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7篇

时间:2022-07-14 10:38:42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7篇

第一篇: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一、准确定位,内容具体。

作为经历百年风雨的老校——邢台学院,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给学校一个合理定位。邢台学院抓住这个契机,根据国家要求的未来学校发展的目标,密切结合时展趋势,制定了邢台学院的先进校园文化办学方针。让所有的邢台学院人都能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进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最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夯实基础。秉承‚纯德实学的校训精神,培养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地方,走‚特色兴校,以质图强的发展道路。同时,学院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还重视文化的辐射作用,实现图书馆、网络资源文化的共享,努力提高邢台学院人的文化素养,为把邢台学院打造成一个文化产业和社会科学文化教育基地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明确理念,转变观念。

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流的人才。邢台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认识到要很好地完成学校的最终培养目标,必须要抓教学质量。只有有了一流的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具有高文化素养的人才。邢台学院非常注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和提倡人文素养,尤其是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最美好时期,在这期间,进行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对其精神境界的提升,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邢台学院对新生要进行的一项训练就是军训。它是统一行动,严明纪律,培养集体荣誉感的一项基本训练形式。本着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主题,邢台学院开设了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及人文素质培训及一系列的讲座,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贸易经济系在校大学生除夕义救车祸男青年,他的行为依然让我们感到温暖,贺伟龙的救人事迹在牛城晚报、燕赵都市报、长城网、网易新闻等各大媒体报道,为80后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了榜样。

三、推动研究,加强协作。

高等院校是知识的殿堂。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强调和崇尚的是学术,追求的是真理。高校师生在平等公开的气氛中尊师重教,自由民主地切磋学问、本着共同提高的原则,在无际的知识海洋中探讨科学,追寻真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个性的追求,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差异性、选择性、独立性日益突出,势必要求高校的教师、辅导员的素质也要不断提高,应尽可能地做通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更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当然适当的、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方式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邢台学院与抗大纪念馆等单位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实践课、周末、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三家共建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和地方历史文化教育。近年来,我院坚持以服务邢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走‚特色兴校,以质图强的发展道路,积极开展服务地方的应用性研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不断增强师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而不懈努力。校企合作更是双赢之举,是高校贴近地方经济发展坚实的一步。校企合作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改造,有利于校企科技经济资源的整合,也有利于高校教授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生产、教学科研课题的捕捉。邢台学院与河北御芝林药业举行校企合作;与邢台房地产业协会签约;与河北强久集团进行校企合作。河北省侨联冀台大学生交流营来我院考察交流,在考察交流活动中,我院学生与台湾学生在校园文化类、校园活动、社区义工类、实习见习类、创业就业、学生社团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相互交流,并参观了我院邢窑研究所和体育馆。总之,邢台学院为师生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科学、人文环境和氛围,邢台学院在诸多社会实践中逐步成长、成熟起来,在要成为既有鲜明个性又大爱他人、关注团体、关心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四、注重活动,营造氛围。

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着多彩的魅力。行走在邢台学院的骄子们,在向往与憧憬中,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高水平学术文化讲座,以期提高自己的思想。并在学习中思考,这样才有可能更多地参与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外科技竞赛和活动,这些益智活动是在课堂上学不来的。邢台学院抓住重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文化长廊,发挥党、团、学组织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邢台学院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成功举办了百年校庆大典;院团委与中文系举办‚2012年‘动感地带’名师巡讲活动;文联主席专题讲座;朗诵比赛;舞蹈剧表演;全国英语口语大赛;迎新晚会;就业指导座谈会等等,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给许多大学生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展示才能的空间,数以百计的学生社团更是大学生展示技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实践的大舞台。在这个无比广阔的空间里,不仅使学生感受艺术氛围,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欣赏和鉴别能力。邢台学院多次参加大学生辩论赛、省高校的人文知识大赛活动,邢台学院在省大学生人文知识大赛中连创佳绩。这些活动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又能丰富文史知识,还能锻炼辩证思维,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构建体系,实现融合。

任何一所高校都应强调人文与科学的自然渗透与融合,体现人类文化的整体性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态势。邢台学院提倡大文大理的观念,本着要培养出一批人文与科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邢台学院实行了大类招生,制定并实施了与之相关的综合性学科交叉的教学计划:刚入学的大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淡化专业,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流培养等等。为了早日实现大文大理的融合,早日实现人文与科学的合璧,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邢台学院人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早日实现学科真正的融合正在积极努力进行探索。

六、加强领导,重视创新。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逐步走向完善、逐步深化的过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的核心是奉献和责任。邢台学院人非常重视教师的精神风貌,因此,邢台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即师资素质的培养。邢台学院无论领导还是普通教师,人人以身作则,真心把自己当作一支无私奉献的蜡烛,默默地在为邢台学院的发展进献一份微薄之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其实就是师资素质的一种体现。当然邢台学院还非常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在竞争无比激烈的情况之下,面对各种矛盾和挫折,邢台学院的每一位教师都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协作能力和自我鉴别能力。因此,锐意进取、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着力从各方面影响和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学会做人、做事、生存和生活,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高校是本地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引领者。邢台学院人在邢台这所文化古城中,沐浴着古文化的浓厚氛围,积极努力地在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在学术上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学术上不断有新的成果。物理系教师刘鹏参与了多项‚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另外还参研了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光通信、全光网络、新型特种光纤及光纤器件、光纤传感、光纤激光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我院窦孟朔教授主持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发展研究”获准立项,这是我院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实现了我院该项目立项零的突破。这是我校继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突破后取得的又一优异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而是我校教师的科研能力长期积累、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是科研工作坚持不懈、长期努力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我校科研项目申报层次的不断提高,标志着我校的科研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邢台风韵〃古都新貌”美术创作、展览、出版文化建设工程立足邢台、描绘邢台、宣传邢台,加强高等院校与地方文化建设的结合,提升邢台整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推动邢台学院影响力、美誉度和知名度。我想邢台学院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校园文化建设会更加完善,一定能体现出地方高校的整体精神文化风貌。

作者:范爱菊工作单位:邢台学院文学院

第二篇:高校党建思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力

一、网络环境下,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建设

计算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高校科研,教学,管理提供高效的服务,同时对高校的党建工作也带来了巨大影响。提高高校党建工作,使信息网络化建设在党建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信息网络化的渗透,使高校党员群体的思路面临着新的改革。过去,因为只能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载体,所以学校和政府可以对这些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内容进行监控,过滤,甚至直接制作信息。随着网络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渗透,网络垃圾、网络黄毒以及一些政治性网站的产生,对高校师生的思想信念,政治立场等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高校的党建工作必须跟上时代节奏,将传统的教育方式革新为互动的、交流的,进一步拓展党内民主渠道。同时网络化的渗透,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机遇。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党的相关著作,实践素材等重要资料都可以便捷的通过网络传播;在研讨中的问题,可以在网上快速查找相关资料。网络的便捷性有助于党建工作,增强政治教育的效率。可是,由于信息网络化,高校的党建科学水平需要有更高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完善发展,我们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它突破了地域,领域的限制,向着互动,互联的方向发展。高校也实现了“办公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管理一体化”等管理方式,对党建工作的透明度,党内民主化得以提升。此外,微博,微信,博客等一些网络信息传播手段更加个性,多样,多元化。所以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党建工作,即拓展了党建工作领域,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党建工作在高校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项,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高校师生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主要有时三种形态的结合: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内隐文化,通过高校校服,校徽,校牌等高校的内在形态如高校的道德准则,价值观,情感气质,思维方式等表现出来;物质文化包括高校的整体硬件设施,如办公设备,教学设备,高校建筑,校园绿化等;制度文化就是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就需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物质文化作依托,制度文化作保障,三者共同发作功能,实施对高校学生的教育。网络技术对高校的渗透,丰富了高校的沟通方式和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一方面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另一方面也威胁着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网络具有开放的性质,这样就为传播反动、色情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网络在对高校发展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由于网络的虚拟特性,所以外界对其监督十分苦难,对高校学生的道德意识严重削弱;西方的价值观,文化等使学生思想上产生混乱,价值观扭曲,效仿西方生活形态,导致极端的个人价值取向。因此,精心建立校园文化的同时,宣传网络道德、倡导自律、扩大正面积极的影响、及时处理垃圾信息,加强校园文化管理。在网络的环境下,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高校党建工作思路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高校文化建设要将党的思想作理论基础

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党的思想理论上,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使用网络媒体进行党的思想宣传,提高师生对党的认识,利用党的思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将校园文化措施落实到实处,保持校园文化跟上时代节奏,展现校园文化的创造力、生命力,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二)用党建思路引导校园文化创新

党的组织建设基础工作是干部队伍的构建和基层组织的成立,党组织对校园文化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党建思路协调校园各部门文化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对相关的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使整个部门共同关注校园文化建设。

2、党建思路学生社团作用的发挥。目前,高校的学生社团工作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组织是学校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党建工作,学校党组织对学生社团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三)发挥党建思路,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党的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学校党组织可以说是高校的政治灵魂,推动着高校健康快速的发展。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做到思想对思想的启迪,情感对情感的交流,文化对文化的熏陶,人格对人格的凝聚,始终保持党的思想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所以要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思路结合起来。校园文化与党建思路培育共同的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通过党建思路的渗透力,将党建思路寓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内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经过党建思路的促进,形成文明、民主、进取,和谐的高校文化氛围,不断整顿高校校风、学风、教风。实现党建思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人文校园的目标。

三、结语

网络的出现,革新了党建工作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网络的环境下,党建思路的传播更有利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影响和引导。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党建思路更好的引导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实现。

作者:黄鹂工作单位: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等职业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高等职业院校是直接向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育人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重要目标,而校园文化建设则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大学生成才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在当前举国上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作为我国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还担负着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校园是否和谐、培养的人是否具有和谐精神对我国当前和今后建设和谐社会影响重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学校党委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把握好方向,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内容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其次,要最大限度地激发校园活力,集中精力抓好学生教育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创新团队与创新平台建设等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工作,共同营造和谐奋进的良好局面。

二、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是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树立以学生和教职员工为本的思想。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地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学生的是学校的主体,既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他们创造出更多的锻炼机会,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教职员工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学校要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根本措施,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广大教职员工作用发挥的平台。高等职业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社会服务功能。高等职业院校要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动态的科学管理方式,合理设置专业,集中力量做好专业实力的巩固及拓展,这样既能使学校与社会需求很好接轨,使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学校信誉,又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真正实现育人的职能。

三、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人文氛围和带有学校自身特质、有着延续性、感染力和独立的生命力的元素和符号的总和。在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一)物质文化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校园物质文化是按照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而建设的学校硬件环境,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包括校园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和各种学校活动的设施等,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着“环境育人”的作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其物质文化的营建,以利于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我们铁岭师专地处部级园林城市、中国北方魅力水城———辽宁省铁岭市新城区,西倚凤冠山,北与部级湿地公园莲花湖相邻,风景秀美,景色宜人。学校占地总面积552亩,建筑面积186313平方米,现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理化生基础实验室、语言实验室等多种类型和功能的实验室85个,大型校内实训基地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80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094.638万元。图书馆馆藏图书60余万册,电子图书170万册,期刊2.9万册,另有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6个专辑。还建有高标准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可容纳5000人的部级体育馆,千兆校园网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校区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一个“校在绿中、楼在林中、园在景中、人在花中”的新校园。我校在建设美丽新校园的基础上,还充分重视校园内部其他硬件物质文化建设。比如:所有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宽敞明亮的教室,教室里有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学生宿舍舒适、整洁;教职员工都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场所;学校还加强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近两年学校大量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增加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建设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和实习车间等。

(二)精神文化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它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办学宗旨、教育思想、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从整体上反映出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色。首先,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校风。高等职业院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意识地将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融于教学之中,使教书育人相结合,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精神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校风建设。校风主要包括教风和学风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中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保障。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在全校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为此,近年来我校相继开展了“师德标兵”和“教学名师”的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的学风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都有重要意义。我校近些年来狠抓学风建设,从出缺勤考核,严肃考风考纪入手,狠抓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开展“学习标兵”等评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学校的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其次,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大学生活中有着充足的课余时间,然而,并非每位大学生都能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因此,近些年来,我校特别注重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比如举办各种讨论会、演讲会、征文大赛、学科竞赛、辩论会、学术沙龙;每年都利用节日、纪念日等有意义的时刻举行大型文艺汇演,如“元旦”、“七•一”、“教师节”、“国庆节”大型文艺演出;每年都组织开展好校园十大歌手比赛、音乐欣赏、校园“才艺秀”、时装表演等文化艺术活动;学校每年分别召开全校和各学院运动会,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大型体育赛事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既推进了高雅文化进校园,提高了全校师生员工欣赏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位,又对学生进行了各种主题教育,陶冶了情操。再次,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还要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学校是一个大集体,师生员工都处在集体之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产生“从众心理”效应。近些年来我校十分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教导人”,培养了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比如:我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明确的“创建本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各学院也相应地制定了各自的奋斗目标,于是在全校上下就出现了人人为早日“升本”成功做贡献的局面;学校每年都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广大师生员工就争当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人人上进;学校还组织“志愿者”、“送温暖”、“献爱心”等公益活动,师生员工就增强了互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校特别重视抓好宣传阵地,创办了学生工作通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等,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的舆论。通过上述种种办法,营造出了一种思想性和理论性兼备的高格调、高品位、艺术性的舆论宣传格局,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了正能量。

(三)制度文化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校园制度文化是由学校制度所承载、表达、衍生和推动的文化,是一所学校渗透在体系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中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该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大学必须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中的养成育人功能,加强法制教育,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律办事,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要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民主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我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上主要进行了如下尝试:一是建立健全党代会、职代会、学代会和团代会制度,切实扩大广大师生的参与权和知情权,用民主的方式,营造民意顺畅的氛围,调动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师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专心学习工作而又和谐相处,制定了《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等各种规章制度,方方面面做到有制度可循,为学校各项工作保驾护航。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运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引导和约束师生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总之,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把它纳入学校长远规划,进行战略性的构建,把大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统筹考虑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合理的方式,以不断地完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这也是我们课题组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作者:赵凯工作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试校园文化与现实的冲突

一、校园文化与现实冲突现象的大背景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也在经历着这种冲撞。正是有了社会文化的冲撞和转变,才促使人们不断正视新旧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转换问题。现代文化传播方式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缺少理性判断的特点。文化冲突带来的问题,最终以文化的方式渗透到了大学校园,演变成校园文化与丰富多彩的现实之间的冲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结构的大变革对精神文化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总是同步的。由于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基础和上层的关系、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多元文化的提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诸多文化对我国高校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力量。在这种激烈的冲撞中,校园文化同样展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又有其特殊性:自主、自发性高、团结性强、传承性大,这些特点是把双刃剑,利用好将会对我们的校园物质、精神文化,对学生灵魂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优秀的人格、坚毅的意志等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校园文化与现实的冲撞在根源上是价值观的冲撞。文化的冲突在于每个个体坚守的价值观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构成文化的差异性。在社会大范围内,这种差异性是真实存在着的,因为其符合个体独特的文化习惯、思维方式,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保留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当文化差异到来时,我们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学校这个小范围内,所带来的冲撞就是各种价值观之间的彼此否定和相互竞争。如今,多元文化带给教师和学生多种价值观,每种价值观都将对个人乃至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起到种种促进或者倒退的影响,抓住价值观这个根本,就抓住了校园文化与现实文化冲撞的关键点。

二、校园文化价值观与社会文化冲突的类别

(一)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在大学校园高尚的象牙塔中,传统观念以崇尚理学,礼治为主导。以孔子为例,孔子有句话叫“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重视继承前人的传统,不必致力于新的创造,这是一种尊重传统而轻视创新的态度。但是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崇古还是尚今?面对传统和现代的激烈冲撞,大学校园首当其冲做出了第一时间反应,不可否认,传统观念的世界大同、高低贵贱等文化在大学生自我认同和个性散发上的确起着负面作用。这更和现代校园文化的人性独立、民主思想相差甚远。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这类冲突正在演变为最明显的一种。

(二)我国大同文化与西方个体文化。这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的关键点是多方面的,体现在音乐、美术、文学、自然及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西方的自由民主精神,一直深深的影响着一代代的大学生。人们走出了天下大同的圈子,传统文化的故步自封、千篇一律消失了。高校学生的思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他们的思考方式更加鲜活、更富有创造精神,能够展开更为激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论。

(三)大学生价值观的冲突首先表现在:价值观在大学校园,乃至整个市场经济下的我国社会都发生着冲撞。同时其它国家的价值观念也跨洋而来,并作用于人们思想,对大学生的行动力、价值标准、思维定式都产生一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三、校园文化价值冲突的影响

校园文化与现实的冲撞,是校内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取向的激烈辩论,给校园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在承认新鲜事物时,也要清醒的意识到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积极地说,活动的思维、碰撞的意识,有矛盾才有事物发展的动力,多元文化为校园文化发展指引的方向,做出典范;相反,丰富多彩的现实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有极大的挑战,容易造成只关注文化表面,而不深究文化底蕴,这时冲突就起了消极作用,使优秀的价值观念消融在庸俗的文化模式中。其实这两种影响是完全可以互相转化的,尽可能控制住不利影响,本身就是体现了文化冲撞的先进性。不利影响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最直观的就是如下两点:

(一)校园文化与现实冲撞对大学生理想的误导。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不断影响,使得各种低俗思想得以生存在校园文化中,这些思想以它的恶俗性、低能无趣特别能够蛊惑学生,由学生一点带动全校一面,导致校园文化被严重感染。人们的优秀价值观越来越世俗,继而渐渐被蚕食,最终让大学生不知信仰所在,或者走向错位的理想认知。

(二)校园文化价值冲突引发道德评价标准错位。近些年来,各地高校都有例子,大学生行为失常,心理变态。有部分大学生已然跳出了大学知识圣地和纯真的象牙塔之外,他们本有的道德秩序、道德标准、道德舆论和道德信念统统被的抛弃了,进而彻底走进了把无知当个性的歧途。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这部大学生如今却在不断践踏着这些民族传承。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主义占据了一切,而无私奉献,先人后己的精神荡然无存。

四、如何面对校园文化冲撞

处理好校园文化与现实之冲突,是构建大学生良好世界观、价值观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性环节。处理好校园文化的种种冲撞,必须从文化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文化引导。文化引导是面对校园文化与现实冲突问题的预防性手段,首先,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校情的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新接触有第一敏感度,对文化冲突有第一引导力量。在这个过程里有必要建立起全面完善的文化信息监控和快速反应机制,对进入学校的各种文化,特别是新型和潮流元素、理念,给予必要的分析、控制和积极的导向,以防止不良文化的入侵和将优秀文化曲解。其次,建立起主流文化的威信,高校中浓郁的学术氛围和高雅的审美艺术是高等学府品味的象征,也是高校应对文化冲撞的牢固基础。学校中的专题演讲、辩论、文艺活动等,除了丰富课余文化,还能在活动中促进大学生提高审美品味,自觉抵抗不良文化的传播,从而在全学校范围内提高整体文化高度。另外,浓郁的文化气息建筑、生活环境,对优秀校园文化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加强价值观念教育。价值观教育是校园面对文化与现实冲突的直接应对手段。引导中,校园文化与要遵守价值观一般规律,对发生的问题注重分析和解决方法,建立科学的引导、调控,使价值观沿着设定方向发展。价值观念教育第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价值观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冲撞,极容易引起不同文化的对抗,甚至使被教育对象在其文化领域上更加坚持,结果适得其反。所以价值观教育采用正面说教的形式,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在教育的过程中利用一定的内容,环境设定,直接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巧妙地将主导价值观融入他们的思维和行动中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知水平和对其价值观的认同。当然,高校的“两课”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正面上给出了校园文化的立场,也是大学生培养优秀价值观的直接方法。在校园文化这个大文化面对冲撞时,高等教育课程内容是最有力的文化堡垒。教育教学和文体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是我们关注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途径,并分析各类文化价值对学生的潜在影响,结合实际做出符合价值观规律的引导。

(三)加强文化建设,注重人素质的提高。在校园里教师、教学事务管理者的队伍,要从自身做起成为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德艺双馨,德字在前,学校里就是德师双馨,为学校、为老师、为大学生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是在校园文化面对冲突时不跨的阵地。在校园文化引导过程中,大学生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在学校要起到主导作用。要平衡这两者的地位,充分尊重主体的自主精神。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通过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要引导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人文化教育方法的作用,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需求。大学生在面对文化冲撞时,可以发挥思维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内因上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建立优秀高尚的价值观念,陶冶情操,不断提升大学生在文化化冲撞过程中的取舍水平。校园文化与丰富多彩的现实之冲撞是多样的,这需要我们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在教育的过程中拓展文化关注的领域,把与时俱进的思想溶入教育者心中,做到有所思考,从而有备无患。

作者:刘炜炜1赵颖2周家明3工作单位:1、2、3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五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坚持主流思想,丰富校园文化,开展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的教育和引导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还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教学设施、校园规划和校园绿化为载体的物质性文化能够大大激发大学生对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感知方面的激情和热爱,提高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形成对自然和社会更深层次的尊重;而校园规章制度、行为守则将引导大学生建立认知正确的行为预期,形成以遵纪守法为原则之一的行为取向,并且将法律意识融入于自己的灵魂;精神性文化则通过对大学生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情感气质的塑造,进一步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道德的修养,培育其主动接受教育与施行自我教育的意识,推进大学生达到成才与自我成才的统一。如今,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相互激荡,已经成为当今文化发展格局的主旋律,文化软实力已经显然成为了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所以,不力求变革、不追求创新的校园文化不仅无法满足好奇心正重的青年学生的客观需求,而且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能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征。所以要充分发挥好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高品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下生活。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使得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除此之外,面对当前多元化的发展形势,要认清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这种指示下完成的文化建设才更能贴近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学生。

(二)与时俱进,开放共通

运用创新精神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既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更需要对历史经验结合时代背景的再造与创新。高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在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培养创新精神,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宏观战略性思考,才会培育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才能永葆蓬勃高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的生命力。现代大学校园文化要有活力和创新力,就必须拥有开放宽容的谦虚精神、面向世界的广阔视野和与外界交流沟通的热情和能力。全球化浪潮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放眼世界,博采众长,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迎接各方挑战。同时还必须对国内外一切先进的思想精神理念与科学技术方法广收博蓄,以充实丰富自身的建设经验。

(三)以人为本,个性教育

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人的个性不应当是肆意生长的,而应当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加以培养。通过张扬独立单位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张扬个性,是要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过程中,在内容和形式各方面更多地嵌入尊重个体发展的理念模块,鼓励自我发展,调动个体参与的兴趣;张扬个性,不是要否定过去的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来开展多种多样文化活动的主旋律,而是在继续弘扬主旋律、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不断深入,融入符合时代气息的鲜活理念;张扬个性,就是给予个体以更宽松的空间,提供更多的选择自由,让其充分认识长处并且发扬,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风格和在擅长专业领域内的建树;张扬个性,就是要从面到点,抓住一点,整合力量,意在突破,最终以星火燎原之势普及校园文化;张扬个性,就是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结合教学实际,塑造具有自我特色的校园文化。而且,我们应当认清每一个学生的爱好、追求、特点、兴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挖掘其身体中内在的积极因素,使每一个学生个性得到发扬,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校园文化。培养个性必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者必须帮助学生找出其价值、优势和潜能,鼓励并积极帮助他们成才。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观念,创造出可供学生自由生长的肥沃土壤。不仅要为学生们建立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更要为他们塑造精神模范,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资源和人文环境。

作者:于萍工作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第六篇:对校园文化建设应对策略及启示

一、自我诊断

办学,是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的过程。作为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具有尊重历史的理智,更要有敢于超越已有基础的锐气。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学校文化,本人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做了自我诊断和对策研究。一所学校不仅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个性,还应在教育实践中努力积淀富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把它变成一种教育的影响力,一种孕育着巨大潜能的教育资源。因此,在诊断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时,首先要看学校有没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其次要看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有没有体现学校的核心文化并加以落实。具体来说,可以观察多数人的言行特征,追问言行特征背后的价值追求。海华小学建于1992年。办学之初,学校就确立“以美育人”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历经二十多年,学校先后更换过五任校长,环境建设年年都在搞,“以美育人”办学特色年年都在提,但从校风、学风、班风以及师生的精神风貌等方面来观察,几乎体现不出学校精神文化所在,也没有相关的制度体系。学校环境多以名人头像和标语口号较多,没有什么内存联系和实质性的内涵,显得零散、空洞,特色不突出。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概括有以下几点:

1.没有科学规划,缺乏整体性

在诊断时发现,学校没有做过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学校的教育活动及师生活动随意性较大,校园环境建设基本上是校长根据当时的需求所定,或者是看到别的学校有什么,自己学校也盲目跟风做什么。单独看某一个实体或景观,感觉还可以,但整体一看就发现,布局不合理,主题不突出,缺乏文化内涵和彼此的内存联系,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性。

2.没有核心文化,缺乏系统性

在诊断中发现,学校虽然年年在提“以美育人”办学特色,但却没有形成学校独特的核心文化和“学校精神”。学校较少开展主题性教育活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等基本上是放之学校皆准的口号,如校训是“严格、求实、拼搏、进取”,校风是“善思、真爱、团结、创新”,教风是“敬业、爱生、奉献、进取”,没有突出学校的核心文化和办学特色。从师生的行为来看,也缺乏一种师生共同追求的校园精神和主流价值观。总的来说,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成体系。

3.没有科研引领,缺乏独特性

在诊断中还发现,学校以前没有围绕校园文化开展过课题研究。由于没有科研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都是不完整的,也是彼此孤立的,学校的文化建设基本上是表层的、浅显的,缺乏独特性,所以严重制约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品牌发展。

二、主要应对策略

根据校园文化建设诊断出来的问题,我校认真分析其原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咨询专家,初步探索出应对策略。

1.进行科学谋划,规范活动模式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科学谋划,整体规划。海华小学依据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制订了《海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其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立足学校实际,突出“以美育人”办学特点,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朝着规范化、多样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实现以文化管理的目标。校园文化建设遵循“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分别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整体规划,旨在通过五年时间的建设,使校园文化成为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使学校育人环境得到全面优化,校园文化活动出成效,办学特色更加突显,办学品质不断提升。

2.提炼核心文化,构建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独特风貌,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力量,具有无声教育的感染作用。每一学校都应该有体现学校价值观的核心文化。近年来,海华小学围绕“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的教育理念和“让每一个孩子品格更完美,生命更精彩”的办学宗旨,紧扣“以美育人”办学特色,不断深化“美”的内涵(好也、善也)和拓展“美”的外延(从一般范畴上升至生命范畴),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核心文化———德善文化。这里的“德”,指品行、品质、道德。“善”,指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学校确立德善文化为核心文化,就是引导师生确定高尚而独特的价值追求,培养良好的行为和品质,描绘美好的共同愿景。根据德善文化,学校提炼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和学校口号,初步构建了学校的文化体系。其具体内容为:校训:明德向善勤奋博学校风:以德为先,以善至美教风:善启善导善思善教学风:好学好问好思好进学校口号:做阳光的海华人,做最美的海华人!“明德”,就是要求学校以德为立校之本,同时也要求学校师生以德为立人之本;“向善”就是要求学校师生要有仁爱之心,多做对他人、对国家有益的事;“勤奋”就是要求师生认真、努力干好每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实工作和学习;“博学”就是要求师生博学多才,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明德、向善为做人之根本,勤奋、博学是成才之途径。海华小学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鼓励全校师生既成人,又成才。

3.加强科研引领,提升办学品质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既需要学校在行动层面上实践,也需要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课题研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围绕学校的核心文化和办学特色,海华小学分别开展了省级课题“以美育人,激扬生命———小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和“德善教育研究”。在课题的引领下,学校分别构建了传统文化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教育和德善教育体,开发了生命教育、德善教育、环保教育、国学、书法等校本课程,开设了“德善大讲堂”,开展了系列专题文化活动,建立了“最美海华人”评价体系,环境建设也朝着主题化、生态化和特色化不断优化。在科研引领下的学校的文化建设变得更加有内涵、有体系、有特色,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品质日益提升。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海华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2011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特色学校”,校长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2012年,学校被评为珠海市德育示范学校。

三、对策研究启示

1.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展相适应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既受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制约,同时又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起积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根植于现代化建设中,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厚实土壤中,从中不断吸取营养,不断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如海华小学的核心文化“德善文化”就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珠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紧密联系起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必须处理好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2.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文化价值观

校园文化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同时也是一所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来源。具体来说,就是要确定高尚而独特的办学思想和价值追求,营造支撑价值追求的物理环境,建设支持价值追求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价值追求匹配的课程体系,建立与价值追求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3.校园文化建设需渗透和谐发展观

在学校文化建设当中,无论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物质文化建设,都需要渗透和谐发展观。具体可体现在:坚持和谐的管理思想,搭建和谐的管理平台,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总之,学校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对师生生命发展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以科学的态度开展学校文化建设,进而推动学校和师生和谐发展。

作者:彭珊梅工作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金海岸海华小学校长

第七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

一、“中国梦”紧密结合高校校园文化

文化是人类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2]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梦”是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它包含着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体现着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具有多重文化理念,可以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当代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发展好而努力奋斗。高校是社会文化、知识传播与创新的基地。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渗透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在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校园的文化传承创新主要体现在育人活动中,尤其是对青年一代的核心价值引导上。[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崇尚立德树人的理念,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加强,时刻在校风、学风、教风等环节传递着文化内涵,引领当代青年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中国梦”与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更是青年学生的梦。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充分运用“中国梦”的丰富知识,促进青年学生确立一个精神坐标与一种价值追求,把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内涵,提供持续奋斗的精神动力和方向,内化到日常的细微生活之中,内化到高校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以保证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之源,促进个人与学校、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二、“中国梦”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一百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又反映了无数革命前辈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对内构成学校发展的内在凝聚力,对外则担负着推动社会开放与发展的使命。”[4]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大学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向导力量,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目标,服务于高校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5]在“中国梦”的引领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把“中国梦”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信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基本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主宰青年学生各项行动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一定影响。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乏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会如一盘散沙,民心不齐、纷争难止、四分五裂。高等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邓小平同志说过:“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在开展“中国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其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把“中国梦”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引导青年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提高思想素质、强化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2.把“中国梦”融入到实践教育中

自“中国梦”的相关论述在社会上传播以来,社会及高校的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都为青年学生提高“中国梦”的认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既是理论的源泉,又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反过来,在充分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高校青年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对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难免认识不足、不全,容易形成“空谈误国”,对社会发展具有一些负面情绪。而核心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思想等决定着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它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强劲的精神动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青年学生应该主动把握“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属性,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青年学生的梦,认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道理,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梦想的实现与时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把社会实践工作与人才培养、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在实践中要学会做人、做事,提高处理好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的能力。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唯有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才有可能梦想成真。

3.把“中国梦”融入校园生活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不同时期青年学生的特点,在现有资源与条件下,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沃土与摇篮,高校青年学生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独立的生活环境,深广的学习内容,浓厚的学术氛围,纷繁的校园文化,但学习仍是大学校园生活的基本内容。在校园生活中,各种思想政治、专业学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始终需要结合国家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引导青年学生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高校主要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把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把形势政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让青年学生了解国际、国内经济与政策发展形势,帮助青年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性地对待国家安全和国际社会热点问题、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同祖国利益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是引导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学习习惯,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校园文化的大学精神。

4.把“中国梦”融入榜样教育中

榜样教育法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法。从历史经验来看,榜样教育法是唤起人们巨大的革命热情、激励人们无私奉献、鼓舞人们斗志的最普及、最见效的方法之一。榜样教育法的三个功能是自我激励功能、政治导向功能、教育保证功能。[6]榜样教育是为了满足大学生内心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它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的可塑性强,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活力,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跟着学、跟着走,这样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时代造就英雄,榜样引领时代。近年来,社会上涌现了一大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平民英雄”、“身边好人”,他们的善行壮举激扬人心、温暖社会,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昭示了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在高校内,在青年学生的身边,也涌现出了在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的优秀人物,如每年评选出来的感动中国人物和高校大学生自强之星,这些榜样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了不凡力量。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为祖国实现“中国梦”、“青春梦”的榜样,扩大榜样学习的范围,活跃榜样学习的气氛,使大学生在接受朋辈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形成一种学榜样、赶先进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使自身更好地发展,从而实现“一点红带动一片红”,个人与群体的良性互动发展。

作者:王建利工作单位:北京农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