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下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时间:2022-09-10 09:32:28

大众文化下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长期的教育实践所创造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主要在引导、规范、激励、凝聚广大师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文化的崛起改变着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以资本化形式冲击着校园文化的价值理性,以格式化方式削弱着校园文化独特魅力,更以过度娱乐的价值追求弱化着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然而,大众文化是把“双刃剑”,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技术性也为校园文化提供了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创新建设路径。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大众文化是凭借市场化的商业运作和现代大众媒介的传播出现的,旨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各种文化消费需求的商业性文化。随着大众社会的形成、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和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大众文化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的崛起迅速地改变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态,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一)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淡化校园文化的文化力。大众文化的商业性使得文化可以以资本的形式赎取和转化为经济价值,其文化价值往往要通过市场交换后形成的经济价值才能实现。文化的资本化决定大众文化关注的是如何实现经济价值,而将真正决定它作为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物质商品的文化价值放在从属的地位。霍克海默指出:“在文化商品中,所谓的使用价值已经为交换价值所替代;在人们欣赏艺术作品的地方,到处充满着走马观花和确凿可靠的知识:沽名钓誉者取代了鉴赏家。……任何客体都不具有内在的价值;它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获得价值。”文化的资本化冲击着基于价值理性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中作为手段的经济价值和作为目的的文化价值二者之间的地位颠倒,淡化了校园文化的文化价值,削弱了校园文化对高校师生的引导、规范、激励、凝聚作用。(二)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弱化校园文化的教育力。娱乐性决定了大众文化是一种注重感性的文化,满足的往往是人们比较基本的、低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不是深层精神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从心理学层面看,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进行自我抚慰的文化形态,是感性的和欲望化的文化。当人们沉浸其中时,实际是没有得到真正的娱乐,而只是一种麻痹的状态或是对现存生活的一种逃避,正如霍克海默与阿道尔诺所言:“欺骗不在于文化工业为人们提供了娱乐,而在于它彻底破坏了娱乐,因为这种意识形态般的陈词滥调里,文化工业使商业将这种娱乐吞噬掉了。”[1]大众文化以大众传播媒介及移动网络技术为支持实现对校园文化的渗透,师生的口味越来越倾向于接受轻松、愉悦的文化形式,从而造成校园文化形态形象化、文化内容趣味化、文化宣传取乐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戏的形式弱化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三)大众文化的技术性削弱校园文化的创造力。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以大工业和现代科技为基础,具有生产的批量性和可重复消费性,而以经济价值为主要追求又决定了它必须从重视生产的批量性转向消费的批量性。霍克海默指出:“文化工业引以为自豪的是,它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先前笨拙的艺术转换成为消费领域以内的东西,并使其成为一项原则,文化工业抛弃了艺术原来那种粗鲁而又天真的特征,把艺术提升为一种商品类型。”[1]大众文化时代具有文化工业化特征,校园文化被高科技的信息、影像、仿真、虚拟等技术进行程序化、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并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及互联网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合一的精致度及全球同步的在场性实现了格式化颠覆,格式化了校园文化的文化形态、文化内容及文化精神。文化的模式化、批量化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使校园文化丢失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和风格、丧失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进而削弱了推动校园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创造力。

二、大众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

文化走向大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文化的发展将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全新路径。大众文化虽然以其特有的商业性、娱乐性、技术性特点弱化了校园文化的文化力、教育力和创造力,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校园文化的灌输性、抽象性、控制性,使校园文化向大众化、通俗化和民主化转变,激发并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化力、认同力和亲合力,为校园文化在大众文化时代的创新建设实践提供了新的契机。(一)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提升校园文化的内化力。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决定了它的生产和接受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因此,大众文化的文化传播既不是通过政治途径强制性地灌输给大众,更不是通过学术途径由精英传达给大众,而是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直接进入大众的现实生活中。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决定了它能满足大众的利益需求,正如费斯克所说:“大众文化又为大众所有,而大众的利益并不是产业的利益……一种商品要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须包含大众的利益。”[2]大众不再是产品的被动消费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生产和存在方式。大众只有在了解文化产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在心理、精神的双向交流和影响的过程中赋予大众文化产品特殊内涵和使用价值,即内化文化产品的价值并形成自我的需要,才能主动消费文化商品。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不但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实现了校园文化结构从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等级化向民主化的转变,而且以学生需要为导向的校园文化产品实现向自下而上的文化生产方式转变。同时,放弃强制性灌输的校园文化选择了师生互为主体、平等对话的文化交流方式,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在文化的建设、传播中以积极参与、主动选择的方式内化了校园文化价值,并建构为自身价值体系,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化力。(二)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提高校园文化的认同力。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在于它以温馨、轻松、欢乐、回忆等形式,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喧嚣躁动、紧张疲惫、压力超荷的大众舒缓自己的精神生活,弥补生活的单调性、片面性和孤独性。同时,大众文化还经常通过虚拟的方式表现现实,使大众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实现对文化价值的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在文化形态上以轻松、自然代替了严肃、生硬,使大学生对高尚深刻的校园文化理想信念达成视域融合;在文化内容上以平易、现实代替了高深、神秘,使大学生更易理解抽象思辨的校园文化内容;在文化形式上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交流代替了严肃庄重的道德说教,使大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语言对话中提升对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的普遍认同感。(三)大众文化的技术性激发校园文化的亲和力。大众文化的技术性在于其生产及传播的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大众文化依靠先进的传播媒介、数字化高保真的声像制作、全球一体化的互联网载体,使不同形态和不同模式的文化在网上自由流动,打破了不同文化的壁垒,加速了传统文化、大众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大众文化依靠现代科技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不但打破了校园文化高高在上的膜拜感,为大众带来了平等的体验,还推进了校园文化的民主化,使校园文化从“精英”走向大众,从理想文化走向现实文化。基于生活实践的大众文化向大学师生展示了一个鲜活的现实世界,提高了大学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关注与认识,推动了校园文化中的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同意识的建构、价值信念的传承。

三、大众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迪

大众文化以资本化形式冲击着校园文化的价值理性,以格式化方式削弱着校园文化独特魅力,更以过度娱乐追求弱化着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但大众文化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向大众化、通俗化和民主化转变,激发校园文化的内化力、认同力和亲合力,为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实践提供新的路径。(一)创新文化理念,巩固校园文化的价值主导性。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仅是校园文化的精髓,还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校的办学理念为主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一是以高校办学理念为主导,体现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办学理念是从高校办学历史上积淀而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学校精神,它回答了各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大学为谁办、谁来办、怎么办等问题。例如广西师范大学以“尊师重道、敬业乐群”为校训精神,以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为建设目标。办学理念不仅支配着广西师范大学的办学行为,而且对广大师生都具有目标引导和行为激励等功能。因此,校园文化要以各高校的办学理念为精神主导,彰显鲜明的个性。同时,高校必须提升校园文化的大众性,文化形态上以轻松、自然代替严肃、生硬,使大学生对高尚深刻的校园文化理想信念达成视域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规范、激励、凝聚作用。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增强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增强文化先进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校园文化核心价值,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的正确前进方向和科学的发展道路,引领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保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校园文化经过大众文化传媒的信息传播和文化改造,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加速了传统文化、大众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实现了校园文化的全方位入脑入心,最终转化为广大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三是以大众文化的构建方式,增强校园文化的时代性。文化走向大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文化的发展将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全新的路径。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校园文化的灌输性、抽象性、控制性,增强了校园文化的时代性。文化形式上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交流代替了严肃庄重的道德说教,使大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语言对话中提高对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的普遍认同感。基于生活实践的大众文化向大学师生展示了一个鲜活的现实世界,提高了大学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关注与认识,推动了校园文化中的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同意识的建构、价值信念的传承。(二)优化文化结构,增强校园文化的内容主流性。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能集中反映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包含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等内容。大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商业消费化、娱乐肤浅化和技术格式化,容易造成校园文化的功利化、低俗化和虚拟化,不但降低校园文化的思想性和学术性,而且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与道德观。优化校园文化结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主流文化占据着校园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即占据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的主导地位。以宣传教育(报告、讲座、媒体等)、文化活动(辩论赛、朗诵赛、读书会等)、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为校园主流文化载体,借鉴大众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文化形态上以轻松、自然代替了严肃、生硬,使大学生对高尚深刻的校园文化理想信念达成视域融合;文化内容上以平易、现实代替了高深、神秘,使大学生对抽象思辨的校园文化内容更易理解;文化形式上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交流代替了严肃庄重的道德说教,使大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语言对话中达成对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的普遍认同。(三)整合文化传播,提升校园文化的宣传实效性。基于科学精神的大众文化深刻改变着校园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校园文化文字符号的穿越性、声音符号的在场性和图像符号的形象性等特点深刻影响着大学师生。将触角伸向身体领域、消费领域和符号领域的校园文化以更贴近师生的生活理念和品位的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育着高校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选择师生互为主体,促进校园文化的价值内化。文化建设主体以平等对话的文化交流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在文化的建设、传播中以积极参与、主动选择的方式实现校园文化价值内化并建构自身价值体系,提升校园文化的内化力。二是以师生需要为导向,转变校园文化产品生产方式。通过大众文化市场化的运作,使校园文化直接地进入师生的现实生活中,在心理、精神的双向交流和影响的过程中赋予这种文化产品特殊内涵和使用价值,亦即内化文化产品的价值并形成自我的需要,进而主动消费文化商品。三是运用大众文化传播技术,促进其他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价值认同。大众文化的技术性在于其生产及传播的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大众文化依靠先进的传播媒介、数字化高保真的声像制作、全球一体化的互联网载体,打破了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壁垒,增进了不同形态和不同模式的文化在网上自由流动,加速了传统文化、大众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促进其他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价值认同。通过文化主题设置、文化内容的定向传播,采用虚拟表现现实的表达方式,能使广大师生在轻松、快乐的享受中达到对文化价值的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3.

[2]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8.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

作者:易菊英 苏杰初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