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时代我国政治文化发展

时间:2022-09-12 09:28:58

网络化时代我国政治文化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网络化时代下政治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弘扬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第一,互联网对国家的政治控制机制有瓦解作用,导致政治文化传播的困难。各国都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即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从本质上讲,主流意识形态代表和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一方面它通过法律条文来保障其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加以宣传。为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认知,媒体不断向公众宣传主流意识,而这些媒体是受政府垄断和控制的。而互联网是虚拟自由的空间,内容上宣扬自由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瓦解着国家的政治控制机制,加大了主流政治文化传播的难度。第二,互联网对国家政治控制机制瓦解作用的另一面是加大了对公民言论引导和控制的难度。长期以来,官方媒体是宣传主流政治文化、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前沿阵地,一直主导着媒体界的话语权。作为一种新媒介,互联网具有主体广泛、传播迅速、超时空性等优势,给广大网民提供了良好的话语平台,所有网民均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在网上表达利益诉求。网民的独特见解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主流文化理论,网民愈发注重自身权益的保护和思想独立性的保持,控制民众的信仰和宗教观念对政府而言愈发困难了。第三,互联网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平台。互联网超时空限制的渗透方式以及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的优势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弘扬造成强大冲击,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互联网宣传本国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仰等意识形态,以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加速和平演变进程。导致我国网民的政治信仰变迁,对主流政治文化传播冲击严重。

2、互联网对我国公民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热情有消解作用,淡化了民众的政治观念

首先,从互联网信息的内容看,其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网络空间缺少有效的行为规范,大量非理性言论在互联网的蔓延,加深了我国公民的信仰危机。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心理的外观,是在群体的历史环境和个人经历中形成的,互联网的个体化特征已是形成政治文化的重要因子,它导致个人主义、文化自由主义盛行,造成了人的细分性、多样化和矛盾性。政治文化形成环境的这些新变化、新特点造成公民政治要求的多样化和直接民主的倾向。其次,从互联网信息的功能看,互联网具有强大的消费和娱乐功能。一方面,互联网的文化特质与大众文化有耦合性,它极大地刺激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助长了大众文化的消费性、娱乐性倾向,导致人民文化品位的下降。另一方面,互联网降低了公民对政治的关注度,淡化了社会责任,导致精神空虚、道德沦落倾向的出现。可见,互联网正从感情上分解民众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热情,淡化民众的政治观念。最后,从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看,其传播不受时空的限制,扩散性强,对现有的政治模式和价值体系形成了挑战。互联网的内容本身是碎片化的,其关键和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正是这一优势弥补了其理论不完整的不足,塑造了它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张力,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相对静态的政治模式和价值体系不再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它对个人生活逐渐失去规范力和促进力。信仰危机是现有社会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程度、无法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的产物。显然,互联网的出现拉大了现有社会模式与社会需求间的鸿沟,加大了公民对现有政治模式和价值体系的信仰危机。

3、互联网的发展凸显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制度文明与民主观念的矛盾和斗争

当前,网络技术发展不足影响着我国与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的竞争。“全球网络业务中有90%在美国发起、终结和通过。网络的全部网页有81%是英语的,其他语种加起来不到20%。网络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全球网络管理中所有的重大决定仍由美国主导。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在全球有近3000个,其中70%设在美国”。在此情况下,西方政治文化凭借其技术和语言优势,在同技术相对落后的我国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致使我国政治文化长期受到排挤和渗透。

二、建议与对策:政治文化发展应对网络化挑战的路径

1、加强网络法规建设和网络伦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当前,我国网民中青少年较多。青少年的思想认知尚未成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这一群体进行政治社会化非常必要。因此,要以互联网为平台,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提高公民对政治的认知能力、对各种反动言论及政治谬论的鉴别能力和抵制能力。自觉自律的网络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是形成自由理性、遵纪守法的网络道德准则以及营造安全、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的基础。因此,加强网络法规建设和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对规范我国网民网络行为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应当逐步完善网络法律体系,营造出一个适合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传播的网络环境。同时要通过网络伦理教育,提高网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品位,培养广大网民自警、慎独的意识和网络责任感,使之做到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不制造、不传播反动言论和政治谣言,自觉远离腐朽低级的网络内容,创造绿色网络空间。

2、改造网络环境,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内容和方法

从言论自由和法律的可操作性看,法律在当前网络治理中的效力十分有限,教育和技术成为改善网络环境的两种基本手段。在这两种手段中,前者具有较强的政治社会化的功能,通过长期正面疏导,培养网民的自觉力和鉴别力,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它是柔性的、见效较缓,无法迅速对政治文化渗透、政治谣言及突发事件予以治理。后者虽不能根植人心,影响人的思想,但它是一种刚性的、回应迅速的手段,往往通过技术的优势及时屏蔽、清理非法和不健康信息,通过源头清理或者阻止传递迅速化解不良信息可能产生的危害。唯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塑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信息科技,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治理,加强对信息的鉴别、控制和管理,维护本国的信息安全,塑造健康的政治文化氛围。技术手段为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了保障,但我国不能消极应对挑战,一味忙于堵塞,而要积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并加以推广,做到攻守并重。首先,要加强理论创新。我国应当大力开发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民族信息资源,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加强理论创新,丰富理论内涵,使政治理论的发展满足时代和人民的需要,进而引领时代的发展。其次,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方式。一是创建网上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抵御西方政治文化的侵蚀,输出我国的价值体系;二是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宣传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特别是政府领导人应通过国际交流平台宣传我国的价值理念、分享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引导国际舆论,打破西方文明的垄断地位,提高我国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3、利用互联网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动我国政治文化建设向着健康、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

民主政治建设是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政治文化的发展。网络化的到来一方面给政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但其主体广泛、信息传播快捷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政治参与和政治社会化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政府应当合理利用网络的独特优势,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进而促进政治文化的发展。首先,政府应当引导人民进行政治输入,引导公民通过政府网络平台表达利益诉求,政府通过网络平台,在广泛听取民主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其次,通过网络平台实行政务公开,民众可通过网络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监督政府政策执行和权力运行。通过上述手段,实现利益表达、民主决策和政务监督,有效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增强人民的政治责任感,提高人民的参政意识、参政积极性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凝聚力,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增强政府权威,密切政府和群众关系,推动我国政治文化建设向着健康、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

作者:贺鹏 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