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探索

时间:2022-05-08 09:09:18

技工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探索

在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文化内容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技工院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势在必行。

一、“三个传承”——突显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要求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建设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和价值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甚至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技工院校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工院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保证学校教育实效性,是校园育人和发展的动力。技工院校应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助推文化强国的建设。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载体和形式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扬工匠精神。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我国是技能人才大国,也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技工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打造一支技艺超群、敬业奉献的技能人才队伍,为推进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坚强保障。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国工匠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具有重要的意义。(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习立身处世之道。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技工院校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帮助技工校院学生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为人处世中能够拥有正确的是非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三个立足”——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积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才能造就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文化力量。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使每一个青年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使每个青年人都能够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意义重大。只有运用教育这根主线,我们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传承给后人的真正财富。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都有特定的文化烙印,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需要教育的色彩。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必须奋起行之的紧迫课题。笔者认为,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是技工院校的当务之急。(一)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持,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武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最为典型地反映了自觉衔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让广大青年学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中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理想、民族气节、道德观念,对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乃至一生作为都有巨大的积极影响。技工院校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感召力量,使其接受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爱国主义思想和正确的人生理念,引导学生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二)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基因;在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里,到处矗立着“工匠精神”的丰碑。“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自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培育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技工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大批技能人才的重任,汲取中华传统文化营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刻不容缓。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不仅可以提高工匠精神教育的实效性,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同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又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标尺,是一个兼顾古今的科学系统。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其进书本、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盛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影响力,让学生普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树立文化自信与价值自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人才辈出。因此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中,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关注、学习、推进的重要工作。

三、“四个融入”——拓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途径

(一)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形神兼备。校园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主要指学校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等”,校园物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物质保障。但是,一味强调环境布置会导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重视有形的建筑或设施,而忽略了人文气息,缺少立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可通过精巧、和谐、实用的设计,将其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校园设施建设上,可以布置中国古代名人的雕塑、树立大国工匠图画和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书画等文化作品,增设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建筑,在教室里置办传统文化宣传园地、楼道上铭刻古代诗词、张贴名言警句等,使校园的有形环境等都实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使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更有“神”,让学生随时接收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感受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润物细无声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修身养德的重要场所。 (二)融入校园课堂文化,内外两教并举。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具有不同于一般知识教育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基本要求是进教材,最终目标是入头脑。为此,一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例如精选《弟子规》《孝经》以及《四书》等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开设,部分课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入教材、入课堂、入头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推崇仁爱、追求理想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外,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思想心态等细节进行指导,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电影展播、书画展、诗词朗诵、汉字书写大会、义工队等活动,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更直观的感受。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名胜古迹、文化遗址、传统文化博物馆等,弘扬爱国进步、诚信朴素的优良传统。通过课堂内外的相互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校园主体的精神养分,从而最终达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三)融入校园制度文化,管理与服务兼施。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指“以文字形态表达的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固定的体制所体现的文化”,它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准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制度文化,使其实现规范和导向功能,一方面必须借鉴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体现公平、公开、公正、严谨等思想内容,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扬善惩恶,扶正压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合理评价自己和他人;另一方面,以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等思想为导向,强调制度管理的同时重视对主体的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的管理理念,让良好的制度文化成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行为,引导学生自觉自愿按章办事,并逐步形成习惯。(四)融入校园活动文化,古典与现代相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活动文化,让学生在活动的积极参与和直观体验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新颖活泼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一方面,以民族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深入开展经典鉴赏、诵读艺术及书写技能展示等主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节日的气氛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民族认同感。邀请校内和校外专家举行弘扬传统文化的系列专题讲座,举办国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重读经典等活动,以先哲们的人生智慧引导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书画比赛、歌舞比赛等文艺活动的开展,社团、义工队等社会公益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在学生群体中的重大影响力,重视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建设,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化的潮流中去,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在新的环境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郑佳佳 单位:青岛海洋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