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07-25 10:58:15

城镇化文化建设研究

一、文化活动

通过调研发现,张家港市部分社区居民主观上不关心社区文化活动,其主要原因是新城镇居民从农村生活模式转为城镇化社区生活模式后,不习惯于新的城镇化社区管理模式,未意识到自己在社区中的责任与权利,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不能深切体会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的乐趣,更不能通过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来显示自己在社区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社区,农村居民在迁入城镇之后,首先接触的文化环境就是社区文化,首先接触的干部是社区干部,因此农村居民能否顺利地融入社区是其能否顺利向市民转化的先导性因素。在日常工作中,社区应帮助新城镇居民树立主人意识,让社区居民了解自己在社区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社区居民切实体会到投入社区建设当中的乐趣,将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时刻带入社区生活中;倡导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邻里和谐

邻里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不同的邻居就会使邻里关系有不一样的特征,新市民和老市民必然会在社区中存在交集,因此这些居民的和谐程度不仅关系到城镇化的推行,也关系到社会的问题。从调研数据来看,张家港市的邻里和谐评价较高,为3.85分。可以说张家港市在新市民融合方面有着独到的工作方法,其具体经验可以总结如下:(1)张家港市在小区规划中布置了许多公共活动场所,这让居民在体育锻炼、散步等日常生活项目中,加强接触,并为不愿到对方家中打扰的居民们提供交往的场所。(2)旧城改造和农村改造中,尽量做到了原地安置居民,维持原有的社会结构,维护邻里关系的延续性。(3)张家港市有关管理部门在安置小区住户时,尽量将同一单位、同一行业的住户安置在同一幢楼、同一小区,历史上形成的良好邻里关系是长期相处的结果。老邻居往往是新邻里关系的核心,张家港市政府将新邻居吸引到紧密群体中来,传播了邻里相处的优良风气。

三、教育

教育是农村居民市民化的重中之重,经验表明,农村居民向市民的转化往往需要一至两代人才可以完全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教育。在此次调研中,我们把教育分拆为“受教育便利性”和“受教育质量”两个要素。调研结果显示,张家港市居民对张家港受教育方便程度基本满意,这与城镇化过程中张家港市成功的教育资源规划与大量投入密切相关。张家港市的每个镇区均有公办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这些学校的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满足所辖学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同时,还建有多所民办高水平中学,可以满足高收入居民对于教育资源的诉求;此外,还在市区集中建设了3所高等学校、8所成教中心、6所中职学校以及1所特殊教育学校,形成了梯度性的教育资源配置形式,居民可以很便利地接受所需教育。张家港市居民对受教育质量评价不高,原因在于在设计梯度性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选择的因素,大量的优质教师和优质生源被位于市中心的私立学校吸引,镇区学校,尤其是离市区较远的镇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相对较低,这也是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四、社区服务质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服务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社区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影响人居满意度的重要原因。市民对张家港市社区质量满意度分数集中在3.65左右,处于一般和满意之间,接近于满意。市民对张家港社区服务质量评价相对较高的原因,从宏观看是因为张家港市政府长期的整体规划优化工作到位,尤其是农村地区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现有的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和农村社区建设实际,积极探索构建行政性、公益性、商业性和互助性等“四大”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农村社区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农村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同时,张家港的社区服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居民对社区多持有不主动关心的态度,不会主动参与到社区服务之中,这就导致了张家港的社区服务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和物业公司提供;在一些高密度社区,社区服务的提供量不足,导致社区内出现了人均社区服务占有量低、居民社区服务感受差的问题。

五、总结

张家港市作为中国发达县域,自1986年撤县建市开始城镇化以来,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75%,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可以说是立于中国城镇化的潮头。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张家港市的城镇化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因此总结出大量有益的经验。结合此次调查,可以将张家港市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环境建设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1.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以文化配套设施及其他基础设施为核心推进,即先进行文化设施及其他基础设施的规划,再进行居民聚集区的规划,文化设施及其他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宁可让设施等人,也不可让人等设施。2.必须对城镇化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即城镇化本质是“人”的城市化,而不仅仅是“建筑物”的城市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主观感受,将城市的拓展与人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3.要明确城镇文化建设的核心,即进行“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化中的作用,统筹进行教育、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各类型文化教育手段形成合力,帮助新城镇居民尽快融入城市,降低社会问题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吴良镛.新型城镇化与中国人居科学发展[J].小城镇建设,2013,(12):28-29.

[2]赵玉凤.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评价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刘小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初探[J].市场论坛,2013,(10):3-5+10.

作者:黄鹏 王佳佳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