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建设论文3篇

时间:2022-04-15 03:07:50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以文立区,统一思想转型发展。率先行动,连续两年以区委1号文件出台关于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加快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对未来三到五年襄城文化发展进行规划,并围绕意见细化和明确了每年全区文化襄城建设工作任务。在全市首个编制完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二、以文化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区组织开展“和谐诚信襄城”主题宣传月活动、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廉政小讲堂等22项市民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后涌现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程威、献血英雄康根林、三次下水勇救落水同学的“90后”少年郭为民、“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龚龙平、“感动襄阳十大道德模范”崔明凡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全区广泛开展“六必会”活动,号召每个襄城人对襄阳文化烂熟于胸,对襄阳的历史会谈、襄阳的诗文会吟、襄阳的书法会赏、襄阳的名士会数、襄阳的战役会讲、襄阳的景点会夸。

三、以文惠民,提高城市幸福指数。启动了区文化馆建设,加大文化站、文化室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绿地、空地等公共空间,开辟居民就近就便活动的文化场所,群众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雏形初显。精心组织“文化三下乡”、“文化进广场”、“文化进社区”、“文化进企业”等活动,引导群众自发组织舞蹈队、戏曲队等各类文艺团体,编排寓教于乐、倡导新风的文艺节目,基本形成天天有表演、月月有汇演、季季有展演的文化景象。全市社区群众文化联合会会员已由当初的10多个发展到30多个,参与的社区群众骨干由1000多人发展到3000多人,年参与人次达10万人以上,成为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叫得响的群众文化“品牌”。

四、以文兴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项目支撑,坚持把提升文化软实力落实到项目上,成立了襄城区文化旅游产业招商专班,积极引进和对接国内外知名的大型文化企业,推动全区文化产业项目向知名品牌靠拢,逐步形成文化产业项目密集发展、规模发展的态势。襄阳文化产业园、中华紫薇园、黄家湾风景区、凤凰山水温泉度假区、九天玄女生态文化旅游区、孔明湖国际生态旅游区、中华银楼民俗村等一批大型文化旅游项目落户我区,开工建设,有的已投入运营。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2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以上。数据表明,襄城区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五、以文聚才,建设文化人才高地。以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培养为关键点,着力建设汇聚文化人才的高地。建立了全区文化人才信息库,成立了文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公开聘请一批文化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启动了“卧龙英才计划”。与湖北文理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签订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为文化建设提供高端人才和智力支持。建立了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评选表彰奖励襄城乡土艺术家、民间艺术传人、文化经纪人和“襄城十大文化杰出人才”等,充分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六、以文扬名,提升襄城形象与美誉。积极策划文化品牌营销活动,承办“襄阳好风日”全国诗歌大赛,通过作品征集、名家采风、颁奖典礼和诗歌表演等系列活动,大手笔展示襄阳文化和襄阳形象;承办2013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在襄城建成全球第一条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专属赛道,来自国内外的63支车队齐聚襄城比赛,大大提高了襄城知名度和美誉度。举办“襄阳宴”创意菜品大赛,着力打造襄阳传统美食文化品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已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往来关系,建立文化交流项目50个,参与人数1000多人次。25个中少年艺术团赴维也纳“金色大厅”交流演出,襄城实验小学、昭明小学少儿艺术团、黄梅戏艺术团先后到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地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文化旅游品牌创建活动,凤凰温泉成功创建全市第一个省级文明景区。

本文作者:袁晓宁工作单位:襄阳市襄城区

第二篇

河南省要利用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的先行先试权,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创新企业经营机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不断增强活力和竞争力。要贯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统筹兼顾”的方针,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多元投资、有序竞争、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理顺党委、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政府职能逐步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要处理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使文化产业在按照价值规律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并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得到快速协调发展。二是龙头带动战略。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即是要充分发挥文化要素的集聚优势,推动文化、资本和科技融合,扶持一批优势文化企业和产业集群,引领全省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具体说来,就是按照《河南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的总体布局,“以郑州为中心,以炎黄文化产业带为主轴,以豫北和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构建‘一带两翼’的区域文化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具有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特色的炎黄文化长廊,努力把郑州建成全省文化产业中心和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由于郑州在河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中心地位,应充分发挥郑州在区位、资源、人才、科技、信息、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强化郑州在中原文化发展中的集聚功能、创新功能和引领功能,将郑州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现代文化引领中心,同时带动全省乃至周边地区文化跨越发展。只要抓住郑州这一文化发展的“龙头”,才能带动炎黄文化、河洛文化的“主轴”,展开豫北殷商文化、豫南黄淮文化的“两翼”,形成整个中原文化全面发展的局面。通过郑汴洛一体化,打造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打造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资源整合的超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强劲的中心辐射、龙头带动作用[2]。三是名牌提升战略。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是提高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河南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但是,根据“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统计,河南省文化产业品牌太少,竞争力不强,综合效益不高[3]。因此,文化产业要成为“十二五”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离不开文化品牌的带动和引领。为此,河南省应充分发挥资源集聚优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通过优化文化品牌生长环境,拓展文化品牌生长空间,开发和推广创新型文化品牌,促进文化品牌向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通过文化品牌带动带活一批相关文化资源,发展壮大一批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带动文化旅游和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创新,提升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构建中原文化品牌体系,一方面要支持现有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创新表现形式,丰富文化内涵,推出一批名家大师,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生产一批拳头产品,创造有着地域特色的中原文化精品,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集聚、整合,通过改革创新,充分展示中原文化品牌的民族性、时代性、共通性,逐步提升中原文化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大创新力度,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培育一批具有时代感和中原特色的新兴文化品牌,提高中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和市场化程度。同时还要有计划地逐步向国内外推出河南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建设文化品牌的国际化视野,坚持国际化标准,适应国际化规范,拓展国际化市场,让中原文化品牌与世界著名文化品牌进行对话和竞争,进而带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科技推动战略。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河南省要推动中原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必须与科技进步相结合,实施科技推动战略,即是把现代科技植入文化产品生产、文化服务的各个环节,促进文化科技成果向文化产品转化,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中的应用,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的现代化。实施科技推动战略,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探索跨部门文化科技合作新机制,优化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外部环境。按照中原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整体布局,依托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形成若干区域科技中心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问题进行攻关,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提高河南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游戏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为文化新业态和新形态提供孵化和成长的良好环境,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文化科技企业。健全知识产权制度,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提供法律保障。在文化事业方面,要加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网络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事业科技服务能力。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构建网络化国际文化交流服务平台,加强对中原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架设中原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五是资源集聚战略。实施资源集聚战略,就是要千方百计集聚人才资源、资本资源。从河南省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要加快发展,尽量缩小与先进省份的差距,必须实施资源集聚战略,即把优质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吸引集聚到部分区域、部分产业、行业和部门,形成局部的人才高地和优势产业,做到优先发展,用局部带动整体,也是一种现实可行的选择。创造性人才,是文化生产力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实施资源集聚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增强人才载体对优秀人才的集聚力,这种集聚力能体现优秀人才地位与价值,能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创新潜力。要全面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政策体系,积极创造包容、创新、开放、自由的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实施河南文化名人名家培育工程,培育文化领军人物,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中原文化代表人物。通过建立多种方式和通道,优化工作生活环境,广泛凝聚人才,吸引各类优秀文化人才来河南创业,扎根河南。

资源集聚战略,还体现在资本资源的集聚方面。通过政策的推动,促使各路资本快速向文化产业聚集,推动有规模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如弘毅投资快速布局凤凰传媒,云锋基金投资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河南省要借鉴这些做法和经验,根据中原文化的特点,积极建构具有较强文化整合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借助区域合作和区域互动的手段,除了增加对文化产业的银行贷款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私募基金、风投和产业引导基金等等,尽快集聚资本,增强文化企业集团的整体实力。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郑汴洛一体化,打造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通过人才、资本的集聚战略,形成若干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产业园区[2]。总之,河南省要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培育一大批站稳市场、生命力持久、效益显著的文化企业,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弘扬中原文化、增强河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努力闯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本文作者:郭超工作单位:黄淮学院

第三篇

1.群众文化的内容及发展趋势

1.1群众文化的现状

群众文化在当今社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近年来群众文化内容形式积极向上,管理日趋完善,并且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开展俱乐部、文化广场、民间表演队、广场舞蹈等等,逐渐形成了群众自主业余的演出队伍。每逢传统节日或各种庆典之时,就会出现众多民间艺术表演,而这种植根于民间的草根文化是贴合实际、贴近大众的,因此在群众范围内十分受欢迎,也不断吸引众多群众纷纷加入其中,逐渐形成越来越突出的文化形态。同时效仿普通娱乐大众的各种活动,又延伸出许多新型的群众文化,如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公共文化等。绝大多数的文化现象都是积极向上,反映中国当代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

1.2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上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一片大好的现实下,也不免存在一些需要扶正克服的问题和现状,从专业角度、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还要加强管理,使群众文化步入正轨。首先是专业从事人员,面对发展势头迅猛蓬勃向上的群众文化,社会进行了有效地带领,自行或通过管理成为有序的组织。其中在专业从业人员这一部分逐渐显露出许多问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青黄不接、参差不齐。老一辈的有经验且有专业技能的文艺干部几乎全部退休,而接任的青年几乎都是有较高学历有较高文化素养,但出现不善管理,经验不足且专业技能欠缺的情况。不能达到迅猛发展的群众文化大军的文化要求。新一代的从业人员还不能完全胜任这一工作,目前人员专业技能低的现状令人堪忧,少数仍在任的具有优秀技能的人员年龄偏大,面对这一股迅猛的力量也因各种自身原因往往力不从心。不能适应群众文化形式发展的需要。其次是没有完善的群众文化设施,目前我国自行组织的大多数群众文化队伍都面临着文化设施短缺的问题,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也建设许多文化广场、文化馆等供群众娱乐的场所,但是相对来说,仍然不能满足参与群众文化的大众的需要,可以看到一些广场舞蹈和群众演出都是在普通的商业广场等地方举行。一直以来都是将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的观念,使一些干部将文化设施建设放在了次要位置。而群众文化发展速度绝不考虑这些,因此形成了现如今大多数文化活动无适合场所,常常“依附”于其他设施的情况。再次,群众文化中基层团队建设状况还有待提高,业余艺术团队是基层群众文化的中坚力量,然而在基层队伍发展过程中,出现专业水平较低,创新性更新度较差,如没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内容,很快将被淘汰。也因此提倡提高群众文化辅导水平,形成具有先进性的群众文化[1]。

2.群众文化辅导水平与文化发展

2.1提高群众文化辅导水平的必然性

在改革开放后的漫长时期里,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大繁荣的前提下,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也不只局限于原来的概念,由被动欣赏转换为主动参与,整个过程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质。政府也积极支持群众文化的发展,由重专业轻群文转变为将专业与群文结合起来,因为专业与群文关系密不可分,是小中见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群众是群众文化生长的土壤,专业来源于群众文化,是群众文化精髓的提炼,而群众文化失去专业性也没有色彩和吸引力,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因此群众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融入专业性,提高群众文化辅导水平是对群众文化进行有效引导、创新、发展、继承、突破的必然。通过提高使群众文化上升为文化特色,打造群众文化品牌,保证群众文化有组织性和规律性,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专业水平,以催生高品质的文化精品。群众文化是大众自行倡导的,因此也是普及的,而提高群众文化辅导水平与这种普及的大众化文化向反,是文化艺术的升华,是高品质高技术的文化。由于这种文化具有高技巧高艺术性,使得平民接受度不强,传播速度不快,传播范围不广。但如果因为大众接受速度不快而放弃提高,而使群众文化长久的停滞在普及性的阶段,则群众文化的发展不但不利于文化整体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还起到阻碍作用,以逐渐渗透的方式将群众文化水平提高,专业性增强。普及和提高都是群众需要的,也是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因此二者缺一不可。提高群众文化辅导水平是一项漫长、繁琐、任务重、范围广的工程。对于辅导群众文化要找准定位,既要鼓励群众文化植根于民间,发挥群众优势,集思广益,又要将水平提高,专业性渗透群众文化之中[2]。

2.2提高群众文化辅导水平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群众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形态,因此其发展直接对文化发展造成影响。促进群众文化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优秀的群众文化是社会整体发展进步的重要环节,提高群众文化辅导水平是形成优秀品牌的群众文化必经之路,因此对于文化发展来说意义重大。群众文化辅导也具有教育意义[3]。这种教育,并非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而是社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人们收获科学文化知识,但公共道德和价值观念教育的缺失,学生的社会性质知识所知甚少,以传授知识为单纯目的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无法体会到教育深层次的意义,学校的知识教育相对孤立和单薄。教育体制的缺陷成为了国民教育得到大幅度提升的拦路虎,这些文化缺失都要通过其他形式弥补,群众文化辅导无疑是对当前国民教育的有益延伸。另外,群众文化纷繁多样,范围广泛,这就决定了对于群众文化不能全盘继承和发展,而是应该提取精华,融入新元素,使群众文化保持生命力。因此要经过提炼和加工,选择性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的部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内容,并要与本土文化不断融合,打破传统观念,融入更专业的理念,从而提升群众文化质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群众文化辅导是在传统与现代文化意识,多种文化形式之间起着沟通和联系的作用,发扬着现代文化的意识。

提高群众文化辅导水平在当今社会情况下势在必行,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经历的步骤,对于文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文化发展中平民文化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需要全社会对群众文化加以重视和关注,使群众文化向高水平高质量过渡。

本文作者:李宗彦工作单位:吉林省通化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