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的融合

时间:2022-11-03 11:01:05

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的融合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体育层面的竞争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从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和韩国的首尔等世界10大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城市的建设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项指标。据这些世界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证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竞争力等要素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体育竞争实力往往是世界城市建设中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2003年7月,北京市借助承办奥运会的契机,率先提出了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与实现目标。经过近6年的实践,北京市在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又在2010年初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是从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到世界城市建设,而建设世界城市的具体目标又包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因此,如何紧紧抓住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建设的战略机遇,在阐述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探讨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研究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效应,进一步促进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不仅是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体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国内有关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和世界城市建设研究尚显薄弱,特别是关于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本课题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备的关键时期,站在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和世界城市建设的战略高度,深入探讨北京国际中心体育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效应,不仅对促进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加快北京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概念及建设的发展目标

1.1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概念

体育城市目前在媒体、论文和书籍中常见的称呼,但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概念在国内外文献中还不多见。鲍明晓的研究认为,英国是最早提出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国家之一,将体育融入城市建设作为其现代化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是从体育功能角度对体育城市进行研究时被广泛使用的一个创新概念,是当今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一种发展模式。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不同于一般体育城市,它是在全球体育化的背景下,体育在国际中心城市空间上的具体表现,其基本内涵就是世界城市体系或网路中对全球体育事物具有一定影响的城市。宋忠良的研究则认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也是指各项体育事业比较发达、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和广泛国际影响力、在国际体育事务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且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的大体育中心城市或特大体育中心城市。两位学者关于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概念的界定从内涵和外延上打开了我们研究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视野。从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功能特质来看,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都具有比较健全的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深厚的体育文化传统资源、浓郁的城市体育文化和氛围、举办过大型综合性(包括冬夏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及洲际性运动会)国际体育赛事经验、扎根城市的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品牌赛事,以及众多的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上市公司,同时还是重要国际或国内体育组织的所在地。从目前国际一流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实践来看,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和韩国的首尔等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国际体育资本对城市进行控制和发挥影响的空间节点,是整个城市体系中具有特定分量的场所,在全球体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可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城市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对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2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

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是北京市2003年提出的一个创新概念。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作为全球化背景下体育城市发展的产物之一,其离不开时代背景及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旅游和体育等发展的内外驱动力。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以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为目标,建设具有服务全国的会展、旅游、体育、医疗、商业等”功能的国际大都市城市的发展战略,并要求逐步建设成多元化的体育、健身资源保障体系,促进和引领体育的产业经营与发展。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和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标志着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已经历史性地摆在了全市政府和市民的面前,也标志着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通过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体育文化交流中心城市、打造体育人才成长的快车道,形成国家体育人才教育和培养基地及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城市等发展战略,形成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的活力之城”的发展目标。并通过四大创新工程、三大人才创新和三大环境创新的发展,实施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重要举措(见图1)。由图1可见,北京提出的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不仅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口号,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目标内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遗产的系统循环利用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的筹办,为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北京建成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步入了新的起点。根据2016年人民网体育频道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联合“2015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北京名列榜首,在上海和南京之前。本次评比对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4个直辖市及全国300多个地级行政单位选取的竞赛、场馆、大众体育及体育旅游等4项相关指标进行数据统计排名。其中,北京除了在“场馆”一项上列第二外,在其他3项上均列第一名,最终综合排名高居首位,获评“2015最具体育活力城市”。

1.3世界城市的概念

1915年,英国人盖德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率先提出了“世界城市”这一概念,他将世界城市又称作世界级城市。盖德斯将世界城市定义为“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又指对全球经济政治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城市”。到20世纪末这一理论经英国的罗斯、特拉科特等西方学者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西方关于“世界城市”的主流理论。从世界城市建设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和体育文化的需求的趋势来看,世界城市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通道和战略性产业的控制中心,是全球跨国公司的集聚中心,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全球重要的政治中心,全球制造业和高科技结合的市场中心,全球资本流、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和物流的集散中心,是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也是与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融合建设形成的世界中心城市。世界城市具有特殊的功能特质、城市建设的评价标准和对世界经济、文化、产业、科技和体育发展的贡献率等。北京建设的是新一代世界城市,应该是一个低碳的、绿色的、人文的、信息化的世界中心城市,它反映的应该是时展的潮流和引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它和工业革命时代的遗产,和以往的这些世界城市,有延续但是一定也会有更多新的中国特征的民族元素。

1.4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

明确了世界城市的概念,有必要研究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2009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北京要“瞄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奋斗目标。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指出北京的城市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和宜居城市,这4个定位的发展目标是并列的,没有区分层次。总体规划虽然给出了北京政治、资源环境、文化、产业和体育等方面的定位,但是没有明确最核心的总体定位,世界城市实际上成为北京城市功能的总体定位。2008年北京奥运后,为了加快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北京又重新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新定位意味着逐步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产业总部之都和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其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是:1)逐步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密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2)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的后工业化经济结构和国际总部数量聚集明显,国内外入京人数明显提升;3)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和现代化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4)以构建京畿区社会经济、文化产业集群创新为引领,疏通城市空间中各个层次的城市经济命脉和打造世界城市经济竞争平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提升;5)建设国际金融之都,具有重大的国际金融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6)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化和综合化的创新体系,聚集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组织和具有全球化影响的NGO组织。目前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中,通过世界城市空间多中心化发展战略的落实,在继续完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世界城市空间结构和“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城城镇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出世界城市建设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为北京世界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极大提升了城市市民的幸福指数,促进了城市和谐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期,推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目标的提速已经成为现实,如何加快北京建成世界城市的快速发展,不仅是新世纪中央对北京工作的要求,也是首都乃至全国人民新的期盼。实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的目标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体育等多个领域,牵涉关联主体众多,对北京社会生活产生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潜在效应作用巨大。

2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互动关系

结合国内外体育城市促进世界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以及北京的实际情况,北京要想实现现代化的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应当把世界城市建设的各项资源与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体育资源整合,建设成为全民健身氛围浓郁、体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及体育产业相对发达且具有国际一流的体育场馆设施的城市。国内外世界城市和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至少给予我们几点经验启示:首先,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始终是提高世界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动力;其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对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影响是加快实现体育事业与城市更新的良性互动发展;再次,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是北京迈上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载体;最后,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是围绕“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定位的发展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举措。同时,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是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动力,为世界城市建设奠定了重要的体育基础。1)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应和落实首都城市发展战略的定位相结合。坚持把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作为衡量发展的根本标尺,着力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提高发展水平,使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发展目标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2)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要通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相融合。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应紧紧把握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发挥比较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创新合作模式,加快推动错位发展与融合发展,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发展方向的深度融合。3)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应和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建设绿色之城相耦合。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应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守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消耗上限,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和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使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均衡发展的目标相一致。4)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应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之城并举。把创新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实现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发展动力的转换,提升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功能的回馈。5)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应和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建设宜居之城融为一体。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建设和管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与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的城市管理体系,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实现宜居之城建设的发展目标。6)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应和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之城的融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全体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实现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最终发展目标。

3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

3.1国际体育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成就显著提升

努力创造良好的国际体育文化大都市发展软环境,深化城市建设的体育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城市建设的体育文化法制建设,加大全社会的支持力度,是稳定城市建设社会环境和实现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的重要基础。北京在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中,通过5届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全民健身夏日广场活动的举办,在充分展现全民健身大集、街舞活动、建筑艺术双年展、公园排球、三人篮球、欢乐足球、笼式足球、单车文化节、户外嘉年华、中网展示、举重互动、鸟巢吸引展示、自行车骑游等项目的活动内容的同时,也丰富了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这不仅为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对提升北京国际体育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国际竞争力注入新的动力。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的扩散,奥运场馆多业态、多功能和长期开放效应的释放,体育文化已渗透到了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建设的各个板块,成为北京城市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城市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显著提升。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上海外语频道和上海现代城市国际化科学研究中心联合的2014-2015年度“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中,北京排在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之后,排名世界前3。

3.2体育旅游产业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北京市体育旅游产业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和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建设世界城市同样都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主要包括体育场馆、环境、交通、商业、医院、公园等社区文化旅游配套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近年来,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包括便捷抵达旅游目的地、到达比赛现场和找到旅店),游客住宿条件的提升(包括住宿的环境、服务质量及性价比),体育场馆设施的完善(包括场馆的环境、服务质量和性价比)和体育赛事的增多等方面。同样,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也给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借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建设的机遇,通过两个城市融合建设的区位优势,开展了以“一核(即东城、西城两区体育旅游),一轴(古都体育文化旅游中轴),两带(永定河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带和长城世界遗产地体育文化旅游带)十二板块”为布局的体育旅游产业综合项目和以“水立方”引领北京奥运场馆转型的体育旅游核心项目,使北京体育旅游客源逐年增加,显著提升了北京体育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北京市旅游局的北京市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北京市旅游“十三五”规划文件中的数据显示,从2008-2015年北京市国内旅游体育旅游客源逐年增加的数量明显提升。

3.3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成绩显著提升

如今,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与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的和谐发展相互交融,在促进现代化城市建设综合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功能越来越明显。这是因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同时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重要源泉,也是一种生产力,对增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文化软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近年来,北京通过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实践,城市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元素厚重充盈。特别是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北京现在已具备了以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奥运场馆群。它们与传统文化、生态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也成为北京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含量的新型产业。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开展的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场馆文化创意产业传承精神,以体为本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公共艺术雕塑、场馆文化建设、园区公共广播等方面营造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氛围,以服务民生健身工程为载体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区,为促进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目前,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中会展产业发展较快,凸显了首都优势。如中国北京国际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自2010年创办以来,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体育文化创意企业及机构展示和推出特色体育文化创意产品,每一届博览会都有国内外有影响的体育文化创新产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和政府高层权威人士在文博会论坛发表演讲。安景文和刘颖两位学者的研究显示,随着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体育服务业收入已达299.4亿,占体育产业总值收入的比重为34.7%;从业人数7.4万人,占体育产业总从业人数比重的46.1%。目前,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的全面展开,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与冰雪旅游产业、大众健身产业、互联网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不断丰富,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经济增长值、消费成熟度、发展的全球化程度和国际知名度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3.4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体育生活化社区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是指把体育渗透到城市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基本生活要素。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和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自北京市2004年开始提出“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以来,追求健身与健康的科学化和生活化,期待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已成为北京城市社区居民的新要求、新期盼和新的发展目标。为了更好地在北京城市社区中开展体育生活化进社区的创建工作,充分发挥体育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北京市政府不断探索城市社区体育建设模式、组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实现城市社区居民体育社会化的自主管理、自我发展,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发展目标的实现。另外,北京市政府还将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标准纳并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中,并规定了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的内容、标准和到2015年2717个社区全部实现体育生活化全覆盖的发展目标[12]。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对促进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有着及其重要的内在逻辑关系。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是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中最敏感、变化最大和环境改善的重点区域,对提高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的扩散非常重要。目前,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为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在促进北京系列性、常规性国际体育赛事,提高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国际声誉的同时,也加强了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的速度,彰显了北京社区与体育文化融合建设的特质。市民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需求是实现两个城市融合建设重要基础动力,同样,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为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发展空间。近年来,在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的推动下,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5年12月底,北京市共建设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7989个、全民健身专项活动场地2321片、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29个、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236个,加之城市社区健身步道、骑行绿道工程建设的实施,形成了多元化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健身的新格局。目前北京通过营造良好的城乡社区全民健身生态化环境,提升了市民的健身健康热情。根据课题组的调查显示,有86.63%的社区居民已把健身健康放在首位。随着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北京融合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对两者融合建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将成为两个城市融合建设的核心理念。实现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促进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水平的提升,是在明确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的逻辑关系功能定位基础上,用一种独特的视野考量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中,只有提升全体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意识,才能促进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是北京实现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的重要理念就是通过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的融合建设,在服务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就、北京国际体育文化大都市建设成就、体育旅游的影响力和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北京建成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加强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释放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与和谐价值的功能,全面提升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整体实力,课题组将在今后的研究中,根据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发展的需求,围绕目前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深入展开对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提出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效应的发展策略,以推动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建设效应的扩散,促进两个城市融合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优势,加快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融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北京两个奥运城市建设提供服务。

作者:和立新 姚路嘉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淑玲.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体育城市建设之融合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6):11-16.

[2]鲍明晓.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2):4-10.

[3]宋忠良.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4]宋忠良.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面临的挑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9):11-16.

[5]王昕昕.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北京体育赛事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6]刘敬民.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11(4):1-3.

[7]王晓微,于静,邱招义.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对北京建设世界体育中心城市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43-48.

[8]和立新,姚路嘉.基于潜变量发展模型的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构建研究———以北京、上海体育旅游与体育赛事互动为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2):45-48.

[9]李建臣.冬奥会推动北京建设世界体育城市研究[R].北京组织部高创计划教学名师项目,2016.

[10]安景文,刘颖.文化创意产业细分行业发展效率异质性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5,37(5):17-25.

[11]耿剑锋,张凤仙,何立新,等.中国城市体育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2):27-34.

[12]刘丽.北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现状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9.

[13]吴东.北京体育生活化社区“十二五”期间将全部达标[N].北京日报,2012-03-24.

[14]北京市政府.北京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N].中国体育报,2017-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