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分析

时间:2022-09-26 04:19:51

高师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分析

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代表着能够维系国家凝聚力、传承民族精神、展现文明特质的主体文化积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在以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若干途径之中,作为由古至今中国古典教育主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教育,因在延续传统、培育人才、发展文化等方面所发挥的突出核心作用,而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渠道,肩负起保存、传递、选择与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时至今日,伴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持续上升,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如何在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争锋愈发频繁的情况下,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便成为新时期中国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为此,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先后颁行多项文件要求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如2014年3月,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起系统化的文化传承体系。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度强调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在此形势下,以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的高师院校如何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严格贯彻执行相关文件的指示精神,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体现独特价值,便成为一项必须高度关注的时代命题,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一、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的内在关系

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根源于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联。文化作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便产生的亘古恒久的社会现象,与教育相伴相生。文化赋予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则给予文化存在的依据与更新的途径。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出发,认为教育依存于一定社会的文化,教育是传递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手段。这种规律性使得文化与高等教育之间形成了密切联系,建立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文化决定、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又能动地反作用于文化。由是,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与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师院校,相互之间便建立起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一)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具有的作用。文化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的深层次关系,就要求高等教育在发生革新变化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在其中可能会发挥的作用。而在文化对高等教育变革具有的若干作用之中,就蕴含着传统文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内在深刻影响。正如美国教育人类学家斯宾格勒所言:“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制约着教育过程的进行和人们养育子女的方式。”由此可证,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具有突出的作用。具体而论,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学术秩序等方面。1.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上逐渐凝聚成型的文化遗产,具有积累性、连续性与承继性,是包括教育在内的现代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必然会成为高师院校整体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作用于高师院校的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方面面。2.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存在形态与影响方式具有典型的隐性特征,更多体现在对学校领导者、教师、学生的价值体系、思想道德观念等内在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高师院校的日常运行与改革发展。3.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体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与特征,这就促使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发展路径等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其他国家的高师院校产生显著差异。4.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自古以来不断形成完善的包括教学观、教师观、人生观等在内的基本教育理论观点,从而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等专门职能具有重要影响。(二)高师院校对于传统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的相互关系中,不仅是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具有作用,高师院校同样对于传统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高师院校具备的文化与教育功能方面,即高师院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课程教材、教师群体、学校文化等途径,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评价、传承与创新,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而对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产生影响。1.高师院校作为具备文化功能的特殊社会组织与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现代社会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负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使之融入现代文化的职责。2.高师院校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之时,必然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内容、形式等做出具有现代性的评价,摒弃其中消极、落后的成分,吸纳符合现代化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成分,从而使传统文化能够成为现代文化的积极构成要素。3.高师院校作为以孕育人才和科技成果为己任的特殊社会组织,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以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为基础的,并在发挥职能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改造。4.由于高师院校具备教师教育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别功能,与传统文化中注重伦理道德、强调师道尊严、讲求“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性相契合,因此,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但要求高师院校应在日常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活动等方面适度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还要求高师院校要深入研讨传统文化与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传统文化在现代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功用,从而使传统文化中与高师院校密切相关的成分能够古为今用,发挥出现代价值。

二、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

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使得高师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别之处,进而使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定位。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主要源自于高师院校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依据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主要是指处在一定文化历史传统圈内的人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系统反思与深刻认识。高等院校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对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全面认识、辩证思考及正确对待。这是关涉高等教育文化命脉的最核心问题,与高等院校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不但对高等院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存续有重大影响。依此而论,高师院校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便决定了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职责的高师院校,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和具有古典意蕴的传统文化教育所具有的现代意义,也就决定了高师院校如何确定自身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具体而言,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高师院校具有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高师院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是以自身的教育模式与教学、科研职能为载体的。作为负有培养高端人才职责的高等教育机构,高师院校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借助教学、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中性的传统文化教育,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使用传统文化培养、塑造学生,从而使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学习、认知、领悟,并可为己所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素养、道德意识与精神追求,进而有助于培养具备高尚品德及优异综合素质的新一代教师群体。正所谓“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二)高师院校具有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国家的高等教育必须肩负的重要使命。高师院校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教育,还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既在学校内部营造出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具有学习与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又要发挥高等教育引领社会文化风气的灯塔作用,为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与智力支持。(三)高师院校具有选择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高师院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弘扬,并非不加鉴别、不做分析,而是建立在正确评价基础上的选择性传承、弘扬。即高师院校要根据现代社会与教育的特点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教材、学校文化等途径,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客观评定与选择。以此去除旧有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保留那些具有永恒价值、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部分,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使之能够与高师院校实现有机结合,形成新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内容、形式与方法。(四)高师院校具有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高师院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体现在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方面。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高师院校因自身的高等教育属性,而具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创新的功能,由此创造产生新的文化形式,形成新的文化内涵。因此,高师院校有能力在继承既有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超越与再创造,使之不断推陈出新、历久弥新,始终能够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二是体现在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及科研功能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需要符合教育的一般要求,具备教育的一般属性。高师院校作为专司教师教育及其科研的高等院校,具有从事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本功能。因此,高师院校有能力从教育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应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创新性研究,使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还可以符合当代教育的新要求,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更新发展。

三、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分析与书面呈现,还需要在现实基础上应用具体的实践途径,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实现,以切实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一)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价值实现的基础就价值实现的基础而言,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实现有较为扎实的多项条件作为基础。1.党和国家颁行的规章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指明了理论与实践的方向。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打造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及教学研究,从而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亦强调,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2.高师院校的教学、科研力量与硬件设施,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能够切实保障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3.高师院校由于肩负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职责,所以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还可以间接方式实现,即培养大批具备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助力全体教师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实现高师院校的自身价值。(二)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就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而论,由于高师院校具备的一般与特殊教育功能,所以具有多个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途径,大致如下所述:1.人才培养方面。一是通过科学规划培养目标,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精神渗透其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师德观以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所必需的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与具体技能。二是在专业建设工作中,注意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专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标准设定、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设置、专业实践活动、专业教材编撰等方面,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尝试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的建设;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的建设。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将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作为重点,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经典著作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尤其注意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2.科学研究方面。切实发挥高师院校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优长之处,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科支撑。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为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3.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讲座、举办文化节、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建设学校文化设施等方式,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层面充分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营造以传统文化育人的学校总体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借助教育文化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4.社会服务方面。高师院校要合理运用自身的智力与物质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为社会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社会服务,从而使大学教师及教材、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等教育资源,能够为促进传统文化在社会领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扶持帮助。5.职后教师培训方面。高师院校要切实贯彻相关文件的精神与具体要求,加强面向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等职后教师培训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四、结语

当前,在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进程中,高等院校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能够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与物质保障。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工作中,不仅可以发挥高等教育的一般作用,还在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特殊功用。因此,为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有必要高度重视和切实体现高师院校在当代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价值,从而使之为传承中国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刘振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6)[2017-02-15].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17-02-15].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顾冠华,沈广斌.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4]潘懋元,张应强.传统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1).

[5]张应强.论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3).

[6]刘海峰.传统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J].教育研究,19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