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演进的理性观察

时间:2022-05-15 09:45:13

高校体育演进的理性观察

1对高校新媒体文化的认识

1.1新媒体及新媒体文化

新媒体(newmedia)这一词条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指依托于移动通信、数字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向广大受众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例如博客、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微博、手机飞信、手机广播电视、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1]。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即时性、个性化、海量性、多媒体、超文本与社群化等特征,其技术兼容性具有颠覆性的历史意义。新媒体对人们的认知方式、日常生活体验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2]。据《人民日报》报道,日前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达到4.2亿,占到网民总数的74.5%之多。当下微博时代,信息高速、大范围的流动,使得公众能够平等、广泛地使用,特定个体社群也迅速发展[3]。著名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这句话贴切的形容了新媒体的社会化效应[4]。新媒体传播彰显公民的个体性,受众具有接收信息、传播信息、生产信息的多重角色。用户以各种媒介形态传播技术为中介,构成融合信息与社会服务的“网络化用户”集合[5]。新媒体正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思维模式以及人际交流形态,加速社会文化及价值观念的个性化与多元化[6]。

1.2当代大学生与新媒体的融合

作为新媒体,手机改变了传统的直线传播模式,实现跨越时空限制的移动传播,并满足了文本、语音、视觉等多感官需求[7]。当代大学生是与网络共同成长的一代人,大学生手机普及率几乎是100%[8],手机媒体成为大学生最方便、最实惠的媒体。有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一周4次以上占75.5%,平均每次上网在1h以内的占85.5%[9]。无论是在上课、课余、自习,还是在宿舍、教室、饭堂,大学生多会选择通过手机来实现在线聊天、浏览新闻以及搜索资料,“机不离手”现象渐成趋势,而手机媒体的便捷传播、丰富内容以及传播功能使得手机———这一新媒体,越发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

2新媒体文化下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变化

2.1新媒体文化对高校主流意识构建的影响

近年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向全球迅猛扩张,新媒体的社会化正促进传播的转型。现代社会里的意识形态分析,要把大众传播具有的性质以及影响放在首要位置上,即大众传播并非意识形态运作的唯一场所[10]。新媒体的传播转型意味着传播范式的转换,带来机器意识形态的文化危机,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构建方式、构建主体、构建效果产生颠覆性影响[11]。社会各个利益集团均日益重视通过大众媒体构建利于自身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相对重要性使得教育和媒体日益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意识形态机器[12]。随着大众媒体的转型,公民意识的提高,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新媒体将作为公众实现参政议政需求、沟通交流的最佳平台之一[13]。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势位建设攸关国家生死存亡与个人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内在规定性,因此,意识形态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2.2新媒体文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

对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新媒体的传播属性与特性主要表现在网络化、社会化、全球化与个体化层面[14]。1)新媒体营造出公平、开放、个性、平等的交往平台与氛围,并加速传统价值观的解构,也激发了大学生主体性精神与理性批判意识的觉醒。2)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建立广泛社会关系的物质技术保障,通过解构传统权威来鼓励大学生做回个性自我[15]。大学生不再对政治盲崇,不再附和主流意识形态,表现更理性的批判与质疑。3)新媒体个体化传播使得大学生的个人在意识形态构建中地位空前提升,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等教育的各个相关领域中,他们的求证途径空前增加,质疑能力也大大提高。新媒体为大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提供了民意表达、权力监督以及利用自媒体传播表达的广阔空间。

3新媒体文化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3.1高校体育教改现状及新媒体文化影响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目标、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及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提出指导性建议。历时10余年,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教师人性化教学思想日益丰富,教学模式与方法呈现多样化,各学校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育教学特色。灵活的“三自主”选课方式及时尚自选运动项目引入等措施为高校体育课堂增添了许多活力。但是,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也存在不少缺失,例如,研究成果与课堂实际教学存在差距,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多数学校依旧延续着传统的模式,体育教师职称化影响着个性化教学。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环境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中能够有效地辅助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掌握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丰富文化生活,发挥一定教育功能等各种教育资源统称高校体育教育资源[16]。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与教育优势功能[17]。新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提升体育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体育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同时又能节省体育教育资源的消耗。

3.2新媒体文化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高校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改革备受关注。“现代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体育学习方法的开发”是教学方法改革中两个重要的研究“着力点”[18]。体育教学方法应包括教师的教法及学生的学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理论的进展、学生的发展变化以及教学条件的改变都能促进体育方法的改革与发展[19]。

3.2.1高校体育教改面临新教学环境

大学自身就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场所,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媒介环境变化将最先体现在高校与大学生身上[20]。高校体育教改所面临的新媒体环境是大学校园媒介系统的变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群体所形成的新的媒介系统。新媒体应用影响教育传播主客体关系,灵活的双向传播属性能即时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信息反馈,极大地拓宽信息流通渠道[21],从而使得教育传播效果产生裂变式、多中心式[22]巨大变化。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严重挑战,并极大地弥补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信息来源单一的不足性。有教学实验研究[23]表明:学生对新媒体学习具有的参与热情,远超过传统的课堂讨论。新媒体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影响体育教师的权威地位。新媒体技术下,学生能快捷地获得信息,许多课堂体育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独享受,知识与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对称状态,使得在传统体育教育中的教师权威受到了挑战。其次,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来适应新媒体环境。长期处在这种紧张情绪下,最终会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24]。当然,新媒体所带来的互联网分析数据、模拟实验等新技术,能够拓宽高校体育教师的虚拟工作空间,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利用新媒体来提高工作效率。

3.2.2新媒体文化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影响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选择首先要顺应社会发展与时代需求。体育课程内容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它是一个“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形态[25]的开放体系。新媒体技术的先进性改变着高校体育教学的环境,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新媒体信息传递呈碎片状,知识缺乏系统性、新媒体信息规范性不足,缺乏实证性及新媒体教学的情感互动性不强等[26]。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先进性,避开其局限性,并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情感互动的优势。首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注重体育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课程内容应避免凌乱、割裂的知识碎片,应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与体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其次,高校体育教学要组织课堂知识、实践应用知识的传授与实证分析。例如,运用体育知识开展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选择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所学健康知识、安全运动的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培养责任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等。最后,高校体育教学要注重课堂延伸部分的组织与管理。大学生体育社团属于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体育锻炼机构,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文化下,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将起到更大作用。

3.2.3新媒体文化对高校体育教师教法理念的影响

对教师教学方法概念的描述主要有活动论、程序论、方式论等形式。活动论认为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一整套有目的的动作组织学生进行认识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27]。程序论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发出与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一种程序[28]。方式论则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互动方式总称[29]。正确认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范畴,有利于重新认识、运用与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新媒体文化下,高校体育教法应力求以现代系统理论为指导,整合多种教法元素功能,从而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效用。转变教育观念是当下高校体育教师教法改革的先导,决定着教法改革的成败。①高校体育教学应由体育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新媒体时代,体育信息爆炸式传播,要通过科学的教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法,这与我们所讲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异曲同工。②高校体育教学应由继承性向创新性学习转变,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体育未知领域。③高校体育教学应由教学手段依赖向学习方法引导转变。④强调体育教师的身心投入。新媒体时代,高校体育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极大挑战,教法的改革要体育教师突破课程与专业局限、拓展知识面和信息量,积极投入及身体力行。

3.2.4新媒体文化对高校学生学法的影响

方法是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与途径,而解决同一问题可能会很多途径,无论哪种手段,它的价值指向一定是目标[30]。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具有差异性、稳定性、多样性及个性化等特征[31],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方法产生了积极影响。①新媒体拓展大学生获得体育信息和知识的空间与渠道。②新媒体使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手段更加新颖、形式多样化。③新媒体技术应用增强高校体育教育的亲和力与平等性。④新媒体提供大学生更多表达个人意见、发表评论的机会,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本文来自于《湖北体育科技》杂志。《湖北体育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3.3新媒体文化下高校体育课程学生权力

3.3.1高校学生权力现状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学生与大学服务是一种购买关系,大学生具有对高校选择与问责权力。从教育学角度分析,作为学习者角色,大学生有选择课程、专业等权力;作为学校教育活动参与者角色,大学生有参与学校决策,对学校管理工作提出意见、进行评价等管理权力;作为高校教学服务产品消费者角色,大学生有消费权力,大学生这种角色多样性决定了权力的多样性[32]。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影响因素导致我国大学学生权力长期被遮蔽,学生权力式微。在我国这个传统文化、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度,“师为上,生为下;师为尊,生为卑”的等级思想,以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观仍约束着大学师生的行为。同时,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双重挤压下,大学生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几乎没有发言权,成为高校三大权力生态中的弱势群体。大学权力主体伴随大学所处内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发生变换[33]。当下多元主体参与的大学权力分配,需要考虑教师、大学生、大学自身、政府以及社会等各类主体的利益诉求。而学生权力作为大学权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权力赋予等待回归。

3.3.2高校学生权力意识的提升

大学校园新媒体文化下,学生大学管理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大大增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原有的权力生态关系必然得到调整,特别是对学生权力的彰显提出新的诉求。就社会学层面分析,我国已由注重经济增长、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阶段过渡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阶段,人们民主法治意识、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大学生是大学教育活动的主体和主要对象,也是大学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因此,只有重视维护与彰显学生权力,学生参与大学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方能充分发挥,大学教育的目标、任务,才能更完美的实现。

3.3.3高校体育课程学生权力的赋予

受学生维权意识与运动的影响,我国大学管理层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要与时俱进,反映社会形势的变迁,必须尊重学生的批判与理想。高校应通过法令、规章与制度建设,来奠定维护学生权力的法理基础,明确学生的权力领域、权力保障措施等。维护学生权力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将会得到提升,这样即可有效监督、约束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方向与范围,又能引导其为实现学生利益服务[34]。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要确立学生有接受体育教育的公民权力,在大学里自由学习、探讨与发展的权力,选择体育项目、体育教师、体育课程、上课时间的权力,体育学习自治的权力和有限参与学校体育课程管理的权力等。新媒体社会化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学生权力赋予主要表现在:①参与体育课程决策权力。课程决策是对体育课程教学预期产生结果的规划,是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方式及评价等方面的决策框架。学生是高校体育课程决策的受众主体,参与课程决策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评价的客观化与可操作性。②参与体育课程设计的权力。课程设计是拟定高校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与结构。作为高校体育课堂的直接参与角色,学生应有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课时比例等的话语权。③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权力。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与学二元主体之一,有权利了解并参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进度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中。④参与体育课程评价的权力。课程评价是检验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评价的科学性、人性化以及全面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被评价角色,评价方式以教师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学生参与体育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形成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⑤参与体育课程开发的权力。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属于比较高级的体育行为,学生既是课程的实验对象,又是课程的实施对象有利于加深对体育学科的认识。另外,参与体育课程开发,也利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研究,因为,当代的大学体育课早已突破课堂教学的狭隘领域。新媒体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应学会合理的授予学生课程权力。从生理与心理角度分析,大学生已具备自学的能力,所缺乏的主要是自我管理的经验与正确的引导。在保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任务实现的前提下,对学生课程授权的程度越大,所需宏观调控的程度与难度也越大,这对体育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要求更高。但是,体育教师适度的课程授权会大大激发学生参加学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组织、管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

4小结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说明:首先,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35]。新媒体技术在大学校园的应用,以及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调整,就好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这个“生产关系”只有在适应了新媒体技术这个“生产力”环境时,体育教学目标、任务才能顺利实现。高校体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与时代相呼应的演变历史,教学改革实践显示了学生体育思想、体育责任与体育内容与时俱进的主流方向。体育课程改革既要考虑到大学新媒体教学环境、改革形势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特点及生物、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实践。

作者:谢冬兴工作单位:广东培正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