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发展与实践

时间:2022-12-26 11:30:28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发展与实践

摘要: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经历了课程教学构建、发展、应用转型三个阶段,在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学生竞技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凸显“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随着地方高校应用转型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面临选择与挑战。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发展要求,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环节认真落实,满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诉求。

关键词: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

遵义师范学院作为百年传承发展的地方院校,已为本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经过遵师人的不懈努力,学校教育从2001年开始逐渐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发展。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引进培养师资队伍,构建学科发展团队,加强学校课程教学建设,创建发展新校区,使整个学校的教学环境发生了质的飞跃。学校课程教学由单一的专科教育向本、专科教育发展综合迈进。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提出了“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本科体育课程教学发展模式,通过学生的运动参与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遵义师范学院应用转型的发展,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现有大学体育构架内,实现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发展,成为遵师体育人思考探索的问题。

1.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发展历程

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由最初的传统体育课程教学,逐步发展成为以校本教材为主题的课程教学,因地制宜地结合学校特色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推进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学校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使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更加丰富多元,基本满足不同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发展的需要。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经历三个阶段的建设发展,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形成阶段、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建设发展阶段、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阶段。1.1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形成构建阶段。遵义师范学院经历了从专科到本科的发展历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由专科课程设置,逐步向本科课程设置转化,其内容有篮球、排球、体操、田径、武术、健美操等运动项目。随着学校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快了学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组织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尝试。打破原来的班级授课制,根据学生姓别差异进行男女分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生理特征学生体育学习发展的需要。1.2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建设发展阶段。按照遵义师范学院“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本科办学理念,从2006年开始,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性探索,提出了“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教学发展模式。修订了新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实行大学一年级进行普修,大学二年级进行选项,大学三年级进行修学分的大学课程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重在健康”的课程教学发展理念,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作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发展根本,以教师人格魅力,实现对学生生理、心理、运动、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促进。充分挖掘课程教学内容资源,满足学生不同个体体育学习能力发展的需求。1.3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阶段。遵义师范学院在教育部的总体规划下,学校对2015级学生进行应用转型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桥头兵。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了新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重在强化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应用,由课内教学向课外辅导练习拓展。将原来的36学时改为课内教学16学时,课外实践教学16学时,即(16+16)体育课程教学运作模式,突出了体育课程的课外实践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伸。大学体育课程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到教育部规定的15项以上,其项目内容根据不同的学期、年级、学生对象形成递增式发展。项目内容有篮球、排球、足球、定向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排舞、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瑜伽、散打、健身气功、围棋、武术段位制拳类、器械类和太极拳类等。

2.教育部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总体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策,民族复兴之根本。为了更好的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人才,国家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保障性文件,并于2014年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践行的相关工作。要求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并实施,并提出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保证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同工同酬。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中阐明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是学校教学改革、优先落实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纲要》要求“大学本科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不少于144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其他年级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由此可见,《纲要》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与解读,它是保证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应用转型发展中体育教学工作具体实施的理论依据。

3.遵义师范学院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发展探讨

3.1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学校决策部门经过大量的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它校成果,系统研究形成的课内教学16学时与课外实践16学时相结合的体育应用转型教育发展模式,对2015级学生开始进行实施。经过2年的教学与实践,在课程内容设置、学时分配、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训练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课程教学经验。对整个课程教学模式的贯彻实施,课外实践环境没有落实到位,没有达到学校提出的应用转型发展要求。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课内学习是基础,是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和自我竞技能力培养的推进平台,为学生良好的品德意识、智力开发、审美思维、运动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帮助,而课外体育实践是课内教学发展的拓展深化,需要教师的组织与监督,在《纲要》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周不少于三次。3.2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模式建设。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转型发展,需要继续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重在健康”的教学理念,在构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过程中,强化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应用。课程教学以大学一、二年级开设选项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为课程教学建设发展模式。加强推进篮球、排球、足球、定向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排舞、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瑜伽、散打、健身气功、围棋、武术段位制拳类、器械类和太极拳类等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落实、创新与发展。按照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要求,加强课内体育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竞技水平;以课外实践教学为拓展,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运动健身习惯的养成建立发展平台。学校体育应用转型发展,要以应用型人才、职业服务为发展目标,建立多元的大学体育课程应用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体育文化活动、训练及竞赛,打造校园体育精品课程,有效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应用转型发展。3.3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建设。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就是以学生身体锻炼为服务平台,教师采用有效合理的教育方法、运动手段,满足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养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沉淀体育文化科学健身知识,满足学生体育学习能力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能力。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既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还有对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评价,三者相互联系,互为促进,互为发展。对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评价,重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组织管理与实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应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前沿知识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重在体育知识能力、品德行为的考察评价,通过考察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竞技能力、品德素养等进行综合评判,它包括课堂表现、课外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测试等诸个方面。3.4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离不开科学研究,它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腾飞的翅膀。遵义师范学院大学体育应用转型发展,需要科学的研究,谋划体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训练和竞技比赛。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前沿科学知识理论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及竞技比赛中,传统的经验及思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体育发展的社会需求,建立体育科学研究队伍势在必行。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研究队伍的建设,从课程设置、微课开发、精品课程打造、运动训练、竞技比赛方面进行建设,以“教学—训练—高水平运动队—科学研究”为一体化发展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与回归研究,多渠道多视角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体育应用转型也要为地方体育经济建设服务,加强学校体育学科团队与地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开发,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红色文化、户外健身运动的研究、开发,引领时代特色,促进地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推进地方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体育文化品牌的建设,并形成校园体育文化资源,丰富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何德超,李华禄.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成效与对策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1(6):122-125.

[2]范维.贵州省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分析[J].体育世界,2014,(2):13-15.

[3]王波.遵义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J].搏击(体育论坛),2015,7(6):20-21,24.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N].教体艺[2014]4号,2014(6).

[5]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N].教体艺[2014]5号,2014(7).

[6]刘礼国,马雪.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5,33(2):142-145.

[7]秦德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2):165-166,169.

作者:杨慧玲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