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6篇

时间:2022-07-21 08:44:34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6篇

第一篇: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具有更高的要求,仅具有健康的体魄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良好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毅力、直面挑战的信念及社会适应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十分重要,因此,高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采用多视角、全方面的教育方法,以便能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直面挑战的信念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内容还存在诸多弊端,难以实现该教学目标。拓展训练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直面挑战的信念具有重要作用,若能将拓展训练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既能充实教学内容又能实现教育目标。基于此,笔者对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进行研究。

一、拓展训练的特点

拓展教育与传统体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将训练目标定义在心理因素和社会适应方面,不是简单的游戏而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在挑战下体验,通过针对性的课程训练,磨练坚强的毅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所以,拓展训练对人的心理、创新、社交能力等方面具有传统体育难以比拟的优势,具有下述几个特点:第一,在体验中教育。拓展训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能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增强自信心;第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拓展训练的场地不受空间和具体环境的影响,组织方式灵活多样,强调团队协作,通过从团队中吸取力量,充分体现个人的个性魅力;第三,集组织性、趋味性和挑战性于一体。拓展训练具有严格的教学程序,所设计的每个项目都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同时能够通过利用项目游戏的娱乐性、体验性,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训练中。

二、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具有更高的要求,如完善的人格、健康的身心、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团队意识、创造与创新能力等[1]。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运动技能,以教师示范、学生训练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遏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学生的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仅将知识传授作为最终目的,虽然体育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然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基于此,开发实践性的体育教学课程势在必行。而拓展训练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的训练,能显著提高学生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及环境适应能力等,因此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1.高校生追求全面发展是开展拓展训练的前提。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因此现代高校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对自己毕业后的生活充满幻想,对具有娱乐性和挑战性的体育运动十分喜欢,然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只注重体育运动技能的训练,不重视学生个人的自我需求,因此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现代高校生的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与以往相比具有很大的变化,通过挑战性的体育活动培养团队协作、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是他们的最重要的需求,而拓展训练恰能满足此要求。拓展训练是一项具有娱乐性、挑战性、趋味性的运动训练,组织方式多元化,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枯燥性,能使高校体育教学过程更有趣、更活泼。改变了传统教师为主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挑战中来,通过体验式学习,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促进高校生全面发展。

2.拓展训练的特点是以高校体育教学为基础。拓展训练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针对性设计的训练活动,内容丰富充实,形式灵活多样,训练活动对于场地、器材的要求相对较低,项目可根据学校体育设施条件灵活设计,很多项目可不用器材[2]。拓展训练部分项目虽然看起来具有危险性,但由于每个项目都是精心设计的,安全系数很高,同时学生训练过程都有严密合理的保护,因此学生的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拓展训练的特点和优势十分适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

3.拓展训练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达到下述三个教育目标:第一,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面向全体学生;第三,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素质教育强调因势诱导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拓展训练以人为中心,以科学育人为理念,与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相符合,而且拓展训练的每个项目都是经过周密论证和实践检验的,遵循当代高校生的发展规律。拓展训练的项目面向高校生,以体育实践为手段,促进高校生的全面发展。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由于存在种种弊端,难以培养创新型、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拓展训练这种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正好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十分必要。④高校体育资源能满足拓展训练的需求。要有效开展拓展训练,师资和场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高校都有专业的体育教师队伍,这些教师都毕业于专业的体育院校,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高校的体育设施比较健全,场地比较广阔,拓展项目通常场地简单、方式灵活多变,在校园开展十分方便。拓展训练项目所需要的各种设备都简单且便宜,很容易买到,部分教材还可以自己制作,甚至部分项目都不要器材。与传统体育教学器材相比,拓展训练器材简单、功能强大、场地适应性强,极大的节省开支。

三、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策略

(一)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高校教育要与时俱进,及时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体育更快、更好的发展。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最终教育目标;其次要树立素质教育价值观,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的教育基地,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发扬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后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高校的教育目标要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要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拓展训练对学生人数、项目和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实行小班教学,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难以实现小班教学,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如下尝试:可采用选修课形式;正确认识拓展训练;探索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3]。

(二)拓展师资,实现优势互补

师资是拓展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然而目前高校能胜任拓展训练的体育教师还不多,但是由于高校教师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都很高,学校只需要及时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就完全能胜任拓展训练的教学工作。近些年来,拓展训练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专业教师人数急剧增加,高校可聘请专业拓展训练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高校也要创造条件为有能力、有热情的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加强对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满足高校在拓展训练开展的需求。由于拓展训练不仅仅涉及到体育学科,还涉及到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体系,高校可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协作担任拓展教师,整合学校资源,便于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明确目标,统筹规划

高校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指导开展体育教学,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要坚持变革和更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顺应时代潮流,及时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做出符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设计和规划,以便能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基本政策支持,给体育教学提供改革、创新的空间。高校要充分重视体育教学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大力支持体育教学改革,为改革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构建满足素质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

(四)循序渐进、确保安全

为了确保体育教学改革质量,高校引入拓展训练要循序渐进,分批次稳定进行,不能一蹴而就。高校在引进拓展训练项目时,可以先引进成本低、操作性强、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可以首先在高校举办体育社团活动、运动会、趣味活动等,如团队战鼓、协同争先等[4],随着拓展训练的持续开展,待到高校各项条件成熟后,再适时引入其他挑战性强、难度高的拓展训练项目,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建立拓展训练专用场地,确保学生在拓展训练时的安全。

(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拓展训练在国内高校开展较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以参考的实例也比较少,因此高校在开展拓展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师资、项目内容、场地等,以确保拓展训练的顺利进行。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展拓展项目,如公园、游泳池等,这样既能有效开展拓展训练项目,也能节约投入成本,还能让学生更投入到生活中去。除此之外,高校要充分考虑拓展项目的特点,对组织方式、模式、课时数等进行科学规划。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拓展训练作为新兴起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通过训练能磨练坚强的意志、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引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去,成为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

作者:屈铭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邹翔.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发展趋势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02):34-36.

[2]高明阳.拓展训练在院校体育选项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2):58-60.

[3]孙峰.基于拓展训练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方式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01):15-17.

[4]罗莹,万琳.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影响分析[J].知识经济,2014,(06):86-88.

第二篇:高校体育改革中存在问题及策略

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的大众体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口比例进一步提升,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体质的好坏,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建设。高校体育作为体育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一直在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方面做出许多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近些年爆出的“大学生跑步猝死”事件又让我们看到高校体育改革存在重大问题,必须及时加以解决。本文从高校体育改革暴露的问题出发,分析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法,展望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高校体育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教师与学生的价值观错位

体育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最为密切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也是体育改革中的主体人物,但当前体育改革中,教师与学生对自己课堂作用的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原有的体育改革达不到最初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是课堂活动的核心,是教学安排的发起者与引导者,对体育课堂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体育改革中,受诸多传统政治、传统观念的影响,体育课堂不受重视,高校往往将体育课当作副课,这也导致体育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容易产生懈怠情绪,给一分钱就做一分钱的事,限制了体育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素质。另一方面,高校对体育课时的补偿和津贴都极低,低水平的待遇不可能招揽素质极高的教师人才,很多体育教师文化素质低,不写教案,课堂随心所欲甚至在学生面前抽烟、爆粗口,这也阻碍着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进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被动接收者,学生对不同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是我国教育问题的直观反映。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呈现出“重文化课程,轻体育锻炼”的教学趋势,这也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低,身体素质不高就更不想进行锻炼,这种恶性循环也极大影响了我国高校的体育改革步伐。

2、高校体育课堂创新不足

从教学理论来看,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普遍存在教学方法与时代脱轨、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等问题,体育教师普遍只是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很少有对教学方法进行思考,没有从全局性、整体性去认识体育教学规律。就算有教师想改革,也几乎把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忽略了对课程教育创新理念的钻研,这种创新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教学理念的涵盖范围极为丰富,包括教学方法与内容、教学模式与手段等等,这不仅是教育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更是技术和方法层面的问题。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参与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长期思维模式的灌输,导致其不重视体育课程对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体育教师对课程的内容安排不丰富,不能吸引学生参与。自小学开始,体育课就受到语数外等各种主干课程的挤压,导致很多学校体育课形同虚设,尤其到了毕业年级,班主任基本上都将体育课占用以复习其他学科,这种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会重视体育课程对他们身体的重要性,其课堂的参与性肯定不高。同时,由于体育课程长期被边缘化,体育老师也不会钻研其课程内容,每次都是做完热身运动后就自由活动,这样单调无聊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3、教材大纲与考核方法落后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大纲制定更新速度较慢,跟不上社会及时展的需要,对就有的传统观念仍不能突破。许多学校虽名为改革,但在体育教学中仍然按照过去的大纲上课,指导思想中仍离不开“三个基本”,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符。在教材方面,高校体育教材的问题主要是教材重复、内容繁多,杂而不精,毫无实用性。纵观各高校的体育教材,要么就是任何内容都介绍一点,但点到为止;要么就是照搬《运动训练学》等书籍的理论和篇章,对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没有一点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考核方法方面,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考核方法陈旧落后,且千篇一律。教师不会针对不同课程、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法,往往是自己带的排球班适用这个标准,篮球班也适用这个标准,不能区分不同种类的运动之间的差别。这种评价体制下,学生的优缺点都没埋没在普通水平力,难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

二、应对策略

1、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观念

高校体育教育应当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倡导全面发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想完成教学模式改革,就必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多为考核和评价体系,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在吸收传统体育教学优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知识,建立一个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能使学生养成自学、自练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上,应当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学生能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持和维护学生个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竞争、进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和社会主义接班人。

2、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改革中的关键人物,是高校体育改革的排头兵,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观念认识、改革态度、对政策的理解把握,改革措施方案的制定、课堂教学的贯彻都决定着高校体育改革的走向,如果体育教师没有意识到高校体育教学的困境和危机,不思进取,缺乏改革精神,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仍会举步维艰。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一方面要注重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这不仅能帮助教师完成备课教学工作,也能帮助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极为重要的考核点,一个专业的体育老师,不仅对某一项体育运动比较擅长,也会有很强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改革中需要的品质。

3、教材创新与多样化

体育课程虽然更注重实体训练,但一本好的教材也能发挥诸多作用,教材多样化就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教材多样化不是指教材数量的变化,而是结合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学生的生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当前我国教材大多统一,这种单一重复的教材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体育教学的需要,应当予以改变。不同高校在选择教材时,应当以培养学生体育应用能力为重点,重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材,而不应该盲从盲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关乎全体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头等大事,其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健康水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明确终身体育的价值追求,才能引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只有不断加强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人才,才能改善体育课堂参与度不高的状况;只有不断创新教材,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最恰当的教材,才能发挥教材对体育课堂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猛 单位:河套学院

第三篇:高校体育选修课改革的探索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高校的体育选修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许多高校的授课教师与专家对于体育选修课程的上课方式、目标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依据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群体,对于日常的体育文化需求更大,且要求也更高。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选修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而体育选修课程作为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一类补充方式,在我国的各大高等院校当中还远未能够发挥出实际的作用价值,因而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能够显著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校体育选修课改革的动力来源

1.时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在应对新的时代环境与学生需求时,相关高等院校的体育选修课程必须要加强改革与发展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我国高校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并达到丰富校园文化的目标追求。不同学校由于受限于体育教学设施与条件等方面的制约,所开设的选修课程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此外在由整体来看,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条件正在逐步完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然而这与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还相距甚远,并加之学生身体成长与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均迫使高等院校的体育选修课必须要进行发展与改革,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长期坚持,不断努力加强对于高等院校体育选修课程的内容与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才能够有效的推动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2.校园健身文化的要求。“少年强,则国强”,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与长期发展,将直接关乎着国家的长久发展,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建设校园健身文化,能够促使大学生群体身体与心理得到同时发展,身体与心灵的和谐健康不能没有体育活动的参与。高校的体育娱乐活动是目前建立校园健身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当中可组织学生广泛的参与各类体育社团,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各大院校更加重视体育选修课程的开展。体育选修课程形式多变灵活,授课教师在实际的课程教授过程当中可依据学校的体育设施、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特长等,来确定出选修课程的授课内容。同时选修课程的组织形式也可采取灵活性的原则,以推动高等院校体育选修课程的健康发展。在所进行的一些调查访问当中,实际的调查结果表明,在高等院校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迫切的需要具备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尤其是在那些没有体育教学专业的学校当中,由于不具备有丰富的体育运动经验,更加需要通过体育选修课程来增强学生的体育知识,促进学生各项社团活动的开展。由此方面来说,建设校园健身文化便需要借助于体育选修课程的开展,来不断丰富其内容与形式,并实现大学生群体体育健身的需求。

3.学生需求的改变。依据近些年来一些相关高校体育教师所开展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中,体育选修课程还未能够得到实践与发展。随着我国家庭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发展,目前新一代的大学生群体所表现出的特点也在发生着转变,尤其是近些年来这些“90后”的人群,在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他们的生活观念、思维想法与数十年前的大学生群体截然不同,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与满足,他们对于体育文化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开展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这也就对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体育选修课程当中不必拘泥于教学大纲的限制,这十分有助于对学生兴趣及爱好的培养。当前我国的各大高等院校在体育选修课程上,也应当加强对于课程内容的开设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同时尽可能的做到对学生个性化兴趣特征与爱好的兼顾。

二、体育选修课改革的内容选取

对于高等院校的体育选修课程实行改革之时,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方面便是对课程内容的选取,然而在实际的授课内容的选取当中受到诸多条件因素的限制。对于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师而言,怎样依据目前的实际条件,切实有效的增强体育选修课程的授课质量,是摆在体育课程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对此应当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视。

1.依据学生需求。高等院校的体育选修课程内容在进行选取时,应当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取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而依据这一实际状况,学校在开展体育选修课程之时应当首要的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来明确相应的课程内容,并尽力的实现课程项目内容的多样性。将上课人数尽量的控制在40人左右。体育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在进行选修项目的选取时,应当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与学生积极的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样学生便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

2.遵循内化需求。对于高校的体育选修课程而言,其中一个核心关键便是使学生能够树立起终身锻炼的观念,意即为促使学生将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由“外化”转变为“内化”。在此之中所称之的外化即为学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锻炼兴趣,而内化则是体育锻炼的需求与兴趣是来源于自身,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驱动力。将“外化”转变为“内化”是实现学生树立起终身锻炼意识的必然途径。因此相关的体育课程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满怀激情来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与鼓舞,并圆满的完成每一节选修课程。

3.根据场地条件。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高等院校,所具备的体育场馆及设施条件均有所差异。有一些场馆齐备设施充足的学校,在开展体育选修课程时十分便利,而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则较为困难,使得学生的体育健身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面对不同的实际情况,相关的体育课程教师应当充分的发挥积极主动性,依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状况,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具备一些条件的情况下,体育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运用好现有的场馆条件以及设施器材,使之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体育锻炼。

三、构建灵活多变的选修课模式

1.内容创新。体育选修课程的重要目标内容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体育观念,这也是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外化”需求转变为“内化”需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高等院校的体育授课教师便需要构建出更具创新性的选修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可以由学生自主进行选修课程的选取,并且转变传统以往的授课方式,采用更具多样性的授课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促使学生达到对体育锻炼“内化”的需求,以建立起终身锻炼的思想观念。此种体育选修课程的开展方式,授课教师必须要能够将项目特点、学生数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此种“内化”过程的实施十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终身健身的观念。

2.师生共管。在体育选修课程项目之中,其中有一部分的项目内容是已经被学生所广泛接受的,例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在开展诸如此类的选修课程之时,可将学生作为课程开展的主体,积极的引导学生,并将其参与兴趣作为课程的主导思路,使学生能够得到最大化的体育锻炼。而在开展一些不太被关注的体育项目,例如网球、排球等项目时,授课教师则可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学过程当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项目活动,以加强学生对该项体育活动的热爱与兴趣。对于以上两类差异化较大的体育课程项目,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安排的方式,依据学生基础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练习,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使其单独成组,来辅助教师开展体育选修课程,以实现师生共管。此种体育选修课程教学方式,在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参与辅助教学学生的选取,确保其水平能力程度能够达到辅助教学的需求,否则将会致使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降。

四、结语

在高校中开展的体育选修课程,一方面是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群体的体育需求改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校园健身文化的构建,因此在高校当中积极的开展体育选修课改革,能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起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念。在高校当中要开展体育选修课程的改革,首要问题便是要注意对内容的选取,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应的规律与原则,加强对实用性内容的教育。对于此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广大的体育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创新。

作者:殷宏亮 季梅 单位:湖南中医药学

第四篇: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思想、方法、经验等被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并创造了积极效益。但是,经调研发现,部分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实效仍不尽人意,其中还存在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素质教育背景下,一切教育行为的中心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出现了与客观条件和学生兴趣不相符的现象,削弱了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兴趣。因此,对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相关研究备受关注。

一、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的现状

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同时具备锻炼身体手段和竞技的双重属性,是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之一。新时期,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同时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部分缺陷。具体而言,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目标偏重于技术规格而轻视了能力培养。目标是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的基础和指导,是教学计划、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目前,高校教育的宏观目标定位在全面发展学生,应当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偏重的教学目标将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内容着重强调了技术性、竞争性,缺少系统性和完备性。随着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的内涵不断丰富,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日趋深入和扩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体育教学目标表现出了多元性和全面性,以此为指导,体育教学内容也应作为相应的调整和扩展;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方法略显单一。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取得高效的决定性因素。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田径教学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其综合考查,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养成。

二、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的对策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目标改革、内容改革、方法改革以及体制改革等。结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目标改革。目标改革是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体系改革的基础。田径运动本身具有其他运动项目难以比拟的优势,在培养人意志品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文件的精神指导,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应致力于发展素质教育、创新体育教育。因此,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应确定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主体目标,实现“寓教于乐”,使之成为兼具竞争性、娱乐性和发展性的运动项目。体育是高校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应该牢牢把握住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着力全面发展学生。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相关教师要及时转变工作思想,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以兴趣为基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的价值,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是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反映,它属于课程结构中以内容为维度的结构。长期的实践证明,一套完善的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课程体系应该包括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以及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分析,不难看出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在技术传授方面做得较为充分,但是其他几个方面却稍显不足,与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相背离。因此,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内容改革需逐步实现综合性课程的建设,结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不断完善田径教学内容。简单而言,就是需要高校在以技术、战术学习为主的田径教学内容中适当加入一些健身、娱乐的田径类体育运动项目,从而逐渐实现田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的回归。如此,将大大提升高校学生参与体育专业田径教学的兴趣,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及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发挥积极作用。

(三)方法改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实现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因而其改革应得到重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方法改革应围绕提升学生兴趣这个中心开展,重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多个方面降低学习难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标。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可用于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的方法有多媒体辅助法、合作探究法、竞技学习法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质是一改传统“说课”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与田径运动本身的技术性、综合性相符。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同时还应注重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如此才能达到改革的目标,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四)体制改革。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顺利实施需要完善的体制作保障。具体而言,完善的保障机制应该包括教学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等。培训机制是针对教师制定的,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新时期,教师作为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的主导,其表现出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了教学实效。高校应该适时适当地开展一系列教师培训工作,及时更新他们的教学思想,汲取优秀教学经验,从而使其功能和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而评价机制则是针对学生,其改革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而使之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更加完善的学习计划,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改革后的评价机制应更具全面性,包括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做到扬长避短。田径教学机制改革是对现有教学机制的补充和完善,高校应该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发现自身建设机制中的不足,在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努力下完成此项工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而且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希望教育界其他学者持续关注此项事业,并结合当前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革意见或建议,从而推动田径教学的深化发展,使之创造更大的教育价值。

作者:薛栋 单位:青岛黄海学院

第五篇: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重视人性化体育教学的理念,我国研究学者也提出了一系列和人性化体育教育理念相关的教学口号和观念,如“人文化教学”、“人本化教学”等,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如传统教育观念、教学资源及教学条件等,我国在人性化体育教学方面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将其切实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当中,在大部分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仍然无法得到满足,没有体现出真正的人性化教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破在以往传统的实用性教育和工具性体育教学模式,本文对人性化视域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期推进人性化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为我国高校体育的人性化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1.人性化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特征和内涵

要想深刻认识和了解人性化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涵,首先必须清楚人性化教育的概念。一般来讲,人性化教育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开展教育,对人的关注是首位的,远比对物的关注重要,人性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个性化发展、人的主动精神和内在需求。对于人性化教育而言,注重的是从人的内部来寻求创造性,追求的并不是实用性或工具性教育,而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现阶段,我国教育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功利化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提出是对这一错误思想的一种纠正。所以,人性化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主要就是基于高校学生的人性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并结合高校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专业化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个性化自由和人文关怀更加重视和一系列教育改革行为。对于人性化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活动而言,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强调学生的主体特征。换句话而言,也就是十分关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基于自身的思想和理念,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学生行为自律、自主和自发的特点。要想成功实现人性化体育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这一主体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其次,还应当重视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负责掌控整个教学过程的秩序,因此,能够成功推进人性化体育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况。除此之外,人性化教学所涵盖的范围也不仅仅只限制在学生的人性化,还包含了教师的人性化。所以,在人性化体育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教师的人性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体现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最后,要强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良性互动,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本质问题是教与学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教学其实就是学生而后教师之间的一个交流,只有良性的交流才能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单方面的行为并不是体育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结果。这一理念是人性化体育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性化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总之,在人性化体育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当充分重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2.人性化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求学方面的积极性都较低,其次就是高校学生体质普遍偏差,运动能力较弱。追根溯源,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实行实用性和工具性的体育教育模式,在过去的教学中,体育教师是绝对的中心,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和主导,这种教学模式完全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的关心,从而使得体育教学的质量逐渐下降,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逐渐变差,没有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此外,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通常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通常都是被动学习,很少会主动学习,这完全违背了人性化教育的初衷。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更加重视人性化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人性化教学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尝试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将人性化高校体育教学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综上所述,当前的体育教学存在诸多的教学问题,有必要进行人性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从而实现人性化的体育教学。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3.1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而言,人性化改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始关注和重视体育教学改革,并逐渐将人性化教育写入了教学大纲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展开,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的体育课程,为了体现人性化教学特点,即需要设置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羽毛球、兵乓求、体操、田径等,还需要设置部分民族性体育项目,如舞狮、踢毽、散打、摔跤、舞剑、武术等,除此之外,还应当设置一些多彩的体育项目,如轮滑、瑜伽、拳击、跆拳道、散打、街舞、棋类等。这样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参加体育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能强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体育教学的理念,从而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加大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方面的投入,并取得了一系列不错的教学成果。

3.2现阶段,虽然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改革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新的体育教学大纲也对人性化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然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改革的进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实际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差异,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意识也在逐渐提高,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是大家广为接受的观点,且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践和理论通常存在较大的差异,理论上的完善并不代表实践上的成功,如果在理论和实践两者间缺乏平衡,必然会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改革的成效,既不能太过于重视理论而忽略了实践,也不能仅仅只重视实践而忽略了理论,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将教学理论充分落实到实践当中,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成效的最大化。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的需求往往很容易被忽略,很多情况下,人性化教育都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仅仅是一个口号,并没有针对人性化教育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其次,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还有待提升,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重视人性化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这方面的观念和意识也不强,从而也就无法将人性化教学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即便是学校开展了相关的培训,体育教师也仅仅是机械的学习,并没有从心里去接受这个理念,此外,由于高校体育教学一般比较轻松,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体育教师出现了消极授课的现象。体育教师的这些行为对人性化改革进程带来了明显的不利影响,通常来讲,大家对已新思想和观念的接收程度一般比较高,但是要将其付诸实践则难度较大,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而很可能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发生,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主要是体育老师,如果教师本身都没有人性化教学的思想,怎么向学生提供人性化的体育教学,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充分涉猎相关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将人性化体育教学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第三,教学评价体系比较落后,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和缺陷,无法达到预期的评价作用,这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唯一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并没有过多的关心学习的过程,而部分学生平时其实很努力,但是考试结果却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学生积极性将会受到巨大的打击,很难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和均衡发展,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应当积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能仅仅只看重成绩,应当综合考虑技能、知识等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4.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完善措施

4.1更加重视体育人性化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社会化进程不断推进,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收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事实,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性化需求,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切实保障人性化教育的落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4.2促进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

对于体育教育活动而言,教师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不仅应当具备一些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有人性化教育的意识和观点,积极学习相关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促进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以人为本的进行教学,适时创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体育需求。

4.3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改革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受到课程考评体系的影响,对于体育课程的考评体系而言,应当充分考虑到教学相关的各个方面,如教师的课堂效果、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等,在考核的过程中,要从人性化教学的要求入手,综合考虑学生的情况,从而进行系统综合的考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可以平衡学生之间的发展,实现共同进步,从而可以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4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为了大力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改革进程,实现人性化教学目标,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加强对人性化教育理念的宣传,不断完善教学设备,促进教师人性化教学意识的提升,构建完善的人性化教学模式。此外,还应当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课程设定和安排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尽可能丰富教学模式,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师营造一个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

作者:杨俊 单位:南昌大学

第六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教育部非常重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指导文件,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出很多专业人才,但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体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基本体育技能为目标,现在企业非常重视员工身体健康,体育特长等。现在高校体育必须满足专业发展需要,体现高校体育教学服务模式,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体育教学是国家非常重视的教育,国家现在提倡全民健身运动,目的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我国体育教学从小学到大学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教育部经常开设一些体育技能培训,职能部门出台一系列文件指导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体育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现在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一些疾病出现年轻化,比如心脏病,糖尿病等。学生身体素质差是有很多因素组成。首先,我国中小学校开设体育课程比较陈旧,开设体育课程单一,比如球类、三铁、田径等项目从小学一直开到大学,不能满足现在学生需要,课下很少学生进行专业练习不能满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要求。其次我国体育教学实践研究较多,理论研究少。在体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要把学生情感考虑进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体育课程热爱,培养每位学生体育特长,让其能终身进行的体育运动,真正达到体育锻炼目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最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学校开始体育课程基本都是按教委要求,基本没有落实到实处,没有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出学生体育特长,以至于学生到大学对体育课程也是应付了事,不能真正融合到体育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高校体育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基本千篇一律,各个学校开设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基本都是球类、田径两大项居多。在教学内容上没有考虑现在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学生的心理在变化,开设一些社会上比较时尚的体育运动,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体育教材居多,但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体育教材理论居多,涉及到一些实践技能知识,在编写教材很少考虑学生的体育特长,体育爱好等因素。体育教材一般体育大项目教材多,时尚体育项目教材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要。

2.2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模糊

目标是方向,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实施中未能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有机耦合,未能把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未能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运动项目及运动理念结合起来,无法较好地实现学生个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

2.3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设施严重不足

现在高校近几年不断在扩展,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体育教学涉及的体育设施存在不足现象,领导不重视体育教学,没有及时更新体育设施,导致体育教学效果不好。有的学校体育设施基本能满足,由于管理问题,课程安排问题,促使体育课程设施不足,不能满足体育课程需要,体育设施是保障体育课程正常开设的基本保障。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探索

3.1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体育课程各学段内容出现彼此衔接不紧密、低层次重复、陈旧的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学的目标过于局限于增强学生体质,忽略了体育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背离了现代体育教学的宗旨!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创新,是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方案,体育课程设置,开设内容都是根据课程体系完成,是体育课程内容的关键因素。

3.2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改革与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在改变,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和运动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铺垫阶段。这是一个学生实现由个人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变的关键点,因此,高校教师应传授并督促学生掌握终身锻炼方法,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其养成终身锻炼习惯,进而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

3.3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项目的改革与创新

现在大学生比较倾向娱乐体育和休闲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项目比较能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程的兴趣。体育教学内容项目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重点,体育项目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基本保障。现在很多学校把健美操、肚皮舞、拉丁舞、交谊舞、瑜伽和太极拳、武术、跆拳道,以及新兴项目气排球、软式网球、音乐太极、国标舞纳入体育选修课程。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兴趣,让学生能选修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体育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总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需要。现代体育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也要为学生专业服务,体现双重职能。全面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保驾护航。

作者:施璐 单位:沈阳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