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时间:2022-10-31 04:10:3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一)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投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2010年末,全县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并延伸建成京星农牧场文化站,总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完成资金投入300余万元,发放和配送了累计500万元的文化设备。同时,在乡镇文化站建设了5个公共电子阅览室,每室配备电脑20台,4兆宽带接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结合农村(社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组建了62个农村文化活动室,相应配送了投影机、服装、电视音响及电脑等文化活动设备,在5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建设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每室配备电脑5台,为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二)全民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目前,全县群众文化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覆盖县、乡(镇)、村(社区)的三级网络,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梯队建设逐步规范,从业人员日益壮大。挂牌成立了贺兰艺术团,组建乡村、社区民间文艺团队15支,全县已形成了以县艺术团为龙头,其他民间文艺业余团体为主体的文艺创作演出的发展态势,队伍人数达500多人。组建了200余人的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种”文化的主力军。(三)重心下移的公共图书馆总分管体系。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对农家书屋的要求,2011年底,全县已建成72家农家书屋,完成建设投资144万元。同时,完成配套图书10万册,配送科技光盘7200余张,全县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四)高效运行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依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共享的方式,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自2005年以来,已建成了以县支中心为主导,下设7个乡镇场基层服务中心,以及62个村级基层服务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三级网络,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同时,县图书馆成功开通了宁夏图书馆数字平台和本地数字资源网,成为全区第一个在电子阅览室就可以同时进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宁夏图书馆数字平台和贺兰县图书馆视频资源浏览的县级公共图书馆。(五)活力丰沛的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资源供给体系。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地方小品、小戏成绩突出。舞蹈《耍公婆》《丰收的喜悦》参加首届全国农民文艺汇演获得金穗奖和银穗奖;回族舞蹈《羊板响起花儿飞》参加在韩国举办的第五届国际“首尔杯”音乐舞蹈艺术大赛获得组织金奖和表演最高奖;舞蹈《栲栳》荣获文化部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回族舞蹈《跣板》在青海省举办的国际原生态现代舞大赛获得编导金奖、优秀展演奖。2012年12月6日,《栲栳》喜获央视《舞蹈世界》“舞动中国全明星”殊荣并参加录制。(六)长效保障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消防安全标准颁发文化经营单位许可证,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年终实行许可证年检制度。二是加大了对全县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巡查力度,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查制度,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三是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采取教育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方式,整顿出版物市场,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遏制侵权盗版制品泛滥势头。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阵地建设发展不均衡,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县文化馆是国家县级一级文化馆,作为“两馆一站”的建设重点之一,承担着全县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举办和艺术指导、培训和公共免费开放等职责,然而,该馆4年内搬迁3个地方,没有充分发挥阵地作用。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各种活动使用的器乐等培训设备和活动设施相对老化。此外,作为公共文化场馆的大型设施,县宣传文化中心3年来一直没有进行过改造,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完备,楼顶甚至漏雨,无法起到文化设施标志性、引领性建筑的作用。(二)文化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有限投入,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需求不相适应。乡镇(场、街道)、村(社区)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日常经费不足,导致活动开展较少,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免费开放运转难以维持,设施设备缺乏必要的维护维修,严重影响着基层文化事业发展进程。(三)文艺骨干和专业人才较为缺乏,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全县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优秀的创新型文化人才严重不足。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中,与文化工作性质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寥寥无几,知识结构趋于老化,人员年龄偏大。由于管理体制等的原因,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归口当地政府管理,业务上由县主管部门指导,文化专干不专现象严重。(四)文化活动创新不够,制约了群众参与热情和活动的深入开展。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简单文化服务(吹拉弹唱和读书读报)已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但由于经费投入有限,文化活动场地少,农村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仍然较为匮乏,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活动的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对群众缺乏吸引力,不能较好地满足和适应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工作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贯通性的认识,加强对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做好各项文化设施基础建设和服务工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二)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认真落实国家文化政策和区、市、县相关文化繁荣发展的文件精神,加强各项财政对文化的预算投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列,力争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继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大具体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机构运行、对外文化交流等专项资金的额度。要鼓励社会参与,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模式,推进公益文化服务。(三)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的运行机制。一是要通过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加大文化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将文化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体系。二是要健全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形成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局面。三是创新管理服务和手段,对于某些公益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可用政府购买的办法,促进产品生产及服务机构公平竞争和良性发展,鼓励社会甚至民间团体积极参与,有利于刺激和促进社会文化产品服务质量,进而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四)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的设施体系。要建好队伍,配齐设备,完善设施,整合资源,做好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阵地建设,建设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县、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配好配齐专职人员和相应设备设施,实行社会文化设施共享。对于农家书屋建设和“户户通”工程,要做好后续跟踪管理和服务,定期作好图书充实更新服务和户户通设备定期回访检查工作,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五)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一是要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分散、重复建设,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充分发挥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专业队伍以及民间文艺团队的作用,运用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探索文化“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到基层,使“三下乡”活动经常化、普及化。三是要加大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力度,积极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着力打造文化精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六)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的队伍建设。一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大力引进文化专业优秀人才,配备好专职文化干部,并按相关政策落实好相应的待遇。二是加强文化队伍专业培训,进一步稳定队伍,着力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文化队伍。同时积极做好民间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工作。三是进一步创新管理,明确责任,强化考核,不断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工作要求,为文化强县建设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

本文作者:恩建国工作单位:中共贺兰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