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现象”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06-21 10:00:29

“高原现象”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摘要:研究目的: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优化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各项体育技能实现再飞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结果:体育界中的“高原现象”是运动技能练习达到一定水平所出现的暂时停顿现象,它具有特殊性、普遍性;产生原因包括:未达到最佳学习动机、未对旧的技术动作进行改造等;提出引导学生调整最佳学习动机、增加新技术学习并改造旧技术等建议。

关键词:“高原现象”;高校体育教育;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推出了关于“高校体育改革”的方案,得到了各地、各学校的积极响应。深刻落实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问题凸显,学生学习动力不高,技能掌握情况较差,理论知识匮乏,给年轻人培养终身体育方法带来了困难,这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锻炼人数达5亿人的目标相距甚远。文章以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为最终目标,探索“高原现象”的一般规律,提出改善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高原反应”,最终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再度提高。

1.相关概念界定

1.1“高原反应”

“高原”本义是指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1】。目前,学术界对于“高原现象”的概念的界定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生理上出现的“高原现象”,具体是指: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就会产生“高原反应”,并出现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症状;一种是教育心理学对“高原现象”的界定,具体是指:在不断学习掌握技能的历程之中,初期的进步较快,练习时长与练习成果之间的关系曲线迅速上升,经过一定时间后,这条曲线开始上升缓慢,最后基本呈现出水平状态,以致出现练习成绩难以提升甚至止步不前,这一现象就是“高原现象”;还有一种在体育训练中的“高原现象”是指:运动技能练习达到一定水平所出现的暂时停顿现象【2】。

1.2最佳动机

最佳动机是指动机水平的高低与练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适应。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人的动机水平高低与练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影响着练习者的技能形成的效果。根据叶克斯—多德森定律,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动机都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很低,工作效率自然不高,但动机水平过高,效果也未必佳【3】。

2.“高原现象”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

在技能或知识掌握过程中,高原现象会介入并影响学习效率,给学生带来厌学的不良反应,这与生理产生的高原反应是类似的。“高原现象”的产生与技能难度和练习时间有关,由“高原现象”表现出的症状叫做“高原反应”,“高原反应”有时严重,有时轻缓,运动员经历“高原反应”的时期叫做高原期,高原期有长有短。如图1所示,横坐标为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以周期为单位,纵坐标是学习者的技能水平,体现学习者能够完成技能的难度,以成绩或计评为单位。刚开始技能比较简单,随着学习的动机强烈增加,成绩或学习效果程明显的上升趋势。当上升到一定阶段,趋势开始慢慢减缓,这是“高原现象”的初始阶段,随后“高原现象”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期中,学生的技能水平或有微弱上升、或持水平状态、或微弱下降,这就是“高原现象”。现象虽普遍存在,但并非一成不变,只要正确处理“高原现象”,也是可以避免或度过,度过后成绩仍可持续上升。

3.“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3.1未达到最佳学习动机

最佳动机是指动机水平的高低与练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适应。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人的动机水平高低与练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影响着练习者的技能形成的效果。根据叶克斯—多德森定律,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动机都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很低,工作效率自然不高,但动机水平过高,效果也未必佳如图2。图2动机强度、课题类型与工作效率的关系【3】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学生完成网球技术动作的效率往往也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如图2,同样的一个网球技术动作,当老师对学生的击球动作与击球效果要求较高、并且要求击中目标或小区域时,学生的动机水平就比较高,此时完成击球的效率却比较低;当老师降低这一技术动作的要求时,学生的动机水平会略有下降。如若老师对学生的技术动作和击球效果不作任何要求的话,就会导致学生心理松懈,不认真对待,学习的效率就会很低。

3.2未对旧的动作进行改造与学生在学习网球技能时

成绩发展的特征类似,网球学习中任何单项动作技术的形成都主要分为4个阶段,如图3包括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学生在学习一项单项技术是,想要更好更快地度过每个阶段,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改造,这里的改造主要是指对错误动作的改造,又不能忽视对正确动作的强化改造。每位学生的技术动作都不是千篇一律的,体育教学并不呼吁工厂化、模式化、教条化的技术要求,往往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个性的发展空间来促进学习动机的发展。个性发展空间同技术动作改造强度成正相关;同学习动机也成正相关。教师允许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越大,即减少教条化,学生的产生错误动作的几率就越大,这时候就要对动作进行改造。如图3,第一阶段为泛化阶段,这段时期学生的学习成绩急剧上升,完成的比较好,因为学生学习主要以模仿老师示范动作为主,这段时期学生的中枢神经接受外界刺激较强,通过感受器传到大脑皮质,引起人脑皮质细胞强烈兴奋,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地建立起来,所以人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4】。第二阶段为分化阶段,这段时期,学生的动作开始定型,条件反射联系开始逐步稳定,接受同一种刺激时能够很好的应对,但是接受新的刺激时,如高速跑动击球、多回合击球等,不稳定现象仍会发生。第三阶段为稳定阶段,这段时期动作开始稳定,本体感觉产生,但不能操控自如。第四阶段为自动化阶段,本体感觉成熟,击球过程中不必思考动作结构,而要思考战术运用。

4.“高原现象”解决的方法

4.1引导学生调整最佳动机

动机定义是指激发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5】。一定水平的运动动机使体育活动参加者在活动中表现得更加努力,更加集中注意,练习的时间更长,坚持的时间更长;低运动动机则可能使放弃并退出体育活动【6】。高校体育教学中,老师要把握好学习的进度、学习动作的难易程度、控制好对学生技术动作的要求,逐渐引导学生调整自我最佳学习动机。首先老师要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各项技术的难易程度作出了解,教师的理论知识要丰富,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其次,教师需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不断地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验证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在教学中根据学习技能的难易程度,合理地运用场地、器材、时间等资源,由易到难,由浅至深,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在学习新的技术动作时不以达标为目的,以动作规范程度为评价标准。对于动作规范程度较高的同学予以适当赞同,不宜过分重视,对于动作不规范的同学予以鼓励。

4.2学习新的技术并改造旧的技术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技术的发展存在着一般规律,新的事物不断取代旧的事物。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是不断伴随着新技术的学习与对旧技术的改造或摒弃。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随着对技能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竞技对抗强度的不断增加,以往的简单的、较为低级的技术将不再适用,这时候应当科学地分析技术结构,联系各学科知识,探索较新的技术,对于相对落后并阻碍技术发展的技术甚至可以摒弃。尤其是在改造旧的落后的技术的时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地探索先进的技术动作,细心研究、刻苦练习。

5.结论与建议

体育界中的“高原现象”是运动技能练习达到一定水平所出现的暂时停顿现象,它具有特殊性、普遍性。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高原现象”,学生学习动力不高,技能掌握情况较差,理论知识匮乏,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动机水平的高低与练习技术难易程度不适应;技能形成中对旧的练习动作及结构进行改造不充分,对新的技术学习不全面;提出积极调整学生学习的最佳动机并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并改造旧的技术动作。

作者:王剑 柳齐齐 单位: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艳.北京市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职业高原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C].见:首都体育学院硕士论文集.北京: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08.

[2]祝全.在高原现象”的认识与克服[J].前沿,2012,18:199-200

[3]胡蝶.出现“高原现象”后的训练改造探讨[J].体育教育与研究,2008,13:124-125

[4]刘传勋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探究体育教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116-117

[5]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