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青少年体育教育思想探究

时间:2022-05-17 11:04:07

陈独秀青少年体育教育思想探究

[摘要]作为五四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思想是陈独秀思想启蒙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面对青少年学生,大胆抨击封建教育,倡导发展新式教育,不仅提出了重视体育教育,实行德育为先、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而且提出以对青少年的“兽性主义”教育改造国民性、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主张,值得关注和借鉴。

[关键词]陈独秀;青少年体育教育;德智体三育并重;“兽性主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陈独秀重视教育改革在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中的重要作用。他主要面向青年,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对教育对象、方针、方法都有阐释。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为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必须重视和加强体育教育,不仅提出德育为先、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而且提出以“兽性主义”教育改造国民性、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主张。

一、必须重视青少年体育教育

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体育教育。在以科举为主体的封建教育制度下,在旧式书院、私塾里,并无真正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特别是运动一项,则被指为江湖卖技之术,为士子所不齿。陈独秀严厉批判了封建教育忽视体育的现象,认为中国封建教育向来存在“漠视体育与心灵二大缺点,”不仅摧残了人的身体,而且奴役了人性。[1]首先,中国传统教育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陈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揭露和抨击。他指出: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惟有体育一门,从来没人提倡,以致全国人斯文委弱,奄奄无生气。”即便是新式学堂,“都把音乐、体操当作无关紧要的学问。”[2]他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只注重脑部训练,“训练全身的教育,从来不大讲究”。致使培养出来的“那班书酸子,一天只知道吚吚唔唔摇头摆脑的读书,走到人前,痴痴呆呆的歪着头,弓着背,勾着腰,斜着肩膀,面孔又黄又瘦,耳目手脚,无一件灵动中用,”“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使中国人的体貌萎靡猥鄙、粗俗野悍、“或瘠而黄,或肥而驰,或萎而伛偻,其光明秀伟有威仪者,千万不得一二!”以致中国青年“若欧美青年之威武凌人者,竟若凤毛麟角,”以致获赠“东亚病夫”的诨名。他感叹,“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显然,传统教育已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其次,中国传统教育摧残了中国人的心灵。陈将“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并用,指出忽视体育教育必然产生迂腐文弱的封建文人,造成国民劣根性,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指出,近代以来,“吾国衰亡之现象,何止一端?而抵抗力之薄弱,为最深最大之病根。”“欲以此角胜世界文明之猛兽,岂有济乎?茫茫禹域,来日大难。”人一旦失去身体的抵抗力,则为行尸走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对中国卑劣的国民性深恶痛绝,直指是“亡国灭种之病根”。以废除旧文化和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他,当然不会容忍“卑劣无耻退葸苟安诡易圆滑”的国民劣根性的。他•97•①公然表示“我发誓宁可让全国人骂我攻击我压迫我,而不忍同胞永远保存这涣散的国民性,永远堕落在人类普通资格之水平线以下。”[3]追求中国人心灵的解放,必须重视体育教育。再次,近代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育。基于五次东渡日本留学和革命经历,陈十分推崇西方教育,赞扬“西洋教育,全身皆有训练,不单独注重脑部。既有体操发展全身的力量,又有图画和各种游戏,练习耳目手脚的活动能力。”他称赞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良好的智能,又有健全的体魄。“他们无论男女老幼,做起事来,走起路来,莫不精神夺人,仪表堂堂。”[4]他指出,观世界各国,“德之立教,体育殊重,数十年来,青年死亡率之锐减,列国无与比伦。英、美、日本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竟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几无虚日,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故其青年之壮健活泼,国民之进取有为。”[5]因此,中国教育“必须取法西洋,”[6]以推进改革,尤其要重视和加强体育教育。

二、三育并重,德育为先

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出德智体三者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是著名实业家、教育思想家张謇。1904年,他在《扶海垞家塾章程》中明确提出“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的思想。1914年在为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即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制订的章程中,他明确规定:“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上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这已然是德智体三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7]几乎与张謇同时,对于如何处理德、智、体三者的关系,陈独秀提出了三育并重、德育为先的方针。首先,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其一,他主张废除封建教化,倡导新式德育,即加强气节品行在内的伦理道德教育。他指出,封建教育历来推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教化,制约人心,而不重视人格、心灵的教育,不是真正的德育。封建知识分子一向只注重念书做文章,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利禄,于气节、品行一丝也不讲究。以致“天天读理学书,挂道学招牌,却是问起他的心地来,还是一个卑鄙龌龊的小人。”[8]因此,考中安庆府试第一名秀才的他,内心却极为鄙夷科举制度,江南乡试落第后毅然放弃科举走向康梁。其二,他大力倡导西方近代教育,主张用西方教育救治中国教育。他竭力推崇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和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指出:近代德国、日本“其国之隆盛,盖不独在兵器,其国民教育之方针,德智力三者未尝偏废。”他进而主张:“现今欧美各国之教育,罔不智德力三者并重而不偏倚,此其共同之原理也。”[9]他坚信,只有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才能培养出意志坚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其次,主张把德育放在首位。陈不仅主张三育并重,而且坚持德育为先。他提出:“蒙学莫急于德育,而体育次之,若智育,则成童之后未晚也。诚以德育为人道之本,无德则无以立,智必不醇。”[10]德育应优先于体育、智育,即德育为先。他认为,青年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使自己的科学知识得到良好的发挥。他还指出:“现在西洋的教育,分德育、体育、智育三项,德国、日本的教育,格外着重在体操。”他在分别为中学生和师范生所做的《中学生之将来》和《如何才是正当的人生》演讲中,教育青年要树立独立自强的人格,敢于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打碎历史的樊笼,敢于奉献,助人为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并重视民主意识、社会意识、国家意识,唤起学人的政治觉悟,追求进步思想,让学生确立高尚的道德良知,打下良好的国民道德基础。

三、实行“兽性主义”教育

所谓“兽性主义”,原是指讴歌丛林法则,倡导动物兽性,鼓吹自然“野性”。陈将“兽性主义”作为教育思想提出,主要是着眼于在国民体力上增强竞争性和抵抗力,是指要大力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锻炼,使他们成为体魄健壮、意志坚强、足以承担民族革命和国家建设重任的人。“兽性主义”是他教育思想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内容。首先,“兽性主义”教育有何要求?其一,“意志顽狠,善斗不屈”。陈推崇“美利坚力战八年而不屈,法兰西流血数十载而成共和。”“英吉利人以鲜血取得世界之霸权,德意志人以鲜血造成今日之荣誉。”[11]欧洲白色人种的“殖民事业遍于大地,唯此兽性故;日本称霸亚洲,唯此兽性故。”他早年尤其推崇日本,认为日本打败沙俄,乃因日军“自古轻死好战”、“尚武轻文”;日本称霸亚洲,也“唯此兽性故。”陈还列举了日俄战争中日本军人为国捐躯、勇敢顽强的案例,编成《东洋兵魂录》,发表在自己主编的《安徽俗话报》上,以示钦佩和推崇。其二,“体魄强健,力抗自然”。陈引用日本著名军事家乃木希典之言:“训练青年,当使身心悉如钢铁。”[12]还援引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名言:“教育儿童,十岁以前,当以兽性主义;十岁以后,方以人性主义。”他注意到,世界各国中,德国教育“体育殊重,民力大张,数十年来,青年死亡率之锐减,列国无与伦比。英、美、日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对各种体育活动,“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因而,他们的青年壮健活泼,国民进取有为[13]。中国教育里需要培养日本军人“轻死善仗”“死义尚武”品质的内容。其三,“信赖本能,不依他为活”。实则讲求血性,独立自主。陈认为:“人类四大之身,皆在自然之列。惟其避害御侮自我生存之意志,万物所同。”[14]他断言,在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近代世界,人们唯有信赖本能,讲求血性,才能生存。他认为,人无血性则为行尸走肉。有了血性,未来成为政治家,才能百折不回,坚决贯彻其政治主张;未来做了军人,才能戮力疆场,百战不屈;未来成为宗教家,才能投迹穹荒,守死善道;未来做了实业家,才能思穹百艺,排万难,冒万险,乘风破浪,制胜万里之外。其四,“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实则顺其自然,保持本性。这是一个具有教育心理学范畴的先进理念。陈援引明末著名思想家王守仁《训蒙大意》提出:“教育小孩子,也要像栽培草木一样,不可压制拘苦了他,要叫他心中时常快乐,自己自然晓得学好。这便和草木得了春风时雨一般,自然生机日发。”[15]也引用被誉为“慈爱的儿童之父”的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陈译为菲司塔尔基)关于教学心理化的思想和实践,他反对机械灌输的旧式教学方法,主张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的教学方法,正体现了顺性率真的精神。其次,“兽性主义”教育如何开展?其一,强身健体,做新青年。陈列举新青年与旧青年的首要区别,即生理区别,指出:斯斯文文的白面书生,“年龄虽在青年时代,而身体之强度,已达头童齿豁之期。”20世纪新青年的标准,“首应于生理上完成青年之资格。”[16]具备“壮健活泼”“面红体壮”“健全洁白”等身体素质。心理上应是“进取有为”“新鲜活泼”“自觉奋斗”等精神素质。1918年2月,北大成立“成美学会”,陈捐款120元,该会的宗旨是“协助德智优秀、身体健壮、自费无力的国立大学生,”为国家增进人才。[17]其二,人性、兽性,同时发展。陈坚定认为:“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18]既有人性又有兽性,不可偏废。有兽性而无人性,或有人性而无兽性,都是堕落衰弱之民。作为人性,不仅需要具备《敬告青年》所要求的自主、进步、进取、开放、实际、科学等精神素质,还要求政治、经济、伦理的觉悟。作为兽性,不仅需要具有极强的抵抗力,还要敢于“与天道自然相战”,“避害御侮,自我生存”,“优胜劣败,理无可逃。”[19]其三,开展“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思潮是清末民初这个“近代中国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20]发生过相当影响的救亡思潮,它主张实行军国民教育,以培养具有尚武精神、国家思想、权利观念的军国民,以实现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目标。[21]因其注重培养广大群众的尚武精神,提高其军事素质,以反抗外来的军事侵略和国内封建统治的镇压,尔后逐步发展为各级学堂(学校)的军事训练和体育运动,所以得以盛行。从到前夕的20年中,军国民思潮曾经主导了学校体育,使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凸现“尚武”特色。青年陈独秀一度迷恋军国民教育,曾应邀参加“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与章士钊、杨笃生、蔡元培等试验炸药,研究暗杀。还参与吴樾谋炸清廷出洋五大臣的策划,做过陆军学堂教员.[22]新文化运动前期,陈推崇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尤其古希腊的斯巴达和近代的德国和日本。在他看来,“斯巴达人之教育,期以好勇善斗,此所谓军国民教育主义也;”[23]德国的军国主义,国民“最重强权且勇武可敬;”[24]日本军人“自古轻死好战”“尚武轻文”的大和魂,都值得中国教育学习借鉴,堪为中国军人的“榜样”。[25]众所周知,有血性的民族,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中华儿女并不缺乏血性,但缺乏发扬血性、敢于斗争的胆气,曾使得中华民族在近代蒙受了巨大耻辱和悲惨牺牲。鲁迅曾尖锐地揭露中国国民劣根性,指出其中之一就是奴隶性,即奴性。一个台湾老兵、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在回忆那段惨不忍睹的历史时写道:我们可能永远不懂5个日本鬼子就可以押着2000人去屠杀!没有血性,就没有抗争,就是东亚病夫,就会使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陈独秀的“兽性主义”教育思想站在发展国民性的高度,有着鲜明的思想启蒙意义。陈独秀重视青少年的体育教育主张,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背景下西方教育思潮在中国的反映,虽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顺应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大潮,合乎时代要求。他的主张,多数是可取甚至先进的。此后,蔡元培高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大旗,蒋梦麟坚守“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余绪,都是对陈独秀教育思想的发展。在国家大力倡导对广大青年尤其军人开展血性教育的今天,其体育教育思想尤其“兽性主义”教育主张,显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作者:徐光寿

参考文献:

[1][2][3][4][5][6][8][9][11][12][13][14][15][16][18][19][23][24][25]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李建求.张謇教育思想述评,教育研究[J],1999(9),67-71.

[10][17]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0]张灏著,崔志海等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21]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2]祝彦.陈独秀思想评传[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