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业务研究

时间:2022-05-07 11:18:02

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业务研究

社会因素影响图书馆核心业务

我们不难发现,过去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如采编、借阅、自动化建设基本符合核心业务定位标准中的前3条,它们都是对满足读者需求、实现用户价值具有重大作用的业务,对图书馆生存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业务,对图书馆最终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及水平具有关键作用的业务。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电子传媒扩张的技术环境共同作用于今天的城市文化生活,使人们的文化需求满足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途径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迫使图书馆的工作重心由重收藏向重传播、重导向、重服务转变,即把与知识传播及知识导航有关的业务纳入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中。此时,讲座等读者活动作为一种传播知识和引领知识的有效途径,也进入图书馆的业务核心范畴。当然,图书馆的核心业务还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图书馆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能的重心转变而不断发生方向上的偏移,因此,图书馆管理者或工作者只有具备对人们文化动态性需求的充分掌控,才能在不同时期确定适合社会文化发展、满足人们需求的核心业务。笔者亲历了温州市图书馆10余年的发展进程,见证了图书馆核心业务的不断演变及伴随演变而来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发现当代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定位正倾向于后3条标准,逐步将讲座、社团等具有发展潜力、增值性或竞争优势的读者活动业务及文献开发与研究等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定位为核心业务。

温州市图书馆核心业务的演变

2005—2011年,温州市图书馆的核心业务经历了3个阶段,从传统的借阅采编到读者活动,再到文献整理开发研究的转移。并且在3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温州市图书馆以强大的业务数据和良好的社会效果证明,无论将什么作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只要把握得当,各项业务均能和谐共存、共同发展。满足读者需求、决定生存发展的“借阅、采编”核心时代温州市图书馆与其他同类公共图书馆一样,把借阅服务、文献采编作为全馆的核心业务,馆藏量和读者量也一直是考核图书馆工作的主要指标。因此,借阅服务、文献采编等岗位集中了全馆的业务骨干,以其符合读者需求的时代特性和影响甚至决定图书馆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得到充分重视和良好发展,为图书馆的其他各项工作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的第四届青年学术论坛上,温州市图书馆以其创新的“书车舞”传递了温州市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理念,表达了温州市图书馆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得到业界一致赞誉,高度体现了传统借阅服务作为核心业务的工作理念。但当时,由于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相对较低,加之图书馆软、硬件相对落后,无论图书馆工作者还是公众对图书馆的定位或者理解大部分停留在图书借阅的初始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图书馆工作者的工作意识逐渐发生转变,核心业务也随之发生变化。具有发展潜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读者活动”核心时代近10年来,以讲座为代表的读者活动发展势态迅猛,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都成立了专职部门从事读者活动,并且这些读者活动以其广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颇有引领核心业务之势。温州市图书馆也不例外。特别是2010年开始,温州市图书馆在稳定的传统业务基础上,以史无前例、规模巨大的温州“首届读书节”活动使其核心业务悄然发生转变,后又因全新的“阅读时尚化”理念、读书话剧社等一系列社团的成立而倍受社会关注。由于读者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果,温州市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开始向各类读者活动推进。品牌讲座作为中小型城市公共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一直坚持公益性,积极拓宽渠道,联合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讲座等公益性读者活动,并不断地坚持完善“温州学人讲坛”、“籀园讲坛”、“大榕树市民学堂”、“民营企业思想道德大讲坛”、“文明大学堂”、“女性课堂”等一系列比较成熟的讲座品牌,塑造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品牌活动温州市图书馆每年坚持举办中外经典诗文朗诵会、新温州人演讲大赛、英语之星电视大奖赛、“相约在温图•共度文化年”系列活动。这些读者活动以其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了独特的品牌活动。2010年,温州市图书馆本着促进全民阅读的使命,集全馆之力,以“读书•和谐•发展”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启动首届读书节活动,为期两个月,覆盖全社会,惠及城乡广大群众。首届读书节以读书大讲坛、书香大世界、阅读大动员、知识大风采4个板块为主线,使系列名家讲座、图书展销流动会、摄影巡回展、诗歌朗诵会、读书札记征集大赛、晒书会、家庭读书竞赛、图书馆亲子之旅、新温州人演讲大赛、“百佳书香行动”评选等共计180余场的全民读书学习活动同步或陆续登上读书节的舞台,走进百姓的生活,温州市10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的20万余人直接参与了各项读书活动。首届温州读书节各项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城乡文化品位。同时,其深刻的社会影响和全馆群策群力的重视程度,也标志着促进全民阅读的读者活动已经成为温州市图书馆工作的重心。近两年来,温州市图书馆大胆改革、积极创新,成立了读书话剧社、音乐沙龙、温图服饰文化沙龙等社团,并以此为平台开展各类活动,提高读者素养、充实文化生活,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读者的积极参与,在业界颇具影响。特别是读书话剧社,发展态势良好,经常组织优秀节目参演各类公益演出,得到中国文化报、温州商报、晚报、品周刊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温州市图书馆的“读书话剧社”自推出以来备受争议,很多业内人认为,图书馆搞话剧社是一种歧途,放着正经的图书馆工作不做,而整天忙于表演,无异于是对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的一种忽视,甚至可以看作“不务正业”。但是,社团活动的推出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其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是肯定的。首先,无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读书话剧社还是其他社团活动,都符合了一部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社团的参与者通过社团活动成为图书馆最忠实的读者,使图书馆的潜在读者转化为现实读者。其次,温州市图书馆社团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媒体记者、律师、教师在内的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和专业人士,他们通过社团活动,不断缩短与图书馆的距离、加深对图书馆的了解、产生与图书馆的互动,从而自发地为图书馆宣传,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图书馆各类公益活动中。再次,各类型社团活动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图书馆的活动类型和服务功能,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增强了图书馆的时代感,引领图书馆进入一个读书时尚化、立体化的时代。技术含量较高、体现专业价值的“文献整理开发与研究”核心时代2011年,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六城联创”大背景下,温州市图书馆开图书馆界之先河,承接了温州市政府组织的《温州通史》编纂工作,并以此为标志,掀起文献开发与研究的高潮。同时,随着图书排架业务的外包和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业务中的应用,温州市图书馆进入馆员服务转型的时代,领导、鼓励所有一线馆员从传统的借阅服务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关于地方历史文化专题的研究。服务内容的转型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核心业务的转变。此外,近几年来,温州市图书馆不断引进古典文献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来从事地方文献整理开发研究工作,作为一个地市级中小城市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古籍地方文献部现有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3名及研究馆员2名,在文献整理和开发方面的著述颇丰。温州市图书馆继2007年成功编辑出版《温州地方文献联合编目》、《温州文献丛书》(48部)之后,近几年又陆续出版了《温州文献丛刊》系列(现已出版9种),并且系统规划了《温州市图书馆馆藏日记丛刊》、《温州历史文献集刊》、《温州方言文献丛刊》3种大型文献整理项目,并建设了“温州历史名人数据库”。2011年初,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编纂《温州通史》,委任温州市图书馆为牵头单位,负责《温州通史》编纂的具体工作。《温州通史》全书预计编8卷,共计350万字,计划6年左右时间完成。温州市图书馆举全馆之力,以提供扎实的文献保障、优秀的技术支持和热情的联络服务为《温州通史》的编纂保驾护航。2011年,温州市图书馆先后召开了数次《温州通史》编纂研讨会、完成了《温州通史》相关专题目录整理、发行了《温州通史编纂通讯》、开展了史料征集活动、建立了《温州通史》专门网站及数据库、组织了“历史文化之旅”考察。温州市图书馆以其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和地方文献整理研究和开发的成果,于2012年初向温州市政府提交了在温州市图书馆筹备成立温州历史文献研究中心的申请。

核心业务的定位重点在于找到传统与创新的契合点

从温州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以社团活动和《温州通史》为代表的新兴图书馆核心业务代表了图书馆在业务上的创新,与此同时,传统的文献借阅等业务也在稳定发展。由于读者活动和《温州通史》等带来的广泛的社会影响,更多的市民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加入了温州市图书馆读者的行列。2011年,温州市图书馆接待读者人次和借阅册次再创新高,均逾175万,较2010年分别增加了13%和25%。这说明,温州市图书馆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创建了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传统与创新的对立,在温州市图书馆却形成了和谐,为同类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于公共图书馆使命的观点不谋而合,即各图书馆可从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序列中选择若干项,作为本馆在特定时期的基本使命和辅助使命。从讲座品牌的塑造到温州首届读书节的举行,再到社团活动的走俏,温州市图书馆正在把这些边缘化的工作慢慢核心化。在核心业务转化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图书馆员自身角色定位的变化,从最初的文献提供者到活动策划组织者、再到致力于历史文化研究的学科型馆员,不仅是核心业务的转变,更是馆员的华丽转型。因此,无论是诸如借阅等传统的图书馆业务,还是社团活动等看似边缘化的新兴业务,或是地方文化的研究开发,当代图书馆都应根据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背景适时调整,找到传统与创新的契合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作者:曹雪梅工作单位:温州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