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探讨

时间:2022-11-09 02:57:30

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探讨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也有着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应成为每个大学生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品位、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主要手段,也是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运用大学语文教学的手段,完成审美情操的培养与文化的传播。本文主要探讨大学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功能,对大学生爱国情感、人格精神、审美情趣的培养,应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教学旨在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有素质、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青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要代表,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爱”、“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素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人所遵循的做人标准。大学语文教学将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高尚品德,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标准进行结合。通过对学生爱国情感、人格精神、仁爱品质、审美情趣的教育,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1.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将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文人人生的最高目标,以忧国忧民、爱国爱家作为文人毕生追求的社会理想。国家、民族始终是中华文化所表达的核心主题,也是中国文化教育所传达的核心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家国观念、荣辱观念,指导着一代代中国文人的社会活动。国学大师于丹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爱国精神和气节概念。在十八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也是我国人民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爱国精神将成为广大仁人志士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大学语文教学所开展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活动,主要通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达得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用不仅在文化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最重要的是它们包含着文化创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操。《诗经》、《楚辞》是我国最早的爱国主义著作,随后出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艺著作,这些著作都包含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晏子春秋》提出:“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屈原创作出《离骚》、《九歌》、《天问》等文学著作,来表达自身高尚的爱国情操。司马迁也说“常常想着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自己能够为了国家发奋向前,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谱写出忠义的赞歌。杜甫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和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询说:“圣贤之人不会因为躯体的死亡而感到悲伤,但是他会为国家的兴衰而忧虑。”,指出自身的报国志向。虽然陆游的地位低微,但是他从没忘掉自身忧国忧民的责任。顾炎武提出民族的存亡,每一个公民都要负起自身的责任。林则徐提出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这些爱国诗句与话语早已超越个人得失,成为忧国忧民的经典诗句。这些爱国诗句与爱国话语,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为民英勇献身。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起到教授知识的作用,更起到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高洁志向与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铸就健全的人生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品质,“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是儒家所提倡的实践精神。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向同学们传达这些积极奋进的精神,特别是在学生悲观失望,或者是产生厌学情绪的时候。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铸就健全的人生品格。儒家著作是大学语文中最多的文学作品,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优秀的传统美德。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我)不知道(他)该怎么办。(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这表明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做人应该拥有的基本准则。孟子也提出:“作为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有权威也不能使之屈服。”这句话提出了自强不息、积极奋进的人生精神,也成为士大夫阶层最高的人生志向。历史上的中国文人有的物质生活贫乏,比如如陶渊明;有的仕途道路受阻,比如:孟郊、孟浩然等;有的遭受他人迫害,比如:柳宗元、苏轼等。但这些人身处逆境却不屈服,而是用坚韧不拔的勇气直面困难,怀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生活。其中苏轼是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苏东坡一生历经磨难却没有丧失生活的信息,而是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种种。苏轼“乌台诗案”被贬,而他的《初到黄州》写到:“我因谋生糊口而做官,也因口快笔锐而获罪,这一切可谓荒唐。此地被长江环抱,鱼儿味道鲜美,满山都是竹林,我似乎都尝到了竹笋的甘美。”苏轼不以自身际遇的好坏而心神不宁,而是跳出是非恩怨的狭窄圈子,以一个了悟人生的智者眼光看待世间的一切。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豁达的胸怀,成为大学生努力追求的人生目标。孟子也提出“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的时候,一定要首先磨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因此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经受住不断的痛苦磨练,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以上这些文人墨客的遭遇与诗句,对大学生有着较强的人生指导作用。大学生只有养成坚强的毅力,才能构筑健全的人生品格。

3.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砺炼浓郁的仁爱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与疏远。近年来社会上经常会出现青少年杀人、抢劫、强奸等案件,这些案件的犯罪动机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人没有仁爱之心,没有受到仁爱思想的教育。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古典文学的传达,向同学讲授传统的仁爱美德。孟子说:“人没有了仁爱之心,就跟禽兽一样了。”孔子提出“仁爱”的道德理念,规劝君王施行仁政。孔子还提出:“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从《陈情表》、《项脊轩志》、《狱中上母书》、《祭十二郎文》等文学作品中,挖掘传统的亲情、爱情、友情价值观念,传达给学生正确的仁爱观念。同时大学语文教学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更为宽泛的层面。教师要倡导学生爱身边的一切人和物,甚至是爱动物、植物等生命个体,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仁爱观念。对那些给予自身帮助的人,要对他们进行报答;对那些给予自身爱护的人,也要回报给他们更多的爱。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对自身的仁爱观念进行考察的时候,也要肯定他人的仁爱观念,对他人给予相应的关心爱护。孔子说:“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大概就是宽恕了。”这些思想超越时代与民族的界限,已经成为全人类遵循的道德典范。儒家“仁者爱人、仁道原则”的道德准则,出现在我国各种文学作品中。杜甫在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中,写出“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的千古诗句,表明自身的仁爱思想。范仲淹也提出“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这些高尚的仁者爱人与仁道原则,能够感染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4.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高雅审美情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贯追求,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弱没有高雅的审美与志向,那么这个民族难以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大学语文教学课本中存在着很多高雅的文学作品,他们对自然、社会、艺术中的美好事物展开歌颂,塑造出大量优美的自然形象与人文形象。同时他们的小说、诗歌中有包含着对假丑恶的无情抨击,对恶俗趣味的深恶痛绝。其中《楚辞》、《诗经》中有大量优美雅致的诗歌作品,对男女之间的爱情、亲情、友情展开歌颂,表达出无限美好的情感。后来的魏晋时期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也是高雅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之后的唐诗、宋词也继承前人的雅致风格,形成更为端庄飘逸的诗歌文化。其中陶渊明有诗句“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一抬头看到了南面的山坡。”,展现出归隐田园无限美好。王维也有诗句“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表现出无限的空灵美好。王勃的《滕王阁序》写到“雨后的天空乌云消散,阳光又重新照耀着大地,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孤鹜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这样美好艳丽的江南景色令人着迷,在美丽的江南景色中,诗人生出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诗人面对一轮江月陷入深深地思考着,人、月、江的叠用产生音节美与韵律美,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春江花月夜》通篇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南景色恬静优美,包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因此我们说大学语文教学通过文学作品的讲授,传达给学生的正确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心理与志向。一个个完整而生动的艺术形象,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情感,对大学生产生无形的陶冶作用。5.结束语大学语文教学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通过优秀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人物、自然景色,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高尚的审美情操,塑造学生坚强勇敢的精神品质。大学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作者:郑正平 单位:浙江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纪玲妹.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张绍红,张俊.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35).

[3]严运桂,龙厚雄.《大学语文》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4]袁芳.大学语文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