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文化教育论文

时间:2022-11-26 11:40:37

青少年文化教育论文

1文化安全视域下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

青少年求知欲强,对新事物敏感且具有极强的吸摄能力。由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的缺失以及互联网广泛传播西方文化,对出生于改革开放和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可塑性很强的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研究表明[5],1)近年来“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明显显现”,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行为取向偏移“;民族传统文化淡化,西方文化模式强化”。2)对上海市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51%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了解中国历史,其中,37%的人对中国历史并不感兴趣;“对西方生活方式追随,对传统文艺冷落,对实用主义文学热衷”:过“洋节”在大学生中已成习惯,偏向于外来的娱乐方式和文化产品……67%的大学生不愿意阅读学术专著,70%的学生将名牌产品视作高品质生活的象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关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发展,青少年又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针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必须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从青少年抓起,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构筑起抵御外来文化威胁的防线,捍卫国家文化安全。把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投映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的视角,审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我们认为形势是严峻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表3),17.3%的大学生对武术不了解,认识模糊的大学生占50.8%,大概了解的大学生占29.4%,只有2.5%的大学生表示对武术运动了解;喜欢武术的中学生占45.5%,不喜欢武术的中学生占13.2%,无所谓喜不喜欢的中学生占41.3%。对于武术和跆拳道,47.6%的大学生选择跆拳道,中学生的比例更高,达到51.6%。许多学者有类似的调查:据曹永跃对66所高职院校的1150名1年级和2年级大学生的调查,有2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武术运动[6];据余宏伟对5省市35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18.57%的学生喜欢武术,46.57%的学生认为一般,34.86%的学生不喜欢[7]。在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竞争中,没有什么比文化认同的失去更可怕[8]。对青少年而言,一旦西方文化所携带的价值观念被他们“无意识”地接受并高度依赖后,他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被西方文化所俘获,可见,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育文化教育的形势是严峻的,我们必须清醒地应对。

2文化安全视域下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策略

2.1完善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法规

教育法规的体系与结构,反映的是教育法规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关系。1)从横向来讲,主要指的是教育法规的完整性,即指我国究竟要制定哪些教育法规才能满足教育活动的客观需要;2)从纵向来讲,指的是教育法规的层次性,即要分清哪些是统揽全局的教育法规,哪些是调节某方面教育活动的具体的教育法规[9]。在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结构中,无论从完整性还是层次性来审视,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法规建设都较为欠缺,有待于完善。例如,《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法规文件汇编》收集了近20多年来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和规定共40部[10],内容涉及到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但缺少有关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法规和文件。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法规建设涉及2个方面的问题:1)从横向来讲,教育法规建设要保障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配套、相协调、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教育法规的整体效用。例如,、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中要求,“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纲要》使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2)从纵向来讲,要依照“统揽全局的教育法规”的基本精神,健全和完善具体调节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活动的法规。例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规定和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具有本地域及本地域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教育法规。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具体、从横向到纵向,使青少年传统体育教育法规能够覆盖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而使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教育有法可依。

2.2提高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

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基于不同的文化接触和实践,以自己的选择和标准对各种文化事项做出的认知判断、情感依附、行为选择和调整倾向。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民族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是文化变迁和融合中的必然现象[11]。文化认同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象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惟一标志。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因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大力提升民众的文化认同度。在体育教育领域,由于青少年从小更多接触的是现代体育,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和所承载的文化了解有限,淡化了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调查结果显示,有70.6%的中学生没有学习过武术,57.6%的中学不开设武术课(见表4)。此外,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失去兴趣。有学者研究指出:“体育文化全球化对当下学校武术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思想严重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文化认同危机已经严重影响着当今学生对武术的理解与选择”[12]。这种自身文化的消退和民族文化意识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主义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的影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英勇抵抗外敌入侵,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这些特点在民族传统体育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都有所体现。自然,青少年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手段。而爱国主义教育又强化了青少年的民族身份认同。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提升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可见,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节熏陶和感染青少年,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青少年“人格的升华,境界的提高,精神振奋,爱国主义情感的凝练”,又为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度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3加强对青少年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践教育

如前所述,多数中学生没有学过武术,多数学校不开武术课。无论何种原因所致,客观上使青少年学生远离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文化认同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需要理论方面的认识,还必须把这种认识付诸于实践,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作为人们头脑里的思想观念,对文化的认同不可能在瞬间完成,必须经过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实践可以促进文化认同的丰富和发展[13]。对青少年进行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不仅仅是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把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心认同转化为外在实践,把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同运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运动实践中感受和体味传统体育项目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更坚定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体育的实践教育,学校体育是重要的途径。1)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大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在体育课程中的比重,广泛挖掘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征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梳理和教材化加工,开发地域特点鲜明的传统体育校本课程。通过体育课教学,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传统体育技术技能,为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奠定基础。2)要广泛开展课余的传统体育活动,提高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程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传统体育运动实践不断提升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对青少年进行传统体育的实践教育,要贯彻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聘请传统体育项目传人或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习练者为学校荣誉体育教师,以解决学校传统体育师资不足的矛盾,推动学校传统体育的广泛开展。社会有关部门、街道社区等,应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体育活动场地的方便;为他们参与传统体育竞赛及群体活动创造条件。

2.4挖掘校园环境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功能

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特定的时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观念和行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乃至文化学的诸多研究都表明,适度的、内隐的某种氛围,因其孕育、营造着一种存在却不刺激、和谐而不张扬、易于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的意蕴,并且具有渗透性、持久性的特点,所以在个体素质的养成中有其特殊的功能[14]。学校是培养人的机构,校园环境相对于其他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定向性、规范性,更显其感染力和约束力。因此,加强校园的传统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可以使青少年时时处处受到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校园环境的文化建设是校园环境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涉及“物质环境文化系统、组织环境文化系统、活动环境文化系统、精神环境文化系统”四个方面[15]。自不待言,校园环境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校园传统体育文化环境建设。

2.4.1改善传统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奠定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物质基础

因各地的经济、体育传统、民族风俗的不同,开展传统体育活动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结合各地的不同情况,广开财路,多方筹措资金,因地制宜地抓好传统体育物质条件建设,为开展传统体育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4.2构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组织网络,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组织环境系统即由主管学校体育的校领导、体育教研室、体育教师、传统体育社团等组成的校园传统体育组织网络,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证。同时,组织环境系统还包括各种形式的制度。例如,学校关于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月、活动周、活动日制度,使传统体育活动制度化;建立学生传统体育项目的业余段位制度或等级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传统体育活动。

2.4.3创新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活动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第1批传承学校选择的项目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虽然没有包括传统体育项目,但可以借助这一平台,或借鉴这一做法,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创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学校的活动,通过开展此项活动,推动传统体育项目的广泛开展,同时,学校应把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如前所述,可成立传统体育项目的学生社团,开展训练和竞赛;设立学校传统体育节或活动月、活动周等,促进学校传统体育活动的普及,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2.4.4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融合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追求整体教育效果

把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作为在学校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之一,融入到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活动中,与这些教育活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增强广大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提升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利用校园各种传播工具和载体,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传统体育文化宣传。例如,举办传统体育文化艺术节、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竞赛、各种形式的传统体育文化宣展,举办各种讲座,使青少年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刻理解其蕴含的中华文化之精华,增强青少年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豪感。

3结语

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及其研究涉及教育、体育、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领域和学科。本研究仅从文化安全的视角审视我国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从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扩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考虑,提出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策略,难免有局限,愿向同行学习,与大家交流、探讨。

作者:何敏学王姗梁波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