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问题分析3篇

时间:2022-06-09 09:01:59

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问题分析3篇

第一篇

一、校园文化的组成

制度是校园文化的骨架。规章制度与校园各机制的运作直接相关,高校中合理的规章制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筑造坚实的骨架。文明行为由良好的制度衍生出来,而且良好的制度可以为在校园中学习、工作、生活的学生和教师提供灯塔般的指引。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高校的精神文化体现在校训以及老师和学生的学问素养等方面。高校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不断培养、提炼并深化承载着自身内涵、价值和追求的精神文化。

二、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责任

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是灵魂,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图书馆,因为其不仅属于校园文化,而且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图书馆在校园文件建设中的功能与责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图书馆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制度文化、馆藏文献以及馆员的优质服务。图书馆的自然环境是物化的文化,对于人的感情、思想的形成具有滴水穿石的影响力。大部分大学的图书馆都建设在校园中心,典雅的建筑,气魄宏大,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在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中注入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从而不自觉的形成深层的心理基础,逐渐积淀并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起到引导、规范、激励的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水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大学生在此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其良好的秩序,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品质的公共道德,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图书馆通过张贴标志来提示大学生建立文明高级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慢步、轻声”等。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包含图书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以及精神,这些既符合公共机构的要求,又符合大学生的要求。当今图书馆的价值取向是通过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承担着传播知识的社会责任。馆藏文献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现实的时代性和历史的连续性,是图书馆基本构成要素。校园文化的展开受文献资源的直接影响,文献资源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态势。图书馆要以读者需求和自身的任务为依据,有重点、有层次的组织文献资源,激发读者通过阅读提高自身涵养,培养其创造的活力。图书馆员有帮助读者掌握获取信息资源方法的责任,引导读者健康阅读。通过进行网络知识讲座、开设文献检索课帮读者区分一、二次信息,使其实现用不同的搜索引擎、用户界面在不同的检索系统中进行检索,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经验、技能和知识来深化和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三、高校图书馆实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鉴于高校图书馆在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制度文化、馆藏文献以及馆员的优质服务方面有很多功能及责任,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想实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就需要美化自然环境、搞好优质服务、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重视对馆藏文献的建设、提高馆员素质。

(1)美化自然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清新、优雅、宁静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加强图书馆内部自然环境的建设,使学生来到图书馆就如来到“精神的绿洲”,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和求知欲,激发其自豪感,促进大学生审美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2)搞好优质服务。首先要保证全天候开馆,方便读者借阅。其次要通过图书主页、信息咨询、信息简报、宣传栏等形式指导读者阅读,向读者推荐图书。最后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定期举办检索文献资源方法的培训,随时对读者进行个别指导。并针对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文化层次开展读书节、读书竞赛、热点问题大讨论,从而培养大学生积极创新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使大学生素质和校园文化建设同步发展。

(3)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图书馆的管理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坚持以人为本为管理理念,对馆员和读者都进行约束,依靠软约束来规范图书馆运作。建立书刊借阅管理制度、入馆须知、大学生文明公约等来约束读者,利用考核制度、奖惩制度、道德行为规范和工作规范、岗位责任制来加强馆员管理。

(4)重视对馆藏文献的建设。根据学科专业设置、读者需求、教学科研需要、学校的发展目标,制定文献建设方案。通过多种渠道征求院系老师意见或请专业老师现场协助购置文献。防止思想内容不健康、格调低下的书刊进入图书馆。

(5)提高馆员素质。优秀的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是知识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有创新意识的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的内在动力,图书馆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中馆员的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加强培训提高馆员素养,同时提倡馆员通过自学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重点是爱国教育主义,并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重视校风建设,将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寓教于文化,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作者:齐亚宁工作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

党校校园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轮训的主阵地和文化承载的重要场所,也是党校教育理念和精神文化的载体和党性教育成果的巩固和延伸。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学风、校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2、党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1图书馆是党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图书馆是党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这一文献信息中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图书馆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中心。图书馆是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图书资料的专门机构,它全面、系统地收藏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知识经验的各类文献,保存并延续着人类的文明最新的学术思想。同时,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也包含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的学术思想、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最新的文化信息。因此,党校图书馆是知识交流系统的中枢,是文化学术信息的前沿阵地。大容量密集型的文化信息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宽敞宁静的阅读环境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优越的场所。因此,为了建设良好的和谐校园文化,必须首先建设好提供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图书馆。

2.2图书馆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者。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建筑格局、藏书体系、环境装饰、服务态度等,处处体现着党校的办学理念,浓缩着党校的精神,展现着校园文化。图书馆通过其教育和服务职能在一代代师生中传承着党校的文化精神。党校离不开图书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更离不开图书馆的文化传播。

2.3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图书馆是学员在课堂以外的另一个重要学习场所。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的地位决定了学员在这里可以汲取各种知识,获得各种形式的文化熏陶。图书馆可以帮助学员完成课堂学习的延伸,可以通过书刊有选择性地与先贤交流、与优秀的同辈对话、结识志同道合者;可以与古代先哲进行精神上的探讨;可以与志同道合者实现心灵的交汇和碰撞。图书馆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活跃读书气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尚。因此,图书馆理所当然地成为党校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之一。

3、党校图书馆文化构建策略

3.1加强馆舍环境建设,塑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阅览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情绪,明亮舒适的阅览环境能使读者心情愉悦,增加读者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热情,满足读者的求知需求。同时馆舍环境的建设应随着读者的需求和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化而调整。人性化的馆舍建设能够更加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促进良好学风建设。

3.2重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奠定校园文化的优秀物质基础。丰富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书籍被喻为人类的精神食粮,丰富的藏书可以激发人们强烈的求知欲。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中首先要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的需求,要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组织藏书。同时也要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进行收藏,充分发挥其为校园文化服务的功能。目前,各种载体的文献出版数量惊人,良莠不齐,党校图书馆在建设馆藏时要严格把关,采购一些有利于学员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文献资料,从而奠定优秀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

3.3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党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既要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性化的管理使得人人都能参与到党校图书馆发展的讨论和管理中去,调动其积极性,发挥自身聪明才智,使图书馆员从被管理转变到主动参与管理。人性化的制度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馆员对图书馆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增强馆员的自律性。

3.4拓展党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党校图书馆在实现服务功能的同时,一方面,可以发挥其教育职能,引导读者的阅读取向,向读者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党校图书馆里的资源不是为了藏,而是为了用。面对海量的信息,要使学员快速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党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引导读者学会如何获取、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使学员掌握信息获取技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快速获取自己所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5发挥党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党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开展党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之一。党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能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支撑着党校校园文化的开展,影响着党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和质量水平。党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是学员和教职员工,为他们服务是党校图书馆的天职,党校图书馆要发挥信息资源优势,为党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蒋慧工作单位: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

第三篇

一、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1.大学生阅读经典越来越少

大学生阅读经典越来越少,也是对高校图书馆的一个挑战,这一挑战与上述“大学生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相仿。大学生读经典名著少,是当前高校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有一教授曾对该校文科学生的阅读情况做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原文的比例很少,有不少的学生只读缩编本,或者是通过电视剧的形式来了解情节。黑龙江省作协主席、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也指出:“以文学类书籍来说,无论是国外大文豪的作品,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福克纳,还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抑或是鲁迅、郁达夫、柔石、老舍、巴金、沈从文、萧红等文坛先驱的作品,都备受冷落。”[1]与“大学生阅读经典越来越少”相对应的,则是大学生对流行读物情有独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耐着性子读经典名著,却对各种图书排行榜列出的“时尚畅销书”趋之若鹜,这种状况被著名专家、学者称之为“文学的浅俗化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确实可以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对近些年涌现的一些畅销书津津乐道,如数家珍,而对经典名著却一问三不知。这种现象实在令人忧心。这样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频频出现,其对高校图书馆的挑战无疑是异常严峻的。高校图书馆拥有的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浩如烟海,不仅品种齐全,而且复本量多,而所谓的“畅销书“相对较少。大量的经典名著遭受冷落,被束之高阁,这不仅对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是对高校图书馆育人导向、传知陶情的功能的极大伤害。一所大学校园里涌动着一个个不读经典名著的学生群体,也大煞了校园文化的风景。

2.网络文化愈益强烈的冲击

网络文化是现代传媒技术与文化交融的结晶,表现为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形式。数字的透明性、网络的公共性和信息的流动性,造成了网络文化的“不易设防”状态,所以,“网络文化”入侵大学校园、冲击校园文化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网络文化中,网络文学的势头尤其猛烈、冲击力更大,相比传统文学,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网络文学都可谓“后生可畏”。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文学网站五千余家,在网络上发表或连载的小说有数万部,网络文学的读者数量已超过纸质书刊的读者数量。应该承认,在我国,网络文化的主流是社会主义的,其思想导向是社会主义方向的,其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亦不可否认,网络文化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状况也显而易见,其在网络文学中表现尤甚。在目前数以万计的网络小说中,良莠不齐,“妖魔化”现象严重,价值导向时有偏颇,许多作品思想低下,艺术拙劣,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只是粗劣的文化快餐[2];不少作品渲染暴力色情,品赏隐私、美女,是货真价实的精神垃圾。有些稍好的作品也大多沉溺于宫廷争斗、男女私情、武侠穿越等内容,其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都十分有限。这种不良网络文学,对思想单纯、涉世不深的青年学子们的诱惑力、杀伤力巨大,对高校图书馆卷轶浩繁的纸质文学产生猛烈的冲击,对校园文化建设也带来深广的消极影响。

二、应对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挑战,会削弱甚至消解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认真应对这些挑战,应对的办法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诱发大学生亲近传统文化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丰厚的文化菁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心灵和大脑,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着历史,引领着未来。继承、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在“两会”发言时说:“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深深地扎根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与中国人的情感息息相通,蕴藏着民族的精神脉络。事实上,优秀的传统文化会让人感到亲切,只要深于其中,就能感受到它的味道,触摸到它的神韵,浑身奔涌自然生发出来的幸福感。”这些话讲得很形象,也很深刻;赵院长还在发言中呼吁“让青少年乐于亲近优秀传统文化”[3]。当然,要让青年学子们亲近传统文化,不单单是图书馆的事情,仅靠图书馆独立而为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它需要学校各部门同心携手,形成合力,共同诱发莘莘学子乐于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倾斜,让大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传统优秀文化;但高校图书馆在其中应该担负起主要的责任和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做更多有利于诱发青年学子亲近、喜欢优秀传统文化的事情,如设置传统文化专室、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出版传统文化专栏等,在校园中搭建起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营造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大学校园,真正凸显校园文化特色,以独特的校园文化熏陶人、激励人、塑造人、感染人。

2.引导大学生多读经典名著

面对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越来越少的现状,就是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阅读经典名著,多读经典名著。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的生活必须。关于阅读,不少专家、学者已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说:“阅读给了我们观察世界的高度,阅读给了我们认识社会的深度,阅读给了我们改造世界的利器。”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人是不可能离开阅读而获得心灵的成长的。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精神的发展,阅读不可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可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作为推手和载体,阅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形成。”[4]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这即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全民阅读活动”这项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阅读对国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对“知识精英”大学生尤其如此。人的阅读兴趣是多方面的,所读的书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也是各式各样的,而且选读的内容比之一般读者更为考究,但不管如何,阅读经典名著却是必不可少的。人类最伟大的思想都在书里,特别是在经典名著中,因为经典名著比一般作品更丰富,更高深,更有多重解读性。像莎士比亚、歌德、雨果、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等,他们留下了不因时光流逝而黯淡的精彩作品,这些作品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时空长久地留存下去。作为当代大学生,没有理由不读这些名家的经典作品。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詹福瑞曾语重心长地说:“除了每天读一些浅文化以外,我建议还是多读一点经典。”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也极力提倡“要多读经典书”,她认为“经典书”是书中的‘奢侈品’,每一个品牌都是经过岁月淘洗的,是书中的黄金宝石,值得珍藏。不读经典,读书的品味不知不觉地就降低了”。[5]因此,多读经典名著,应成为大学生的共识。诚然,就经典名著本身而言,因其成书相对较为久远,故其特点是与时尚、流行以及畅销等因素相抵触的;对于习惯了在轻松、趣味氛围中读书的当代大学生,观念的转变很难在朝夕之间得以实现,还需一个引导、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它的职能,起着关键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凭借大量的馆藏经典名著,可设置经典名著阅读、导读专室和经典名著影像室,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轻松怡情的气氛吸引大学生喜欢经典名著;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名著知识竞赛;出版内容深入浅出、装帧图文并茂、版式新颖别致的经典名著墙报、板报;举办读经典名著征文比赛;组织“读经典、谈感受”读书交流活动等。通过这些举措或活动,培养和增进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使阅读经典名著成为大学生的自发行动,并在校园里蔚然成风。在引导大学生多读经典名著的同时,也要诱导他们正确对待“排行榜”“畅销书”。客观地说“排行榜”“畅销书”中也有好的作品,但其大多数作品是同销售量挂钩、与孔方兄结伴的,商业味很浓,庸俗化、娱乐化、功利化等不良倾向显而易见。须知图书的畅销、流行跟品质的好坏有时会有一定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毫不相关的。如果按销售、流行度去阅读,定会把读者的品味降低。因此,大学生还是不要追时尚、赶时髦,远离“排行榜”“畅销书”为好,“经典才是真正的时髦”(迟子建语)。

3.构建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网络时代,人们阅读出现了新变化,开始从经典阅读向轻文化阅读或者浅文化阅读的转变。网络时代不可逆转,网络文化难以舍弃。网络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网络文化对经典阅读的巨大冲击,积极的办法就是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诚然,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不是一所高校或是高校图书馆独力能做到的,它是政府和社会的职责;但也不是说高校、高校图书馆于此无所作为,在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做好网络文化管理工作方面,高校和高校图书馆还是大有可为的:一是建立网络文化安全教育机制,用良好的道德风尚引导网络风气,在传播真、善、美的过程中促进网络健康发展;二是制定网络文化管理规章制度,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文明管网,在全校形成抵制网络低俗之风的自觉行为,加强网络过滤机制,运用技术手段把不良文化、垃圾信息过滤掉,确保把健康向上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学生,重点推介优秀网络文化,使高雅的得以弘扬,通俗的健康传播,低俗的无所容身[6]。总之,面对网络文化,高校图书馆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畏而避之,也不能认为其“虚无缥缈”,无所作为;而是应该积极面对,正确引导。网络上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把握了方向,就会使传统文学文化教育事半功倍。人类离不开经典,网络时代亦如此。可以预见,网络文化的发展壮大必须需要经典来滋养和提升文化品位,届时,经典将借助网络手段而大放异彩,网络文化也将依凭经典滋润而熠熠生辉。以遇险从容、处事不惊的姿态面对各种挑战,并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应对,高校图书馆定能化解矛盾,消除隐患,清除障碍,从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来自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蒋映霞工作单位:钦州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