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投掷类项目教学探讨

时间:2022-12-21 09:14:11

小学体育投掷类项目教学探讨

一、学体育投掷类项目教学革新的重要意义

小学体育投掷类项目教学改革,意义在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保证学生技术动作的规范性,避免学生上肢力量与下肢力量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以及学生运动创伤情况的出现。通过合作教学方法的应用,改变教师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大程度满足小学生在投掷类项目教学中的心理需求,带动学生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传统学投掷类项目教学的主要特点

1.“灌输式”、硬性强化教学形式明显。小学体育投掷类项目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法"老套_’,难以适应学生心理所需的现状,过分要求学生成绩而造成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出现。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以"灌输式”教学为模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和需要掌握的动作要领,并且通过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达到学生提高成绩的目的。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下,导致学生过于注重投掷的距离,而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学生上肢力量较强但髋关节和下肢力量存在明显的不足,会造成学生运动伤病的现象。2.教学示范与训练指导机械化特征突出。体育教师在投掷类项目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动作示范"草草了事”,动作缺乏标准性,过于注重学生课上练习和机械化的动作指导,目的是为了尽快让学生形成动作定型。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了解标准的技术动作不够直观,蹬地、转体、挺髋等动作要领的不能直观看到,在练习过程中难免会忽略这些技术动作,在练习过程中片面追求上肢力量的发展。教师在动作指导方面还存在机械化的特征,以强制性的手段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而不是引导在学生体会技术动作基础上开展技术动作的练习过程。这样导致学生髋关节扭伤、上肢拉伤的现象时常出现,学生参与投掷类项目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三、当代、学体育投掷类项目教学革新的路径

1.构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式”教学方法。小学体育投掷类项目教学消除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特征,核心在于将教学方法加以改变,从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角度入手,构建学生与教师相互合作的教学氛围。其中"合作式"教学方法的较为理想,合作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之间,而是要延展到学生与教师之间,打造学生与教师课堂教学双边互动环节。教师在基本的技术动作讲解中,通过以完整的技术动作示范为‘'开场白”,并将每一个技术动作进行分解,例如垒球掷球动作中,教师将引球、蹬地、脚步移动、转髋、挺胸、改变重心、鞭打、出球等一系列技术环节进行分解示范。让学生思考这些技术动作都是什么,教师以"再学习”的心态与学生之间保持相互交流,实现以技术动作示范过程引导学生技术分析、技术理解。教师则是以参与到学生学习之中的心态与学生开展交流,解答学生问题的同时完善技术动作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投掷类项目教学教师与学生保持双边合作,营造"教"与"学”的理想环境。2.尝试研制投掷类项目辅助型教学器具及应用。辅助型教学器具的研制和应用,有利于教师技术动作分解示范和指导学生各个技术动作的定性。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减少不必要的运动伤病的出现。笔者在开展小学实心球教学活动中,开发并应用了相应的辅助型教学器具。将空心球固定于滑行索道上,用力度适中的弹簧作为牵引,索道两端设有可升降标杆。在学生技术动作练习中,通过弹簧的牵引让学生感受到“引弓”和“满弓”的幅度究竟应该怎样,在持球时让学生认真观察两拇指是否成"一字”相对,是否是指根部触球,在掷球的一瞬间是手指手腕发力能否让球体发上旋转等等。在这样的辅助教学器具的应用中,学生能够正确领会技术动作,同时有助于学生技术动作的定性,避免教学事故和学生运动损伤状况的出现,还能起到带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作用。

四、结论

投掷类项目是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主要运动项目,教学活动中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为此应把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作为前提条件。在教学革新路径的探索中,强调教师融入到学生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动作示范和技术引导,将辅助教学器具进行研制和应用,避免课堂教学事故以及学生运动伤病的产生,满足小学体育《新课标》所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其兵.小学快乐体育教学初探[J].教育前沿.2010(06).

[2]秦兴海.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j.体育博览.2011(10).

作者:雷先明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