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7:41:36

文化保护论文

文化保护论文范文篇1

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是政府职责。政府要主导,组织古村落外部环境整治,内部建筑维修,基础设施配套,村民搬迁安置等。旅游经营可由市场运作,成立保护利用有限公司(股份制),国有控股、村集体控股、社会资金控股均可。为启动新叶古村保护利用,建德市成立8人编制的古村落管理委员会,文体副局长专职负责,财政投入500万元/年,同时落实60万元专项管理经费(12%)。黟县成立遗产办,设专职人员编制,统筹西递、宏村的规划、文物、文化等管理事项。

2)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古村落保护利用,要因地制宜、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实行原地保护与异地保护并举。对于有保护利用条件、街巷肌理尚存、传统建筑较多的古村落,应该整体原地保护;对于散布在偏远村落不便就地保护或即将倒塌急需抢修的古建筑,可通过异地搬移的方法集中保护;在保护措施上,可采取认租、认购、认领多种形式,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促进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3)有效利用、文化传承。中国近代史上出现晋商、徽商两大商业主流。深厚的徽商文化底蕴正是从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中得到延续、传承,形成了文化产业链,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当地政府从一开始就从文化层面统领古村落保护利用,把古村落保护利用与建设美丽乡村、小康村、生态旅游村有机结合。如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宏村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浙江金华市婺城区寺平村、杭州建德市新叶古村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建德市对新叶古村保护开发定位为“游秀美新乡村,览千年古建筑;体验耕读文化,品尝农家土菜”。寺平村在保护利用中将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获得了浙江省特色生态旅游村、小康示范村、美丽乡村等称号。

2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思考

1)政府主导。古村落历史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保护利用必须政府主导,成立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拆迁安置、资金筹措等工作,在处理好村民生存与发展、保护与利用、近期与长远等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实行企业化运作。

2)规划先行。编制古村落保护利用发展规划。规划要充分体现古村落的主题和特色,包括保护、完善、村民安置、旅游利用等内容,并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规划一经确定,严格实施。古村落保护区内,村民建房必须报批后才能动工。今后的规划修编,也尽可能邀请原编制单位,以保证保护与利用思路、理念、技术方面的连续性。

3)科学保护。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制订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保护利用中应注意古村落周边环境营造,尽可能的保护古村落的整体环境。对于需要新建的建筑,其建筑风格必须与历史建筑保持传承关系。

4)多元投入。古村落保护利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非单个部门、乡镇、村力所能及。针对财力紧张状况,可建立政府、部门、乡镇、村集体以及民间资金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在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坚持政府扶持、项目争取、部门协作、民间资金和村民投资投劳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融合资金。

5)利益共享。古村落保护利用必须把村民收益纳入计划,让村民通过保护利用增收。可借鉴安徽黟县西递村、宏村经验,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村民以房屋、家具、古董等入股,每年从利益中抽取一部分用于古建筑维修和村民参与旅游的补偿。同时,可引导当地村民投资一些“短、平、快”的服务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办原汁原味的农家菜馆、乡村旅店等,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从而主动参与到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中,让古村落活起来。

3对祁县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建议

1)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高质量编制保护利用规划。祁县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众多,古村落富有特色,文化遗产价值高。借用建德市宣传部长的话:“晋商文化底蕴太深厚了,你们那的一砖一瓦都是文化”。建议县委、政府统筹文化、文物、旅游、规划、农业、林业、村镇等各方,由文化部门牵头,落实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特别要规划先行,组织编制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规划,扎实做好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编制过程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规划成果按法定程序评审报批,保证规划的法定性和执行的连续性。

2)以点带面,构建旅游文化产业体系。2014年,谷恋村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村内历史古迹众多,明清肌理完好,文化积淀深厚。《谷恋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已批准实施。根据祁县实际,应突出重点,政府牵头成立谷恋村保护利用机构,把谷恋村保护利用纳入祁县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完善祁县“名城—名镇—名村—名院—名园”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千朝农谷庄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乔家大院—谷恋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祁太秧歌—塔寺村苗木基地—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河湾村罗贯中故里—九沟风景区—梁村遗址及麓台山、紫金山、上庄沟等”为一体的“慢城”旅游休闲格局,为祁县文化强县夯实基础。

3)古城、古村联动保护利用,功能互补。昭馀古城以渠家大院晋商博物馆为核心,晋商名街为主轴,除了明清建筑本身外,可展示晋商商业票号、镖局、珠算、茶庄、山西面食、民间剪纸、手工艺,增加历史名人馆,制作历史名人蜡像,介绍历史名人事迹等。乔家大院是北方传统民居一颗明珠。2014年,乔家景区已获批国家5A级景区,充实景区内容必须依托大院作文章,保存或恢复大院周围民居的原貌和疙道的尺度,保存乔家堡古村落完整群体。可展示地域传统食品加工文化,如醋作坊、酒作坊等制作工艺流程;可利用演艺再现民间婚嫁、生日、满月的全过程;可开辟一些民居院落,用于游客体验当地民俗生活、模拟剧情精华片段、游客参与制作传统食品过程等互动项目;可在服务中心等游客接待、小憩地设立电子显示屏,轮番播映《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等晋商题材的影视作品。谷恋村重点突出传统村落形象和祁县民间聚集肌理内涵,可增加传统戏剧表演、庙会、家谱等反映农村民俗文化的内容。整合各种文化资源,要规划出合理的旅游线路;在祁县主要出入节点设立醒目的旅游导游图和指示标志;对沿线景观进行重点整治,拆除改造所有不协调建筑,统一(或协调)建筑风格,凸显晋商建筑特色,文化气息。所到之处,让游客无不有一种身处晋商文化核心地的感觉。

文化保护论文范文篇2

榆林小曲属于介于民歌与曲艺之间的艺术形式,它盛行于陕西榆林一带,发展至今拥有300年的悠久历史。榆林小曲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存在后继无人、年龄结构老化、无固定经费支持、无活动场所等众多问题,榆林小曲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其中,榆林小曲的传承工作后继无人是由社会多元化所导致的,现如今年轻人对榆林小曲的了解非常匮乏。在榆林小曲的发展保护问题上要对其进行创新。根据实际需求出发,本文采用CoolEditPro软件对榆林小曲进行音频素材的采集、编辑、处理,以此来制作出一套完整精致的榆林小曲音频课件。将CoolEditPro音频课件应用于教学中,为榆林小曲爱好者提供一个绝佳学习交流环境,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丰富榆林小曲的学习内容。CoolEditPro是一个简单方便的音频软件。CoolEditPro是一款功能强大的音频编辑软件,能高效快速地完成录音、编辑、混音合成等多种功能。CoolEditPro录制设备录制传送来的音频信号,并对音频信号进行降噪、调节语速等处理,另外还可以对音频进行立体环绕、淡入淡出、3D回响等操作,优化音频效果。录制的音频文件常见的保存格式为.wav、.snd和.voc,或者是直接压缩为MP3或CoolEditPro(.rm)文件,另外还可以烧录到CD上。CoolEditPro它是一款有效的榆林小曲语音教学辅助软件。

2榆林小曲曲调素材的采集

对榆林小曲曲调素材进行全面地的采集,曲调的采集工作共要通过网络下载、截取光盘中的音频信号、话筒录音、转录等方式完成。2.1CoolEditPro音频材料的录制采用CoolEditPro软件对榆林小曲曲调进行音频材料录制操作。录制音频材料的设备包括计算机、音箱或耳机、话筒、卡座等。将话筒的连接设备连接在麦克风接口Mic上,音频线两端接口分别连接电脑声卡的音频输入端口和卡座音频的输出端口处,系统装置上还配备了调音台,可以优化处理音色、音质等指标,将声音进行优化处理后输入电脑。榆林小曲曲调音频材料录制设备连接如图1所示。确认系统设备连接无误后,对操作系统进行一系列设置。首先,打开WindowsXP系统任务栏中的声音图标,将主音量窗口界面打开,然后选择选项——属性——调节音量——录音,在录音复选框的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显示下列音量控制。语音录制的声源主要包括麦克风、音频连接线路、CD唱机和视频等。用CoolEditPro录音,首先要明确音源,是话筒、录音机、CD播放器中的一种设备还是多种设备录制音频。确定了设备后,将设备与声卡连接在一起,选择适合其音源的音量控制方式。最后启动CoolEditPro音频软件程序,开始正式录音:1、点击菜单File/New,在NewWaveform对话框中,选择适当的录音声道(Channels)、分辨率(Resolution)和采样频率(SampleRate)。2、点击CoolEditPro左下部的红色录音按钮录音。3、拿起话筒开始录音(或播放CD等)。4、完成录音后,点击CoolEditPro左下部的Stop按钮。CoolEditPro窗口将出现刚录制文件的波形图。点击Play按钮可以播放录制好的音频文件。如果出现波形图是一条直线、波形不明显的情况,播放时会出现没有声音或声音很小的现象,此时需要检查选择的音源是否正确、录音电平是否设置得太低。该系统不仅可以进行单一音源的录制,还可以录制混合式音源,榆林小曲以互动式演唱方式为主,通过CoolEditPro进行混合式音源录制,实现人机对话型的模式。录音操作首先要注意声源选择和参数设置,以减少噪音。在设置参数时,采样频率设置为22050HZ。如果选则的是44100HZ的采样频率,录制的语音效果会更好。为了减少噪音,录制声音时最好使用耳机监听。2.2CoolEditPro调用音频文件CoolEditPro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调用多种音频文件。比如点击菜单File/ExtractAudioformCD.../ExtractAudioformVideo...选择相应的音频文件,点击OK即可,将采集好的信号进行保存。在CoolEditPro下打开单个音频文件、把打开的文件与当前窗口的文件进行拼接、提取视频CD中的音频文件。根据需要,CoolEditPro可以将打开的音频材料保存为不同格式。音频文件调用既可实现不同格式文件的转换,比如把其它格式的文件转换成可用MP3播放器播放的文件,更方便供课外自主学习使用,也可以用于文件拼接等编辑处理。

3榆林小曲曲调音频素材的处理

在榆林小曲音频教学研究中需要对音频文件进行音频编辑、音量和语速调节和去噪等处理。

3.1音频编辑CoolEditPro具有对音频文件复制、剪切、粘贴等编辑操作。例如,系统用Delete键或者是CoolEditPro软件中的剪刀手图标删除某一段音频信号。或者是对某段曲调内容进行重复或是更改增加新内容,使用CoolEditPro软件的复制功能即可。可以对连续语句按句子或更小单位进行切割,切割后的部分被保存成独立的文件。为建立音频库和有声教学材料提供素材。根据需要CoolEditPro可对语音材料进行混音处理。混音处理可以实现增加背景音乐等功能,也可以进行中、英文语音材料交叉嵌入等。3.2音量和语速调节CoolEditPro软件具有音量和语速调节功能,榆林小曲录制的曲调音频可能存在曲子唱得稍快或稍慢的瑕疵,通过该软件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变速调整,在音频进行变速调整操作后不存在变调的隐患,以此来制作出较为适合榆林小曲教学的课件。通过Effec(t效果)菜单下的Time/Pitch(时间音调调整)和Amplitudet(振幅调整)选项按钮来调节音量和语速。3.3降噪处理虽然录制环境保持安静,但由于机器本身、电流等因素仍会使录制过程中夹杂着噼啪声、直流偏移、嘶音和背景噪音,录音材料均需要进行降噪处理。其中背景噪音是主要的噪音来源,CoolEditPro利用采样降噪原理对这一类噪音进行降噪,效果颇佳。在录音前,先录制一段环境噪音,以此获取一段纯噪音的频率特性,然后在掺杂噪音的波形中将符合该频率特性的噪音去除。然后通过Click/PopEliminator选项按钮HissReduction选项按钮分别消除咔嗒声、噼啪声、嘶声。系统的噪音处理在图2窗口上进行(音频信号标黑处为噪音信号)。图2系统的噪音处理3.4添加音效CoolEditPro具有添加音效的功能。在菜单Transfrm下,有20个子菜单,用户通过这20子菜单可以制作出各种声音效果。如果想要制作出音乐大厅的环境效果只需点击Rever(b余音);如果想要改变乐曲音调或节拍只需点击Time/Pitch(时间/音调)按钮,而且还不会影响声音的质量。CoolEditPro2.0还可以对声音做一定的润色。假如你的音调较低沉,可以提升高音使它更清晰。

4CoolEditPro在榆林小曲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4.1制作榆林小曲教学材料音频库根据榆林小曲教学研究的实际需求出发,CoolEditPro进行语音材料的选择、片段裁减和语速调整等操作,制作出一个满足榆林小曲学习群体的音频数据库。利用CoolEditPro可以切割以子为单位或更小单位,并对切割的内容进行标注和编码,建立语料库,促进榆林小曲唱功教学的开展。

5结语

文化保护论文范文篇3

章安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所以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杨蟠就是来自章安,他的代表作众多,诗文大部分收录在《章安集》中,广为流传。杨蟠为进士出身,入朝为官后曾与苏轼共事,二人相见如故,对对方的文章都十分赞赏,成为知己。除此之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对其赞赏有加,曾作诗“苏梅久作黄泉客,我亦今为白发翁。卧读杨蟠一千首,乞渠秋月与春风”来表达对杨蟠的赞美。台州现存最早的地方总志是南宋时期陈耆卿编纂修订的《赤城志》,也有称之《嘉定赤城志》。陈耆卿也是章安文人中比较著名的一位,而他最著名的就在于他为人正直硬气,敢于直谏,在朝中也为人称赞。和陈耆卿同时期的名人还有著名教育家石敦,石敦在章安创立了书院,亲自当教师教学,对于整个台州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也因此有“台州大儒”的美誉,为后人所称赞。章安在古代属于越州,而从历史记载来看,越人善于泛舟,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不断发展,章安就逐步成为了浙东沿海的著名海港,对于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航运都产生极大影响。从历史上看,台湾与大陆最早的大规模交往活动也是以章安为中心展开,这都来源于章安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位置。所以从这点看来,章安无论是商业地位还是军事地位,在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都是十分重要的。除众多的名胜古迹外,章安老街曲折回转,静谧而又历史绵长,也成为章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街道基本呈东西分布,弯弯曲曲。在这些古老的街道中,老旧的招牌鳞次栉比,悬挂在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店面之上。而这些古老的韵味,都是章安这个古老城镇最真实的写照,也是章安人历史文化内涵的某种体现。

二、观今:小镇,昔日繁盛不复存在

1、辖区萎缩

从历史上看,隋唐时期章安开始从繁华走向衰落,最主要原因是隋唐时期台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章安迁至临海。所以章安的辖区因此缩小,包括土地、人口、资源等都遭到削减。同时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在章安地区根深蒂固,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到后来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萌芽逐步出现,章安在整个东南沿海各个区域的经济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没能把握时机,逐步衰落辖区。随着历史的发展,昔日的辉煌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2、遗迹依稀

虽然从今天看,章安已经不复当日的辉煌景象,但是从整个古镇的格局来看仍然保持了过去最常见的长方形格局,街道基本东西、南北交错分布。随着社会对文物古迹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已经列为区级(椒江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常乐寺、章安桥(或称赤栏桥)、蔡桥;重要的文物保护点有15处(章安遗存、摄静寺、梵音寺、叶家祠堂等)。但是光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这些文物的保护问题,从政府到群众很多人并没有从深层次上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所以一些城区改造或是居民群众自身仍旧在对这些古迹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这也是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的。

3、古迹衰微

在前文已经多次提到章安有数千年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人文气息,但由于多种因素,对这些文物古迹的破坏日益增多,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实在令人惋惜。章安桥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受到过多次修正,基本上很多朝代都对其有过不同程度的修建和改造,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章安桥是乾隆时期重新修建的,各种装饰、点缀都十分精美,无论从整体还是细节上,无不体现了其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极高的审美价值。由于气候因素以及回浦两岸的侵蚀,同时章安街为了经济发展也在不断扩建,极大挤占了本来桥身两端的空间,所以我们现在的章安桥与历史上记载的章安桥已经有很大区别,外人来到甚至不知道这是一座古迹,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而著名的摄静寺,原本香火十分旺盛,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到了清朝末年却开始慢慢落寞,到20世纪70年代最后两名僧人出走后,寺址遭到彻底破坏。现在的旧存基本上只有三处,但也是荒凉不堪,有些本来寺庙的地方已经成为了农田。但是在这些废弃的遗址上,仍然保持了一些雕像、石刻、石碑,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应当受到重视和保护,而不是荒凉立在地上看着历史变迁。同时,历史上著名的林氏贞节坊是雍正年间建造的,从外表上看由四根石柱和石坊构成,也是极具历史价值的,但是现在牌坊的顶部已经遭到破坏,坊身也被当地人作为房屋的一部分纳入房屋内。并且由于历史上章安的优越地理位置,地下古墓众多,但是在历史发展中却屡遭盗墓贼光顾,很多著名的墓葬已经被盗而且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展望:椒北明珠,再现古郡遗风

1、章安文化发展的契机

(1)章安文化产业的自身优势。章安文化项目大多故事性较强,如能修复一些必要遗迹,可读加可看,一定引人入胜。崇梵寺在智才法师的努力下,这些年化缘投入了不菲的力量,初具规模,很有品位。其中寺内中国佛教“第一放生池”,是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所建,距今千余年历史,学术价值非常高。寺内在重新修葺过程中,专门为“第一池”立碑,既有介绍放生池历史的老碑文,又有为其重修解读之白话文介绍,极有文化厚度,也通俗易懂,连“80后”的年轻人都为之喝彩,争相留影。可预见,崇梵寺一定是今后台州城区一大亮丽景点和佛教圣地。这便是典型的章安文化魅力,其优势凸现。这也足给章安其他文化项目带来自信。(2)区域产业的发展现况,力助章安文化产业化发展。区域经济无不打上区域特点之烙印,章安不会例外。章安区域产业化发展的最大区位优势是“傍城市”,而最大的资源优势便是“历史文化”。立足当地文脉,构建历史文化风光带,打造“台州城市后花园”,将文化旅游产业立为当地支柱性产业。当章安其他产业优势不明显时,既可以力助文化产业发展,亦可提高当地知名度和影响力,便利招商引资,这也符合经济规律。(3)当下的经济形态是发展文化产业化的好时机。日本的文化产业化高速发展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勃起,正好是日本国民经济停滞期,在长达10余年的经济徘徊中,日本许多大企业集团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纷纷转入文化产业领域,造就了日本文化产业在全球的位置。眼下,全球经济出现下滑,这是历史赋予章安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据悉,仅椒江近期就有三家文化发展公司申请登记注册。(4)从修复历史文化遗迹入手,导入章安文化产业化发展。章安目前可以排得出的文化产业项目有:章安古街、汉制古墓群、章安首航台湾纪念点(包括纪念碑、纪念馆、出航纪念地等)、章安名人馆等等。一定要按照文化产业化的模式,尽快率先动起来,政府要出面撮合“产官学”各方,各司其力,成熟一个启动一个。要把原先的规划深入下去,在进一步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做出详细规划,以便相关企业尽快导入,从而包装项目,拓展市场。在2005年8月,台州市为了保护章安古镇,出台了《台州市椒江区章安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方案》,并且召开听证会。终于在2007年章安被列为第三批省级历史街区保护区。历史在不断发展,而章安也终有一天会重新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展现给世人。

2、章安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化保护论文范文篇4

1.1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案例俄罗斯对本国古代宗教文明小城镇——苏仕达的开发、意大利对其南部阿玛尔菲海岸最漂亮的小镇——波西塔诺进行的整体规划。我国四川九寨沟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及正在规划的黑河新生乡的鄂伦春族聚居区等。

1.2对于怎么样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1)保证民族文化艺术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和环境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比如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乡鄂伦春族聚居区,该村和周围的一些村子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习俗。而正在研究当中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的哈拉新村,民间也还普遍保持着传统的种种民俗,乡村里还自发组织的民间歌舞、民族节日等活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也会使更多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层出不穷。

(2)提高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自知、自识、自尊、自重的意识民众的文化品位、认识水平、时尚潮流是需要正确地引导的。由于受城市建筑现代化的影响,很多居民都想拆掉传统的土木结构房屋改建钢筋水泥房,认为这才是进步的。事实说明,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最为迫切的就是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自知、自识、自尊、自重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减少“文化灾难”。

(3)采取多元性的方法进行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

①政府扶持

②民间艺术的经营

③居住环境的建设

④当地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2达斡尔族文化旅游的原则及规划

2.1达斡尔族文化旅游的原则

(1)开发民族旅游资源要做到保证其“原汁原味”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环境下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需要很多因素结合才能保留它的神韵。

(2)开发民族旅游资源要以市场为导向要针对自己民族的特色以市场为导向,这样才可以为风俗文化旅游创造更多的价值。

2.2达斡尔族文化旅游的规划

(1)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突出民族特色,避免雷同化如果邻近两地民俗相近且都开发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则会导致两地竞争加大,且极有可能导致冲突的发生或者对当地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不利于长期发展。

(2)引进现代的管理模式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性扶持民风民俗的商品化、市场化。由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服务,企业归当地政府管辖,自主经营,同时发挥居民的作用,实施保护监管。

(3)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机制,要收集信息,建立数据库,迅速有效的处理紧急情况并采取防范措施。

(4)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专业人才是解决经营、管理、服务等问题的根本措施。

(5)开发民族旅游资源应该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创新。如建立民族保护区、开发民族博物馆、农家乐、生态园等多种形式。

(6)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主导,主要鼓励民众整合自身的资源开发经营,体现居民原有生活方式,突出原汁原味。专家规划,就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具有达斡尔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突出纪念性、实用性等特点。做到传统产品要巩固,新产品要开发。

3结语

文化保护论文范文篇5

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一个可循环再生、良性科学的社会、生态、经济环境。人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必然离不开某一区域某一族群社会伦理道德、风尚习俗、人居环境的保护,进而维系其族群繁衍、文化传承,进而可持续地发展。而文化则承载伦理道德、风尚习俗、人居环境的构建功能。所以我们今天国家的文化保护则亦应类属与可持续发展得范畴之内。文化保护包括物质文化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保护两个类型。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整个人文生态即社会伦理道德的构建、人居环境的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系统整体地探索策略和路径。这势必涉及贵州苗族农村地区的物质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相关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交叉复杂。

二、贵州省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与物质文化保护的关系

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是依附于各地区各支系苗族族群各种祭祀、婚恋择偶、社交礼仪等习俗。这些特殊的生活习俗与各地区各支系的自然地理、苗族族群的历史性建筑(如古老芦笙坪、鼓楼)、居住房屋(吊脚楼—古老杆栏式建筑)、生产器具、娱乐器具(乐器)等物质文化形成水乳交融的共生关系。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之一乃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应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而构成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那些物质文化,首先应得到保护才有可能创生其新的时代功能,才能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与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相关的物质文化应包括与祭祀相关的木鼓音乐、铜鼓音乐、芦笙音乐、歌舞音乐中的鼓、铜鼓、芦笙、芦笙坪、吊脚楼、酒具等等。所以对贵州苗族地区这些物质文化的保护就是保护其音乐文化整体的一部分,进而为贵州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创生一种新的人文生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三、贵州省苗族地区农村音乐文化发展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关系

文化保护论文范文篇6

5.12大地震不仅使羌族的物质文化遭受严重损害,而且使许多艺术文化受到严重损害,如羌族歌、羌族舞、羌语、羌绣、羌俗、羌族音乐、宗教信仰等都因为传承人的逐渐消失和居住环境的变化面临消亡和异化。羌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党项人建立的西夏虽然创立了文字,但是随着西夏的灭亡也已经成为死文字),艺术文化都是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地震前98%以上的羌族居住在四川,主要聚居在北川、茂县、汶川等县,这几个县都是地震的重灾区,约有3万羌族人遇难或失踪,其中有40多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和学者。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研究所的民间老艺人80%都不幸遇难,其中包括民族舞蹈家、音乐家、民俗研究专家等。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说:“地震使羌民族文化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措施,羌族艺术文化将有可能面临难以持续发展的危机。国家高度重视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总理及时做出批示“一定要抢救保护好羌族文化”。文化部在灾后立即启动羌族重灾区文化保护行动,并从语言、文化传承人、文化活动设施、文化搜集和展示等多角度进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立体式”保护。国家民族委员会在成都成立了“紧急保护羌文化遗产工作基地”。四川省文化厅提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初步重建方案》。2008年6月,羌族刺绣和羌年等被列入《第二批中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文化读本》走进了学生的课堂。这些措施对于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政府可以支持,但不可能完全包办。著名的旅游学专家、博士生导师王大悟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从挖掘、提炼、交流、传承中保护羌族艺术文化;蒋彬教授和张原老师提出要“形塑居民的价值取向,激发民众参与公共仪式的激情,最终在人们一种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马宁老师提出要通过摸底、全民参与、广泛宣传等方式来保护羌艺术文化。这些观点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但也都不全面。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战略,政府的帮助、扶持无疑是重要的,羌族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救也是重要的方面,同时羌族艺术文化也应该通过与学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发挥现代高科技的作用,走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共同推进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创办于2001年,2006年经教育部正式发文为本科独立学院,设有造型与设计艺术系、音乐舞蹈系、广播影视系、公共管理系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五个教学单位,开设有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学、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戏剧影视文学等二十余个本科专业和近十个专科专业。由于地处绵阳,早在地震之前,人文艺术系(公共管理系前身)、视觉传达设计系(造型与设计艺术系前身)和音乐系(音乐舞蹈系)依托公共事业管理、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等专业,结合羌族文化艺术开设相关专业方向,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相关课题调研,出现了一批成果。地震对羌族艺术文化造成的损失令学院上下无不痛心,除了利用校区作为受灾民众的聚居点之外,还充分利用艺术学院的优势,积极开展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和宣传。2008年12月,学院成立了“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由时任北川县县长的经大忠任中心主任,龚珍旭院长任副主任,汇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致力于挖掘并保护羌文化资源,研究、开发羌族民族艺术文化。同时学校还开设了“羌藏文化保护与开发”专业方向,专门致力于羌藏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研究。学院全体上下,都在积极努力,结合自身专业弘扬或传承羌族艺术文化。学院组建了羌族歌舞团,将羌族歌舞进行推广,先后赴德国柏林(参加亚太文化周)和香港等地进行演出,受到中国驻德大使吴红波和柏林市长等人的接见和高度评价;绘画和雕塑专业的学生深入到羌族地区采风,创作了一批有羌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作品;动画专业的师生正努力将羌族文化以动画或漫画的形式反应出来;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师生记录下了一个个在羌族地区考察采风的艺术文化踪迹;羌藏文化保护与开发方向的学生将羌族的实物不断地展现给社会;陶艺工作室已经初具规模,羌族风格的陶艺将能在这些艺术家或准艺术家的手里发扬光大……所有的这些都为进一步建立立体化的羌族艺术文化保护与有序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羌族艺术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

立体化的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和有序开发必然是以羌族艺术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基础的。本课题的研究核心是为羌族艺术文化保护提供新的策略,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之外,通过与艺术学院教学科研相结合,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与艺术传承和推广相结合,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思路,与灾后重建相结合,积极促进羌族艺术的复兴和发展。羌族艺术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基础是羌族艺术文化有一定的市场开发潜力,有成为文化产业的可能性。地震一方面破坏了羌族艺术文化,使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成为迫在眉睫的紧急事,另一方面也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羌族艺术文化。羌族艺术文化的传承者在地震之前只是局限于这个民族甚至是这个民族中的某一部分特殊人群,比如释比。地震之后,由于其传承的羌族艺术文化被更多人研究,更多研究成果以文字或影像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以另外一种方式扩大了羌族文化艺术的传播。当下的艺术文化保护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利用现代技术保护和开发羌族艺术文化是重要的手段。羌文化的发展一直珍藏于大山深沟之中,正是如此,才久久地保留着它独有的民族特色。而地震让这样一个犹如在桃花源中的独有艺术文化展现出来,但已遭受了重创。因此利用现代技术保存和开发是必然的事情,这样可以对一些几近灭绝的艺术文化进行抢救,保留下珍贵的资料。那么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保护与开发,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如何使原有的民族艺术仍保有原生态的特色?艺术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就是更多的人都知道它的价值,积极宣传,积极开发。因此,这就需要使羌族艺术文化走出大山,走进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里,走向国际的舞台,使羌艺术品成为富有价值的珍品。如何宣传、开发、包装,成为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具有广泛需求的民族艺术品?结合不同的艺术文化,其保存形式是不同的。

音乐和舞蹈的传承对人有特殊要求,通过影像记录和师徒相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传承保护;刺绣和建筑技术等民间美术和民间技艺一方面可以通过师徒相传和影像记录,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经典实物进行理论分析总结,提炼出有效的传承方式,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传播;羌年等民俗则是需要特殊的文化区域才能更好地传承,居住地和居住方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必然异化这种民俗的传承,在影像记录的基础上分析如何活态传承,以人为本,既保留文化的脉络,又不拘泥于形式,才能在传承中与时俱进。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要走与灾后重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这就需要进一步深挖羌艺术文化的价值,深刻理解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最终实现二者的衔接和发展,使羌艺术文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走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将能摆脱一味依赖政府的保护模式,在市场中寻得传承和发展的空间。这既需要吸取其他民族艺术文化开发的经验,同时也需要结合羌艺术文化的实际,做到民族特色与文化产业的有效结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羌族艺术文化都是适合推向市场,形成产业,那么,羌族哪些艺术文化才能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可以和哪些文化产业相结合呢?羌族聚居地区可以结合羌族民俗开展民俗旅游产业。目前,北川、茂县、汶川、理县等羌族聚居的区县都在开展旅游产业,但是都是点状旅游,有些结合四川九龙———黄龙大环线形成旅游带上的一个点,但是以羌族民俗为主题的旅游带并没有形成。既有地理区划和交通的问题,也有缺乏有效策划和推广的原因。旅游过程中穿插了一些羌族歌舞项目,但是目前羌族歌舞完整并有效推广的曲目并不多,没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受众群体。大众娱乐项目中零星有羌族歌手出现,但是并没有体现出羌族歌舞的特色。羌族刺绣在地震后是最有产业化趋势的项目,但是由于受众群体有限、设计新颖度不高、定位不明确等原因并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羌族艺术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并不能笼统地开展,而应该是有设计、有策划、有步骤地开展。部分人、部分项目已经走在前列,但是如何把原有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打破区域局限,开拓更大的产业市场,才是文化产业真正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依托地方艺术院校的资源

羌族艺术文化资源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梳理的。之前虽然有些专家学者已经进行研究梳理,但是地震过后,特殊时期面临特殊问题,如何把羌族艺术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方面存在原生态保护的反开发理论,另一方面在建议保护和开发并重的理论阵营中也存在不同的保护方法的质疑。艺术文化的范围非常广,作用于不同感官的艺术和传承方式不同的文化其保护形式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在充分分析不同艺术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其特性进行针对性保护,而不是一味地为保护而保护。羌族艺术文化范围广、种类多、具体内容零散而多变,如何保护?如何与文化产业结合?一方面艺术文化的传承人有着自己的观念,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有着不同的任务,二者能不能很好地结合暂且不说,只是在人手和保护所需的时间上便有着诸多的困难。如何在紧迫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梳理,使羌族艺术文化被立体化保护,并且根据不同的特点切实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就需要相关的院校特别是艺术院校参与其中。通过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师资优势,有针对性地积极培养人才,传承艺术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项目和开发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推广,培养潜在生产者和消费人群。艺术院校参与到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中,必然要有其特殊的优势。

首先是地域优势,地理上的距离影响参与的人数和程度,也影响到参与的成本。其次,专业的侧重也非常重要,如果非艺术类专业居多,那么很难深入到羌族艺术文化的核心工作中来。此外,院校的管理模式和领导的主观倾向性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地处绵阳,不仅有北川这个羌族自治县的资源,和其他羌族聚居区县也距离不远。学院开设有二十几个专业,基本涵盖了音乐舞蹈类、造型与设计类、广播影视类和文化艺术管理类的大多数专业,管理模式灵活,侧重实践教学,有大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选修课程。院领导在地震之前就关注羌族艺术文化的整理与研究,地震后更是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相关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作为艺术院校有独特的优势来保护和传承羌族艺术文化。诸多艺术文化相关专业,使学生能够从各个视角来审视和挖掘羌族艺术文化,对羌族艺术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各个专业可以共同协作,分工互补,形成一个整体的、有规划的机制,有效地开展羌族艺术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

四、结论

文化保护论文范文篇7

众所周知,在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上,满族自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将满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去,同时纳入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和城乡规划中。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满族音乐的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满族音乐的发展才能真正步入正轨。目前,各地政府也正在逐步尝试这样的做法。北镇原是满族自治县,满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7%。北镇市委市政府在2007年就在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举措,首先他们将北镇二中更名,重新建立具有地域人口特色的满族中学,并与沈阳师范大学合作,在满族中学建立了“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请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制定教学计划,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有计划地开展满族音乐舞蹈和满语文等科目教学。在“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开班典礼和满族中学新校址奠基仪式上,学生们充分地展示了满族音乐文化的神圣魅力,引起了国家民委、辽宁省及锦州市民委的极大关注,国家民委相关领导亲自参加了各类仪式,并在国家民委期刊上以整版篇幅对此作了报道。北镇市充分利用庆典、纪念、祈福等活动平台,积极地承担着传承满族音乐舞蹈文化的责任,加强了社会对满族音乐舞蹈文化的了解,使满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在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满族发源地———辽宁新宾县,满族人口占全县人口比例为79.8%。自治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自一宫三陵申遗以来,境内已普查登记299处(项)历史文化遗产,建立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大类、13个项目,其中新宾满族剪纸、满族故事、满族的秧歌被列入部级项目,新宾满族剪纸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满族的秧歌普及了满族音乐。

此外,他们还在永陵成立了具有92%的学生为满族子弟的满族小学,在挖掘、保护和传承满族音乐文化方面,县文化局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举办培训班,县政协以及民族宗教局、文化局、教育局等部门积极向上级争取教学经费,他们还编写了满族歌曲等教材。通过教学,学生们可以演唱三四首满汉双语歌曲,1200多名学生在这里充分感受了满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就是一个依靠政府力量从而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在20世纪50年代,长阳县政府就派出专业人员进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搜集与整理工作,提出了“长阳文化三件宝———山歌、南曲、撒叶儿嗬”的文化概念,从而提高了群众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此外,长阳县历届政府都把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县域文化事业的发展得到了落实。长阳县在挖掘、保护和利用土家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做法提示我们,在满族音乐保护中,首先要明确保护满族音乐的重要性,为保护与传承满族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加快法制建设,使满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制度化与规范化。自治县要积极制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相适应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促进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长阳县在2000年以后主要通过政策和立法手段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这就使得长阳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走进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长阳还组织了“土家文化周”等活动,设立了“优秀文化传人奖”“重大贡献奖”等奖项。另外,历届政府都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的连续性。为了对县内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长阳县制定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县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长阳县这一做法提示我们,要保护与传承满族音乐文化,就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为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才能推进满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再次,加强对满族音乐传承人的保护与支持。政府要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增强音乐传承人保护满族音乐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竭力为满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要想保护与传承满族音乐,必须尊重满族音乐文化传承人。因为文化传承人对于满族音乐文化的内涵更为理解,只有通过他们才可以使满族音乐得以真正传承。要充分发挥满族音乐文化传承人的主体作用,对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鼓励。这可以通过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给予其经济补贴来实现。此外,还要鼓励他们带徒传艺等。如果满族音乐文化传人受到重视,他们就乐于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培养文化传人群体,使满族音乐文化得以代代传递。政府主导是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根本保证。没有政府的主导,满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就不可能实现。所以,对于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其成为满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强有力的后盾。

二、学校是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平台

要弘扬和推广满族音乐,需要发挥学校的文化传承的职能,把满族音乐纳入满族聚居地区学校的课程之中,使其教材内容融进满族音乐文化内容,从而有目地、有计划地弘扬与传承音乐文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与学习,激发青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将把学校打造成满族文化旅游区。对于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要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的作用,共同保护满族音乐文化遗产。辽宁省北镇市北镇满族高中、新宾满族小学和沈阳满族中学都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弘扬和推广满族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北镇市是满族聚居地区,满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3%以上。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是全国唯一的一所以满族冠名的全日制一般高中。它是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其前身是北镇市第二高级中学。2007年9月29日,经北镇市人民政府批准,北镇市第二高级中学正式易名为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随着满族高中的建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本校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北镇满族简史》,学校将这一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体育课增加了珍珠球比赛等具有满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文艺演出增添了满族服饰舞蹈、萨满舞、民族剪纸和民族乐器演奏等内容,从而使满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沈阳师范大学也开设了《说唱音乐》课程,沈阳师范大学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工作基地在北镇建立了“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满族音乐排演课程,以此传承与发展满族音乐。笔者认为,通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传承满族音乐是切实可行的。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成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展示社团”。积极吸收满族音乐爱好者为团员,利用学生节假日的集聚庆祝活动,向大家展示满族音乐的古朴、纯美。二是以基地志愿者参与项目调研的方式深入挖掘研究,使祖先的文化得以传承。学校可以组织志愿者小队,进驻满族聚居区与旅游区,与满族人民同吃同住,深入了解满族居民生活习俗,对满族音乐形成的文化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深入学习满族音乐。三是利用校园文化宣传阵地,有目的地融进民族文化元素。四是依托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和活态再现满族音乐,例如我们的学术合作机构:新宾县、沈阳故宫、福陵昭陵、东陵区李相镇陨石山满族民俗村、北镇满族高中、凤凰城满族人口聚居地。通过以上措施,相信在满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可以取得明显的成绩。

三、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媒体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广播、纸媒读物、口口相传等等。媒体传播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媒体对于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高玉侠、王敏娜撰写的《满语满文濒临失传文化继承需有更多力量》(《辽宁日报》2010年9月27日),被社会关注,国际国内各大网站沈阳师范大学曹萌教授《辽宁应建立中国满学研究院,在满族发祥地打造世界级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辽宁电视台《内部参考》第8期)一文等,都是通过媒体的方式来弘扬与推广满族文化。另外,也可以建立与满族文化传播相关的网站,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还可以通过电视报纸打出广告,介绍满族音乐,广泛吸引公众的目光。新闻媒体更可以通过专题、专栏等方式,宣传满族音乐文化保护知识,及时报导传承满族音乐文化遗产的典型人物和行为,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满族音乐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四、举办“满族音乐文化节”等活动

举办“满族音乐文化节”等活动是传承和保护满族音乐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例如,沈阳、抚顺、辽阳三市曾联合举办了“沈阳清文化节”。在活动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具有浓郁清文化特色的主题晚会《紫气东来》,并参与到“巴图鲁”摔跤大赛、“莽式空齐”舞蹈大赛、珍珠球大赛、嗄拉哈大赛等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从而可以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同时,文化节也安排了大型活动。如举办满族“格格”大赛。它以沈阳满族同胞为主,举办满族“格格”评选活动,评选10名才貌俱佳的满族“格格”参加清文化节开幕式表演。还开展了诗歌、书画、摄影大赛。它以“一宫两陵”“盛京八景”“四塔七寺”等清代历史遗存和满族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开展“百米诗卷颂沈阳、百名画家画沈阳、百名摄影家聚焦沈阳”诗歌、书画、摄影大赛。举办了“满韵清风”服饰设计大赛。它以旗袍、马褂等满族典型服饰为“蓝本”,创新设计别具一格的“满族服饰”,同时,还举办了满族工艺品、民族服饰展销,这些都让群众在观赏购买时领略到了满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此外,辽宁新宾民族自治县举办了“满族风情文化节”,它以“满族人回家为主题”,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满族努尔哈赤后裔到此寻根访祖。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满族婚礼等原汁原味的满族民俗表演,大型歌舞“赫图阿拉的春天”展现了厚重的清朝文化和浓郁的满族风情。这种方式有助于群众对满族音乐文化保护认识的提高。各种文化保护机构也要举办论坛、展示、讲座等活动,加深公众对满族音乐的了解。尤其是满族聚居区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它首先可以保护和培养满族音乐传承人,向外推广满族音乐,打造满族音乐的品牌。

五、充分发挥风景文化旅游区等的作用

在旅游区、文化广场、纪念馆,人们通过展示与表演满族音乐文化,并结合其他文化项目,可以塑造出有影响力的地方民族文化品牌形象。例如,以“一宫三陵”和其它清代历史遗存为主,围绕“游、玩、吃、看、穿、学、带”开展的“满族同胞寻根游”活动也提高了群众对于满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在旅游区,开展了“紫气东来”观光游等活动。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清文化历史资源,开辟满韵采风、千里祭祖、古迹寻踪和故里寻根等清文化旅游专线,让游客充分感受清前盛世独特的历史魅力和“紫气东来”厚重的文化神韵。在福陵,举行了“甲申祭祖”仪式。它以旅游区为载体进行满族音乐传承与推广活动。游客通过观看、参与祭祀,不仅可以寄托对祖先的哀思,而且可以感受满族祭祀仪式的神秘庄重。旅游区举办的有关满族音乐的文艺演出,加深了人们对满族音乐的认知度。另外,文化广场及纪念馆等也可以展示和表演满族音乐,播放满族典型歌曲,以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对满族音乐的兴趣。

六、结语

文化保护论文范文篇8

(一)广西民族音乐文化概况

民歌是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每首歌曲都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刘三姐歌谣已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民歌中的多声部民歌让世人惊叹,二声部民歌独特的和声运用成为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这些都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广西地方曲艺种类主要有桂剧、壮剧、彩调、粤剧、邕剧、鱼鼓等,其中桂剧、壮剧和彩调均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还被称为最能体现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特征的剧种之一。广西民族乐器种类繁多,除了最具代表性的壮族铜鼓之外,还有极具特色的瑶族床头琴、苗族嘎浆、芦笙、啵咧、天琴、侗琵琶、独弦琴、垮尼、葫芦胡、土胡、牛腿琴以及鼓类乐器的瓦鼓、长鼓、黄泥鼓等。

(二)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一直以来,民族音乐主要有世代传承、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等传承方式。如侗族的民歌手,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们演唱一些基本调(也称为山歌)。孩子稍大一些(大约十四、十五岁)的时候,开始教他们演唱变化的曲调,再过两三年,孩子就可以学习演唱情歌了。然而,在社会飞快发展的今天,这样的形式已经让很多孩子难以接受了,这是因为我们古老的民族音乐是在旧社会非常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压抑的情绪较多,它们缺少了对当今社会的复杂情绪的表达,孩子们已经在古老的民族音乐中找不到共鸣了。另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原始的劳动方式被现代化的机器所取代,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很多音乐种类正在慢慢消失。2008年由文化部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广西有11人入选,他们的平均年龄达到了66.7岁,这些情况表明,现在很多民族音乐资料都保留在年龄较大的民间音乐人那里,如果不及时进行开发和保护,这些音乐种类将面临失传的可能。广西艺术学院于2008年成立了民族艺术系,旨在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钦州学院等高校在选修课程中加入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欣赏》、《广西民歌与器乐》、《采茶戏歌舞蹈表演》等。

二、关于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

(一)广西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中传承的思考

广西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多设置了音乐系或艺术系,其中音乐教育专业是较为热门的专业。作为培养音乐教学人才的音乐教育专业,一直沿用了西方音乐教育的体系,大部分的课程设置都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的。近年来,各高校领导逐渐意识到了本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选修课程部分逐渐增设了一些相关的课程,但是目前这种模式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很多课程因为学生不愿意选或不能保证授课质量而闲置,发展本土民族音乐变成了一句空口号。要真正在高校中很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对课程进行改革是首要任务。如把广西优秀的多声部民歌引入到《视唱练耳》课程中,《钢琴》课程中引用以广西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创作的优秀钢琴曲作为教学内容,《声乐》课程中增加广西民歌演唱或曲艺表演内容,《作曲》课程中增加广西民歌素材进行创作教学,《合唱》课程中增加广西民族风格的创作曲目等等,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主动地把民族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和传承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要社会的支持

近年来,广西国际民歌节已经成为广西的一个标志性活动,这是政府对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作出的有效举措,为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开发和传承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同时也唤醒了人们保护和扶助民族音乐的意识。在广西国际民歌节的影响下,各地也纷纷举起了发展民族音乐的大旗,如钦州海豚节、北海国际珍珠节、桂林灵川姑娘节、百色田东芒果节红歌会等活动,都为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为了加强人们对民族音乐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广西区政府还决定,每年“三月三”歌节期间增加公休日,让人们在休假的时间里,能积极参加到“三月三”歌节的活动中,尽情享受民族音乐之美。

三、结语

文化保护论文范文篇9

刘晖在《旅游民族学》中以案例的形式展现了甘肃夏河拉卜楞寺社会环境的世俗化现象,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例如拉卜楞寺晒佛节等传统宗教节日的娱乐性、程序性增强而宗教性与神秘性减弱。徐赣丽在《《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一书中描写了龙脊地区壮瑶民族文化在旅游经济开发中的经济化与商品化现状,壮瑶族好客敬酒的传统异化为一种挣取小费的方式、农家乐为主要模式的农家旅馆对经济利益的计算使得传统壮瑶房屋家庭的内部结构失去祖先崇拜的神圣性。

两者的矛盾不能仅仅从商品市场中法律法规缺失等制度层面着手而须深入到现代性的内部方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在帕森斯看来现代社会(帕氏以美国社会为现代社会的典型)是宗教、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相互分化的社会。相应的,在现代性的世界图景中,彼此分化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系统以各自的价值世界明证自身行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哈贝马斯敏锐地指出,分化出来的各个领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价值判断的标准,用他的话来说即是有不同的“有效性宣称”。具体而言,经济行动以工具理性为行动准则并以经济目的作为行动依归,社会领域则以整合作为价值选择而文化则更强调艺术的美学与情感价值。这些具有各自有效性宣称的价值序列正如所韦伯指出的处在无可消解的冲突之中,“不同的神祠在相互争斗,毫无疑问地永远在争斗”[2]。具体到民俗旅游经济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命题中,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开发是以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市场交换的对象,形成集群化的旅游产业链来发展当地经济,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从而摆脱贫困状态。经济行为本质上说必须以市场为载体,服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最终以经济效益为行动依归。然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则是少数民族与族群、生态自然环境以及宇宙世界的长期相互关联与思考建构的产物,具有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的双重架构,而尤以文化所体现的精神价值观最为关键,象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同时也是维持本民族族群认同的标志。从社会、经济与文化领域观之,少数民族文化本质上是一整套文化与社会的实践体系与象征系统。另一方面,现代性又表现为经济中心主义的一元论价值主张。韦伯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因形式理性的法学思想、市民城市的兴起以及新教伦理特殊的宗教救赎观等原因造就了一个“除魅”的理性化世界,新教的救赎“预选”说断绝了天主教教会作为救赎确证的可能性,主张将个人世俗社会的经济成就作为救赎的确证,确立起了经济成就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新教伦理一方面促成了资本主义理性的经济行动的中心地位,同时也使得韦伯的经济行动被宗教伦理所限制避免了经济行动纯粹低级化为经济的营利欲。但是正如贝尔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渐摆脱了宗教禁欲对世俗经济行动的伦理监控,“经济冲动力”不断冲击“宗教冲动力”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经济的霸权,取得了相应于社会与文化系统的独占地位,从而将文化与社会作为观照和开发的对象。而在中国的经济建设开发视野下则表现为将文化作为开发营利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践行的单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逻辑在顶层设计上确立了经济开发与经济效益的“霸权”地位,合法化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经济开发行为。这也直接导致将少数民族的仪式节日、民族服装等文化因子作为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加以开发甚至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出现所谓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逆转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怪相。这种开发模式似乎类似于莫斯式的“总体性社会事实”体系。其实不然,两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因为莫斯的“总体性社会”背后是一个未分化的整体性的意义世界,而当前的经济实践强调的是经济世界的主导,将文化社会系统纳入到经济发展话语当中。

现代性的多元主义与经济中心主义两个面向彼此冲突,相互矛盾:一方面,现代性展现为价值多元主义,经济、社会与文化各领域之间的彼此分化、相互分野并各有相应的价值判断标准与有效性宣称;另一方面,现代性的经济中心主义则又强调经济价值的主导作用,并以经济观照社会与文化领域,不断削弱社会与文化系统价值宣称的合法性。实践中,现代性两个面向之间的矛盾甚至是冲突直接表现在民族地区的民俗旅游经济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因为文化系统自身的价值判断与有效性宣称要求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重点是如何维护文化系统的本真意义,而另一方面旅游开发项目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本质上说必须以市场为载体,服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最终以经济效益为行动依归,所以必然将导致文化世界精神内涵的逐渐丧失与文化的世俗化、经济利益化。本文所论及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经济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就只是现代性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

作者:刘涛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文化保护论文范文篇10

当前,旅游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已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之一。旅游是关联性很强的民生产业。相关研究统计,旅游业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旅游业每创造1元钱收入,可间接创造7元钱社会财富;旅游业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7个人就业;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产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旅游业成为一棵“摇钱树”。但是,旅游与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不可分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旅游业还是一种绿色产业,因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已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各国各地区争相发展的产业。目前,全球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旅游产业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已有28个省区市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其中13个省区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黔东南有33个民族和2个待识别民族,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比重最高的自治州,是全国苗族、侗族最大聚居区,也是我国苗、侗民族文化的核心区。黔东南有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有部级、省级、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53处、88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名镇2处、名村3处,还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级1项,部级52项68个保护点,省级175项206个保护点,州级186项218个保护点,有部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1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7人,州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6人。此外,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九侗六侗地区侗族村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传统村落225个(占全国、全省总数的14.4%和77.1%)。因此,黔东南被外界授予“歌舞之州”、“百节之乡”、“原生态博物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生态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返璞归真的地方”、“世界苗侗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全球10个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中国有两个,其中一个是西藏)等桂冠。改革开放以来,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旧突出,消费率偏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够强,“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问题还存在,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任务依然繁重,资源环境的约束依然强化,发展方式还较粗放,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需要依托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抢抓打造发展升级版的历史契机,以民族村寨为根、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满足外界对异质文化的消费心理需求,打造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在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中实现提质转型。经济落后、民众贫困是民族文化式微的重要原因,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让文化拥有者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体面,培育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也有利于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推进“科学发展、赶超跨越、同步小康”中能有效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二、文化旅游发展时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期,黔东南就开始在雷山郎德等民族村寨开发民俗旅游,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带来了严峻挑战,民族文化正面临淡化消亡的险境。如在民族服饰方面,愿意穿着民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自觉学习、懂得制作民族服饰的人更少,现在的年青人几乎不想再制作民族服饰,民族服饰文化传承渐显后继无人之势。在民族歌舞方面,许多地方酒歌不再广泛传唱,情歌不再时兴游方活动,失去生活载体而逐步消失。如在水族村寨,结亲当天男方派一男两女未婚青年到女方唱一夜歌,是全寨最热闹的事,当天全寨人都会来欣赏对歌,可现在年青人不会唱、不愿唱也不愿听了,原来走进新娘家的门、走出新娘家的门以及整夜唱歌的习俗已不再。在民族语言方面也呈逐渐萎缩之势。外出务工是当前乡村民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纷纷外出甚至举家外出务工、经商,一些既会讲民族语言又会讲汉语的父母,已不再教自己的孩子讲本民族的语言,而是更愿意让孩子说汉语甚至标准的普通话等等。民族文化保护的保护传承已成为一道世界性难题。这是因全球化、工业化浪潮所带来的标准化、有序化,对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对自由化、无序化的农耕文化带来巨大冲涮,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和不适应性日渐凸显。此外,文化旅游的开发不当也带来一定的破坏性,原因表现如下。

原因一:资源特征相似与开发中的“重建”问题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洒落在全州境内的广大民族村寨,苗族文化主要集中在环雷公山的苗族同胞村寨,以及部分存留于月亮山上的苗族同胞村寨。侗族文化又分南侗文化和北侗文化,南侗文化主要集中在南侗的黎平、从江、榕江三县的广大侗族村寨,北侗文化主要集中在锦屏、天柱、剑河、三穗等县的侗族村寨,水族文化主要集中于榕江以及从江、雷山、丹寨、剑河等县的水族村寨,不管是苗族文化、南侗文化、北侗文化,亦或水族和其他民族同胞文化,在同一文化区域内同一民族的文化资源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甚至相同性,这对打造极具个性特色的景区景点带来巨大难题。与此同时,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进程中,有时以“重建”方式打造旅游景区景点,不仅导致旅游产品的高度同质化,还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

原因二:重资源开发与创新不足的问题当前,黔东南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大部分还处于把旅游资源直接当作旅游产品来打包和兜售。在开发中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甚至把文化当做发展旅游的唯一“资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出现旅游至上、唯利是图的倾向。为迎合和满足游客的欲望,任意复制、篡改、伪造文化。侧重于餐饮、住宿、娱乐等基础设施“硬建设”,侧重打造“农家乐”,千方百计地向游客提供具有农村风味的吃喝玩乐的设施招徕游客,以尽快赚取利润,而在“文化”两字上下工夫还不足,对于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还不够,对文化旅游产品、旅游开发模式的创新有待加强。

三、推进文化旅游发展与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良性互动的建议

建议一: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发展理念一是结合地区实际,明确发展定位。结合黔东南、立足贵州、放眼全国、面向世界,秉承原生态民族文化优势,将黔东南文化旅游放在全省、全国、全球价值琏的布局中来谋划,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文化旅游作为全州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加以培育、打造。二是坚持生产性活态保护。敢于在市场化进程中保护文化,既要藏艺于民,更要载艺于旅、显艺于市,让文化与市场对接,激发文化主体的动力,让反映民族根与魂的文化能够传承后世,让原生态文化环境得到滋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三是突出苗、侗族特色文化。大力发展以苗、侗民族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文化旅游,让外界更多了解、更多深入、更多享受原生态文化魅力、体验浓郁民俗风情,不断把文化旅游业做特、做新、做精、做大、做强。四是以当地民众为根本。充分考虑到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诉求,以传承人和当地群众为根本,关注传承人命运,呵护传承人,关注守望者,保留文化主体人,激发众人参与,由个人传承变为群体传承,实现“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文化自觉。

建议二:突出个性特色,打造“三个”集群一是打造环雷公山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集群。以雷山、雷公山和苗岭为中心,包括雷山、榕江、台江、剑河、丹寨等县的典型苗族村寨,积极推进蝴蝶园、亚热带鸟园、红豆杉植物园、苗药植物园和中国苗族文化体验中心等产品项目的建设,打造世界级的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区。二是打造黎从榕原生态侗族文化旅游集群。重点打造肇兴侗寨旅游区、七星侗寨文化旅游区、小黄等侗文化产业园、岜沙苗寨景区建设、三宝侗寨侗文化旅游区、五榕山城市主题公园及旅游休闲度假区、八舟河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等,打造世界级的原生态侗族文化旅游区。三是打造舞阳河流域原生态自然文化旅游集群。以舞阳河和镇远古城为核心,包括报京侗寨、杉木河、云台山、黄平革家寨、飞云崖、旧州、剑河温泉、谷陇苗寨等,打造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原生态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