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视传播与文化教育

时间:2022-12-26 10:19:00

谈电视传播与文化教育

摘要:电视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横空出世给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同时,类似收视率至上这样的观点也从一开始就深刻影响着、制约着电视的文化传播,怎样看待电视节目的思想文化属性和电视媒体的经济属性之间的关系?怎样引导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蓝图中,怎样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摆在中国电视人甚至中国文化界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关键词:电视传播;文化教育;思想文化;电视媒体

1电视文化传播起源简述

1925年10月2日早晨,英国伦敦。薄雾蒙蒙,市声隐隐。在英国人贝尔德寒酸的实验室里,一项即将改变人类命运的奇迹已经酝酿到了最后的关头。一束昏暗的晨光,一堆杂乱的电线,一双贫困而显得粗糙、此时又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的手。一个清晰的口技表演者头像的模型,出现在贝尔德自己制作的简陋的电子屏幕上。这是世界上第一幅以电磁信号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清晰图像。1927年4月7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向公众展示了贝尔实验室研制的电视。在展示活动进行期间,美国商务部长赫伯特•胡佛在华盛顿做了一次简短的发言,他的声音和图像被传递到了纽约。等待在那里的企业界人士、编辑、记者和银行家都目睹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胡佛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位在屏幕上露面的美国政治家。这一活动成了次日纽约时报的头条新闻。醒目的大标题几乎占据了整个版面———电视缩短了空间距离,远方人的音容笑貌近在咫尺。从此,一个有关“千里眼”的古老神话变成了现实.那么人们对于初生的电视反应如何呢?实际上,电视在人类社会中所具有的文化潜力,是当时任何一个人也难以想象的,电视的出现并不是人类的玩具新添一样的玩意儿,而是启动了一根巨大的文化链条。20世纪此后数十年的文化走向发生了转折。直到目前,电视仍然是受众最多、普及率最高的传媒手段之一。它视野无限,包罗万象。在今天,简单的一个电视机就能看到一百多个频道,电视节目的细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台收看。那么怎样看待电视,怎样看待电视的文化传播功能?电视到底是一个娱乐工具,还是一种观照现实的信息传媒?它让我们看到真善美的同时,是不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负能量?1923年,俄国人佐里金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电显像管。在电视的发明过程中,这是一个重大的技术突破。据说,佐里金在晚年时曾感叹:对于电视机而言我最想做的就是关掉开关,我曾期望电视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但不幸的是,当我打开电视机时,十有八九,都是嘭!嘭!嘭!40年代,美国的全国广播公司开办的著名晨间新闻栏目《今日》,起用了两名主持人,一名是戴夫•加罗韦,另一名是雷德•马格斯。其中马格斯是一只黑猩猩。[1]在今天看来,把电视新闻的娱乐性强调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匪夷所思。但就是在今天,当我们打开电视机,类似“嘭!嘭!嘭!”这样的声画场景还是时常刺激着我们的耳膜、眼睛和神经。可见电视从诞生起,对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引导就有正反两个方向,它传递了信息,交流了文化,但同时,“娱乐至死”也成了它的一个终生标签,而不仅仅是当今时代的发明。

2收视率对当今电视传播的影响

在今天,收视率依然是影响电视节目最重要的因素,对于某些电视节目而言,甚至走上了收视率至上的歧路。由于电视广告的影响,收视率成了评判电视节目几乎唯一的标准,它决定了节目形式与内容,也决定着节目的生死,正因为这样,它带来了许多我们不愿看到的后果。电视文化教育节目是电视文化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载体。在我国,此类节目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但在今天,收视率对它造成了极大的困扰。2.1由于收视率因素的影响,精品电视文化节目虽有一些,但数量太少。近两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火爆,从《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朗读者》,从电视荧屏到网络视频,掀起了一阵观众追捧的热潮。社会上对这些节目的评论都很高。《中国诗词大会》唤醒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记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人灿若繁星,好诗瀚如烟海,《中国诗词大会》选取这样一个传统文化题材,用竞赛的方式打造出一档既古典又现代、既充满诗意又贴近生活接地气的节目。这样一档雅俗共赏的好节目,让我们在审美之余还能涤荡心灵。而《见字如面》和《朗读者》都是选取文化当中的某个节点,用书、用信作为载体,带领大家走进那并不如烟的往事,重温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据说,这些文化节目被网友誉为在“娱乐至死”的节目中的“一股清流”。[2]但是这样的叫好又叫座的节目太少,尤其对于现在100多个频道的节目总量而言,我们的优秀文化教育节目实在是太少。阳春白雪的作品必然曲高和寡,但不能因此就粗制滥造,一味庸俗。2.2收视率至上的观念,导致电视文化教育节目泛娱乐化倾向严重。电视节目需要做的生动好看,对观众才有足够的吸引力。但不能因此,所有的文化教育节目都被泛娱乐化,而且沿着这个方向,越走越远。像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节目从创办一开始,就坚持学术性、科学性、权威性的制作思路。邀请的嘉宾也都是世界范围内的华人学术大家:周汝昌、丁肇中、杨振宁和李政道等等。虽然话题略显高深,但观众在其讲述的过程中往往能体会到科学、文化、艺术当中的美感,常常被讲述人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但由于收视群体定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观众,收视率自然无法保障。因此在2004年,节目调整了收视人群,降低了学术水准,将学术讲座改造成学术评书。节目被娱乐化了,但从收视率角度来说,节目成功了。阎崇年先生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悬疑迭起,精彩纷呈,再加上阎先生是一位极其会讲故事的人,节目一炮而红。[3]但是,节目的文化价值大大降低了。我并不完全反对文化节目当中加入一些娱乐性的方式和元素,但泛娱乐化把一切文化都停留在肤浅而表面的层次解读,会使我们大家生活的文化环境变得更加浮躁。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没有积极、正面的文化导向是悲哀的。2.3收视率至上的观念,导致电视文化教育节目中的文化信息呈现破碎化现象。据某些机构统计,中国观众看电视时,换台的间隔时间大概是十几秒∕次,也就是说大部分节目都很难吸引到观众停下目光,不再寻找。所以不管什么节目必须不断制造兴奋点,制造刺激,争取留住观众,包括文化节目。就像我们听一段相声,你的上一次笑声与下一次笑声之间不能间隔太长,必须连续不断地制造笑点,否则很多人可能不愿听完,或者听完了下回也不想听了。同理,我们许多文化教育节目受此影响导致文化信息传播的破碎化。无论何时,你打开那个频道,电视都在为你传达一种信息,对你进行一种教育,而你既不会觉得生涩,也不会觉得没有缘由,要做到这样,电视教育就必须是碎片式的内容,这样无论何时何地,观众都会因为获得学习的机会且感到满足[4]。早年央视的《开心辞典》就是最好的例子,看节目的时候觉得信息量很大,学了很多知识。但仔细想想,都是碎片化的知识,大都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能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我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懒惰,从而不会联系地看待各种文化知识,不能深刻理解各种文化背后所蕴藏的美。这很像今天我们所有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甚至两部,每天都在低头刷屏,但几乎不能获得什么文化信息,只是刺激人的感官,打发了无聊时光。

3电视媒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职业道德问题

电视文化传播过程中,媒体自身常常出现“失德”现象,这不仅仅是某个节目组、某个人的道德问题,而是电视媒体的整体行为所导致的。1983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台湾逝世。当他病危的时候,一大群新闻记者围在大师的病房前,每逢有人进出,闪光灯此起彼落,摄像机前呼后拥,并急切地问:怎么样?情况如何?还要等多久?快了吗?……说穿了,大家都在等大千先生去世,好及时发消息。这是新闻界常见的一幕,然而细想之下,这一幕又未免令人不寒而栗。为什么新闻界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形成这么厉害的冲突?这样的事情,与其说是电视人的个人行为,毋宁说是媒介的整体行为所导致的偏差。这正如资本普遍性的贪婪和资本所有者的个人道德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一样。同理,针对从业人员个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并不一定能消除媒介的行为误区。新闻业自认为背负着启迪民众的责任,承担着社会良心的角色,但仅仅依靠其自律显然是不够的,我们期待着管理层拿出更有智慧的方法。

4当今中国文化教育节目亟待完善之处

4.1建立新的电视文化节目评判标准,打破唯收视率马首是瞻的现象。电视节目评价体系要兼顾电视节目的思想文化属性和电视媒体的社会经济属性。评价体系是个复杂的系统,建立一套科学、有效、有说服力的评价体系很不容易。从2012年起,央视终结了以收视率为唯一指标的节目末位淘汰制。虽然现有的许多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但我相信,越来越科学的评价体系离我们越来越近。4.2提高创造人员素质,千方百计提升节目质量。重视对电视从业人员的文化教育培训,建立科学长效的文化学习制度。创造人员的水平提高了,节目质量才能上台阶。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节目文化水准。从制度上创新,比如说我们可以引导民间力量,加入文化传媒行业竞争。电视台自己要做出好节目,但也可以买来好节目,只要是优秀的作品都可以收入囊中,这方面,应该有一些具体制度来保证运行。4.3电视文化节目要有创新,要展现民族文化原创的魅力。从20世纪90年代一直到今天,我们许多电视节目一直在学习和模仿国外的成功模板。今天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创新与发展都拉开了新的序幕和篇章,一大批展现原创文化的作品源源不断地问世,并逐渐获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荣誉。而我们的电视文化节目的创新却进步缓慢,我们需要在不断引进国外流行节目模板的同时,着力推出具有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底蕴的原创电视节目。就像做一道文化大餐,材料足够丰富,足够新鲜,甚至还有精彩的故事,那就看大厨的手艺了。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就很好地展示了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

5中国电视与文化教育的关系展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传承积淀应使我们怀有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而在今天,在这么合适的时间,我们应该用最合适的方法,利用电视,让中华文化发出智慧之光。如此悠久丰富而绚烂多彩的文化理应通过电视传播得到全世界的理解和尊重。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国电视人拥有虽然路程艰辛但前途广阔的无限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政,罗振宇.理解电视的一个角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文化类综艺节目火爆:文化回归,依赖娱乐就糟了[N].深圳特区报,2017-04-13.

[3]赵勇.从“学术电视”到“电视娱乐”———《百家讲坛》的流播小史与变脸方术[J].艺术广角,2008(1).

[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徐晗涛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