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原则与策略

时间:2022-09-26 04:07:10

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原则与策略

一、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界定

1932年美国学者华勒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把与之类似的“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3]在美国,部分专家认为“校园文化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价值观念、价值信仰和办学理念等”。校园文化的作用则在于“它能够对学生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引导和提供参考框架”。[4]在国内,校园文化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才被学界提出:所谓校园文化即是指“在大学生社区成员中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以及此种价值观在物质和意识层面上的具体文化形态”,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它是一种“隐性而独特的亚文化形态”。[5]面对全球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高校校园文化的国际化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但目前尚未有对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确切界定,应用理论及对策研究也几乎为空白。我们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就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个独特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在国内文化同国外文化的有机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和系统,它是一种“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社会亚文化,它是在弘扬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外来先进文化,既体现历史文化积淀的独特性,又彰显时代气息的鲜明性。

二、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意义

1、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已经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或寻求强强联合,或寻求资源互补,开拓合作关系,是当代大学顺应形势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国际化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学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特别是校园文化国际化的建设,能有效增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能促使更多的中外学生在世界的舞台上诠释与传播好“中国梦”,提升中国教育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2、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6]人才培养国际化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要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开放、多元、和谐、包容的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3、满足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当代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有迫切的内在需求。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独特历史背景下,成为一名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能进行畅达跨文化沟通的高端国际型人才,是广大学生努力的方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大学学术文化。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海外文化和氛围,为出国学习做好准备,也可以为没有机会出国学习的学生提供接触国际优质资源的平台。

三、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原则

当前众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成效初现。但在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方向性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中外大学生发展成才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用的人才。因此不仅要注重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国际化的氛围中形成世界意识和广阔的胸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既具有国际竞争力,又能在世界的舞台上说好“中国故事”的中外优秀青年为目标,形成一套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实现国际交流广泛开展,中外文化和谐发展的国际化校园文化体系。2、结合性原则:扎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本土和国际化相融合的道路高校在借鉴学习国外优秀办学理念、办学方法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要对西方的文化渗透保持警惕,辩证地学习。立足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正确对待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走本土和国际化相融合的道路,强化中外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在葆有民族思想精华的同时融进外来文化的典范,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理念,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作出贡献。3、时代性原则: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校园文化国际化路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运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交互性、资源共享等优势,推进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于此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高校文化底蕴与语言的优势,加强双语或多语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交流,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真正搭建互联网+平台,创新校园文化国际化的途径。

四、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基本策略

为了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背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效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持续推进国际交流的有序开展,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的国际化氛围。1、依托多种载体,积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校园文化,一方面受制于社会文化,一方面又是社会文化中层次较高的文化,具有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7]通过举行一些与当前国际趋势接轨、贴近世界发展实际的活动,能很好地引导大学生关注世界,思考现实。如国际时事学习讨论会、模拟联合国大会、模拟APEC等活动,能有效拓展学生看待国际问题的视野与角度。通过学校的外语文化节、国际时尚文化节、国外知名高校宣讲等活动,可以促进中外学生的互动交流,增进多元文化的理解与交流。2、组织学生参与涉外志愿服务,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校园内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应充分抓住机遇,让学生们参与到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活动中。近年来,国际化志愿服务团队成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杭州作为国际知名的旅游文化城市,更是成为了众多外籍人士学习生活的首选。在杭高校大学生广泛参与涉外志愿项目的服务,如为重要交通枢纽、景区提供双语咨询服务,重要景点的双语讲解等,大大提高了杭州的城市文化形象,更让大学生们通过实践提升了自身的语言应用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世界互联网大会、G20杭州峰会等大型国际会议的召开,给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世界的平台。3、结合专业特色,持续推进国际交流的有序开展。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指出:“2015年,浙江省高校派出的交流生总数7865人,比上年增加了6.73%;交换生总数7465人,比上年增加了19.38%。”目前,浙江省高校已同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院校、教育机构建立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包括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师生互派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还积极开拓社会渠道,将国外文化的先进元素带回本国,邀请国外专家到学校进行工作访问、学术交流、艺术展演等,不断增加学生接触国际文化的机会。4、调动留学生积极参与,深入营造国际化氛围。2014年的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并重”,“来华留学”成为中国大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浙江高校的外国留学生总数已达25964人,与上年相比增加了9.0%。”[8]留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的重要群体。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广大中国学生的努力,也需要充分调动留学生们的积极性,营造文化多元、中西合璧校园氛围。如为留学生和外教开设春节派对、留学生中华才艺大赛等,让广大留学生感受强大的中国文化魅力;组织“外文歌曲大赛”、“外语风采大赛”等,中外学生同台献艺,增进不同文化的理解与交融。大学生书法协会、戏曲协会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社团也吸引了许多留学生加入,更有留学生参与了青年志愿服务的行列,更深层次地融入中国的文化与生活,中外文明的交融程度逐渐加深,国际教育的辐射效应日益凸显。

作者:许丽芬 裴学进 韩晶晶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R].2017.2.27.

[2]张彦.超越历史与自发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90.

[4]孟可心.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比较与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

[5]程利.浅议高校校园文化内涵[J].管理之窗,2003.05.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光明日报,2010-07-29.

[7]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2015年)[R].浙江省教育厅网站文件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