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6篇

时间:2022-08-24 03:39:4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6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雷锋活动的互动

摘要:雷锋精神代表了中国传统优良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先进文化的代表。高校校园文化是传播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因此,把雷锋精神同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有助于高校师生德育、美育以及全面发展。以高校校园文化、雷锋精神的内涵入手,重点分析了两者的互动关系,最后探讨如何用雷锋精神构建高校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雷锋活动;互动关系;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校园文化是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注入校园文化无疑可激发校园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增强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价值导向中的正能量。因此,只有厘清高校校园文化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雷锋活动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将雷锋精神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雷锋精神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面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文化;第二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生活中的精神文化部分,而不包括诸如物质、制度等方面的文化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囊括了大学校园里的一切,包括各种物质、精神、制度等表现形式。本文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界定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师生与学校之间通过互动而产生的一切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表现形式的总和。由此界定可以看出,高校校园文化诞生的环境是在大学校园,参与主体是高校师生,表现形式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等。

(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

雷锋精神体现了平凡个体的强大生命力,它蕴藏着一种自我超越、舍身成仁的伟大品质,它不仅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归纳起来,学雷锋活动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践行了一生的行为准则,他像一轮温暖的太阳,给身边的人带去光和热。从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助人为乐的事迹数不胜数:为探亲大姐买车票,替腿脚不便的大娘扛包裹,向灾区难民捐赠节约下来的零钱,帮忙照顾烈士的母亲……在雷锋看来,服务别人也就是服务自己,他人快乐了自己也快乐,他总是把别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却常常忽略了自己。正是这样一位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平凡人,在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奉献中活出了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2.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雷锋就像一枚“螺丝钉”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清楚地知道,一枚螺丝钉的力量很渺小,但是许许多多的螺丝钉就可以组成一台大机器,每一颗螺丝钉只有坚守好自己的位置,永不生锈,那么整个大机器也才能够正常地运转。因此,不管什么艰苦的工作,雷锋都毫无怨言,只要是党和人民需要他,他都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种不断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在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同时,雷锋也注重不断学习和创新。他在日记中提到,工作很忙,时间很紧,但只要你愿意学习,总会挤出时间。人如果不通过学习来提高和丰富自己,那么就会很容易陷入落后和平庸。正是这股子学习的劲,雷锋学习了前沿的科学技术,学会了骑车驾驶和骑车修理。

4.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一直坚持践行我党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反对浪费和奢靡。他细心地收集了生活中别人用过的铁丝、牙膏皮、破手套……等到用得上的时候,他就将这些“废品”变成“宝”。他的衣服、裤子和袜子的补丁一层又一层,只为能节约下一些钱为社会主义搞建设。正是每一个像雷锋一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个体,才铸就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伟大的集体。

二、高校校园文化和学雷锋活动的关系

(一)校园文化活动是学雷锋活动的平台和载体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高校校园,也应该积极弘扬和学习雷锋精神。高校校园文化为学习雷锋精神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具体来说,可以把学习雷锋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向高校师生输送雷锋精神的价值观,于无形中规范和影响高校师生的日常行为。

(二)学雷锋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就是提高高校师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而雷锋精神就正好有这些积极的育人作用,因此学习雷锋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雷锋精神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积极作用有以下五个方面:

1.雷锋精神的陶冶作用。上文已经谈到,雷锋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如果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这有利于高校师生直接学习和体验雷锋的精神价值,进而影响和陶冶自己的情操。雷锋精神通过校园文化这样一种载体,实现了一种价值渗透,于潜移默化中教导了师生,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强化了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在思想上和党保持一致,坚定自己忠于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2.雷锋精神的导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雷锋时刻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此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也就是把雷锋作为高校师生行为准则的标杆,激励师生像雷锋学习,时刻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和追求。这样一来,师生的行为准则就不再是空洞的条例,而是变成了具体鲜活的学习典型,有助于高校师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3.雷锋精神的凝聚作用。雷锋精神的出发点是以集体利益为首,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对党和社会主义忠诚。因此,将高校校园文化同雷锋精神结合,就是号召高校师生要凝聚在一起,把集体利益放在前,个人利益放在后,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集体建设添砖加瓦,做出自己的贡献。

4.雷锋精神的教育作用。雷锋精神以一种感性力量的存在,在高校校园内影响和教育着广大师生。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只有努力把雷锋精神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才能营造出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在思想、道德和美的鉴赏力等方面教育广大师生,也才能促进广大师生追求和学习美好的事物,得到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5.雷锋精神的规范作用。一方面,雷锋精神激励着高校广大师生不断向前、为集体利益而奋斗;另一方面,雷锋精神也约束着广大师生不能做有损于集体或他人利益的行为。雷锋精神的这种规范作用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却积极营造了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强化了师生的精神支撑,使之用自律方式来规范和要求自己。

三、用雷锋精神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途径

雷锋精神使高校校园文化内容更加丰富,高校校园文化使雷锋精神得以深入人心,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因此,如何更好地将雷锋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融合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下文将从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及制度层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指的是围绕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体文化,物质文化是有形的文化,如校园海报、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断变迁和丰富,学生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如何,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创新的基础前提必须是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如为了提高雷锋精神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将雷锋故事与时下流行的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相结合,用一种有趣的媒介形式传播雷锋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从宏观层面看,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引领着一所高校的基本走向,从微观层面看它往往体现在对师生思想方面的影响和塑造,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传播雷锋精神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理想信念、意志品德等方面深层次地引导大学生。因此,在实践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相关活动时,要不断把时代最前沿的思想和内涵与雷锋精神相结合,赋予其新的含义。如过去的雷锋精神包括助人为乐、义务劳动等内涵,结合新时代的时代背景,雷锋精神也可以向互助帮扶、心理服务等领域扩展。只有这样,雷锋精神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以一种易于被当代大学师生接受的形式影响着广大师生,指导着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成长。

(三)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在维持学校得以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及体制等方面,它是学校师生和谐工作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规范和约束着师生的行为举止,维持着学校良好的风气。制度文化的实施力度比较强,因此把雷锋精神同高校制度文化相结合,一方面体现了雷锋精神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雷锋精神在高校校园的传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把雷锋精神与高校制度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找好契机和结合点,制定出来的学习雷锋精神相关制度要规范化和人性化。只有做到了规范化和人性化,制定出来的学习雷锋精神相关制度才能喜闻乐见,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结语

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把雷锋精神引入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可以陶冶高校广大师生的情操、鼓励他们向善向上、在思想和行动上教育规范他们,而且能增强广大师生的凝聚力,使得他们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时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共同为塑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努力和奋斗。

作者:谢艳 陈红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士国.用雷锋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界,2010(8).

[2]彭蕾,孙波.对推动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4).

[3]徐雪平.积极弘扬雷锋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今日中国论坛,2013(12).

[4]张敏.寓雷锋精神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J].教育探索,2014(3).

[5]卢聪,鞠凤琴.雷锋精神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市场,2016(1).

第二篇:多元文化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多元文化在高校校园的繁衍中产生了诸如文化盲从、重物质轻精神、娱乐性和功利性突出等不良现象,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新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采用适应新形势的多元化组织和渗透教育方式、辅以时效的监管和反馈机制,是确保校园文化可管可控、构建和谐健康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教育;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随着社会全球化的演进、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的深入以及网络技术的空前发展,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新潮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交汇碰撞、融合化新,国内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了繁荣新景象,创新和多元化是文化发展的新特点。作为思想文化前沿阵地的高校校园,思想高度活跃、文化丰富多样,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更是层出不穷。尚未成熟的多元化文化玉石相杂,既有积极向上的方面,也有肤浅世俗的内容。新颖、多元的文化思潮为高校校园开阔了眼界和思路,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文化乱象和校园正统文化的失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是知识和文化的接收者、传播者,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能让好的思想和认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也可能将不良的观念和行为扩散为一种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连续奋斗,他们是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风尚的建设。同时,大学生涯也是一个人成长和人生“定型”的重要阶段,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引导将对他们之后的人生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育如何在新的复杂形势下继续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因势利导地引领他们建立正确、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已成为现代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社会多元文化冲击高校校园文化所产生的问题

1.文化盲从现象普遍。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市场经济的他律性、功利性以及中国经济的过快增长,导致人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物质文明建设中去,精神文化领域的发展无法跟上经济超速发展的步伐,从而造成普遍的精神空虚和迷茫。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下,全面化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为其他不同种群文化在国内社会中的快速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主体精神的空虚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汇聚到高校校园,汇聚到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的青年学生身上,便产生了许多文化乱象和盲从。比如,“95后”甚至“90后”大学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上较为欠缺,却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过洋节、吃西餐已经被大学生贴上了“时尚”的标签。此外,对西方电视电影的过分追捧以及对西方社会的非理性向往也都体现了多元文化思潮下的文化盲从。

2.重物质、轻精神现象严重。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大学生身处社会大潮的底层,对物质利益有迫切的需求,这使得他们很容易衍化成过分追求物质的“现实型”个体。各大高校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在新校区扩建、基础设备更新等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忽略了校风对师生的熏陶和内化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重物质、轻精神”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

3.通俗性、娱乐性以及功利性突出。现代社会人生活节奏加快,所承受的压力增大,闲暇之余人们更倾向于轻松、欢快的电视广播节目和网络社区,使得娱乐、世俗文化盛行。部分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活动时,为了迎合大众、吸引学生,大肆发展媒体宣传,过于追求大场面,有较为明显的形式主义色彩,举办了很多与传统文化及艺术品位差距较大的大型活动,部分学生为了评测加分等原因不得不投入其中,消耗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使得学生对各类娱乐性较强的比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反而对专业课蒙混过关,本末倒置。由此而产生的功利性心态,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规正,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对多元文化思潮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针的思考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需要有一整套符合社会规范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尤其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和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应该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

2.建立新的文化建设制度。“教育本身就是制度性的活动,作为教育一个组成部分的德育,自然也是制度性的活动”。制度不是一味的被约束和被管制,而是从根本上去接受、从内心中去遵循,这样才能摆脱对制度的一味排斥,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制度成为习惯,特别是正义的制度成为习惯,人们不会感到太多的恐惧和不安,相反,开始重视人的生命和人的价值———因为生存、自由地生存这样的问题已经解决”。将制度化的原则与人性化的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从自己生活的校园中得到人性化的熏陶,而不只是形式主义的活动。充分发挥契合时展的文化建设制度引导人、约束人、塑造人的作用,合理使用惩戒和奖励手段。

3.多元化组织和渗透教育。这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体、最具细节的一环。要全面地针对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思想潮流和价值观,运用多元化的文化活动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体引导作用,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最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三、多元文化思潮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强化校园文化教人育人的功能。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就是校园,什么样的校园环境就能塑造什么样的学生群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引导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措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正能量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弘扬和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弘扬校史,宣传校情,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形成学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用校园精神凝聚人心,用最亲近最正确的校园文化填充大学生的心灵。这样,良好积极的校园文化就会成为学生抵御不良道德价值观的一种无形、有效的保护膜。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基本内涵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文件,紧跟党中央、团中央精神文件要求,及时有效地开展思想建设的讲座、在校园内张贴标语、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等,确保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引导。

3.注重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在校区扩建、教学设施完善之余,应充分、全面、广泛、真实地收集师生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及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更有方向性和把握。比如加强对图书馆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建设与积累、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4.加强网络宣传导向,巩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随着互联网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情感宣泄、思想碰撞与利益表达的重要平台,校园网络已经成为师生思想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放大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立大学生网络宣传员和评论员队伍,做好舆情搜集和研判,有助于更加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呼声和愿望,也能够在发生重大紧急事件时正面引导舆论发展方向,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5.融合创新,倡导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借鉴和结合中国传统美德与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形成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感的新的道德思想观念,提倡诸如“先下兴旺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敬业爱国,团结友爱”等中国传统的优秀道德思想,使学生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公众意识。同时,吸取西方文化中强调自我意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创新开拓精神等优秀的文化内涵。利用寒暑假或者传统节假日,精心组织与专业相结合、与道德价值观理论课相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和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他们在实践中自行完成学校教育的升华和自身精神的成长。

6.建立科学、系统的文化制度,突出主体文化。高校文化建设指导者要引导学生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同时也要通过各类思想政治学习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组织生活,在重大节日开展交流学习及宣传,营造校园氛围,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面对新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出来的各种问题,必须注重价值引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完善、创新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利用新媒体加强网络文化宣传与建设。在确保校园文化可管可控的同时,应注重优秀文化的学习与弘扬,弱化大场面等过分追求利益目标的形式主义,构建和谐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作者:李瑞静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

[2]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23.

[3]贾凤姿.思政教育重在立德树人[N].光明日报,2013-03-05.

[4]苏云升.价值多元化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人民论坛旬刊,2010,(3):137-138.

[5]温成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12):3-5.

[6]赵金亮,焦安勤.改革开放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探微[J].学理论,2009,(15):188-189.

第三篇:“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一下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进入了全新的微时代。在微时代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仅获得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如何积极应对微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课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多管齐下,面对挑战,让“微文化”在校园全方位文化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微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

关键词:微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日益强大的作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等一系列“微代表”的网络微媒体迅速兴起,人类社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微”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微”的文化特征呈现为中心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微生活”已经固化并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微文化”作为微时代的核心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高校学生又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因此,如何建设正能量的校园“微”文化,对弘扬社会先进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微文化”的定义

“微文化”是一种力量,看似无形,但却通过一些微小的行为,在不经意间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作为新兴的一种文化态势,“微文化”起源于微博,成长于微信、微表情、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情绪、微公益等内容的普及并随着“互联网+”日益成熟。“微文化”的兴起是各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微力量是由网络而聚集一个个小的影响基础上发挥出的巨大的影响力,人们通过这些“微絮叨”表达对各种事件或事物的看法,从而宣泄情绪、传播信息、参与舆情,并更大地影响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二、“微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当今的青年大学生是“微文化”传播的绝对主体和最活跃用户群,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热衷于通过微博、微信等“短平快”的平台抒发情感。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为大学校园增添了新的文化氛围。“微文化”虽“小”且“散”,却快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故而它也是利弊相随的。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1.拓宽了校园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主要是文体活动、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但伴随着微时代的来临,校园文化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已有官方微博和微信,利用微博和微信校园新闻信息,能够吸引大量的学生粉丝关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当今大学生中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校园WiFi覆盖提升、移动3G技术的成熟和4G信号的启用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了更为优质的环境,因此班级、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也纷纷开通微博、微信,学生利用这种便捷的方式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或转发微博、微信宣泄情绪、表达诉求、反映问题。微时代的到来,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平等性,这无疑给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2.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要载体,大学生作为高校文化的主流参与者,一方面是校园文化传播行为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化传播的反馈者,还充当着日常人际关系传播的传授者[1]。微博和微信作为校园文化新载体,不受时间、空间和终端的限制,充分满足新生代大学生要求个人自主发展的需求,反映他们的主人翁意志,提高了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是学校策划学生被动参与,而有了微博、微信后,学校第一时间在官微上信息,学生们也能够及时了解内容并参与讨论,学校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让学生有了话语权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3.促进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当今的大学生是微博、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他们热衷于通过这种快捷的方式了解各类新闻信息,而且能够比过去更快速知道学校的新闻动态。当学生们对某些信息感兴趣后,他们会快速转发给其他人,微博、微信的这种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广大师生能够快速了解校园文化活动并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

(二)对校园文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1.“微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日益复杂微博、微信等“微文化”快速普及发展,其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使原本就复杂的校园文化环境出现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2]。首先,外在环境对校园文化发展的影响更加复杂。大学一直以来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如果校园内发生事件,那么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微信的传播引起社会的关注。万一事件处置不当,高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将严重受损。其次,校园文化发展的内部因素更加多变。“微文化”传播的信息量非常之大,内容也是极其复杂,不仅有很多虚假信息,而且信息背后隐藏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但是由于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分辨真伪的能力,造成他们的价值取向容易受到负面影响。最后,校园文化建设难度加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很多已经成为了宅男、宅女一族,“低头族”、“手机控”就是其典型代表。美国学者雪莉﹒特克尔就曾担心过,“微文化”这一“人与科技的共谋”会导致社会“群体孤独症”。一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对着手机和电脑;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上领导在做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3]。的确在大学校园里就是这样,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者不乏少数,他们忽视与老师、同学间的人际交往,更忽视对传统文化或传统经典著作的研读,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

2.“微文化”挑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利于文化素质的提升95后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部分被“微文化”产品所占据,他们已经依赖或习惯性地花大量的时间去浏览新闻和查阅资料,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海量信息占据了大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和注意力,一些自控力差的学生更是难以控制对微媒体的依赖,这不仅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导致了他们不能专心阅读书本。另外,由于“微文化”产品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导致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下降。快餐式“微文化”产品的存在,缺乏文化营养,内涵和价值相对薄弱,导致大学生只能泛泛而读,不可能演变为逻辑性较强或有深度、有内涵、有价值的思想文化[4]。因此,在众多的“微文化”产品中,大学生很少能吸收到对其自身素养提高的养分,也就不利于其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微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以目前的形式看,“微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利大于弊,故而面对“微文化”的发展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该紧紧抓住机遇,牢牢抓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不能谈“微”色变,要充分发挥“微文化”的优势,引导利用使其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磁场”,确保高校文化建设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1.建立学校官微,加强对其掌控与运用高校建立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搭建学校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能够确保教师和学生的知情权。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缺失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在当今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对于各种不同的意见可以通过平台反馈,教师和学生表达自己真实想法,让学校能够得到最真实的信息,并在第一时间给予答复,这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学校与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充分维护了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有利于学校更为科学和民主的管理,最终有利于学校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2.加强舆论监测和引导,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微博、微信等多媒体作为微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网络交流形式,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是也不能忽略各种不良信息也在不断冲击着我们健康的校园文化,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影响,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监测和引导,后果可能不堪设想。首先,建立健全舆论导向机制。高校要牢牢抓住发言权和主动权,加强指导微博、微信平台上的舆论和热点问题,及时遏制虚假信息的蔓延,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其次,加强监督管理,培养意见领袖。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组建专业的管理团队,人员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同时又有较强的网络舆论感召力和影响力。这些“意见领袖”在网络交流中能发表独到见解,形成主流舆论场,引发共鸣,引导舆论走向,从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最后,加强技术保障。高校从源头上对信息进行监控,通过设置防火墙、加密等技术手段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人际关系从某个方面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高级形式,可以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引导学生拼搏向上,健康成长。微时代对原有校园文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虚拟化”、“碎片化”、“空心化”,进而出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全面退化。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很难适应社会复杂的环境,难以胜任工作岗位,难以处理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此,高校必须重视微文化背景下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手段将大学生的关注点从虚拟网络中转移出来,重新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构建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5]。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从虚拟的网络拉回现实生活。同时,学校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学生喜爱的且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从而达到优化人际关系的目的。

4.加强核心价值教育,强化大学精神文化大学文化最为直接的表征就是校园文化,是大学组织特性的依托,是大学发展中最为持久的动力。大学之所以为大,是因为大学始终坚守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特定价值观念[6]。进入微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尤其要重视“微文化”在价值观引领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微媒体各类具有时代特征和时代教育意义的信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核心价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对拜金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不良主义的抵制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5.挖掘微平台的育人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随着微信、微博在大学校园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机遇,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中来。全力依靠微博、微信等新兴“微媒体”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内容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必须从一线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服务学生成长,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切实能够激励学生成才,从而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作者:朱平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兰晓,殷莺菁.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过程及其规律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52-55.

[2]杨锐,夏红.微博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传媒科技,2012(4):85-88.

[3][4]高续增.“微文化”冲击波[J].银行家,20147):138-139.

[5]欧晓静,苏国红.论微文化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昭通学院学报,2015(4):108-111.

[6]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5-130.

第四篇: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大学是思想和文化的主要集散地,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和文化集散的重要载体。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在内的总称。本文从如何正确地认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如何找到并解决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如何很好地建设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是思想的主要集散地,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和文化集散的重要载体。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在内的总称。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如何找到并解决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如何很好地建设校园文化显得尤其重要,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和平台,也是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向标。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软实力有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载体,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在育人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的主要受众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加全面、更加综合的发展,大学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有益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培育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校园文化作为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是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迎接新时代挑战的主阵地和生力军,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民的素质,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和增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与良性竞争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在校园文化这一第二课堂成长成才。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全、完善与否,对于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是校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性、互动性、渗透性的特点。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利于班风、学风、校风形成,能够体现出一所高校精神价值取向。校园文化作为环境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浓厚校园文化积淀和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和规划不健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不健全、规划不完善,难以很好地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良好的制度保障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大部分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制度没有清晰明了的概念,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制度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国家有国家的规矩、大学有大学的规矩,任何规矩的建立,都需要制度的保障、引导和约束。目前的大学校园中,校园文化没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引导和约束,出现了诸多问题,甚至出现了不良文化,难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投入到先进文化的学习中,难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规划,校园文化包含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等等。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外化,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保障。好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统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进行合理的规划,使校园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促进。只有合理的规划,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更完善、更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由于制度建设不健全、规划不完善,导致很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同样,创新是校园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导向作用、激励效果、规范作用。在大学,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力军之一,但是由于一些社团缺乏专业指导老师指导,导致许多社团的文化活动多以活动规模、活动的宣传为落脚点进行开展,甚至出现各种大型晚会频繁开展,但又内容陈旧重复、枯燥无味,形式单一、毫无创新创意。缺乏创新的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不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出现错误的引导。不能紧跟时代主流文化。很多高校校园文化不能与时代主流文化紧密结合,难以达到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难以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如果校园文化不能很好地与时代主流文化结合,往往会出现不规范现象。校园文化只有紧跟时代主流文化,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努力贴近生活实际、努力面向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导向、激励、教育等功能和作用。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各种形态的文化和观念涌入高校,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紧跟时代主流文化,更多地把文化建设重点放在纸媒传播和宣传的打造之上,没有根据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学生和校园文化的新特点去完成形式新颖、内容生动的网络传播和宣传。

三、新时期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完善的制度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管理机制,优化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展现校园文化的特色。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要与学校各项制度配套,只有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和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多层次、动态的循环。创新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建立校园品牌文化。学校要努力打造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经常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创新性地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努力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鼓励学生有选择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新时期要注意校园文化的开展形式,要注重开展校园文化的趣味性、层次性、学术性,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打造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完善的校园文化品牌,应该是包括校徽、校歌、学校LOGO、文化衫、纪念品、特色活动在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标识体系。校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需要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不断创新。搭建多种校园文化开展平台,提升学校软实力。学校软实力是一所高校主要竞争力之一,高校应该努力在学校内部搭建多种校园文化开展平台,要打造优秀的社团组织,丰富课外实践活动。高校通过打造影响力大、受学生欢迎的社团组织,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社团中。努力使社团进行自我运行,使社团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切实服务于学生。高校还应该与外界积极沟通交流,建立多种社会实践基地,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应该以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完成自我的认知和对知识理论的认知。紧跟时代主流文化,打造先进的校园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文化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紧跟时代主流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吸取先进的、健康的文化。高校作为思想的重要集散地,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讲话为思想引领,尤其是要努力学习系列讲话,把握国家和党的方针政策,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打造先进的校园文化。同时,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要用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要正确地、辩证地看待各种文化。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不单纯地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报纸、校园宣传栏等进行校园文化宣传,要多与新媒体相结合,多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传播,要选择微信、微博、论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先进校园文化的打造。

四、结语

高校本身就是人才、思想、文化于一体的集散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诸多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应该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高校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坚持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充分认识到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创新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建立校园文化体系和校园文化品牌。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切实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平台,创新受学生欢迎活动形式,为学生服务。

作者:李瑞娟 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谭秀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山东:泰山出版社,2010:41.

[2]刘德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8).

[3]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2013(01).

[4]闫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5]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6).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运用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共生共存性,本文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价值和途径,强调必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软着陆。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高校是培养身心健康人才的场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意识形态,疏导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必将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共生共存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高校集中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在高校的折射和反映,是一种以高校师生活动为主体并具有一定独特性的社会亚文化。它以“传播知识和文化”“培养高雅的文化格调、环境布置和群体的举止行为”“倡导执行秩序和规范”“使学生生活学习活泼且充满活力”为四大育人的文化环境目标。由此看来,校园文化属于学校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具有弥散性、渗透性和暗示性的潜在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中包含着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传达着人际交往的距离、社交礼仪、人际知觉效应等常识。幽静安宁的环境带给人们舒适的感觉,有序规范的生活抚慰着人们躁动的心灵,多类别的功能区体现了尊重人、体恤人、服务人的关爱情怀。同样,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影响着校园文化的质量。情绪协调能力强,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人格健康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是共生共存、互相影响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与价值

从意识层面看,还要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使之常规化、意识化。从实践层面看,校园文化建设仍较注重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和学生活动建设。而可以优化学生心理品质的心理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还做得不够。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荣誉感、安全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高校是实现学生较高层次需求的地方。目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关系迷茫,情感波动大,学业完成动力弱,职业规划无目标,现实与理想冲突多等现象。所以,开展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起到减压、放松和增知的作用,还可以发挥和谐人际、优化环境、迁移能力的作用,更是增强主观幸福感、发展健全人格和培养人才的需求。

三、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1.有效利用网络心理课程资源。目前高校都在开展课程网络化建设,与相关机构合作,引进优质心理课程资源。这些课程一般都是心理名家将心理知识生活化,用通俗易懂的方法,用易于理解吸收的讲解娓娓道来。我们建议,不要仅仅将这些资源作为学生修学分的目的,还可以将资源开放,作为全校师生共享的财富。

2.组织开展阅读疗法,怡情养性,提升心理素质。首先,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拥有种类齐全的心理健康信息文献,有专家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分析研究以及预防和克服的对策,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自我治疗诊所。据调查,自卑、孤独、焦虑、抑郁、厌学、当众讲话紧张等问题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求助于图书。其次,联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图书管理员中增加心理咨询师,开辟心理图书专用书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为学生带来共鸣、净化、平衡、暗示和领悟等各种心理活动,调动各种脏器进行心灵体操,从而调节情绪,达到心理保健的作用。很多学生并不愿意将自己的隐私公开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咨询,他们往往通过自己阅读书籍寻求答案,进行自我疗愈。但馆藏图书繁多,可能一时难以寻觅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所以,在图书馆开辟专门的读书角,添置心理书架,再配以图书的导读心理咨询师,可以使学生及时恰当地找到合适的图书。

3.倡导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软着陆。我们常看到,一个学校若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就会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随之而来的是全校的心理健康普查、心理知识宣传、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等。事实上,健康的心理是每个人的必需品、日用品和保健品,它不是可以通过临时的活动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将心理保健意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于无声处接受心理阳光的沐浴。预防胜于干预,实现这样的软着陆才可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吴美娟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汪延清.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

[2]宫梅玲.阅读疗法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1(10).

第六篇:科学发展观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想要尽快建设和谐社会,第一要务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念。尤其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来讲,其更应该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学生全面化发展结果之上,逐渐地向社会供应更多数量的素质、专业技能兼备型人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工作,注入全新血液。因此,笔者决定针对社会主义校园文化概念、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功能、新时代校园文化科学化建设措施等内容,加以详细化论证探讨,希望长此以往,能够为高校教育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指导功能;校园文化;建设举措

大学生群体始终处于人生、价值和道德观念的定型阶段,但是他们面对日渐复杂的外国思想和行为现象,往往不能自制甚至直接照搬照抄,最终对他们人生和职业发展前景造成严重限制危机。想要彻底改变此类消极被动隐患,第一要务便是细致化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念,同时进行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健全修缮,利用健康和谐的集体舆论效应,对学生一切生活、学习和思想行为产生极为合理的规范引导效果。所以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下探讨论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式举措,显得十分必要。

一、社会主义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论述

高校校园文化主张在广大师生创新传承基础上,为大学校园积累合理数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保证对后续创新式人才培养工作流畅化交接,提供坚实的支撑动力。归根结底,其属于大学办学过程中的一类独特先进式指导思想。其可以细化为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类型,其中前者强调的校园建筑、教学办公设施和生态人文环境,是保证校园文化可持续渗透结果的关键性支撑媒介,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识;而校园精神文化,则包括观念、体制和行为文化,可以理解为校园文化指导体系构建的主流动机。

二、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性指导功能研究

(一)积极推广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内容。想要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发展进程,第一要务便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自觉推动相关教育理论创新改造进程,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在内,都是党建理论有机创新延展的必然结果。毕竟科学发展观念与上述理论成就一脉相承,都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各项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自然融合的精神产物。

(二)进一步确立起高校校园文化综合式建设的核心指导方针。单纯拿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为例,其旨在凸显高校科学人性化办学思想,进一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基础上,培养更多专业素质型人才,保证今后校园文化建设方向的清晰性。具体就是主动迎合全新办学规则,力求在为人民提供多元化教育、建设服务功能基础上,尽量疏通社会各项事业可持续革新发展路径。以上内容便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切勿引起任何高校领导和思政教育人员的忽视。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下强化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效的措施解析

(一)始终贯彻执行党政工团协同式管理的方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本身较为繁琐深入,因此需要在党务核心领导和党政工团协同管理前提下,进行精细化规划布置。首先,不同层级领导要切实地透过思想、行动上,落实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灵活根基的稳固结果。其次,尽快地将各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到议事日程当中,并且督促相关领导和思政教学人员进行交互式探讨研究,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最后,透过不同阶段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培训方式,令领导不断反思修缮既有校园建设领导模式,真正透过源头上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二)在教职人员日常工作中细致化秉承人本服务理念。人本服务理念,可以说是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的核心和本质,而新时代高校校园建设工作,则自然倾向于广大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改善层面上。也就是说,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保证透过教职员工一切实际状况角度出发,保证国家、社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协调性,避免对教学主体日常工作造成额外限制问题。长此以往,校园内才会顺利营造出安定和谐的文化实践交流氛围,保证广大教学主体积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人生和荣辱观念,能够指导学生有道德、有纪律地建设校园文化。另一方面,紧跟时展步伐,保证校园文化全面创新结果。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便是崇尚思想解放并且实事求是,尤其是在新时代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中,要求领导和任职教师能够积极地进行思想文化创新改造,不会因为眼前的任何艰难险阻而产生畏惧心态。同时,善于利用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和行动,辅助学生积极分析并解决他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保证一切教学引导工作都能够立足于学校实际之余,维持校园物质、精神文化教育的协调性。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时刻将物质文化作为高效性指导媒介,同时在精神和制度文化交织作用下,规划布置多元化教学引导活动,令学生逐渐地过渡成为全面化发展的人才,为后期科学发展观系统化贯彻执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大力推动,提供较为可靠的支撑引导动力。

作者:张洋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包思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

[2]荣慧.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D].吉林大学,2013

[3]刘昱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