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1:42:53

文化艺术论文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篇1

[1]1.1艺术魅力感召作用

作为文化艺术展演策划的一种,非遗文化艺术文化遗产展演策划,立足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展现其自身特色性的文化魅力的同时,实现这类珍贵文化艺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结合。体现在两个方面:特色艺术魅力整合策划感召。即把某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项目中所蕴含的各种特色,经过现代化的编排整合,使其具有现代社会的时尚气息,在引发人们关注的同时,感召人们积极地尝试以丰富个人与所在区域的文化生活。如针对蒙古族长调民歌专项展演的策划,把长调在蒙古族歌曲中运用的优点都用起来,让人们充分见识其形式与内涵丰富性等,推动人们积极地模仿、学习与创新等。特色艺术魅力拓展策划感召。即针对某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项目的某一种或某一个魅力元素等,进行内容丰富性展演策划,实现创新性的魅力拓展,吸引人们积极地欣赏与学习。如针对皮影戏中道具皮影的制作展演,让人们对充满神秘感的皮影其制作过程有着更加详细地认识,如选皮、制皮、画稿、镂刻与敷彩等过程,驱动自己从个人知识与技能出发加强皮影道具制作的研究。

1.2专项功能群众需求性满足吸引

由于非遗文化艺术遗产是特定地域的人们智慧与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其得以产生和丰富发展本身,就是其自身某种功能对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满足意义。在实际的展演策划中,可以抓住两个要点切入:群众健身性功能满足策划。即充分开发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表演性,尤其运用其表演的美与魅力,让人们积极地加入与行动起来,实现对某项技能的学习,达成自己健身性的需求满足。如通过井陉拉花的展演,引导人们“把井陉拉花改编为大众健身操引入全民健身的范畴之中”[1],则具有传承、保护与促进参与者身心健康发展的多重功效。群众娱乐性功能满足策划。即在展现策划之初,就充分挖掘其精神娱乐元素,实现人们在欣赏与学习中的身心放松。如针对凤阳花鼓的展演策划,就可以充分运用动感的氛围,策划加入一些幽默或搞笑的元素,如具有戏谑性的击打动作,具有直接搞笑作用的演员表演等,达成人们欣赏过程的身心放松。

1.3文化适应性熏陶

根据文化艺术展演服务的对象性,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展演策划就要首先在确保文化适应性的基础上,来完成对受众的教育与引导。在实际的策划实践中,有两种路径:地域文化特色适应性策划。即在展演策划中尽可能地发现与创造非遗文化艺术遗产与受众所在地域文化的结合点,从文化艺术遗产自身的亲和性出发,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激活更多的参与与创造。如黄梅戏在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故乡展演时,可以在黄梅戏戏曲中加入马头琴的元素等,以此实现不同文化遗产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创新的灵感。群众文化心理适应性策划。即在展演策划之初,就首先从群众对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兴趣需求、个人精神提升需要,以及其他的心理需要出发,做出具有针对性的策划,实现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对群众最直接地满足。如非遗聊斋俚曲进乡村的展演策划等。

2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类型

作为一种展演,既具有非遗文化艺术的传播功能,也具有依托非遗文化艺术为载体的表演性功能,让人们通过直观的视觉、听觉与其他的具象共鸣,实现人们内驱性地学习、活动参与及创造性丰富。

2.1非遗文艺展演

根据当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性质不同,演出组织形式也不同,典型的演出有两类:单项非遗文化艺术遗产专项展演。主要指那些无论从外在形态、内容与发展都比较成熟的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种类。在当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有戏曲类、乐器演奏类、舞蹈类与其他的具有表演性质的活动(如舞狮舞龙等),他们都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特定的主题下对群众开展相关的文化艺术教育,如昆曲的专项演出,让群众在欣赏活动中了解到昆曲中的唱念做打、舞蹈、武术,以及其中曲词和行腔,并会根据自己对其他戏曲种类的了解,展开对比性地学习,实现展演传播的目的。多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整合性展演。即按照某种科学性的程序,把多种非遗文化遗产组合起来,使其具有表演性的形式与传播的功能。如把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剪纸、皮影戏与朝鲜族农乐舞等,按照某种内容主题编排成一场文艺演出,实现对群众全面性教育与非遗文化艺术传播。

2.2非遗大众性推广

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大众化推广,其以常态性展演为基本的路径。因而,在实际的策划中有两种常见的形式:非遗文化艺术旅游对接。即“与地方旅游业进行有效对接”[2],把各地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创作成某种可以循环展演的旅游产品,开展常态性的演出活动,让所有的游客通过观赏等活动,都能接受到这种文化艺术的教育与学习相关知识。如贵州旅游可以欣赏到侗族大歌等。非遗文化艺术传媒制作。即把各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统一整合起来,运用一定的科学顺序进行编辑性再创作,或制作电视记录节目,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平台”[2],让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等,自由地开展此类知识的学习与文化艺术的欣赏等。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网的创办等。通过这些常态性且喜闻乐见的展演形式,且进行不同创意的策划,会以更多创新的形式出现,实现传播、教育与创新的内驱作用。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篇2

(一)内容丰富多彩

由于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记录一个地方一段时期的真实记载,不仅只记录社会情况,也记录自然情况。在艺术门类上,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并且每个门类上都有很多分类。并且每个档案都是工作人员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入调查,搜集到各种创作素材以及工作人员对日常活动素材的调查、整理等工作,最终才能制作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所以档案的内容极为丰富多类。

(二)形象性和多样性

现今大部分的群众文化档案是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内容,主要差别来自基层人民真实的生活差异等,并且也体现出了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真实的记录了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为了更清楚的记载,工作人员也会通过图片、实物等方法来真实的记录。

(三)群体性和成套性

由于每一次的调查都是集体一起来完成,所以在档案中每处都体现着大家的智慧和创意,所以每一个档案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大家一起来完成,这就使档案具有了群体性。并且从头到尾遵循艺术规律,这就保证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具有成套性。

(四)个体性

个人艺术档案是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很重要的一类档案,它是某个门类文学艺术人才的智慧结晶,也因为它只是一个人编制,这就因为编制人员的生活阅历、思想品味、审美意识、文化底蕴等不同,个人艺术档案都各不相同,从而每个个人艺术档案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也就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档案都真实记录了他们的调查以及他们取得的成就。虽然尽显不同,但是这些档案材料都真实记录的事实,其依然具有很大的价值。

(五)现场性

群众文化在搜集素材时,没有一套完整的文书和往来的规则来约束,只要求最大化的记住故事发生现场的模样,所以一般不能只通过文字来记述,多通过文、形、声等多个角度来记录。例如大型群众现场演唱会,就会通过照片、录像、录音等方式来记录现场。这是多角度的收集素材,才能使文档更加完善,使得历史更容易保存下来。

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上的不足

首先调查的书面资料收集不全。社会调查是对基层人员调查的工作,但是在调查时,经常得不到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所以就导致收集到的资料不全,从而导致不能更好的记录历史。其次管理档案缺乏复合性,在群众文化单位主要是通过各种的社会活动来综合群众文化,但一般的社会活动是一次性的,缺乏连续的调查,这就导致了材料不完整、不连续,自然没有连续的活动,也就不会记录出完整的群众文化。

三、加强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措施

收集档案材料是整理档案的最基础工作,并且由于收集的途径复杂、收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使得材料收集比较困难,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档案材料收集的工作,应该创新收集方法和思想,从而使资料更加的真实、完善,继而整理出完善的档案。

(一)对重大活动的材料收集

对重大活动来说,不但要收集实施过程以及活动效果材料,也要收集到策划方案等全部资料。例如对于业余文学艺术的创作或演出,年度优秀作品评选,乡镇文化站、单位等举办的群文化活动,对于这些活动都要提前进行调差,做到与活动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的记录活动,从而使档案得以记录完整。

(二)加强收集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资料

群众文化是源于民间的一种文化,所以就要多了解民间的艺术、人才。收集民间艺人的奇特技艺,例如特色的民歌、杂技、唢呐等,把这些民间艺术精华进行深入调查、收集、整理。完整的记录下当地的特色,才能帮助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三)重视对活动进行照片、录像、实物等材料的收集

在社会活动时要对活动多进行照片、录像等直观材料的收集。例如在书法活动中要注重摄影,在专题晚会,注重对录像、录音等材料的收集。并且也要对这些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合理的保护,最大限度的延长材料的保质期。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更加真实的反映文化艺术。

四、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利用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在一段时间内,文化单位对社会活动的记载。它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以及群众文化事业的变化,对今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引导群众文化事业发展

第一,艺术档案可以提供了群众文化单位选取群众文化队伍的依据。第二,可以供策划活动以及组织创作进行参考。第三,可以启示群众文化艺术的创作与交流。

(二)有利于地区的发展

一个完整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完美的表达地方文化情况,这就给考察地方提供了依据。并且也是“领导重视”程度,“工作业绩”等工作的有力佐证。这就可以为地区评比提供有力的证据,从而为获得奖项提供依据。

(三)为职员评估提供依据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记录了各门类人才的文化艺术研究成果。所以在职员评比、考核或晋升等过程中,提供了强力、真实的依据,从而有利于活动进行。

(四)为群众提供资料

由于档案的大量素材,真实全面的记录了很多的素材,这就会使其他人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资料。例如《文化志》的编写时,里面的资料几乎全是通过文化馆中的珍藏文化档案。这些记录下来的档案,为其他人提供大量、真实的历史材料。

(五)对后世来说有很大的再生价值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篇3

在群众文化艺术工作中,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文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它能让人们通过一组组、一幅幅的老照片和一本本丰富详实的文字资料,了解群众文化艺术的历史沿革和丰硕成果。珍藏的文化艺术档案已成为今天研究考察当地群众文化的重要资料,它能帮助地方政府正确制定群众文化的方针和政策。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人们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价值的认识。

(一)艺术档案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群众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它相对于其他档案来说,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主要是通过文字、图表、声像、实物以及文学美术作品等方式进行记载。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活动的真实记录,记载了艺术团体和艺术工作者艺术风格形成、发展的全貌及非凡的艺术成就,是广大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丰硕果实,具有无法估量的保存价值。此外,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真实地记录了群众艺术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让后人了解和继承群众文化艺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二)艺术档案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艺术档案既来源于文化艺术活动又服务于文化艺术活动。艺术档案可以反复地、多方面多层次地被利用。它既能够为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服务,又能够为社会公众和个人的文化宣传、交流活动提供服务。艺术档案不仅可以作为艺术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作为艺术生产活动的重要凭据,更可以作为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艺术档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艺术档案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文化创新的推动力量。它的现实价值不仅表现在促进精品生产和艺术创新上,而且还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公共文化建设。

(四)艺术档案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价值。艺术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指档案尚未开发利用时存在的一种价值,同时也是指档案材料归档分析确认的价值。这种价值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艺术档案的价值是其自身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但人们短时期还没有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这种潜在的价值又是被大多数人所关注的。二是指艺术档案的价值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即把静态的档案资源变成动态的信息源。只有充分地挖掘艺术档案的价值,真正把艺术档案潜在的价值转化成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社会功能

(一)为编写历史提供原始资料。艺术档案为积累文化财富,保存艺术遗产提供了第一手史料,如为编写文化史、大事记、文化概况等提供了信息考察依据。

(二)为创作和辅导提供基础材料。艺术档案为艺术工作者进行再创造和提高艺术水平提供借鉴。艺术档案存储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创作的信息。它不仅记录了文化活动的史料,还记录了艺术家们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创作经验、作品风格和创作思想。

(三)艺术档案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不同时代的艺术家通过艺术档案在继承前人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创作自己时代的艺术作品。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利用艺术档案继承、借鉴、创新的过程,也是积累丰富艺术档案,增添艺术宝库财富的过程。

三、充分提高艺术档案工作者做好开发、利用工作的综合素质

(一)要提高艺术档案工作者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文化艺术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相对其他档案工作环节更繁琐,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需要艺术档案工作者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认真细致做好文化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更好地为文化事业服务。

(二)要提高艺术档案工作者学习与开发、利用相关档案知识的自觉性。文化艺术单位的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不是孤立的,与档案基础工作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做好文化艺术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不光要学习档案开发、利用知识,还要加强对档案基础知识的学习。各类文化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档案绝不是零散材料的随意堆砌,需要根据艺术专业规律来进行归档,所以艺术档案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档案管理知识和艺术专业理论。同时,在现代化管理的条件下,艺术档案人员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现代化通讯设备来进行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篇4

和谐幸福社会总体可以理解为群众生活稳定,社会环境稳定,和谐幸福社会是大众共同的心愿,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体现。群众文化艺术水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鉴赏识别能力,另一方面是群众文化艺术的涵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和谐社会主义时期,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与和谐幸福社会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人为主要关联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是和谐幸福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幸福社会的作用客体即是广大的群众,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是广大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方面,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更能够直接生动的体现出和谐幸福社会,更能够彰显出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与和谐幸福社会建设相互影响作用。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文艺水平的提高,则就直接影响着和谐幸福社会建设,反之,文化艺术水平下降,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文艺水平的下降,不仅影响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将会直接影响到和谐幸福社会建设。

二、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体制,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也不断提升,但同样也暴露出更多的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文化艺术水平良莠不齐

在现代社会环境之下,我国大众文化艺术水平良莠不齐,文化艺术水平的能力高低不一,这是一个客观的现象,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二)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不一

文化艺术,可以看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内容,目前,在现实过程过程中,我国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不一,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这种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造成了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多重多样,所以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不一是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文化艺术审美误区

一部分大众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的理解存在着误区,看法不一,这些也是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客观问题。

三、关于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建议

积极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不仅有利于群众个体文化修养的提高,更有利于和谐幸福社会建设,个人认为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开放,但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大众思想的开放,与此同时,各种思想文化纷纷涌入,影响着群众的文化艺术意识,虽然有着积极的一面,但一些消极的思想因子,也直接影响着群众的文化艺术观,是造成了大众对于文化评判标准不一或存在误区的主要原因。因此,个人认为要积极的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氛围,通过这一举措从思想的根源为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夯实基础。

(二)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引导群众提升文艺水平

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作为政府必须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尤其是财(人)力的保障力度,将这种投入更好的倾向于基层,目前,在我国基层存在一些“丑陋”的文化现象,如:“封建迷信”,“黄赌毒”等,因此,作为政府要加大对基层这些不良文化的治理,加大资金(人力)保障力度,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和意识观。

(三)强化教育力度,挖掘文化精品

教育是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更加关注教育的力度和投入,通过教育引导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挖掘民间的文化精品,打造各种精品工程,通过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更好的影响和带动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篇5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中,民间美术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悠久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保持了人类创造文化的最初形态,其主流多带有实用性,而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就是从实用性开始的,在实用的基础上发展了审美,使之既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要。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如,年画、窗花、剪纸、刺绣等,这些作品的内容有很多纹样,可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学会运用这些纹样。剪纸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艺术种类,它具有源渊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因此,我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环境,让幼儿欣赏一些我国著名剪纸艺人的剪纸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例如,在幼儿园走廊上布置的“民间剪纸”是一幅幅典型的剪纸作品,窗户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窗花。平时孩子们了解最多的是窗花和在嫁娶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喜”字,窗花有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而“喜”字有圆形的,方形的,心形的,他们对这些剪纸作品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发动幼儿收集了这些“喜”字和窗花,幼儿带来相互交流分享。幼儿看后,都要求我能够教他们剪这些“喜”字,我便让他们跟我学习了一种最简单的双喜剪法。活动后,每个幼儿都拿着他们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从这开始,他们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在区域角剪各种各样的窗花。民间文化艺术的种类繁多、庞杂,应根据幼儿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孩子们常见的较为简单易懂的文化艺术作品,如,年画、剪纸、刺绣、脸谱、制作小工艺品等等让幼儿从中去了解它们、认识它们、欣赏它们。比如,年画和剪纸。中国的年画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区年画各有不同的特色,但都具有线条简练,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特点,构图饱满充实、富有装饰风格。让幼儿欣赏年画,一方面可以从中了解我国的传统社会文化和习俗,另一方面还可以欣赏年画的画法和着色技巧,给孩子以美的享受。再比如中国的剪纸,有彩色和单色两种,彩色的绚丽多彩,单色的朴素大方。由于地理环境和人们习惯不同,各地的剪纸风格也不同。通过欣赏剪纸,可使孩子们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还可以从剪纸中了解许多知识,从而给孩子启迪和美感。

二、创造富有文化特色的教育环境,萌发幼儿对文化艺术的初步感受和表现情趣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把文化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感受文化艺术和表现文化艺术的机会与条件。在教室环境布置中,我把教室里一块大面积墙面布置为一群穿着民族服装的儿童,他们手执彩绸敲着鼓,欢庆节日的大型着色画纸,在儿童的周围衬着一幅幅浙江蜡染图形与造型的手帕和风筝的蓝印花布,以及独具奇妙色彩与图案的染纸,这些无不透出浓厚的民间文化艺术气息。当这样的布置展现在幼儿而前时,他们不由得连连赞叹道:“啊!这些东西太好看了,太好看了!”这是幼儿对美的感受与自然流露,也是对祖国文化艺术的感悟与赞美。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打破过去美化教室环境由老师包揽的习惯,充分发挥幼儿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教室美化。一幅幅形象生动、色彩纷呈的绘画,一幅幅美妙的刮画,一幅幅奇妙的染纸、剪纸,一幅幅有趣的沙画,像一朵朵奇葩盛开在我班的作品墙上。当这些展现在幼儿们的面前,使他们又一次感受到文化艺术的多姿多彩,进一步激发起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从而增强幼儿的民族情感。

三、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促进幼儿个性化艺术教育的发展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篇6

珍贵的文化艺术档案,不仅是文化艺术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民族文化的根脉。近年来,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先后出台,文化艺术档案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声像、照片、实物等不同载体的文化艺术档案收集整理进展顺利,存留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文化艺术档案馆(室)藏品的保管和展陈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文化艺术档案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艺术档案学科建设方兴未艾。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文化艺术档案工作起步较晚,艺术档案馆事业发展不平衡,对做好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由于设施和条件不足,馆藏文化艺术档案得不到有效管理和保护,现存文化艺术档案老化破损现象突出;管理和保护人才匮乏,人才队伍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全球信息化趋势和国家信息化建设为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带来了划时代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的不断推进,相应会产生大量丰富的文化艺术档案资料,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充分认识促进文化艺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发展文化艺术档案事业,有利于将文化艺术活动各领域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不同载体的文化艺术档案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完整、准确、系统地收集、整理、保护好文化艺术档案资料,是提升文化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维护自身利益及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和重要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文化艺术档案工作者要更加自觉地认识文化艺术档案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文化艺术档案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文化艺术档案工作者的责任,认识文化艺术档案的发展规律,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

三、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文化艺术档案的凭证和法律作用是其他材料不可取代的,没有文化艺术档案,文化工作的基础就不牢靠,文化艺术活动的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抓好文化艺术档案建设与管理,是保存、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是一项为子孙后代积累宝贵的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文化艺术档案作为文化单位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是文化单位改革与发展的真实记录,是文化单位的重要资产和信息资源,是今后研究总结文化艺术改革发展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档案资料。所以,我们各级文化艺术档案工作者应进一步增强做好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文化建设“十二”规划》关于加强艺术档案工作有关要求,强化管理,完善规章制度,抓好队伍建设,加强资源整合,改善服务,下大力气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全面、扎实地推进文化艺术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四、全力以赴做好艺术档案收集归档整理工作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篇7

(一)梅兰芳京剧艺术温柔敦厚风格的表现

梅兰芳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剧目内容的选择与改革,二是京剧艺术格调的提升。梳理京剧发展史即可发现,梅兰芳的京剧艺术剧目与之前保留剧目在内容范围上已经有很大不同,他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传统京剧剧目的范围。出于封建道德教化的目的,梅氏之前的京剧艺术剧目内容多集中于才子佳人、忠孝节义等方面,其中的女性角色也多是受苦的小姑娘、落难的家庭主妇等,比较单调,人物形象也显得单薄。梅兰芳的作品则突破了上述内容,角色范围也不再拘泥于上述角色,嫦娥、天女、西施、虞姬、宓妃、杨玉环等都成为他的作品的主人公。相较于以往的角色,这些人物的显著特征是具有突出的传统文化色彩。尤为可贵的是,梅兰芳在注重人物的外在扮相基础上,更加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而且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把单部剧目的内容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这样的努力,一方面拓展了传统京剧剧目的范围,丰富了剧目,改变了以往京剧剧目数量有限,类型单一的状况,另一方面又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了作品的厚度,而温厚有内涵恰是温柔敦厚的精髓所在。梅氏京剧艺术的温柔敦厚还表现在其格调上。梅兰芳的京剧艺术是优雅的。他的优雅同样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梅兰芳之前,中国部分京剧剧目的格调可以用低俗来形容,关于这一点,齐如山有清晰的表述:“中国没有真正言情(爱情)的戏,有之即是极端龌龊,谈不到言情二字。按旧有言情的戏本不少,当初编演的时候,也不会像后来那样狎亵,后来所以那样不堪者,也有他的原因。一因乡间人的脑思多半粗浮,戏若演得恰到好处,观众便以为不够看;演的过了火,文静人看着已经不堪入目了,可是大多数人则高兴喝采(彩)。演员为迎合观众心理,就越往狎亵里变化。二因北平城内,自乾隆年间,禁止妇女入戏园,观众只剩下男人,演员更肆无忌惮。遇有言情戏,一个比着一个粉。乡间演戏,演的太粉了,还有人干涉,北平倘官场不管,便无人干涉,于是各演员更为所欲为,闹的真是不堪入目,岂止有伤风化而已。”[1]梅兰芳在表演过程中对传统剧目从主题到表现形式方面进行了改革,很大程度上剔除了旧戏低俗的调子,将原本带有乡村荒野格调的京剧剧目改编成温柔敦厚的高雅艺术。比如京剧中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原来表现的是贵妃酒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格调低俗,梅兰芳将主题倾向改为反映宫廷女性苦闷的心情,既提升了剧目自身的格调,也顺应了当时观众要求妇女解放、个性自由的心理。有学者认为,梅兰芳的艺术体系在多个方面继承了中国人文传统精神的精髓,是中国古典精神的典范。[2]此言不缪。温柔敦厚的风格恰是梅兰芳继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表现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温柔敦厚不仅是梅氏的艺术风格,而且是其人格特征,或者换句话说,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是梅氏温柔敦厚的个性特征的外在表现,所谓温柔敦厚的艺术出自温柔敦厚的人。在梅氏的自我人格中,充满对于这个世界、对于他人,尤其是对于同行中的普通演员充满同情的理解和由衷的敬意。有资料记载,有一次梅兰芳去观看演出,由于演员表演一般,演出结束后观众没有给予掌声。坐在第一排的梅兰芳带头起立鼓掌。有人问他这个演员表演一般为什么还要为其鼓掌呢?梅兰芳说:因为他付出了劳动,掌声是送给他留在舞台上的汗水的。后来人们多以此称赞梅兰芳的艺德。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艺术家艺德的表现更是一个人德性品格的表现。没有温厚的性情,没有诚朴的情感,没有包容的心态,一个人就很难理解他人,很难体会他人的努力和艰辛。梅兰芳正是因为自身温厚的性情,再加上他作为一个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传统艺术表演者,能够对演员的辛苦感同身受,所以对于同为艺人的演员更能同情地理解,诚挚地尊重。

(二)受众需求在梅兰芳温柔敦厚艺术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受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需求直接影响着特定艺术类型的形成,决定着艺术格调的高低。京剧也同样如此。京剧向来以历史题材为主,主要宗旨是发挥忠孝节义及各种旧道德。随着时代变迁,有些旧观念、旧道德已经不合时宜,所以做相应调整是必然的。尤其是一些经典剧目,演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主题倾向、剧本台词及表演形式上不可能没有变化,而是否需要变化以及如何变化,主要依据之一就是受众的审美需求。就梅兰芳来说,他的温柔敦厚艺术风格的形成自然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但受众需求显然占了很大比重。20世纪前30年,正是梅氏艺术风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京剧艺术的受众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受社会变革影响,大批女性观众进入剧场,另一方面,受西方思潮影响,观众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需求日益突出,社会受众的整体文化水平和素养也大幅提升,大批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京剧,有些甚至成为京剧的票友。因此,根据受众需求调整剧目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必然趋势。梅兰芳敏锐地察觉受众构成及需求心理的变化,转而寻求有文化有见解的文人观众的帮助,渐渐在身边聚集了一批文人观众,这些人后来成为他的“智囊团”,为他编写剧目,做演出策划。梅氏的艺术作品中,除了最早的《孽海波澜》外,其余的很多戏都是由他身边的文人“智囊”帮助完成的,尤其是齐如山、吴震修、李释戡、冯幼伟等人贡献最大。他们出谋划策,帮助梅兰芳在竞争激烈的京剧舞台站稳了脚跟。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梅氏艺术注入了文化因素,积淀了文化底蕴,最终使得梅氏诸多作品成为经典,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典范。实际上,重视受众需求,尤其重视文人观众的意见,是当时京剧演员的共同选择。有论者这样评价当时京剧演员与文人的合作:“以知识分子的力量推进京剧发展,是‘四大名旦’的最聪明之处。他们借助‘智囊团’成员们的文化和思想开阔眼界、提高艺术修养;反过来,有志于戏曲、有兴趣于戏曲的知识分子又通过演员们的舞台实践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审美理想,两者互补相得益彰。”[3]这一评论肯定了文人观众对于京剧演员成长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艺术与受众关系的客观分析。文人观众与梅兰芳、与“四大名旦”密切合作相得益彰的事实与经验值得当代学者、艺术表演者思考、借鉴。

二、梅兰芳温柔敦厚艺术风格的形成对当代传

统艺术与观众关系处理的启迪在价值多元、文化也多元发展的时代,期待观众专注于传统艺术固然不现实,但是传统艺术若在观众的文化生活中缺席也绝非正常现象。因此,在当前复杂、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如何处理传统艺术与受众的关系,如何应对受众需求是一个迫切且复杂的问题。

(一)传统艺术受众的培养需要相宜的文化环境

认知并欣赏一门艺术需要过程。与物质接受不同,艺术接受过程相对漫长且缓慢。从接触、了解到懂得、爱好,进而乐享其中,艺术接受是一个从外到内逐渐浸润沉淀的复杂过程。而从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审美特征角度来看,京剧等传统艺术又具有特定的审美特征,无论是语言,扮相,还是动作、音乐等等,都有特殊的程式规定,不仅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与易于接受的流行艺术也有相当大的差异,一个不具备相应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的人是很难接受的。因此,当下受众对于传统艺术难以接受或者没有兴趣,并不代表艺术自身有问题,而有可能是公众对于这门艺术不了解。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去努力,营造有益于特定传统艺术接受的氛围,在合适的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对民众进行熏陶、引导。具体来说,就是要扩大传统艺术的社会覆盖面,避免仅满足于小范围的自娱自乐式表演。要充分运用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沟通、交流,引导社会关注特定艺术形式,尽量扩大受众群体,以图在较大规模的受众群体中,培养部分受众的兴趣,提高相应的素养,进而发现更多具有一定天赋、气质、爱好的受众,为特定传统艺术门类发展提供动力和人才基础。

(二)传统艺术要尊重并适当引领受众审美需求

如何对待受众的审美需求始终是一个现实又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说,艺术创作本应以符合受众审美需求为要义。但需要弄清楚的是,艺术应该满足什么样的受众需求以及应该怎样满足受众的需求。恰如票房和收视率未必代表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一样,受众的审美需求与艺术发展规律并不总相一致。从梅氏艺术发展来看,梅氏是非常尊重受众并且非常重视受众建议的。但是从效果来看,并不是所有根据受众建议所做的改革都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期如《天女散花》、《黛玉葬花》个别剧目的曲高和寡以及对于京剧《汾河湾》表演的改变存在不同意见就是明证。换句话说,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有时受众的审美需求未必符合艺术发展规律,他们所推崇的某种艺术未必一定具有充分的艺术价值,他们推崇某一演员动机也未必全是因为其艺术水平高。清末民初,梅兰芳在北京的叫座能力超过了谭鑫培,更远超杨小楼。但是当时的梅兰芳除嗓音、外形等天赋极好外,在唱腔、身段等方面功力并不足,实际艺术水平跟他后期的水平相差甚远。与谭鑫培相比,当时的梅兰芳胜在“天时”而非艺术水平:时局变动导致观众审美趣味变化,而梅兰芳的表演正顺应了这一变化。总之,受众的各种需求也是复杂的,需要理性辨析,灵活应对。从当下社会实际情形来看,当前观众的审美趣味非常复杂,对于传统艺术的态度也不尽一致。总体来看,观众对于传统艺术不感兴趣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局面原因很多,受众缺乏相应的知识修养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对于受众的审美趣味,创作者和管理者要满足但不能迎合。不能因为观众听不懂就将京剧唱词改为普通话;不能因为受众喜欢简单直接就将京剧华美精致的行头进行简化,甚至现代化;更不能因为受众喜欢流行艺术就将京剧音乐置换为流行音乐。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篇8

一、建筑结构与样式

武圣宫中采用传统古建筑的抬梁式的构架;如戏台、前殿和回廊,都是采用这种建筑手法,用来扩大室内空间。其中的抬梁式构造是在柱础上立柱,柱子中端开卯口,梁头做成榫头,把梁柱由上方插入柱子的卯口,柱子直接承托屋顶横木。当然,这也是湖北该地区在明、清时期对建筑抬梁式构架普遍采用的结构方式(见图1、图2)。图1回廊抬梁式构架图2前殿抬梁式构架武圣宫建筑中的戏台梁架为两层,下层为通道,上层为戏台采用的是抬梁式构架,高8.50米。由五柱、六檩撑托,前后檐采用高石础的落地柱。柱与柱之间用梁、枋连接。前檐砌有砖墙,后檐支出有挑檐檩。戏台底层地面为方石、条石铺置,第二层则是木楼板。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戏台的第二层是2003年维修时所作现代人字形构架,建筑格局上也还保留着历史遗风,高约为10米左右,共有四柱、十三檩,前后均有檐柱落地,高石础。柱间用梁、枋连接。戏台屋面为歇山顶,正脊、垂脊、戗脊均为灰色,正脊中间安有“寿”字装饰,两端则各有一条张开大嘴的石鱼。垂脊和戗脊则没有多余的装饰。回廊房顶为单檐的硬山顶,正脊石灰粉砖块砌成。据说戏楼下原有一对石马,现遗存有石马蹲放的柱形盘石,从其形式的大小来判断,不难想象当时的武圣宫建筑气势。前殿的梁架为抬梁式构架,前殿为五柱、七檩,前、后檐柱落地,高石础,前、后檐柱间用五架梁、三架梁连接。前、后檐有挑枋来承托檐檩。屋面为单檐硬山顶,小布瓦覆盖,砖砌脊,石灰粉脊。东、西山墙前檐有墀头为饰。后殿为十三柱和十四檩支撑,前后有五根柱落地,底部以石柱为础,房梁运用六架梁和五架梁及三架梁连接前、后金柱。大殿东面和西面配的房梁架同为抬梁式构架,共有七根木柱承八檩,有三柱落地以石柱为础。前檐柱与后金柱间用五架梁、三架梁连接。后金柱与后檐柱间用单步梁连接。前檐出挑枋,承托挑檐檩。屋面为单檐硬山顶,砖砌石灰粉脊。东、西配房与前殿共山墙。在后殿两侧的山墙上采用另一种建筑穿斗式构造形式。这是从汉代以来发展较为成熟的穿斗式构架,柱距较密,较细的落地柱直接撑托屋顶横木,在柱子和柱子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用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利用挑坊来托住挑檐。这种构架有两个特点,“第一为使用的木料较为细小所以相对比较节省材料;第二是柱与柱间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较好。1”然而由于柱距较密,致使室内空间与抬梁式相比显得较为狭窄(见图3)。图3穿斗式百度网武圣宫建筑为了扩大每个房间的内部空间,在大殿和前殿的屋顶采用了勾连搭的做法,因而使其建筑结构十分紧凑。显然,武圣宫建筑集中反映出当时的恩施地区已经掌握了比较成熟的建筑技术,而该建筑结构典型的例证。

二、建筑文化与雕刻艺术

武圣宫建筑所遗存的文化与雕刻艺术数量众多,内容信息量丰富;其中墙壁上多处镶嵌有清代乾隆皇帝开始至光绪皇帝年间的24块古老的石碑,是武圣宫建筑发展及历史的主要实物文献资料。同时,建筑的一些装饰物也是民间雕刻艺术的集中体现,共同丰富了该建筑的文化艺术价值。图4大殿墙壁石刻图5回廊墙壁石碑当时的武圣宫,主要是施南府军队用来进行祭祀以及举办其他军事活动的场地,所以石碑中对于施南协三营对军队中年老、衣食短缺等给予帮助章程的记载较多。施南府在清乾隆元年,也就是1736年建立了“协级”军事机构,称为施南协。从公元1814年到1888年期间,共有7块石碑对其进行了记载,石碑中详细陈列了章程的内容,随情况当时的变化,对其进行修订。在1839年的一块碑刻中记载了“经查明陈大恩昌充施南协右营病故守兵亲属认领义助而立碑饬警”。1885年的两块碑刻中还记载了有关与武圣宫置办的田地房产,招佃收租,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香火祭祀。公元1777年(清朝乾隆皇帝四十二年),道光十五年、十七年、二十二年以及道光三十年间的五块碑刻,记载了当时武圣宫对于,军队中伤亡而没有人认领的兵卒进行安葬、祭扫的事件,并将这些兵卒遗留下来的钱财捐助于武圣宫。公元1842年的一石碑中有关于恩施当地于1841年有大批军队出征及后事安排的战事记载,公元1841年处于鸦片战争时期,石刻的内容是对恩施地区在鸦片战争中出兵抗英历史的记载。公元1871年的一块石碑中对武圣宫曾经的维修事件作了十分详细的记录,可见这此维修应是对武圣宫建筑的较大型规模的整修。这些石碑不仅成为了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使武圣宫的建筑成为了历史文化价值的见证(见图4、图5)。武圣宫的木雕装饰中包括方格雀替、木花栏杆、木花窗等等。戏台的看楼前檐设置了木质花栏杆,栏板中间还有木雕“暗八仙”图案,房檐下也设置有花格雀替,在东回廊第二层南山墙安放了砖花窗。武圣宫木花栏杆主要集中在戏台的看楼上。其栏杆构造相对简单,主要是起保护作用,它可以把人拦在安全范围内,避免人们在高处时处于边缘位置,造成跌落所采取的一种建筑安全措施,因而省略了传统栏杆建筑中的望柱、地栿等构件。从“栏杆”起源来看主要是木质材料编织而成的遮拦物,所以栏杆原也称作“阑杆”。后来才演变出了石、砖等不同的材料,样式也越来越丰富,尤其到明清时期栏杆的雕刻装饰也越加繁复,精美多样。然而,武圣宫的栏杆上的镂空木雕呈简单多样的几何构造,简洁、素雅、大方,没有繁复的感觉;在正中的栏板上雕刻有“暗八仙”的装饰图案。所谓的“暗八仙”便是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的“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中八位神仙各持的八件神器。显然,人们不仅把故事人物及花草作为建筑装饰雕刻中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融入了传统的吉祥寓意和对神明的崇拜,反应出人们在装饰雕刻中所蕴含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见图6、图7)。图6木花栏杆图7暗八仙武圣宫回廊的柱头上的雀替2雕刻手法相对比较简洁没有太多繁杂的雕刻内容,具有较强的装饰作用。雀替位于建筑的梁枋与立柱的相交处,其作用是为了缩短横梁的净跨度,增强横梁的载力;减少横梁与柱子连接处向下的剪力;避免梁枋与柱子相交的角度发生倾斜。外观轮廓由生硬的直线逐渐转变成柔和多变的曲线,由单一的方形转变成灵活、丰富的多边形。形状似双翼置于柱头的两侧,也成为解决柱头装饰部分一种很好的形式,雕刻内容丰富极具装饰趣味。武圣宫的雀替应该属于花牙子雀替样式。所谓花牙子,在建筑构造上没有前面所说的雀替在力学上所具备的使用价值,纯属装饰作用,镂空的几何形构造,符合了武圣宫整体简洁的建筑风格,灵活简单的线条带走了木头本身的沉闷呆板之气,增强了建筑的观赏性(见图8)。武圣宫中的花窗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十分富有文化底蕴,而且在建筑中具有较强的装饰作用。其传统的建筑花窗图案样式多样,包括了各种变形和多种组合图形的形式。如简单的几何图案样式,其中包括四方、六方、三角等;另外还有多种几何样式组合而成的比较复杂的图案,如内圆外方的图形和冰裂纹等样式。除此,还有传统建筑花窗雕刻中常见的文字装饰图案的样式。其中草、隶、篆、楷等多种书法艺术作为装饰图案,如福禄寿等文字图案,其不同的内容代表了吉祥等多种不同的寓意。图8方格雀替图9花窗在武圣宫的建筑花窗中,其图案简洁,花窗分为六个方格,既似多种几何图形的组合,每格图案的中心又好似佛教中的万“卐”,寓意为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见图9)。因此,简洁精美的花窗不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而且还汇聚了文化中富贵与儒雅的特点,反映出人们在建筑装饰中的一种美好追求。综上所述,恩施武圣宫建筑保存相对完整的雕刻艺术,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还是该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建筑雕刻艺术缩影。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不仅对于提高城镇文化发展的内涵,提升旅游的文化品味,发展旅游文化生态所不可缺少的一道人文景观。

作者:龚健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篇9

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群众文艺活动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加大力度宣传群众文化生活的有益性,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意识。在宣传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传统宣传方式与现代媒体宣传相结合,如定时发放群众文化活动手册,及时在宣传栏上张贴一些文化活动的标语以及一些活动照片,运用手机、电视等多媒体科技信息技术来传达一些重大文化活动,以此提高老百姓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认知度,让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群众文化,尊重群众文化,热爱群众文化。

二、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完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

要让老百姓积极投身到群众新形势文化活动中来,首先要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尤其是要完善基层、社区文化活动场地。当前,现有的一些乡村文化阵地建设落后,设备匮乏,有些甚至长期处在闲置状态,城镇中的群众文化阵地虽然要比乡镇文化阵地条件好,但仍有很多社区周边缺乏配套活动阵地,有些城镇居民虽热衷于群众文化活动,但是苦于离家比较远、出行不方便最后放弃,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很多群众文化活动爱好者。因此,要充分发挥城镇中图书馆、群艺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场地的功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阵地,让老百姓在茶余饭后有地可去,有乐可图。要实现多建立群众文化场地,一是要真正体现齐抓共管。争取上级和政府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并在各级政策制定中增加一些硬性指标和要求,让新形势文化软实力真正硬起来。二是要真正体现齐抓共建。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努力实现文化设施现代化,文化工作制度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新格局;要加大人员队伍建设的投入,进一步落实编制、人员、经费,特别是要加大基层宣传经费;要创新培养人才模式,通过核定编制,公开选拔等办法,既解决管理人才问题,同时又解决专业艺术人才问题。三是要建立齐抓共享。主要是解决文化成果不能共享的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把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让千家万户都能享受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是各级各部门要把送政策、送科技、送卫生、帮扶活动与送文化有机结合。

三、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下基层,丰富群众文化艺术生活

群众文化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要加大力度,下工夫创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可定期组织当地歌舞艺术团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百姓大舞台”等活动,让群众从中享受文化艺术盛宴,获得文化艺术的熏陶。新形势文化演出活动要坚持既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又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艺创作,切实提升演出水平。基层文化主管部门要致力于将高质量的文艺演出活动输送到社区,精心策划,注重原创,确保节目质量,做到将地域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精心打造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厚的优秀原创文艺节目,彰显地区群众文化魅力。除了政府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新形势群众文化艺术还包括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具有科学性,也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及文化遗产,所以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站在公平的角度上看群众艺术,尊重民间的艺术家,尊重民间的艺术绝活。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进行巧妙的结合,也可以让群众自己去创新艺术,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同时,还可以组织群众文艺爱好者开展各类演出,慰问敬老院等活动,一方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做出正能量的传递。

四、加强群众文化艺术辅导,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

文化馆、文化站等要充分发挥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定期举办公益性的美术、书法、歌唱、舞蹈等艺术培训班,为广大群众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专业学习交流的平台,相关组织者还可以每年适当的邀请一些专家或者艺术家指导授课,辅助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还可以组织群众观看一些高层次展览、演出,全面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

五、结语

文化艺术论文范文篇10

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是指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的民族或种族集体创作,经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而构成的作品。[1]还有学者认为,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没有明确特定的作者,是由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喜剧、故事、误导、建筑、立体艺术、装饰艺术等文化艺术形式。[2]因而,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有其产生发展的特殊性,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主体上的群体性

民间文艺作品的最初创作者可能为个人,但在历史的发展中,民间文艺作品因其所具有的特色而被某个群体所接受,并由该集体不断发展并延续下去。在延续过程中,集体中的每个人都可能因其对该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中所做出的贡献成为主体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说及民间文化艺术的主体时,指的不仅是最初的创造者,更包括了为促进和延续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发展而做出努力的每一位贡献者。

(二)时间上的延续性

民间文化艺术是经世代相传,世代延续而逐步形成的,其本身经历了较长的创作期和发展期。在其创作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各个历史单元特有的文化风格,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正由于其时间上的延续性,使得相当多的民间文化艺术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也为保持民族独特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3]因此,保护民间文化艺术,也是保护一种民族骄傲和民族感情。

(三)产生上的地域性

民间文化艺术常扎根群众之中,取材来源于群众的生存、生活环境,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都可能渗透于其中,脱离了这种地域环境,也就无所谓民间文化艺术,特有的地域风格造就了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这也是中国特色文化的象征,是应当受到国家认可和保护的传承。

(四)发展的传承性

民间文化艺术可能是很早就已经创作出来的风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一种特殊的集体传承下来。它有这不断变化发展的特征,同时又有着相对稳定的因素,因而在浩瀚的历史中流传下来。

二、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现状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少数民族众多,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种类丰富,数量之多更是令人惊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民族个性强烈的文化形式,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第6条触及到了有关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其规定中表述到“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然而,“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却导致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规定和方法迟迟未出台。因此,我国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并没有具体的立法,有学者表示:《著作权法》第六条的规定充其量只能算是法源,只是一种“立法构想”。可见,我国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明显存在缺失。正因为没有具体立法的保护,故如果认定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范围等也成了难解之惑。与此同时,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进行保护的必要性却不言而喻。

三、如何认定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

《乌苏里船歌》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原告是否有权代表郝哲族来提起诉讼。由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方法还没有出台,故目前法律上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的界定,有些学者认为应将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界定为国家。国家对内负责保护民间文化艺术作品不受歪曲、篡改和丑化,要求经过整理后出版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注定来源或出处,并负责向商业性利用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或组织收取费用;对外以权力主体身份在国际范围内保障民间文化艺术作品不受侵犯。还有学者认为应将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界定为创作该民间文化作品的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本民族的某个村落,还可以指几个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创作主体具有不确定性与群体性的特点,是某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共同的语言、习惯、传统和其他显著文化特性的反映,同时这些人保持一些或者全部他们自己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组织。因此,民间文化艺术的所有权和知识产权应当属于产生这些文化的群体,而不是任何特定的个体。[4]此外,还有学者表示,出于保护作为民间文化作品的收集、整理者,保护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及表达形式的收集者、整理者和传播者的权利,尊重他们在传播、收集和整理过程中所付出的创造性劳动的考虑,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收集者和整理者的合法权益也应当得到保护。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问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采取了第二种观点,其认为:“涉案的郝哲族民间音乐曲调形式作为郝哲族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是郝哲族成员共同创作并拥有的精神文化财富。它不归属于郝哲族某一成员,但由于每一个郝哲族成员的利益有关。该民族的任何群体、任何成员都有维护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品不受侵害的权利。”同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可以效仿《乌苏里船歌》案,由代表少数民族利益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或者民族乡行驶管理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判决书中表示:“某郝哲族乡政府作为一个民族乡政府是一句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内设立的地方国家政权,可以作为郝哲族部分群体公共利益的代表。”①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主体缺位问题。

四、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

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应保护到何种程度,也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在我国还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内容进行具体规定的情况下,民间文化艺术作品作为著作权保护的一项客体,其权利人也应当享有著作权规定的上述权利。但是由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具有其相对的特殊性,若给予著作权规定的全部权利,似乎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因此,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人对于上述权利又并不能全部拥有。在本案中,个人认为法院对于案件的判决是合理的。其要求郭某等人在使用音乐作品《乌苏里船歌》时,应客观地注明该歌曲曲调是源于郝哲族传统民间曲调改编的作品,但是驳回了原告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的要求。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鉴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特殊性,法院认可了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可以进行改编,且不需要经过事前同意以及支付报酬。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是否可以行使“改编权”的问题,郑成思教授曾经解释道:“如果要求作为改编者的艺术家们事先取得许可及事后支付报酬,有可能阻碍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挖掘、发扬、提高及传播,有可能不利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笔者认为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人的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至少应该得到保护。这是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人基本的尊重和保护,如果这些权利都无法保护,必然会打击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原创者的创作热情。长远来看,也不利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建议

法院在处理《乌苏里船歌》案时,驳回了原告对于经济利益的诉求。对于民间文化艺术是否应给予财产权利的保护,法律界众说纷纭。《乌苏里船歌》案以判决的方式肯定了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但是以何种方式进行保护,保护到什么程度,仍然存在争议和分歧,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保护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立法需求。

(一)明确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人依据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的著作权归属原则———谁创造了智力成果,谁享有其著作权,决定了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创造者即其来源地群体是其著作权主体。结合前文对此问题的论述,笔者认为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应是创作该民间文化作品的社会群体。

(二)要切实保护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有关该方面的立法是必然的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文化资源尤其丰富的大国,立法显得尤为重要。韩国窃取我国端午节等节日、美国电影《花木兰》无偿取材于我国古代文化作品《木兰辞》赚取了高额票房等例子摆在眼前,都警戒我们必须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

(三)明确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很多人认为民间文化艺术作品随着时间流逝已经不受保护,所以更加肆无忌惮。需要明确的是,因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等特点,难以适应著作权保护的时间性要求,因此,对其进行任何期限上的限制都是不恰当的。

(四)引进集体管理制度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由于其群体性的特点,权利主体不可能是单个人。所谓民间文化艺术集体管理制度,就是指民间文化艺术权利所有人在无法行使版权、邻接权,或者行使权利存在实际困难时,将其权利授予版权集体管理机构,由该组织代为行使和管理,权利人享受由此带来的利益的一种制度。[5]由集体代为管理,可以更好地维护权利人的权利。这是由于,多数情况下权利人不知道侵权事实的存在,即使知道侵权事实的存在,出于诉讼成本的考虑,也很难逐一去主张权利,且一一主张权利容易造成混乱,更不利于权利的维护。采用集体管理组织的形式无疑可以弥补以上的某些不足。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