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体育“健康中国”战略

时间:2022-12-20 11:11:58

浅谈学校体育“健康中国”战略

1.前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国民的身体健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每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所提及的“《纲要》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编制和实施《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层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国民体质尤其是青少年体质状况却背道而驰,不断下滑。《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一书中叙述到:“自从07年颁发中央7号文件,全力提高青少年体质以来,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持续下滑20多年的势头有了改变。”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员、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冯连世说,这些“改变”包括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持续上升”的趋势,与中学生相比,被“改变”的大学生则相对较少。“多项运动项目显示,中学生的数据目前都已止跌并逐步回升,但大学生耐力素质依然持续下降”;“多项身体素质检测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如中学生。”青少年总体的体质状况与欧美、日韩等国相比仍有差距。早在十多年前,“体医结合”这一概念已被人们所熟知,可以从字面上简单的理解为体育运动与医疗相结合,即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代替医疗,使身体回复健康。“体医结合”是康复人群、病症人群、病兆人群、亚健康人群迅速回归健康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提升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方式。青少年体质下降是综合性社会问题,涉及到遗传基因、膳食营养、合理运动、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任何领域出现短板都会造成严重后果。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所说:儿童肥胖是整个社会的过错,而不是孩子们的过错。因此,健康不仅是青少年个人身体发展变化的结果,社会及其制度亦对之产生影响并负有主要责任。

2.学校体育如何落实“健康中国”战略

学校体育是“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具有基础性作用。学校体育工作蕴含着健康与教育两大国家战略,是这两项工作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学校体育的时代价值所在。如何对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健康指标,考验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思路与实践路径。2.1强化青少年的体育意识。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身体一直处于“未完成”状态,呈现为一条生命曲线。婴儿、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阶段,身体在每个生命阶段都体现出不同的机能水平与生命样态。基于身体的这种周期性变化,学校体育就是要教会学生主动在生理生化水平上改善调节身体的退化与异化,进而优化身体的生长发育,延缓衰老,提高免疫系统功能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青少年虽处于身体的上升期,也要对不同的生命周期有所了解,学校体育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在不同生命阶段发展不同的身体能力,柔韧、力量等基本身体素质的发育有其自身的敏感期,一旦错过这个黄金时期,即使再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只有加强青少年的体育意识,才能将“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2.2对青少年的“健康第一”教育不可缺位。2013年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9.48%,意味着每100个人中不到10个人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水平非常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和行为塑造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健康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学校教育一头连接健康手段,一头连接健康知识,既自成体系,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必须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养成。学校体育要进一步丰富“健康第一”的内涵,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提升健康素养,培养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技能。要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2.3青少年的运动技能教育不可缺失。纵观目前世界各国国民的健康水平,由医学知识进步和医学技术提高所催生的国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幅度不断地缩小。当医疗手段对提高国民健康的贡献日趋微弱之时,非医疗手段的作用与价值便获得时代青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在学校中开展体育运动,传授相关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最本质上就是要扼守住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上游关口,注重预防。《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表明,我国1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不主动体育锻炼率达72.2%。统计显示,全世界每年有530万人因缺乏运动而过早死亡。实际上,运动不足不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问题,它还涉及到运动技能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要求学生达到的“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是对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要推手,过去的体育教育,往往只重视运动技能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忽视了运动手段与技能方法的传授。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的运动技能除了本能性动作之外,其他动作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与传授所习得。因此,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也要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根据自身需要掌握操作身体的技能。可以说,运动技能的传授,是连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纽带,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手段。即使学生离开学校也可以通过自身掌握的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陶冶身心,收获健康。

3.结语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形态,在推进“健康中国”,尤其是以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健全人格当中,既可为又不可为。对学校体育教育和医学相结合,和社会相结合,要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依然需要体育工作者创新工作方式,研究工作方法,以医学和教育的理论为指引,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更快更好地为大众健康的促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华.医学院校体育服务学生专业成长研究—生理学、保健学视角下的体医结合尝试[J].体育世界,2014,9(9):131-132.

[2]王海等.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6,2(32):78-81.

[3]王瑜等.体医结合全民健身服务模式内容研究[J].运动,2016,9(146):132-133.

[4]赵彤.我国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现状与对策一以苏州市“阳光健身卡”为例[D].北京体育大学,2014.

作者:李毅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