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探究

时间:2022-01-28 03:03:02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探究

[摘要]本文重点叙述了民族音乐在我国建国后所处的地位及悠久历史,讲述了中国音乐家对民乐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及当代民乐发展传播所作出的努力,同时提出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统音乐;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采用电视、广播以及舞台演出等各种形式,民族音乐在我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并得到快速发展。但当前民族音乐在的发展普及比起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等的影响力还比较小。虽然我国民族音乐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但目前在中国仍是小众音乐,在世界更是一个新鲜面孔。

一、民族音乐在我国的地位

建国后,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十分曲折,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为指导思想向“左”倾斜。民族音乐核心的问题是明确民族音乐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关键位置。大量学者都曾经提出民族音乐是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的核心,民族音乐和大量其他音乐相同,肩负着满足民众精神需要的重要责任。就这点而言,民族音乐与其他音乐类型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应该将民族音乐放在一个较高地位,培养我国民族文化。要实现民族音乐稳定发展,就要把民族音乐质量放在整个工作的核心位置。最好的措施则是多元化发展民族音乐。

二、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与影响

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且很早便形成体系。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有了多种古歌、乐舞;乐器按材质有骨、土、石、革等多种类型,敲击乐器就有:磬、钟、鼓、铃、摇响器等;吹管乐有埙、骨笛、骨哨、陶角等等。其中距今8000~9000年左右的骨笛就能奏出完备的七声音节及其变化音,时间远远超出西方音乐。“中国传统乐器”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经过历史的演变到现在已达两百多种。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弹琴、吹笙、吹竽、鼓瑟、击缶等演奏形式,秦汉时期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影响深远。

三、民族音乐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从一百多年前的“维新运动”开始,西方音乐文化通过教会的宗教歌咏、新式军乐及新式军歌、学堂乐歌的开设发展,及新型音乐社团的建立等途径,进入到中国各阶层人民的音乐生活当中,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我们在学习民族音乐时一直学习的是西方音乐体系的十二平均律,而事实上我们中国民族乐器大多都是“五度相生律”等等其他音律。教学学习方式也都是西方音乐体系,学习的音乐理论课统统来自于西方音乐理论。音乐学院所设置的管弦、键盘、作曲、视唱练耳等西方音乐的专业类型远超出民族音乐的专业数量。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的命脉。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应摈弃自身文化的精髓,要传承保留住民族文化的“根”。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有扬弃地对待继承,既不能片面的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的厚今薄古。在参观考察孔府、孔府研究院同专家学者座谈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济文化“全球化”,世界的主流文化都来自己西方文化,很多优秀的传统剧目、音乐已经接近失传。现在国家采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行政保护。但我们更需要的是这些民族文化是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发展,我们不是在原地裹足不前,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发展,文化也需要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有很多精髓,亦有很多不足。要懂得扬弃,取精华、去糟粕。学习利用其他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但不能一味单纯模仿,结合自身特色,扬长避短。民族文化是根,但我们更需要在根的基础上开枝散叶,只有保护好根,这树才能茂盛,传承和发展,这才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创新并存。

四、民族音乐当今市场现状分析与建议

根据近几年的民族音乐演出情况显示,民族音乐逐渐走出国门,作为中华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示中华民乐的魅力,在西方国家也收到了很大的欢迎。国内关于民族音乐的民乐专场音乐会也渐渐在各大剧场及音乐厅多了起来。现实是这些演出目前几乎完全是依赖于政府拨款扶持,演出大部分都是赠票吸引观众,根本没有盈利。在国外中国音乐作为新鲜的调味品偶尔出现在舞台上,例如柏林音乐厅一年几乎每天都有音乐会,而这一年中中国音乐能占到的比例只有百分之零点三甚至更少。在国内大部分观众情愿花几千块去加价购买一张西洋音乐会的门票,而不会花几百块去听一场民族音乐会。民族音乐目前从表演形式、音乐风格、音乐作品及传播手段都过于单一。流行音乐为什么影响力大?在打开电视、公共场所听到大部分都是流行音乐,打开网络扑面而来的也都是流行音乐。耳濡目染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在中国,大部分人是不认识的,更不要说对其演奏的音乐是什么,完全的不了解,介于这样的情况,自然就很少有人愿意花钱走入音乐厅了。没有市场,民族音乐发展自然也就缓慢。除了以上说的传播手段单一,民乐从作品到表演到都存在模仿太多,创新太少;学院派一味追求西化,发展自己特色太少;过度注重技巧,炫耀技巧,忘了音乐本身最重要的意义;脱离大众,极端发展,认为高深到大众无法理解就是高雅。民族音乐目前的发展几乎都是靠学院派引领,虽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但单一流派风格势必影响民族音乐的普及,而学院派存在的过于炫耀写作技巧,演奏技巧而忽视了音乐本身可听性的问题也会使大部分听众难以欣赏。这样的音乐势必会局限在小众范围内,何谈影响力。呼吁给民族音乐更多不同类型的展示平台,让有想法的年轻人有机会创作创新且有途径可以传播。鼓励创新,多元化发展,不能只是单一流派,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民乐市场才能繁荣兴盛起来,了解了才会有共鸣,有共鸣就有更多的人喜欢,有更多的人喜欢就有更多人置身民乐发展事业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开创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大发展。为提升民族音乐队伍的素养,全面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提升轻音乐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及艺术素养,引导其进行艺术探索工作,构建“精益求精”的理念,将民族音乐的艺术质量提升起来,构建新的民族音乐环境。最后希望大量民族音乐工作者能正视现实,走出困境,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启示,从而推动我国民族音乐专业的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要想得到更大的普及,要想在世界具有影响力,需从音乐风格、形式、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多元化发展。其应该具备的要素与特征,除去技巧、理论等方面,更应注重音乐性、感情性、可听性。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更需要雅俗共赏。复兴中国民族文化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多方面努力,从宣传手段、音乐质量、音乐创作、音乐教育等等都需要努力。期待未来中国民族音乐不再是小众音乐,而成为主流音乐,也期待中国音乐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让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更大,传播的更远。

作者:姜毅 单位: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

[参考文献]

[1]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