋转,地球才能永恒的存在。

[论文关键词]大气旋转力整体运动大气的运动力向心力离心

[论文摘要]因为地球是旋转式运动,所以说大气也在旋转。无论你在地球的哪个地方,核心都在你的垂直下方,上方在旋转的周围,任何物体进入了大气的旋转体内,都会向核心运动,物体从外到内的过程就是人感觉从上到下的现象。物体的下落是怎么产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