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5-17 03:22:14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论文8篇

第一篇: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摘要:从当今体育教学改革趋势来看,在学校体育中引进“体育专项化”教学有利于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调动学生投入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专项化运动技能,提升体育运动素养,为早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该文拟对高职“公共体育专项化”教学进行研究,以期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公共体育专项化”;高职;教学改革

1高职“公共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如今,在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不断曝光于新闻、报纸、媒体的背景下,各省、各地区也每年都在有序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如期末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等。但是始终没能在学生体质方面取得显著性的突破,这与体育教学开展形式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普遍都采取“一普二选”的形式,普通体育课因教学内容涉及项目比较广泛,加上很多学生都经历过中学时代传统体育课的影响,出现厌倦情绪,致使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1.2紧跟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我国在教育领域一直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文化体制,满足多样化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口社会就业岗位“专业化”的现实需求。作为学校教育领域中一部分的学校体育,也在逐步进行相应的“舍旧推新”,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学课程改革而努力。截至目前,我国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成绩,如作为全国首个“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上海市,从最初17所高中试点实验到现在已经有21所高中加入试点队伍,其中还不包括中小学和大学相应课程改革;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将进行“三基三分”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根据学生身体健康、身体状况、专业特点,来进行运动分项、专业分类、时间分段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运动兴趣,从而达到改善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上海大学进行了“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实践,在体育教学中以“1+2+3”的体育模块来开展教学,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专项特长,也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提高体育素养,最终成为业余中的“专业者”[1-2]。

1.3缓解学生“体质健康滑坡”的加剧

当今,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学生在记忆、计算、考试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唯独学生体质健康持续30年呈下降趋势。2014年教育部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上报数据进行抽查复核,发现抽查数据与上报数据明显存在差异,一致比例具体为小学38.6%,初中23%,高中20.2%,大学甚至低到了14.1%[3]。这无不表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存在严重造假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实质上就是因学生体质健康出现了严重下降,一方面,国家严格要求测试数据的及格率;另一方面,学生实际身体状况因体质差、缺乏科学锻炼根本无法达到国家要求,这就造成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虚报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现象的发生。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也可以造成不同的影响,如隔网对抗项目(网、羽、排球)对提高学生呼吸机能有显著影响,对应体测中的肺活量成绩明显提高;表现难美项目如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对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和提高柔韧性有显著影响,对应体测中身高体重和坐位体前屈得到改善;同场对抗性项目(篮、足球)对提高学生耐力素质和速度耐力有显著影响,对应体测中50m、1000m;因为田径运动是“运动之母”,在项群理论分类归属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和耐力性,其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最有效,但是其在体育课中开展难度最大[4]。

1.4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告别心理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2020年将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我国抑郁症患者达9000万,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其中一半以上为抑郁症患者。联系到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现在也是屡见不鲜,如大学生患抑郁症、焦虑症等,出现很多学生自杀等一系列轻生问题的发生。而体育运动对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如团体性项目篮球、足球、排球对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其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积极影响,让学生通过与集体成员交流互动来获得快乐与自信。如今健康涵盖了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健康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健康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构成健康关键因素之一。综上,之所以出现不同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造成不同影响,都可以归因于不同运动项目所涵盖的起源发展、文化内涵、竞赛规则、运动特点等方面所导致的。

2高职“公共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2.1国家政策与地方试点的鼓励与支持

在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为了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开展系统的教学改革工程。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m2,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学校要落实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2015年10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试点工作在当地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2016年出台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学生身心意见》),提出“要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2016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青少年公益体育活动和运动项目技能培训,促进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最近又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提出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还要大力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创新,培养学生兴趣,重视运动技能掌握。如今上海、四川等多个省市已经开展“公共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教学,从上述国家和地区教学改革来看,“公共体育专项化”得到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关注。

2.2部分地区已经初见雏形且成绩显著

当今我国中小学、高等院校体育课中已经出现了专项化教学的雏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见表1):(1)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以“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为基本形式;(2)高等本科院校,以“1+2+3”为体育模块,以“三个一体化”为教学基本形式;(3)高等大专院校,以学生身体健康现状与身体状况调查、职业岗位需求定向进行分类、分项、分段教学的基本形式。“专项化”教学最早兴起于上海市,在2012年11月开始,上海开始进行第一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体育课的上课形式进行了很大改革创新,打破班级、年级的界线,根据运动项目专项和学生兴趣进行编班、按水平分层,实行二三十人小班化的体育教学。截止到目前,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试点学校不再局限于高中,已经引入到初中、小学,以及部分大学公共体育课堂中,以上实践证明专项化教学模式具有现实可行性。

2.3为专业化人才需求提供新路径

当今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年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领域对专业性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型、操作型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体,是当今我国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高职体育作为其构成的重要元素,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就业为导向来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简单来说:你将来所从事的职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就应多开展相应的素质练习。细化到每节体育课堂中,就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特点和专业特点开展系统专项化教学。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科门类下面细分的二级学科的不同专业开设“专业化”运动项目的教学,结合学生职业定向特征。如针对教育学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可积极开展以舞蹈、健美操为主的专项化教学形式,此类学生需要掌握较好的音乐、舞蹈方面技能;体育学类运动训练专业来说,应大力开展球类、田径、体操等相关的专项化教学形式,此类学生需要具备较强1~2项的运动竞赛能力;对工学类安保专业学生来说,应全力开展以武术为主专项化教学,此类学生需具备较好抗击打对抗能力;建筑专业的学生则要大力开展以灵敏、力量、耐力为主的专项化教学形式,此类学生需具备高空作业的能力。

3结语

总结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公共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具有完全的可能性。目前高职院校倡导培养专业性较高、操作能力过硬的技术人才,加上每年都需进行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倘若能够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体质健康为依据,配备相应师资队伍、场地设施,充分调动学生运动参与积极性,进行运动项目分项的专项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体育课带来的不足,可以使学生体质状况得到改善,最终为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打下稳固基础。

作者:曾长乐 周龙 刘志锋 单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杨小明,邵斌,柏慧敏,等.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以上海大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64-68.

[2]王磊义.高职院校“三基三分”体育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81-83.

[3]学生体质健康网[EB/OL].www.csh.edu.cn/.

[4]许桂芝,路俊艳.不同运动项目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效果的比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84-85.

第二篇: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足球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开课时间最长、最受学生喜爱的一个课程,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面貌有所改善,但是,整体来看,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文章以高校教学改革为背景,结合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现状,梳理、分析了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能对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现状;对策

足球是一项集竞技、娱乐、观赏功能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足球知识、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改革大背景下,许多高校都在公共体育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1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的现状

1.1教学目标流于形式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虽然起步较早,但是,高校公共体育在学科属性上还没有达到学术范式要求,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标准和要求都缺少学科基础,公共体育的学术归属也不明确。以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来讲,许多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定位是“体育专业教学的分支”,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足球学习中掌握足球健身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定位,使得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方向非常模糊。受此影响,许多高校的足球教学只重视阶段教学而不重视学生终身教育,这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这与全民体育、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努力方向是相背离的,这必然导致足球教学目标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

1.2教学内容老化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是根据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安排来进行的,足球教学内容大都以足球基本理论、锻炼方法、竞赛规则、战术为主,教学内容更像是专业足球教学的简化版。许多高校在公共体育足球教学中,都鲜有涉及学生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培养,更多的是将足球技术和局部战术结合起来教学,目的是在提高学生技术水平的同时,培养其战术能力。但是,足球教学技术和战术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们虽然专业性有余,但是实效性、趣味性不足。许多时候,教师即便在这些内容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在短时间内也难以看到效果。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这些教学内容不仅与学生日常生活缺少关联,而且它们的健身价值也不大,它们在学生体育锻炼、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面难以发挥重要作用。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足球学习热情,足球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1.3教学手法传统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资金不足、足球教学配套服务设施不到位,所以,许多学校的足球场地数量有限,学校足球教学更多的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在足球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理论灌输、动作示范、学生演练、教师评价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于:首先,它带有一刀切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将所有学生都置于了同一起跑线上,学生个性差异、接受能力、主体需要无人关注,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次,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使得所有学生的学习的思路、学习内容都围着教师转,学生根本没有任何自由提问、质疑和表现的空间,难以满足当代体育教学发展要求,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解决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问题的对策

2.1科学定位,明确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以人为本就成为高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和要求出发,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就成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新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在新课改指导下,根据公共体育教学大纲对足球教学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目标——在足球知识和技术教学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促使公共体育教学由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方向转变。然后,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公共体育足球教学中长期计划,就公共体育足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过程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足球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如有必要,高校还要加大公共体育教学投入,从场地、器材及其他辅助教学设施着手,为公共体育教学尤其是足球教学提供足够的器材。与此同时,开设更多的足球选修课,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足球课程,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足球学习中来。

2.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与专业足球教学相比,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并且,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教学内容相对简单,许多教学内容都简单易行,便于掌握。其次,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公共体育足球教学上,深挖各种足球教学资源,强化足球选修课之间的协调性,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然后,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指导下,科学选择足球教学内容,选择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同时,适当淡化足球的竞技色彩,适当降低公共足球教学的技术难度。如在足球教技术教学中,以脚底停球、脚背正面停球、原地顶球、运球技术、脚内侧踢球和停球等基础技术为重心来进行技术教学,因为这些技术不仅具有基础性,而且在足球运动中使用频率非常高,所以教师要本着实用原则来教学。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足球水平有所提高后,教师可以再进行头顶球、抢截球、铲球、倒勾等足球技术教学,并根据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加以筛选,为学生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在技术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进行足球竞赛法则、裁判法、比赛规则、足球运动历史、安全运动教学,使学生对运动技能、运动素养的发展并重。

2.3创新足球教学方法

过去,许多学生之所以对足球教学不感兴趣,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枯燥有着直接关联。在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树立特色意识和个性化教学理念,科学总结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经验,大胆创新足球教学方法,以提高足球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确切来说,在足球教学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特点,改变过去那种以知识灌输、脱离于社会实践之外的教学手法,将多媒体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分层教学法等应用到足球教学中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足球学习中去,使其乐于探究。如在学生能力不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教学,让那些技术好的学生对基础差、学习兴趣低的学生进行帮扶,使大家通过学习都能有所进步。此外,在足球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型足球对抗赛、足球游戏等来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还要以学生身体锻炼、实践活动为主线,开展各种校园足球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东西用到实战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完善自己。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高校在足球教学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大胆创新教学手法,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公共体育足球教学质量,使学生从足球教学中获取兴趣,不断进步。

作者:王群 单位:海南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图布兴巴雅尔.试论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模式现状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1):96-97.

[2]劳勇先.浅谈对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现状的对策[J].科技展望,2015(34):188.

[3]汪浩洋.对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现状的对策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8):89.

[4]王昕光,赵勇.改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的对策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24):151-152.

第三篇:高校公共体育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摘要:体育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必修课程,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日常的生活学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大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教师上好上坏一个样,不能很好地激发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弱化了体育教学上课的积极性,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优化,从而对教师授课质量的好坏进行评价,为制定教师教学质量的奖惩制度提供参考,激发广大体育教师授课积极性,提高广大体育教师的授课水平,形成良好的教风,最终促使广大学生受益。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优化

在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人都有体育上的一技之长,同时西方的精英大学的招生非常注重有运动员背景的学生,具有运动员背景的学生具有难以击垮的信心与感召力,懂得竞争与团队合作,这是一个成功者应具备的素质。如IMF主席拉加德是一名法国花样游泳运动员,美国的总统奥巴马在篮球与高尔夫方面都有很好的技能。在大学课程设置中体育课程被列入核心课程,在课程的学时、竞赛、课外活动,以及教师的课酬等方面都有政策的要求,这也是表明国家层面对高校体育的重视。原因是当前高校体育存在的异化现象。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异化现象

1.1部分高校有压缩体育课时的现象

部分高校有为提高专业课程的课程时数而压缩体育课时的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全面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普通高校(含民办独立学院)4个学期总课时共计144学时。学校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这是体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被边缘化在高等教育阶段得到延伸,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1.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缺失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上好与上坏一个样,付出努力与不付出努力一个样。这无形中削弱认真上课教师的上课积极性,高校建立科学的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显得迫在眉睫。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优化的构想

2.1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应肩负起监管教学管理的职责

高校的教学管理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肩负起监管的职责,教学管理队伍由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与各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各个职能部门也担当起各个部门的职责,不能出现怕得罪人、怕出丑等现象不作为。

2.2建立起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互评机制

为提高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立起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互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课程的成绩往往是体育教师自己对大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虽然有共同的体育教学大纲与考核标准,但是也存在体育教师没有执行体育教学大纲设定的考核标准的现象,存在相同的体育项目由于选择的体育教师不同,考核的难度以及所取得的分数难度上存在差异,体育教师为了“讨好”学生,或者为了获得良好的选课率,降低公共体育课程的考核标准。为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互评机制是必要的,也就是任课教师不参与其课程考核,由其他教师来考核,这避免了任课教师的主观倾向,以及更改体育考核标准的现象。这将激发体育教师的上课积极性,以及提高自身授课水平。这也促使学生选课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能力强、认真授课的体育教师。上课认真、授课能力强的体育教师将获得良好的选课率;而上课不认真、授课能力不强的体育教师将出现无课可上的状况。同时学生为了获得良好的分数,只能是通过上课认真,课下训练获得。公共体育教学的良性循环将逐渐形成。

2.3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尽量采用量化指标

公共体育课程考核尽量采用量化指标的主要原因是,主观打分由于评价标准的不同会造成考核标准的差异。所谓的量化指标就是学生的体育技能能够尽量通过量化指标得到体现,如足球课程考核成绩可以通过:12min跑、颠球、过杆射门、踢准、射准、踢远等量化指标来计量学生的体育成绩。但是有些体育项目的考核无法完全运用量化指标来计量,如健美操、体育舞蹈、太极拳等体育项目,这些项目需要将身体素质考核与体育项目的技能考核相结合,以太极拳运动为例:太极拳运动身体素质考核包含12min跑、柔韧素质考核、力量素质考核,太极拳技能考核部分需要教师进行主观评分,学院可以提供评分标准的视频,可以将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的视频提供给老师来参考,然后将考核的老师集中在一起对学生进行统一考试,取平均分为学生的太极拳技能考核部分的分数,然后将各项分数加在一起。

3如何平衡不同体育项目评价体系不一致的现状

如何平衡不同体育项目评价体系差异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某一项目的学生分数很高,但是有的项目的学生分数却很低,这种情况就不能进行不同项目教师授课质量的对比,这是不同项目的考核标准的设定不平衡所致。这需要学院进行教学实验对比,如将太极拳课程与足球课程进行对比。教师:学历相当、授课水平良好、上课积极认真。学习时段:一个学期18课时、课外体育活动18次。学习时段由老师统一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由体育协会或者体育委员组织参加,由体委统计。学生通过18次授课以及18次课外体育活动,通过学生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2个项目对比进行综合打分。并做视频备份,进行反复验证,最终确定不同项目相对平衡的考核标准。

4建立与教学质量相一致的奖惩制度

教学是促使大学生受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大学的重要职责。但是当前大学评职称、评优秀、评先进等奖励制度往往与体育教师的授课好坏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这造成了一些教师上课只要是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教学文件齐全,就达到了合格教师的标准。不管上课是“放羊式教学”,有的学生来了坐着、聊天。教师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并不影响他的收入与前途。这将大大损伤上课积极、认真备课,付出辛苦努力的老师的上课积极性,以及整个团队的教风。所以应该提高与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相一致的奖惩制度,加大对于认真上课,并且授课水平良好、付出辛苦努力的教师的奖励;对于授课态度与授课水平不好的老师应该给予一定时间改进与提高,对于拒不改正以及提高不了的老师,可以通过转岗甚至是清退等方式来净化教师队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如2013年浙江大学针对师生反映“推动教育教学的政策、文化、举措不够,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现象”的意见建议设立优质教学奖。在校友捐赠支持下设立“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重奖教学一线、业务精湛、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在2016年教师节上,2位老师获“心平杰出教学贡献奖”,奖金各100万元人民币。

5结语

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办好大学的职责,也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体育课程评价作为评价体育教师授课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指标,进行科学优化,从而为制定教学质量奖惩制度提供参考,最终促使广大体育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教学任务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广大学生受益。

作者:林永革 王峰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

参考文献

[1]我校新设优质教学奖[EB/OL].zuaa.zju.edu.cn/publication/article?id=8292.

第四篇:高校扶持农村公共体育建设探究

摘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瓶颈,依托高校体育资源扶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重要途径,借助高校师资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和传播交流资源能够有效的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资源;扶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

1研究背景

2009年10月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全民健身条例》,2011年2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全民健身是国力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政策导向对推动全民健身的组织形式上,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同时社会共同支持,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要求政府加强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投入,包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扩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开放范围,促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均衡化、协调化发展。

2高校资源服务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必要性

目前,农村公共服务是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瓶颈,其中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更是农村公共服务发展中的重要瓶颈,其中不仅包括体育器材,更重要是的体育资源、体育资讯和科学指导等软环境的体育需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瓶颈之地,存在资源严重匮乏,结构失调以及思想意识落后和制度缺位的现象,如何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服务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体系建设是关键。在诸多的社会资源中,能够满足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社会资源中高校资源是天然的、丰富的和全面的巨大资源。其具备的整体优势更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所欠缺的,因此挖掘和利用高校资源是提升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有效利用高校资源社会服务的有效手段。

3高校资源扶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首先,政策导向趋动高校资源扶持公共服务,其中《体育法》、《社区体育工作意见》和《全面健身计划纲要》都明确指出了各类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相关规定。2002年7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了学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要努力实现社会共享,鼓励高校资源在特定条件下扶持公共服务发展,因此合理的评估和适度开发高校体育资源扶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实践性。

4高校体育资源评估

4.1师资力量

高校体育师资是其扶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核心资源,其本质工作是本科生体育课程,高校师资力量的最大生产力就是其体育的专业性和指导性,目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最缺乏的就是专业性和指导性,因此师资优势是高校资源扶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核心力量。

4.2文化资源

高校的文化资源包括图书馆、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由于受到文化底蕴薄弱的影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文化内涵发展较为薄弱,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高校的文化资源是其突出特点之一,文化带动是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主要动力。

4.3教育资源

教育是高校的使命,更是高校的优势,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教育资源,教育资源能够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动力,更是带动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科研能力,教育资源能够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体育专业的教育方法、体育培训指导和体育文化传播等教育资源。

4.4硬件资源

高校体育资源的硬件资源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但其中体育场馆为固定资源,对扶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难以形成有效支援,但高校的体育器材资源是扶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同时,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的硬件缺乏也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如何协调好高校体育硬件资源的对接扶持是最有效的扶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5吉林省高校资源扶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对策研究

5.1体育下乡

“体育下乡”是最直接的扶持方式,首先,体育下乡能够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带来最直接的扶持,体育器材是目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的首要瓶颈,体育器材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硬件设施建设的核心组成,体育器材能够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直接体育需求。“体育下乡”主要包括人才下乡、政策下乡和活动下乡等,其中人才下乡能够指导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先进理念和指导方法。政策下乡是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原动力,政策导向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到农村去,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活动下乡是单一的组织形式,借助民俗节日、季节或主题形式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活动下乡能够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催化剂,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体育活动意识和兴趣。

5.2季节性专项扶持

季节性专项扶持指根据季节不同、农村居民闲暇时间的不同进行不同形式的、针对性的体育专项扶持,可以有效提升活动的影响效果和农村居民的参与度。例如秋季的农村体育大会,在农村秋收后的收获喜悦心情中进行农村体育大会活动,能够提高农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兴趣;春季的农村徒步节等活动,都能够根据季节特点,最大程度的发挥农村自然风光特点,利用农民闲暇时间,使活动更有意义,更具有农村特色。积极推动季节性高校体育下乡,进行体育专题讲座和文体活动扶持,是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5.3对点扶持

对点扶持是指针对高校体育特点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进行的高校与农村之间的对点扶持。例如根据政府扶贫政策进行的对点扶贫项目可以深入到体育服务中。例如农业大学在农村的实验基地周边进行对点体育扶持,可以做到精准扶持。

5.4政策导向

宏观调控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的基础,政策导向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中来,带来更多的先进理念和资金投入,同时政策导向有助于让外界“走进来”,更能“走出去”,通过高校资源让农民走出去,促进农民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

5.5体育传播与体育交流

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传播农村公共体育,同时高校体育资源能够为农村公共体育发展提供体育交流的平台,体育传播和体育交流能够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发展,扩大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的影响和传播,立足未来,高校的传播优势和体育交流优势是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5.6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我国重点扶持和保护,高校资源有责任和义务扶持和保护农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同时,借助农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体育传播和推广,建立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项目,不仅可以保护和推广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推动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

5.7文化共建

文化共建是指依托高校体育资源对接农村进行体育文化共建,建立富有高校体育特色和农村体育特点的体育文化园,在农村建立高校体育服务基地,制定长期体育文化下乡的发展规划,文化共建能够拉近高校和农村之间的距离,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长期发展。

6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资源是推动和传播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源,借助高校体育资源建立“校———村”定点扶持计划,能够有效的带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组织季节性农村体育节活动能够提高农民参与到公共体育活动中的兴趣和热情,寻找农村体育特色,建立农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借助农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形成体育文化传统和体育氛围,能够有效地区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中长期发展。

作者:王起玉 王伟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军事体育教研部

参考文献

[1]王伟,高彦怡,等.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材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5,(03).

[2]王伟,宋硕,张赛男,等.农业院校留学生实践技能素质拓展课程平台构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04).

第五篇:田径运动在高校公共体育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以及选修教学制度的实施,使得田径运动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甚至有一些高校取缔了关于田径的体育课程。但是田径运动作为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最主要的途径,它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个人素质,还能够培养出学生坚韧顽强的优良意志。因此田径运动在整个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进行田径运动教学的必要性

(一)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处于不断的下降之中,其身体的爆发力、耐力以及力量等方面也都有着明显的降低。因此高校也就充分的重视起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并就体育教育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与完善。田径运动作为所有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基础内容,也就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有着非要重要的意义。借助于田径运动中的短跑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速度以及灵敏度。长跑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耐力。在田径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一个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保护,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增强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二)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田径运动是在长期的身体活动中,人们所发现的一种最适合人体发展规律的运动方式,也是所有运动项目中的基础部分。借助于田径运动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很好的掌握一些走、跑、跳、投等基础运动技能,并进一步的掌握一些体育运动中的运动技巧。目前在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使得一些体育项目难以很好的适应所有的学生,并直接影响了高校中相关体育课程的正常进行。但是借助于田径运动这一体育课程,则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并可以为学生进行其它形式的体育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上开设田径运动,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身体锻炼方式。我国高校中的许多学生都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体质的重要性,而且一些高校对于体质测试也不够重视,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学生都无法掌握一个良好的身体锻炼方式,并在日常的运动锻炼过程中无法取得较好的锻炼成果。一些学生在进行体质测试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做好前期的热身活动以及测试后的放松活动,这也就容易导致一些学生的身体出现运动损伤。但通过田径课程的开设,则能够对学生普及一些体育健康与卫生的知识,并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这样就能够避免在运动的过程中学生受到身体损伤等情况的出现。此外,通过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个良好的身体锻炼方式,从而确保学生的日常身体锻炼能够取得一个很好的效果。(四)培养学生的坚韧意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使得部分高校会出现体育教学场地以及教学资源不足等情况,并且会使得一些室外的体育运动课时得到明显的减少。体育教学资源的缺乏,使得学生们的体育兴趣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并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明显降低。而且因为部分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选择过程中,因为自身的惰性而容易去选择一些室内运动量较小的体育项目,这样就难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而借助于在高校中积极开展田径运动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一系列室外的体育锻炼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出学生们的挑战精神以及客服困难的意志。

二、现阶段高校开展田径运动的改革措施

(一)提升整个田径运动的娱乐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使得现阶段各个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并且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些田径项目的教学所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也缺乏新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无法取得一个良好的田径教学效果,还会直接导致学生对田径运动丧失兴趣,从而使得整个田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田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提升整个田径活动的趣味性,并不断的创造出一些新颖的田径运动方式,增强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能够不断的进行一系列的田径运动。通过将体育运动与田径融为一体的方式,也能够在增强了田径体育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也充分的提升整个教学的质量。(二)进行运动量的合理设置。在田径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体育教师就应当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并在进行田径练习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来进行运动量的合理设置,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生理差异来布置适当的运动量。因此高校在进行田径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相关体育教师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来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实施恰当的田径运动量,从而使得学生的身体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并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这样才能够使得整个高校的田径运动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结束语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使得在进行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其田径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变,并需要通过增加田径运动的趣味性以及进行运动量的合理设置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并进一步的提升整个田径运动的教学效果。这样也能够帮助高校的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观点,并能够推动整个体育项目的长期发展。

作者:丁娜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

参考文献:

[1]巩磊.高校公共体育田径课趣味性教学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01).

[2]王健军.田径运动在高校公共体育中存在的必要性[J].青少年体育,2016(01).

第六篇:高职公共体育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该文主要对当下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学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公共体育基础课程出现的教学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推进高职公共体育基础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体育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公共体育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传统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基础课程正面临着改革的压力,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通过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主线,在既符合体育课程的专业特点,也能满足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体能需求,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

1高职院校公共体育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公共体育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以及体育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只是围绕体育专业的本身,并没有很好的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入,导致高职公共体育基础课程有点脱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大方向。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停留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下,尽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较多,但是大多数和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没有过大的差别,以至于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习兴趣不大。另外,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也较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基础课程与职业素养的融入还有待提高。

2职业素养融入高职公共体育基础课程的途径

2.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满足体育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和行业技能特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是技术性和操作性强,在不同的专业技能中需要学生具备不一样的职业身体素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根据不同职业的职业素质需求制定出有助于提高自身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内容。首先,将高职院校内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将具有同样职业体能要求的专业课进行合并和统计,在了解相同类别专业课的职业体能需求后,将具有同样职业体能需求的专业进行划分和归类。其次,根据不同的职业体能需求制定符合其特点的体育课程。如,会计和计算机类的久坐和用脑较多的专业,可以采用瑜伽来改善背部和腿部肌肉的柔韧性,以及通过瑜伽来预防久坐产生的腰部、肩部和脊椎的肌肉劳损。

2.2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丰富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是以技能学习为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的设置可以根据高职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项目模块,因为长时间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也会使学生的审美出现疲劳,特别是以高技能和高素质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结合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如,健美操的项目模块内容可以从“单一的学”到“如何编排”再到健美操规则要求的引领下延伸出不同技术类型的编排特征等。健美操套路动作创编需要健美操基础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学生主动的获取外界有效的信息,最后在反复的演练中才能形成最后的完整的套路动作。这一创编的过程不仅强化和巩固了学生对健美操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引领着学生走出课堂主动的发掘外界的关于健美操的信息资源,从而既促进了学生能动性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多样化的教学项目模块,不仅使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了递进的层次感,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从“会做”到“会编”到“会欣赏”的过程。

2.3教学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全方面的发展,在具备了良好的操作能力的前提下还要具备优秀的个人素养。所以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只是对单个技能动作的掌握,还可以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相结合,建立多远化的评价体系。高职公共体育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从个人单项和团体协作两个方面入手。个人单项的评价考核可以分为学习态度评定和单个技能评定,团队协作的评价考核可以在课中和最后考试时均可体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制作专门的教学手册,记录学生的课中表现,以便于期末结束后给予合理的教学评价。

2.4教学方法手段的开发和运用

2.4.1合作教学方式的运用

高职公共体育基础课中可以采用单人、双人或多人合作的团队项目。合作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多个方面的同时发展,增加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穿插多人合作的教学方式,加强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配合的默契程度,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2.4.2自主学练法的融入

自主学练主要是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自练-自编3个环节,主要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从单一的服从式的“学”中提升到自主的有思想的“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自主的学习,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开发学生的能动性,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4.3诱导式教学的开发

诱导式教学主要是在保证学生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建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抛出一个问题,唤醒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在“发现—解决”这一反复的循环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结语

职业素养教育已经是高职院校较为重视的一个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体育基础课程可以采用其独特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不同专业特点的体能和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融入高职公共体育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不单单是公共基础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体能和职业素养的一个突破点。从提高学生职业教育和职业素质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在融入常规的体育教学模式中,也融入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中。只有明确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并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目标的调整,不断的提高和优化公共体育基础的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

作者:黄美玲 莫晓敏 单位:1.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2.嘉兴市平湖东湖小学

参考文献

[1]魏赤文.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反思与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33):138-140.

[2]沈铁.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体育教学创新[J].学校体育学,2014(24):81-83.

[3]杜新安.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1(17):181-182.

[4]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56-59.

[5]黄海波,周文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1(2):81-84.

[6]王凤仙.职业教育导向下高职体育教育创新策略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9):163

第七篇: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整个高校教育内容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等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其人才的实际发展需求。所以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高校的公共体育课进行有效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已经陆续开展了对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但是其实际改革效果并不理想,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在体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以及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化发展,我国高等学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化改革,其公共体育教学项目也由一些传统的项目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体育项目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广,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虽然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还需要同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促进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稳定发展。

1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新的教学思想并没有切实落实

目前我国新形势下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倡导“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其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但是从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教师对新的教学思想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但是并没有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这也就导致认知与思想严重脱节,传统知识灌输式的教学现象并没有得到一个有效的改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1.2教学课程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只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了公共体育教学课程,并且通常为一周两个学时,这远远达不到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体质的教学要求。另外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其教学手段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注重对学生体育项目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对其各项体育能力的培养,再加之整个教学内容枯燥单一,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缺乏兴趣,使得其很难真正地投入到体育课程中来,虽然随着近些年来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我国各个高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是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课程单一这一问题,所以在日后的教学改革工作中还需要同行业教育工作者对其不断进行完善。

2制约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因素分析

2.1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随着国家高校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观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由传统的竞技体育的教学观念已经发展为终身体育教学观念。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中其体育教学观念还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状态,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将更多的工作精力放到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体育技能的提升内容上,从而忽略了学生自身体制的增强,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各项体育能力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心理、体制、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使得教学工作无法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

2.2学校对体育建设投入力度不够

虽然近些年来,各个高校都加大对自身规模的扩建力度,但是对于体育教育方面的建设投入并没有增加,并且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分析发现,高校在体育项目资金的投入方面,其中有一大部分的资金都用于对专业水平较高的运动队建设上,虽然与之前相比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随着近些来招生力度的逐渐增加,其体育教学设施以及教学环境还是无法有效地满足教学工作的开展。各地高校体育场地与教学器材不足的现象也预示着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时,要加大对体育教学项目的投入力度,以便于可以充分地满足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需求,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课程学习环境。

3公共体育改革的有效措施分析

3.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高等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其担任着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重要责任。所以高校在对体育教学工作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将“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切实落实到教学工作,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学习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输作为教学核心,而是要重视对学生体育素质培养,从生活、文化、娱乐等多个方面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运动意识,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向着“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发展。例如,在进行传统的篮球项目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的理论知识较为枯燥,所以教师可以围绕着教学观念来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后,安排学生做一些与篮球有关的小游戏,从而增加该体育项目教学的娱乐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该项目所带来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体育教学课堂效果。

3.2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体育教学体系是整个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国家体育教学工作的相关标准以及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对体育教学体系进行构建。高校在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贯彻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教学理念,并且在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基础上,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的体育资源情况来开展一些具有娱乐性的体育项目,从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对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另外对于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既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确保知识的整体难度较低,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容易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习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学目标。

4结语

该文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改革工作进行分析,针对目前我国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改革工作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措施。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希望可以通过文章中的分析来对同行业教育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而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有效开展。

作者:陈达春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宁,佟显宁.改进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2(2):320.

[2]鲁红.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1(1):39-42.

[3]于善安,李晖.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9):156-157.

[4]李春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现状探析[J].黑河学刊,2011(7):118-119.

[5]李瑞芳.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现状及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9):142-143.

第八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现状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各种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与学校所开设的其他公共必修课程一样,如,外语、数学、计算机等课程,这些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等方面的能力,而体育课程则注重对学生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运动技能的学习必须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逐渐提高。但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人从出生就具备了身体活动的能力,即使没有接受过正规或非正规的体育教育,个体依然具备身体活动的能力。而其他课程则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如果没有接受过外语、数学、语文教育,那么个体就不具备相应的外语、计算、表达能力。此外,体育课程的考核内容与办法也同样严格和规范。考核主要分为3个部分: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即平时成绩)、理论知识、身体素质和教学技术内容。其中,身体素质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执行,教学技术内容的测试主要是针对所学项目的基本技战术、基本技能的考核。所以说体育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培养了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运动技能)。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且使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希望学生获得相应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形成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和意识。

2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教师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学校体育主管领导的教育理念、学生家长的引导及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评价等。

2.1主观因素

2.1.1学生的影响

有的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体育课程的学习。在实际的体育课程学习中,多数学生体育课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体育课考试,拿到相应的学分即可。

2.1.2体育教师的影响

目前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有的教师将传授运动技术作为最终目标,而忽略了运动技术本身所涵盖的特点。此外,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也会对体育课程的实施造成影响。

2.1.3学校的影响

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及其对体育价值的观念决定了体育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决定了体育课程能否有效实施。如果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导致体育课程的实施不够规范和完善。学校无法为体育课程的实施提供支持,可能会造成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实施失去信心。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也依赖于学校的器材设施、体育场地等物质条件,能否满足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需求。

2.1.4家庭的影响

学生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只需完成好自己的专业课学习,而忽视了其他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由于文化课成绩往往受到家长们的重视,使得学生缺乏体育活动的时间,不重视体育课程,造成学生体质的下降。

2.2客观因素——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评价问题

从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来说,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主要问题是体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时分配不合理。体育课程的内容安排过于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在学生体育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了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教师评价,极少运用学生评价,这将不利于转变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和调动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课程内容考核方面,部分学校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存在脱节现象。此外,目前高校只针对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这种体育课程学制无法保证学生在生长发育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

3促进体育课程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3.1加强认知引导,转变学生观念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体质、体能、健康和运动技术的促进方面,同时也可以达到休闲和娱乐的目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运动及健康保健知识,促进学生获得良好的运动体验。从而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关注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

3.2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会影响到体育课程实施。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理念和模式,有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快乐的运动体验。教师在教学中技术过硬,给学生更好的示范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动机。通过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和指导,使学生能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进而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此外,体育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会纠正学生的动作,并且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动作该怎样完成,为什么这样完成,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正确的动作原理,肌肉的发力顺序,还能帮助学生发展相应的肌肉力量,甚至学会进行动作的正迁移,而不仅仅只停留在动作的模仿上。

3.3建立健全学校各项保障制度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宣传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体质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以保障和提高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健康体质的促进作用。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政策,以保障和提高学校体育进行中体质健康促进的实施。如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成立学生各项目运动俱乐部、协会等,定期开展训练和竞赛活动,增加场馆的开放时间,以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此外,定期修理和完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等设施,以保证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3.4注重家庭和社会引导

通过宣传体育锻炼行为和健康意识的积极性,家长和社会要为学生营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锻炼和健康饮食习惯。逐步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3.5改进体育课程设置与评价

3.5.1注重体育课程内容选择

体育课程是一种知识体系的传授,传授知识的目标是为了强化学生体质,体育课程内容应该包含运动技术、战术、健康知识和方法。依靠运动技术这种操作性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该项运动技能。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也要结合学校实际的师资情况和场地设施情况,尽可能地突出体育课程内容的健身性和娱乐性,还可增加时尚流行类、休闲娱乐类以及生存技能类运动项目,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3.5.2加强体育课程结构设计

体育课程设计应该以体育教学项目为切入点,注重体育项目的本身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与教育,促进学生的身体活动。目前,每周2学时的体育课程,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的有效时间有限,将很难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因此,加强体育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十分必要。此外,可以让体育课在学生大学四年期间都进行,一、二年级开设必修课,三、四年级可以开设选修课,这将有利于学生整个大学期间体育锻炼的延续性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3.5.3完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

体育课程的评价应体现多维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体育课程,如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可以将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作为评价内容,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纳入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之中;建立多元化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可将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课堂表现情况等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在评价主体上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在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强调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主体性地位。

4结语

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转变学生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进体育课程的设置与评价,建立健全学校保障制度,配合家庭和社会的引导,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文化素养,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进而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作者:吴敏 鲁志强 王乐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陈智寿.学生体质健康状态与体育课程改革成果的反差[J].体育学刊,2002(4):8-10.

[2]张强,张雨辰.体育分层分类教学的必要性与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2014(4):98-100.

[3]蔡志强.体育新课程改革中的难题及其突破策略[J].体育学刊,2013(5):76-78.

[4]孙涵.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状况及实施效果研究——以上海市30所高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