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时间:2022-04-14 09:00:33

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以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论述了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化产生的作用,即: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和心理素质的再塑;提高大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要使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化产生助推作用,必须实现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不断优化.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社会化

1学生社会化的内涵

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不应该仅具有最基本的自然属性,而且应该具有本质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其成长过程中通过对社会文化的学习以及在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习得的,这个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它是一个动态、长期且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相应的科学引导必不可少.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的全面成长离不开学校的科学培养.学校是一个给学生传授人类历史上所积淀的灿烂文化、社会行为规则等的特殊场所.学生在把这些璀璨文化和良好的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三观”的过程中,慢慢地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人.高校作为一个具有“微社会”特征的教育场所,承接了学生之前的社会化,是学生踏入社会这个大熔炉的预演舞台,是学生与社会对接的最后一个准备环节,所以高校对学生社会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社会化是学生在之前的社会化基础之上,在特殊的高校教育背景和高等教育体系下,遵守社会规范,学习良好的社会文化,以合格的社会角色为目标,通过特定的成长模式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成长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适应并最终改造社会生活的过程.学生社会化是在之前的社会化基础之上的再塑造过程.

2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化的关联性调查

高校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由于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相对较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繁重的学业任务和就业压力下,不仅身体会出现问题,心理也容易出现问题.有些同学表现出社会责任感差,过分看重个人利益,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淡化甚至忽略了对工作、他人、团队和社会利益的充分尊重.与之相对的是,有的学生表现出“过度社会化”的倾向,他们沾染了社会的不良习气,处世圆滑,过分看重社会关系,不讲规则;还有的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成为“网虫”或“低头族”,面对困难,他们不敢面对,缺乏主动克服困难的勇气,甚至产生放弃生活的念头.在高校各类学科教育中,体育教学因其自身的特点充当了不容小觑的角色.凡两人或两人以上具有交互行为和共同关系行为的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社会.而体育教学则是需要通过任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行为来开展、完成教学任务的社会性活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体育教学本质上可以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特殊形式的微型社会[1].在教学活动中,绝大部分练习过程都是任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频繁的身、心接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在课外的各种社团俱乐部和校园的各类体育比赛中,体育教师都有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体育教师交流、倾诉、做朋友.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社会化交往行为的发生,形成并促进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而且,体育教学一般是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的活动,这种背景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对某种社会环境的简约化.高校学生在参加这种具有特殊情境的群体活动时,都需要扮演一定的角色,而且这种角色随着体育活动的进程而产生转变.这种角色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学生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多重因素的介入,大学体育活动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最鲜活的社会化场景[2].有理由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社会化起着促进作用.为了让教师和研究者对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也为了进一步明确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期待,笔者对10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为95%.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97.89%的学生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社会化;91.58%的学生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化存在影响,其中85.06%的学生认为这种影响比较大.

3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化的作用

3.1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再塑造作用

身体机能是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基础,能够承担起自己生命责任的学生才是健康的学生.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增强身体素质.国内外实验研究证明,合理的身体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机能水平,促进肌肉的生长发育,保持身心健康.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但很少接受较为专业、系统的体育运动指导,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不够准确,而高校体育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科学的、正确的、多样化的体育运动方式,使每一位高校学生能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提高身体机能水平.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这是体育运动对学生社会化的最大作用[3].学生身体机能水平低、体质下降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运动不足以及营养过剩.在我国,学生的体质下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使学生牺牲了锻炼身体的时间来进行文化课的学习.而学生进入高校后,没有了高考压力,课余时间充足.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即将踏入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学生十分重要,是学生社会化的基础.

3.2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再塑造作用

众所周知,在我国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进入高校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学生进入高校后,当他们需要独自面对一些困难时,往往表现出慌张和不愿面对、不想克服困难的心理.参与具有竞争性、对抗性特点的体育运动可以帮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学生社会化不能忽略的一点.从20世纪20年代起,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学者对体育运动可以塑造心理素质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在竞争性的体育运动中,如果学生想获得胜利,必须要有一个强大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依托,需要具备遇事不慌张、自信勇敢、敢于面对困难的优良品质.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终身发展很有帮助.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起着再塑造的作用.

3.3高校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合作交流是实际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更是个人成功发展的必备素质,它成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所看重的个人素质之一.在体育活动中合作交流是不可或缺,合作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受到学生交流能力的影响[4].这种交流包括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性比较突出,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达到体育教学的要求,学生必须要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频繁的合作交流,尤其对于团队型体育活动,合作交流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成套健美操的编排,学生就要在准确地完成个体动作的基础上完成与其他小组成员的队形、造型配合,每个同学对创编都要献计献策,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如舞龙舞狮是一项对集体性要求很高的项目,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明确一场高质量的比赛和表演必须是每一个同学竭尽所能与他人配合来完成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能够掌握与师长们和同辈人交流的原则以及在交流合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事宜.

3.4高校体育教学对增强学生责任感的作用

在学生社会化中,家庭、社会和学校是3个重要的因素.但在校学生在家时间短,在校时间长,与社会接触较少,缺少充分的角色体验和角色转变的机会,而高校体育教学恰恰能够给学生提供角色体验和角色转化的机会.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学生进行“角色投入”,比如担任足球队队长一职、担任排球队二传一职、担任毽球队主攻手等等,都为角色扮演提供了机会.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是有一定活动情境的教与学,特别是体育课中游戏教学和比赛教学,随着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情境也随之变化.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和情境内容,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也发生着不断的改变[5].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角色投入的同时,也肩负着角色所赋予的任务和责任,这意味着学生本人在进行体育教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要积极承担角色所赋予的责任,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4高校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途径

4.1重视学生内心世界,提高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其水平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决定体育教学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所以高校体育教师一定要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高校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身体机能和运动技能的提高,还要重视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学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和关心,教师的鼓励和关心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具有亲和力,使学生产生幸福感,他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就不会有负面情绪出现,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也不会有担心和顾虑.教师应充分尊重与重视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让他们学会承认自己,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进行创新思维[5].

4.2进行积极有效的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小组合作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而且还提供给学生一个角色扮演和角色转变的机会,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时,教师应该遵守3个原则:1.均等原则.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平均分组,做到每个小组总体水平相当.2.互补原则.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充分考虑性别、能力等因素,每个小组内部尽量做到男女性别互补、学习能力强弱互补、性格内向外向互补等.3.面对总体原则.在进行分组合作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不应该只针对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要使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在组内担任角色时,教师也要考虑到面对总体原则,比如组长一职,可以让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而不是自始至终只由1位学生担任,这样可以给每位学生提供角色扮演的机会,并体验角色转化的经历.

4.3有计划地组织游戏和竞赛,加强学生的角色转换能力

体育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有些时候也很枯燥,适当地组织游戏和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学生在遵守运动规则的前提下,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自我发现、自我创新,更好地完成运动任务[6].做到不违反运动规则,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从而对社会规范准则有更深入的认知,对社会约束有更深入的理解.在竞赛中,为了获得胜利,学生不仅会通过顽强拼搏战胜对手,还会战胜原来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学会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正确面对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作者:张利超 张贞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肇庆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姚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论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4):111-113.

[2]王蓓.大学体育对学生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影响[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2):120-122.

[3]王红.体育运动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2(12):118-119.

[4]刘宁.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26):142.

[5]王宝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对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促进[J].体育人文社会学,2013(3):147-149.

[6]瞿惠芳.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的研究[J].体育人文社会学,2014(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