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校体育馆的开放实证

时间:2022-02-04 04:47:20

小议高校体育馆的开放实证

本文作者:吴碧红施文忠刘宝亮工作单位:福建莆田学院

结果与分析

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现状近些年来,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态势迅速,尤其是大学城、各高校新校区的兴建,给福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注入了新活力。截止2003年底,全省57所普通高校共有各种体育场馆990个,投资4.661463亿元(见表1),但这些体育场馆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地区的高校,其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的配置集中在球类、田径、健身类等运动项目。调查发现,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与其他省份高校体育场馆具有类似特点:专用性体育场馆偏多,而综合性体育场馆太少;大多数规模偏小,整体布局缺乏规划;地区高校体育场馆分布不均衡,数量与高校规模、办学层次成正比,本科与专科层次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相差甚远(福建体职院除外)。在所调查的13所高校中,体育场馆数量最多的分别为篮球场、乒乓球场和排球场(见表2、表3),田径场是每所高校必备的体育场地,其中仅福建师范大学新老校区田径场馆便高达6片。福建省第5次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福建省高校室内体育场馆数量相对较少,其中游泳馆、网球馆尤为紧缺,主要因为场馆前期建设投入资金较高.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不断完善及各政府部门和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这种趋势下,仍有少量的高校体育场馆不向社会开放,例如福建中医学院和厦门大学,这两所高校仅对本校师生开放,没有本校相关证件是不允许进入校园的,厦门大学室内体育场馆较为丰富,特别是室内游泳池,但始终不实行对外开放。从2011年笔者所调查的福建省13所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状况看,与2003年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情况相比,开放状况稳步改善,从表4可见,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全部开放和部分开放比例占84.6%,而不实行向社会开放的仅占15.4%。开放范围与对象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对象主要有五种类型:本校学生、本校教职工、学校周边居民、社会个人、社会团体。前两类属于本校范畴,后三类属于社会范畴。调查资料表明,有偿经营的对象主要是周边居民,达到65%~75%,而在校大学生占25%~35%,但在大学城周边前来锻炼居民所占比例更是低至不足20%,其中厦门大学、福建中医学院两所院校仅对本校师生开放。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唯一的一所体育高职院校,其体育场馆资源较其他高校相对丰富,除每周二、周四下午4:30~6:30向全体师生免费开放外,其余空闲时间段全部向社会人士有偿开放,其有偿开放对象———社会人士占89%,与其他高校形成鲜明反差。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的形式主要以自由锻炼、各种培训(如跆拳道培训等)、出租场馆为主。调查发现,目前福建省临近市区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锻炼人群已初步形成一定的小规模,且较为稳定;而由于新建的大学城体育场馆大多是处在郊外,离市区有相当一段路程,加上其周边居民体育锻炼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因此,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尚未拥有一定数量的、长期前来锻炼的体育人群,只有部分不定期的体育锻炼者。开放场馆类型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校大多数室外体育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而室内场馆无偿向社会开放并不多,并且严格限制开放时间,大多数室内场馆实行有偿向社会开放。篮、排球在群众体育中普及率较高,福建省高校篮、排球场占场地总量的84.49%,资源较为丰富。大多数高校采用无偿开放室外篮、排球场,以满足周边大众健身的需要,部分学校室内篮球场地和排球场则向社会人士有偿开放。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研究》从表5可以看出:福建省高校进行有偿经营的体育场馆排在前两位的是游泳和网球场馆,乒乓球、羽毛球、健身、健美操位居第二集团,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排在第三集团。有偿开放明显占优势的项目是游泳、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和健身器械类等,而无偿开放明显占优势的项目是三大球类等,高校体育场馆能否进行有偿开放与场馆自身特点密切相关。由于篮、排球场资源丰富,其无偿开放的比例最高,而田径和足球多为露天运动场,一般仅在举办足球赛或校运动会时才实行收费,其余时间则多是无偿开放。游泳、网球、器械健身、健美操等项目场馆多属于稀缺性场馆,资源明显短缺,因此拥有此类场馆的高校多能利用其优越的资源条件进行有偿开放,既满足周边群众健身需要,又可解决体育场馆的维护资金来源。开放时间与利用率调查显示:福建省高校网球场地开放时间最长,达47周左右,而受到季节和天气影响,游泳池开放的时间最短,1a当中包括高校自身的游泳教学时间也不过11周左右。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为了避免与教学、训练时间冲突,开放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室外场地除了少量的稀缺场地,一般实行无偿全天候开放。从表6可以看出:高校体育场馆在早晨和上午两个时间段进行有偿开放的程度并不高,这两个时段主要是室外体育场地的无偿开放,体育场地有偿向社会开放主要集中在下午和晚上,尽可能地避开教学、训练时段。相关调查资料表明,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1a平均开放的时间约为31.5周,开放利用率仅为57.5%,相当部分的高校体育场馆(特别是大学城体育场馆)在晚上18:30之后,基本上是处于闲置状态,除非安排体育赛事或各种演出等特殊情况,室内体育场馆才实行开放。开放形式及经营管理模式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不同程度地进行经营,根据高校自身体育场馆类型和运动项目的不同,其经营的方式主要分为有偿经营、无偿经营和无偿有偿混合经营三种方式。福建省高校进行有偿经营的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游泳、各种球类项目(以小球为主)、器械健身及跆拳道等项目。在高校无偿开放的体育场馆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田径场,其中,除了室内体育场馆外,室外场馆全部无偿地向社会开放。此外,调查还发现,福建省规模较大的本科院校体育场馆资源较为丰富,体育资金投入也较为充足,为其有偿向社会经营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而规模较小的专科院校(除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外),在缺乏体育场馆和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则很难做到有偿向社会经营开放。近些年来,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高校(特别是大学城)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使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得以明显改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体育部门集体管理、学校统一管理、单位间协作管理和个人责任制管理等。所调查的福建省13所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经营模式主要集中在:体育部门直接经营、租赁经营。各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方式的选择次数和排序见表7。个案分析———以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状况为例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数量统计调查发现,福建师范大学绝大多数体育场馆不同程度地向社会开放,在总量175个体育场馆中仅2个场馆不实行向社会开放,开放率高达99%,而不向社会开放的仅是少数比较专业的体育场馆,如散打馆、健美操馆,为了保证本校正常的教学、训练和比赛,而仅作为教学、训练用馆,不实行对外开放。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形式福建师范大学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形式主要是无偿和有偿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属于准公共产品,不应收费,但迫于高昂的维护和管理费用,又不得不自找出路,新校区除了游泳池,不论是室外还是室内的其他体育场馆都实行无偿开放,而老校区室内场馆则实行有偿开放,有偿开放主要与两方面有关,一是场地紧缺,二是周边锻炼者较多,场馆使用率高。新校区处在郊区,外来锻炼者较少,主要是对本校师生开放,除游泳池收取较低的费用外(学生用餐卡付费每人3元/次,社区群众6元/次,不限时间,而市区游泳池门票一般是10~15元/次),羽毛球馆对校内师生5元/h,对社区群众15~20元/h,其他均无偿开放。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对象在调查的高校中,福建师范大学不断通过借鉴和摸索,在体育场馆的开放范围与对象上得以较好拓宽,任何个人和单位、团体,不管是进行体育类或非体育类活动,在不损害体育场馆的前提下都可以进行借用、租用。除了保证本校正常的教学、训练外,时常租给周边体育设施不完善的学校开展校运会,租给俱乐部、企业举办足球比赛,举办社会公益活动,甚至承办大型演唱会等,例如2009—2010年中国男排联赛B组比赛福建队的比赛就在福建师范大学综合体育馆举行,2009年校园舞林大会东南赛区比赛也是在福建师大综合体育馆内举行的。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中表现出使用形式多样,利用范围之广,成为目前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典范。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时间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每日时间段学校体育场馆基本任务是为体育教学服务的,向社会开放的时间要尽可能地避开体育教学、训练时间。由于开放形式不同,体育场馆类型不同,向社会开放时间也不同,有偿开放时间明显比无偿开放时间长(见表8)。有偿开放的体育场馆,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并收取费用,开放时间较长,进而增加场馆经营收入。无偿开放的室内体育场地一般选择在早上和下午开放,为了节省维护和管理费用,不得不严格限制开放时间,下午仅开放1.5h。无偿开放的室外场地,部分场地没有围栏的实行全天侯开放,而设有专门入口的场地,则有专人负责管理,限制开放时间,如老校区的长安山田径场、新校区的足球场和东区田径场。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每年时间段从表9看出,有偿开放的体育场馆有其优越性,全年开放,这与管理经营模式密切相关,而无偿开放的场地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室内场馆,恰逢假期,场地管理人员也随之放假,导致体育场馆紧闭,这正是无偿开放体育场馆的弊病所在,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场地假期开放率低,造成极大浪费。而有偿开放的场地正是在节假日全面向社会开放,尤其是周末,体育场馆爆满,收费比工作日更高。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经营管理模式调查结果显示: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场馆呈多样性经营管理,管理模式主要为:学校体育部门、集体承包、个人承包、租赁4种模式,新校区采用的是学校体育部门管理,完全体现了社会效益;而老校区主要是对室内场地和网球场、游泳池采取个人承包方式,实现场馆开放的良性循环,体现了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访谈场馆负责人得知,师大综合馆在对外开放之前,主要由学校体育部门负责管理,学校每年需支付一笔高达15万的场馆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工资。通过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场馆进行了全方位的开放,仅体育综合馆每年就实现20~25万的盈利。调查显示,师大有偿开放的体育场馆对本校师生优惠,对于羽毛球和乒乓球馆等室内场馆,如果本校学生凭学生证办理会员卡,可以享受社会人员30%~50%的优惠,游泳池对本校师生收取3元门票,而对周边群众收取6~8元。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对周边居民体育锻炼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师大附近的阳光新村、兰庭新天地、康山里小区、万升小区、首山路小区、正祥滨江假日小区、江南水都、金汇豪庭、海润尊品、武夷国际城10个小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师大体育场馆全面向社会开放之后对周边小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影响。共发放问卷1000份(每个小区100份),有效问卷911份。问卷主要调查了解师大周边居民平时如何分配空闲时间、一周锻炼的次数、锻炼场所以及对师大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所持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师大周边的兰庭新天地、首山路小区、正祥滨江假日、江南水都、君汇豪庭、海润尊品、武夷国际城虽然是新建小区,但新小区规划的体育设施面积还是很有限,而阳光新村、康山里小区、万升小区3个旧小区大多只是简单的健身路径而已。随着师大体育场馆的全方位开放,为附近小区居民提供更多的锻炼场所,同时激发了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改变了师大周边居民空闲时间的生活方式。从表10、表11可见:自师大体育体育场馆全方位向社会开放以来,周边居民的空闲生活方式由在家看电视、打牌、打麻将逐渐转向了体育锻炼,并且居民每周锻炼的次数也有所增加。从表12可看出:在师大体育场馆全方位向社会开放之前,周边居民锻炼的场所多为社区空地、公园绿地等,场地较为单一。而在师大体育场馆全方位向社会开放之后,周边居民锻炼场所重心逐渐移向师大体育场馆。福建师范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体育场馆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可供周边小区居民选择的运动项目较多,在大学校园里,由于锻炼人群多样,来自不同的小区,居民体育锻炼时可以结识更多的新朋友,锻炼氛围更为浓厚,极大地提高了居民体育锻炼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和健身跑的参与度更为普及。本课题组利用一周时间对师大田径场的每天锻炼人次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师大田径场每天锻炼的人流量为3500~4000人。伴随着师大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机制的不断完善,周边居民锻炼场地资源将不断充足,体育锻炼必将成为居民空闲生活的主流。从表13可以看出:师大周边小区居民对师大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态度整体上持积极态度,64.5%居民认为师大作为高等学府,是一个开放的校园,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丰富了居民锻炼的场地资源,方便了周边小区居民锻炼,为居民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但10.5%居民对师大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表示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其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室内体育场馆收费偏高等。

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可行性、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福建省中小学试点学校体育向社会开放已积累了一定成功经验,而高校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校园,其场馆向社会开放条件更为成熟。通过调查发现,福建省作为沿海省份,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名牌本科大学,再者高校体育场馆不是专门投资的社会性体育场馆,在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其余时间向社会开放,有其较低的运作成本优势;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大多坐落在市区或居民区附近,周边社区居民要求高校场馆开放的呼声较高;高校自身具备体育教师、教授专家等体育人才资源优势(特别是师范类及体育高职院校),可以为健身者爱好者提供更为专业的健身指导;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可以较为灵活多样,在开放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更具合理性,同时高校学生基本上为成年人,场馆开放对大学生人身存在的安全隐患较中小学生相对较少,操作性更强;省教育厅、财政厅、体育局联合下发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相关文件,部分高校已被列为了开放试点学校,一定程度上给予了高校场馆开放政策、法规的支持。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场馆向经营管理已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带动了周边社区居民健身的热情,成为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典范。因此,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已具备了向社会开放的条件。近些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福建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总体上取得了一些成效,改变了周边居民体育休闲生活方式,促进了周边居民体育健身运动的开展。但调查发现,由于受体育场馆开放意识不够强、管理层次偏低、维护经费负担较大、安全保障不够到位、场馆自身功能较为单一等诸因素的影响,制约了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全面开放。剖析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制约因素主要有:(1)是高校部门相关领导对体育场馆资源存在的经济价值和潜在的商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缺乏经营开发理念与市场化运作机制;(2)在开放时间特别是向社会开放时间的安排上存在诸多的不合理性。如恰逢寒暑假、双休日及国家法定的节假日,正是市民成群接队锻炼的大好时机,而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却随着放假而关门闲置;再则就是高校体育场馆开放与周边居民上班形成时间反差,晚上一般不开放,即便是向社会开放,其开放时间明显偏短;(3)作为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新生力量的大学城、高校新校区体育场馆的特殊地理位置———大多处在郊外,同时周边居民体育锻炼意识较为薄弱也是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率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调查了解,福建中医学院、厦门大学这两所高校之所以不对外开放,有其各自苦衷。福建中医学院位于福州五四路最繁华地段,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后,场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耗加剧,导致场馆维修费用剧增,影响了正常体育教学、训练工作,2009年曾出现因社会人士进校园健身而引起了伤害事故的纠纷;而厦门大学作为重点名牌大学,也曾因器材因素造成伤害,结果引起纠纷,使校方处于被动,学校基于综合考虑场馆对外开放危险因素的不确定性,如游泳池的溺水事件,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虽然福建省2008年底出台了福建省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指导性文件,但厦门大学是部属院校,福建省地方政府法规政策对它不具有约束力。出台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法律、法规,并赋予其政策、法规的刚性全民健身运动是保障国民素质的基本要素,保障公民体育健身权益是党和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主要内容和目的。目前我国的体育健身场馆还远远不能满足全民健身的需求,为了解决日趋增长的大众健身需求与公共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政府应当加大体育立法保障力度,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因此,出台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法规、政策,建立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是政府对保障公民体育锻炼权益的重要举措。福建省在2008年底由省教育厅、财政厅、体育局联合下发了部分试点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指导性文件,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指出有条件开放的高校必须向社会开放,但文件并没有刚性规定高校体育场馆必须向社会开放,这种指导性文件的立法不足以建立刚性的立法体系。由于福建省高校由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和自筹经费、自负盈亏的民办院校组成,面对这种现实的管理权限难题,立法应该要细化,针对不同类型的院校应该区别对待,如部属院校、省属院校除保证正常的教学外必须全方位地向社会开放,因为其体育场馆属公共资源,公众有权利享受这一权益,而民办院校因为是自筹经费、自负盈亏,其可以引用市场机制适当进行收费,以维持场馆器材的维修、运转。由于民办院校也是属于公共教育体系,政府在其办学条件上有给予极大的政策优惠,如土地使用权和税收政策,因此其也有义务承担这一责任。在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这一问题上,教育部门和体育职能部门要协调合作才能获得成效,虽然这一立法增加了教育部门的监管责任,但是体育部门必须肩负着法律责任,教育部门应该本着担当社会公益责任心来协调在体育场馆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和承担额外的责任风险,而体育部门要拿出实质性的方案,如对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高校从体育公益金中划拨一部分给予开放经费的扶持。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引进体育保险机制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属公共财产,具有大众性、公益性和非盈利性,体育场馆要进行正常的使用,必须要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这一费用是比较高的。由于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器材损耗就更加明显,而因场地器材设施的老化而造成的伤害事故层出不穷,因此建议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可以引进产品责任险,这一保险费用应由供应商和校方共同出资;在有适当收费的体育场馆应在门票中加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用;建议高校体育场馆引进公共责任险,这一保险费用应从体育公益金中划拨。福建省体育的发行量名列全国前茅,利用体育公益金对福建省的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发挥了显著作用。建议政府每年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的保险费,由高校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保险公司为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提供相关的体育责任险。建立高校体育场馆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高校的管理者是以教育为主体,教育是为大众服务的,是公益性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本身就是公益性的,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必须树立公共服务意识。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政府主导型模式、体教结合型模式、托管协会型模式、非盈利性组织模式等学校场馆资源模式,实现场馆全方位地向社会开放。高校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一门复杂的管理艺术,既要保证正常的教学、训练、竞赛,在此基础上也要保障场馆向社会开放,因此在场馆的利用时间安排上必须遵从这一规则。福建师范大学在这方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首先,学校成立了场馆中心,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实行体育学院院长负责制,体育场馆中心统筹安排教学、训练、比赛的场馆使用时间表,尽量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白天8:00~17:30,周六周天及早晨和晚上尽量不安排教学课,以保证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露天的场地全方位免费向社会开放,室内馆及游泳池进行适当的收费,其费用比社会上的经营场馆低,其场馆收入主要用在以下几方面:(1)支付学校体育场馆工勤人员的工资、医保、社保、奖金等;(2)场馆器材的维修费用,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训练、竞赛,又满足了大众健身需求,学校又不负担场馆工勤人员的工资付出,又保证场馆的正常维修,提高了场馆的利用率,满足了周边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福建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管理机制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借鉴作用。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体育人才资源优势,增强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生存与发展的能力;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功能应趋于多样化,场馆座椅、更衣间等配套应逐步完善。努力探索高校体育场馆(特别是大学城)与周边社区居民健身资源共享的新途径,实现福建省有限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最优化,在保证正常体育教学、训练的前提下,借鉴体育场馆市场化经营模式,寻求适合于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市场运行机制,使高校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和效益性相得益彰,确保高校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持续发展。

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目前福建省高校场馆向社会开放立法体系有待健全、缺乏强制保障性,领导开放意识不够强、安全保障措施不够到位,场馆向社会开放长效机制未形成,使场馆向社会开放处在被动局面。面对这种福建省高校现实的管理权限难题,立法应该要细化,针对不同类型的院校应该区别对待,如部属院校、省属院校除保证正常的教学外必须全方位地向社会开放,而民办院校可以引用市场机制适当进行收费,以维持场馆器材的维修、运转。在场馆向社会开放这一问题上,通过立法创新,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教育部门和体育职能部门协调合作,场馆对外开放才能获得成效。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树立公共服务意识,高校应成立场馆中心,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实行专任领导负责制,体育场馆中心统筹、协调安排场馆教学、训练、比赛使用时间;建议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引进产品责任险,这一保险费用应由供应商和校方共同出资;同时引进公共责任险,这一保险费用应从体育公益金中划拨;在有适当收费的体育场馆在门票中加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用,加强对锻炼者购买体育保险的监督力度。这样就可以保证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可持续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