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创建理论研究3篇

时间:2022-05-29 11:36:27

校园文化创建理论研究3篇

第一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文化有多样形态的特点,因范畴不同而呈现不同形式,高校校园文化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从广义上讲,高校校园文化是指能够反映师生价值取向、行为模范等方面的独具特色与魅力的物质文化与人文文化,具体形态包括校园物态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基础设施、校园景观等为主体的物态文化建设,以制度、法规等为主体的制度文化建设,以大学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为主体的精神文化建设,体现于高校的各项文化活动、教育活动、艺术活动、育人活动中,具有引领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效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则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背景下,由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倡导并推进,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取得成果为对象,通过优秀成果培育、塑造、宣传和推广,实现树立先进文化建设榜样,凝练大学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工程。成果培育更侧重于推广校园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它通过塑造校园文化建设典型,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相连,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成果培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具备一定特性,有自身的主体、客体和载体。

(一)成果培育主体

成果培育主体即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的具体承担者、实施者和管理者。由于在成果培育过程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不同,因此,主体具有多元性,主要包括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组织(含企业和志愿者组织)等。其中高校是核心主体,因为它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成果培育的具体承担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主管部门是成果培育的重要主体,它承担成果培育倡导、优秀成果评选、宣传和推广等职能,担任成果培育管理者的角色;社会组织是不可或缺的主体,是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社会化,将其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力量。

(二)成果培育客体

成果培育客体即培育对象,是指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的内容。从内涵来看,它是一种抽象,是成果所富含的深层次的精神特质,既包括奋发进取、勤奋务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也包括探求真理、崇尚学术、严谨求是的大学精神,还包括培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秉承的文化育人、树德立人的精神思想等。成果培育客体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是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以全新交流方式为载体的主流文化,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将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三)成果培育载体

成果培育载体是指主体作用于客体所依托的平台,是客体得以展现的一种媒介。具体包括: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过程中,富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突显时代特征、突出学校特色,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的举措与实践;推动高校发挥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繁荣的文化建设新载体,如包括校园网站在内的新型媒体;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具有品牌影响力、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成果培育载体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其渠道和空间也在不断拓展。

二、高校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一)引导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部思政司自2006年以来逐年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鼓励高校积极申报并参评校园文化建设已取得的阶段性优秀成果,逐步确立成果培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活动围绕校园文化建设所依托的各类活动、举措、经验和新载体等,突出强调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相结合,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层次的提升。这些活动的持续开展,给各高校构建科学、系统的成果培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引导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同时,在外界诱惑增加、高校培育优良学风压力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减少、高校思政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压力增大的形势下,通过体系构建,促使高校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争取更多优秀成果。以此树立典型,增加大学生学习偶像或榜样的供给,通过暗示、社会感染等方式影响高校以及大学生,促使高校以及大学生通过模仿或从众行为来约束其行为。

(二)凝练和弘扬大学精神

构建成果培育体系有多重作用,首要的是凝练大学精神、弘扬先进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科学、系统的成果培育体系能够通过优秀成果的打造、推广,凝练和升华以探求真理、追求人生梦想、崇尚学术、开拓创新等为主的“共识性”大学精神;同时,各高校依据自身学科优势、办学特点、历史传承,通过构建独具特色的成果培育体系,铸造自身特有的“个识性”大学精神。科学、系统的成果培育体系能够指导高校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和倾向,依托各类已有载体、充分挖掘新载体,开拓新的主题教育活动、高校“三风”(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新举措、校园文化艺术新活动、实践育人新方法,建设校园文化优秀品牌,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精品,培育以名学科、名课程、名师名生、名著和名活动为代表的“品牌产品”。通过名品的培育掀起高校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的积极性,扩大成果培育影响,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突显时代精神。此外,成果培育体系的构建,还可引领学生工作者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

(三)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

构建成果培育体系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部思政司每年评选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看,既有单纯意义的文化建设成果,也有富含教育、引导意义的各类活动、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这些成果的总结、打造、宣传和推广,将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基础上,极大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开拓工作思路,活跃学生工作者的思维,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体系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重要载体。“方法途径创新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保证”。在当前形势下,构建成果培育体系,实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目标,就要高举旗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施教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理论体系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实践经验总结;要强化队伍建设,不断培养骨干,多树思政工作者先进和典型;要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四)有效促进文化育人

成果培育体系以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为依托,因而承担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诸多功能,包括文化育人。成果培育体系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培育、宣传和推广,能够将成果所富含的大学人文精神、时代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以及大学生追求人生理想信念、自我服务与教育的价值观融入到培育过程之中,通过将抽象的精神文化具体化为各类成果,给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典范,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成果培育体系自身的发展来看,它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建设高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主要目标,其客体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它能不断满足高校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惟其如此,才能使高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因而,它是继承大学发展战略使命,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实现文化育人目标的重要支撑。

三、高校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体系的主要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其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而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旗帜。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有大学精神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也有超越大学精神的特有理念,是全社会都应践行的价值观念,更应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的指导思想。同时,还要融入“中国梦”理论体系这一新要素。大学生的梦想是色彩斑斓的,没有优秀典型成果的引导是容易扭曲的,中国梦也容易失去实现之基。成果培育体系就是要为大学生创造“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校园文化环境,鼓励他们“播种梦想、点燃梦想”,为实现“中国梦”积蓄“青春能量”。

(二)坚持主流文化属性的培育原则

按属性不同,可将文化划分为不同类型。从社会地位和被人接受的程度可分为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多数人所接受;从作用效果的角度,可划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社会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与反对;从可否比较的角度,文化又可分为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文化是指可以评价出孰优孰劣的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具备教育的基本功能,功能的实现则需要通过榜样、环境或风气的渐进影响。构建成果培育体系就是通过典型来渲染和带动全国高校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因此,必须坚持主流文化属性的培育原则。培育成果应是能为多数人所接受的、对高等教育秩序起着维护和支持作用的可评比文化,培育内容必须是主流的、大众的、优秀的、积极向上的。

(三)注重建设成果培育的支撑环境

体系构建需要有保障其顺利运行的良好支撑环境:一是重视理论研究,善于总结和提炼。在实际工作中,成果培育主体要能从重复、琐碎的工作中探索规律,使具体的问题抽象化,上升到理论高度,并用于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将这一做法形成一种工作习惯,并通过习惯的培养,打造重视理论总结与创新研究的风气。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的客体依附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没有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成果培育就是空中楼阁;培育工作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校园景观建设,要能体现学习历史传统、时代精神和文化底蕴。三是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形成培育工作长效机制。制度是推动和维护成果培育工作科学规范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建立长效机制对于促进成果培育主体、客体与载体和谐发展,对于协调成果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有指导意义。

(四)积极探索创新成果培育的方法

成果培育体系涉及面广、环节较多,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只有方法得当,才能有条不紊开展:一是要注重实施多主体联动机制。成果培育工作要取得成效,高校和师生主体的探索是关键,高校多层级主管部门的组织和管理是主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是保障,仅依靠单一主体的努力只能事倍功半、半途而废。二是将德智体美育有机结合。成果培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文化育人,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与塑造,把德、智、体、美育有机结合,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才能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三是统筹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虽然成果培育的客体以精神文化、人文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但是对于文化内涵丰富的校园景观建设,也应纳入到成果培育体系之中,这也是近年来成果培育工作发展探索的易被忽视的重要载体。

(五)科学构建成果培育的评价指标

科学的成果培育体系要有必要的激励机制和鼓励措施,通过获奖评比、评职加分等方式鼓励先进,以此在培育主体间形成有效的化学效应,激发主体能动性,从而推动培育工作可持续发展。为此,就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近几年评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可以建立如下评价指标:一是教风,可以教学名师数量、优秀教学成果数量等为次级指标;二是学风,可以四六级的过级率、保研率和考研率、竞赛活动参与和获奖率为次级指标;三是毕业生就业率和行业分布;四是主题教育、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数量与质量(在全国评优中获奖数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对成果培育工作进行量化管理,这种量化管理方法对于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推动学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自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杂志。《黑龙江高教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杨殿军杜会永工作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第二篇

一、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目前我们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神文化建设,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体系、研究的范围,目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应对的措施,与先进文化的关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等;二是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环境文化、图书馆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等;三是制度文化建设,包括管理、行政、教学等;四是行为文化建设,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社团、体育科技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五是高职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建设,包括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建设内涵,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建设模块组成等。

二、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型组成

现代职业教育要素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文化建设的核心[2],高职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载体,它将职业技能的内容寓于文化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能、寓教于乐”的效果。在这方面,我院就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科技活动、职业技能大赛、学术讲座、学科知识竞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网页设计竞赛、寝室美化大赛、辩论赛等活动,开展了丰富的体育、音乐、舞蹈、书画、摄影和演讲等课余艺术活动,举办了科技文化节、艺术节,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技术、提高各种技能的热情,形成了良好的校园职业氛围。为了全面把握在校学生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需求,我们随机对我院学生进行了访谈,根据同学们反应较集中的问题,按照“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案例实地调查—理论探索—对策研究”的思路对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模型进行分析。采用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实地考察,案例调查等。在研究中,我们运用逻辑推理进行理论解释和理论推导,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积极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过深入分析我们拟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模块的主要内容[3]:第一部分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是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指针和航标,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指高职院校校园人在办学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集中体现在校园精神。第二部分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职校园物质环境,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第三部分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主要是指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制度文化贯穿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体现在高职院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第四部分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主要由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行为环境三个要素构成,主要指高职校园活动形态、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行为文化是教职工、学生在工作、学习和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高职院校精神风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高职院校精神、共同价值观的诠释和折射。第五部分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网络文化,它是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即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校园不断向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网络文化的发展不仅极大地加快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扩大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生活的空间和覆盖面,而且影响着高职学校传统的办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校园主流文化。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是网络技术与校园文化的新生结合体,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同时其网络平台也是一个新高职校园文化价值规范的建构体。这种新校园文化,对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给传统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块解读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所以又被称为“学校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展各种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道德素养、职业素养以及人文素养;通过开展各种职业性的社团活动将学生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企业岗位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迅速转化,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增添活力。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符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断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精心组织策划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精品活动,开展以科技、文化、艺术、综合类等板块为内容的科技文化活动;组织好各项大赛,不断增强师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师生的综合能力;组织好校企联谊,教师、学生走出校门,加深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让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顶岗实习等各种活动和机会与社会、企业接触,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端正对服务社会的认识,逐步形成优秀的高职学生德育精神文化。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一个学校的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最表层,是一种客观形态和客观存在,包括带有校园特色的学校环境、工作环境、文化标识、生产设施以及学校的庆典活动和各种仪式等,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来直接感受学校的文化。高职院校应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更趋专业化、现代化和配套化。校园内规划得更加科学有序,布局更加合理美观,教学楼、实训基地、图书馆、教学设备等的建设应不断完善。尤其在装饰美化校园环境上,处处要折射出职院特有的文化色彩和办学理念,展示独特的学校精神。这些都会时时刻刻熏陶感染着学生,营造着积极向上的职业氛围,同时也对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心理品质的形成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作为职业院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仍是实践所需的实训基地,无论是校内或是校外的实训基地,在建设中,都要本着市场需要和企业需要的原则,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从而实现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除了面向全校师生的日常管理制度外,还应向新的方面扩展。比如规范体系建设,可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谐运行的机制,促进校风进一步好转,办学效能进一步提升,这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仿真实训制度的建设,加强实训制度文化建设,增强与企业的联系,走校企共建、互利双赢的道路。目前校企协作比较新的模式就是:将高职院校与企业协作转变为“企业”与企业的协作,利用高职院校资产与资金组建控股企业,这个企业就是校企协作新平台[4],“企业”形成了,新的实训基地也就搭建起来了。

(4)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体现和实践校园文化内涵的概括。只有行为文化的建设到位了,才能把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升华为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教师在新形势下要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务实的学术态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课内课外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在行为方式上直接间接的去影响着学生。每次的校园文化活动,有老师的参与,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

(5)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网络文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脑的广泛使用,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信息等已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作为网络文化主要参与者的高职学生,其在网络文化环境下的网络平台活动行为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5],表现为: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和冲突,人生态度,利益观念,道德水准,择业态度,平等需求等。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历来是校园最具活力的部分它是当今网络时代高校内在精神的体现,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定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网络文化建设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交互构造的一种虚拟校园文化,其网络平台模块构建的主要意义在于运用校园网先进技术营造真实校园氛围,通过网上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教学内容及各种有益活动,同时在高职校企文化建设融合模式下,通过对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感知到企业的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形成完整的人格走出校门就能很快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6]。通过对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使虚拟校园空间蕴涵学校的价值精神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文化因素,以体现出学校的特征面貌、校园意识、群体文化等。为进一步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理论、扩大高职校园文化的功能,为高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新的参考标准,为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开辟新的途径。

四、结束语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强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加强技术创新与实训基地等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机制,丰富校企融合实训形式及内容,强化现代职业教育队伍建设等,有效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作者:孙玉华工作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大学校园文化特征分析

(一)大学校园文化在构成上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大学校园文化有特定的范畴和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校园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以及长期形成的校风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准则,包括校园人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及其组织形式;物质文化是物质载体,包括教学、科研、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行为文化是校园人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和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3]。此外,大学校园文化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还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不断纳入新的内容以适应现代大学发展的创新需要。

(二)大学校园文化在发展上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大学校园文化并不是孤立的,与自身所处的时代特点密切联系。时期,大学校园文化以积极倡导民主和科学为主要显现特征,同时期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也极大地显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校园文化特点。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等一大批国内高等院校积极倡导“抗日救亡”,体现知识分子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校园文化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学校园文化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应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高度一致,突显大学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大学校园文化在功能上具有导向性和渗透性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的灵魂,浓缩并体现大学精神。在育人方面,对处于人格再构期的大学生,大学校园文化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通过积极、有益健康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认同和熏陶,从而实现大学生精神、心灵和性格等良性塑造[4]。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构筑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受用终生;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道德素养,自觉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可以提升广大师生的文化品位,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大学校园文化重要作用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等教育应当使每一位学生拥有健全人格和优良品行,能够深刻领会知识技能,不断增强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实现自身成才和贡献社会的价值统一。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功能影响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而发挥助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

(一)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内在的基本素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基础教育中可以获得,并在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得到强化和提高。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激发学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以及作为高等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形成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大学生能能够潜心向学,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通过自身的言行方式显现大学生的综合气质和整体修养。这类大学生群体不断聚集,反过来深化、影响业已形成的大学学风,并通过文化示范功能继续激励全体师生提升整体的文化素养。

(二)强化大学生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一种基础素质,是大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体现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道德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一个品行端正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文化人。大学校园文化是道德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有积极的教育功能,特定的文化熏陶、渗透和升华,将长期的历史沉淀、学术作风、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形成共同的观念追求和行为准则,通过正面典型的示范作用和人文环境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的交互作用,使参与其中的大学生能够产生文化的内心认同,并自觉身体力行,进而实现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5]。

(三)增强大学生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一种关键素质,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政治素质既包括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和政治心理,也包括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良好的政治素质是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高等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大学校园文化自身渗透国家的政治主张和优秀的民族精神,大学应当以潜在的文化影响和实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引导大学生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素养。

(四)深化大学生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一种核心素质,是指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结构,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动手能力[6],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生存手段。良好的业务素质通过大学的专业课学习获得。良好的业务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这一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如果枯燥的专业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应用于社会实践,那么大学培养的人才就不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实践中,高等学校凝结而成的大学校园文化以其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广大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同时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我能力培养和投身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成长为业务精湛的专业人才。

(五)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体包括全面健康的体格、稳定向上的情感、坚强恒久的意志等。良好的校园文化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提高身体素质,陶冶品格情操,美化举止言行。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同思维的不断碰撞,不断整合自己的思想与价值体系,逐步深入地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和参与社会实践,获取许多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技能和感悟。

三、创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催化剂和推进器的重要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等学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创新发展大学校园文化[7]。

(一)转变观念,深化认识

一是深刻认识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含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还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在整个大学校园文化构成中处于较高层次。浓郁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作为载体,但物质设施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二是认识到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精神文化的全部,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核心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沉淀和凝结而成的一种文化理念,是一种高层次文化的校园氛围。三是要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大学事业发展的优先位置,吸收和借鉴国内一流大学、国外名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重点研究精神文化建设的理念和思路。

(二)凝聚力量,全员参与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各个层面的创造活动和特定的创造目标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大学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8]。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大学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专属职能,它与大学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紧密的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全体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大学人全员共建。全体师生员工要认识到自己是大学的一分子,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既是自身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大学领导者要大力宣传,广泛动员,以校风、校训凝聚起全校师生员工的创造热情,让每一位师生员工以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参与,群策群力。

(三)系统设计,长远规划

大学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着眼长远,统筹规划。一是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找准定位,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要流于低俗。二是要着手制定长远发展的目标和规划,规范各类制度设计,确保一切建设活动有据可依。三是对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工程进行系统设计,确保各个方面齐头并进,或有主有次,整体发展。通过指引,教师言传身教,以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水平赢得学生,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感染学生,实现教书育人;通过规范管理行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水平,使管理者内练素质,外树形象,恪尽职守,勤政廉洁,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从而实现管理育人;通过提高教学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建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创造文明礼让的公共秩序,实现服务育人;通过举办各类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活动,营造学术自由、陶冶情操和净化灵魂的文化氛围,实现氛围环境育人。

(四)锐意创新,寻求特色

大学校园文化隐含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传统,又有明显的时代变化气息,这就要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校园物质文化承载高等学校的独特历史和人文价值,通过发掘学校的优秀人物、标志性事件,选择最具代表的优秀人物、校园精神作为校园文化设计的重要参考[9]。其次,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层次,通过加强校风、学风建设逐渐明晰学校自身的发展特色,并不断创新,最终内化为师生独特的内在精神品格。再次,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产物,也是校园物质文化的工具。通过制定适合自身办学定位的相关制度保障大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积极整理大学内部的公序良俗,推动创新。最后,校园行为文化是大学里最为显性的校园文化形态,直接反映大学师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位,大学通过自身别具特色的教学、科研、学术和文体活动构建与众不同的大学校园行为文化。总之,高等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如何通过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关注教育,崇尚文化,深入研究和探悉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对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深远影响,是现代大学应当持续关注的永恒命题。

作者:田百军工作单位:辽宁大学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