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探讨

时间:2022-02-20 05:12:00

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探讨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代县和繁峙县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配置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在体育场地上都达到了农村公共体育场所配置的基本标准;体育设备多数村已经达到了基本配备标准,少数村还没有达到基本标准的要求;各村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分布在各村村委会周围和学校附近,分布过分集中;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农村自筹资金较少。

关键词:农村体育;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体育设施配置

中国城市和农村体育因历史原因产生巨大差异,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然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肩负着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其数量、质量和规模状况是农村文明的标志。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各地大范围内组织进行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了全民健身活动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而全民健身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农村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开展的规模和质量[2]。1994年国家体育总局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号召,对忻州市繁峙县实行16年的定点扶贫,为繁峙的各项建设事业(包括体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忻州市代县实行定点帮扶,坚持突出体育扶贫政策的特点,对代县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和资金上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促进了代县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繁峙县、代县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情况,可以更好地促进两县的体育健身、体育设施建设发展,优化两县农村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更好地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忻州市繁峙县、代县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情况,从繁峙县抽取繁城镇笔锋村、砂河镇砂河一村、大岩镇大岩村、杏园乡小砂村和岩头乡岩头村,代县抽取峨口镇东滩上村、上官镇西关村、阳明堡东马村、磨坊乡新城村和新高乡新高村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查阅相关文献并收集、归纳与分析。

1.2.2访谈法

对代县、繁峙县主要相关领导以及调研村村长和农民进行访谈。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设施配置基本情况

体育场地设施是每个行政村体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行政村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每个行政村建设一块混凝土篮球场,并配置1副篮球架和2张乒乓球台,每个村只有在保证基本标准建设完成后,才可以自行建设其他体育场或文化健身广场[3]。

2.1.1体育场所情况

被调查的十个村都建有混凝土篮球场;除了岩头村和新城村还没有建成文化健身广场,其余的村都有健身广场;笔锋村和新城村还配有室内娱乐设施,。由此可见,两县都达到了农村公共体育场所配置的基本标准。

2.1.2体育设备配置情况

两县各村都有健身路径,最低数量为6个;除大岩村外,各村都有至少1副篮球架;仅有四个村有乒乓球台且均为1张。虽然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时期政府一直主张发展体育运动必须增加体育设施数量,提高体育设施质量,加大体育场地建设在全国农村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面积、人口、经济状况的不同,有些村还没有达到基本标准(即一场两台[4])的要求。有些村尽管达到了基本配备,但再无其他类型体育设备,器材设备单一,这也体现了两县公共体育设施类型上的结构性缺失。此外,配备有乒乓球台的村庄,基本是将球台锁在室内,导致村民无法使用,这种“有台不用”的情况在两个县多数的农村很常见。有设施却无法供广大农民群众所使用,所谓的“面子工程”在这里就有所体现。同时,现有的设备配置中,有些体育设备损毁严重、年久失修,已无法正常使用。体育设备短缺和不足、再加之“有台不用”、现有设备损坏等,严重制约了村民锻炼的热情,影响了村民锻炼的效果。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滞后,使广大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条件大大落后于城镇居民,农民的健身需求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因而,在设备的配备上两县还需不断完善,并改进设备的管理,有效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使村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体育服务。

2.2选址分布情况

两个县的各类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分布在各村村委会周围和学校附近。村委会、学校周围一般都在村中心,便于人们组织进行体育锻炼,方便对体育设施的使用进行监督,集中化管理。但分布过分集中,没有考虑到居民是否愿意来使用公共体育设施,也大大影响了村民锻炼的热情。村民选取运动具有就近性原则[5],居住周围若没有体育设施,锻炼的意识就会下降。两县在体育设施安放时没有合理选址,导致设施分布不均匀,影响了一部分村民锻炼的积极性。因而,两县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选址依然需要合理的规划,既要在集中区,也要考虑均匀分布,以期满足更多人进行体育活动的需求。

2.3建设资金来源

两县十个村的健身路径、篮球场都是由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配置的;四个村的文化健身广场也是由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配置的;两村的健身广场是由中国体育援助资金捐赠的;四村的篮球架是由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配置的,其他有篮球架的村是由中国体育援助资金捐赠的;笔锋村、新高村的室内娱乐设施,东滩上村的乒乓球台是由中国体育援助资金捐助的,笔锋村、小砂村、西关村的乒乓球台则是社会各界人士和村民自筹配置的。村民自筹配置情况有三种:一是本村经济水平较高、村委会拨款配置;二是本村富裕的当地人或体育锻炼意识较强,或自愿为本村做贡献自己出钱为村民购买健身器材;三是村民自己筹集资金购置体育设施,满足自己体育锻炼的需求。两县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其次是中国体育援助资金,最后是农村自筹资金。1995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对这两个县实行定点帮扶,坚持双向扶贫、互相鼓舞原则。但这种帮扶有限,建设的资金费用远远满足不了各村的需求,并不能涉及到两个县的每个行政村。因而,两县在国家帮扶、省政府资助、体彩援助下,各地各村还能够自筹资金来对公共体育设施进行配置,各方共同来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然两县主要的资金投入还是以国家和省财政为主,农村自筹资金很少。这与国家《2016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实施方案》中规定的资金投入原则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和省级体彩公益金扶持为辅、社会筹资为补充的资金投入是不相吻合的。国家鼓励社会资助,提倡人口较多的、经济相对较好的村可增加体育器材和设备,提升体育设施配置档次。

2.4对外开放情况

根据实地走访调查,由于各地区行政村所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繁峙县、代县的每个行政村基本都配备了全开放的健身路径、篮球架,后期还有一些村配有文化健身广场、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室内娱乐设施,其中文化健身广场、篮球场都是对外全开放的,居民可以随时锻炼,免费使用。而乒乓球台、室内娱乐设施有些村虽然配有,但是不开放者居多,使村民无法利用这些设备和场所进行锻炼。

3结论与建议

当前,代县和繁峙县各村在体育场地上都达到了农村公共体育场所配置的基本标准;体育设备多数村已经达到了基本配备标准,但这些村除标准中的体育设备外,再无其他类型体育设备,器材设备较为单一,部分器材设备不开放,少数村还没有达到基本标准的要求;各村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分布在各村村委会周围和学校附近,分布过分集中;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其次是中国体育援助资金,农村自筹资金较少。总的来看,在国家的帮扶下,繁峙县、代县农村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情况基本达到国家的基本标准要求。但在体育器材多样化、设施的选址和资金来源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体育场地设施应布局合理,管理维修方便,交通顺畅,并遵循当地规划部门的相关指标和规定。各村在配置体育设施时,应在把握总体原则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地域、人口等在体育设施配置上给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安置,使其选址更为合理化;同时,两县政府应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深化全民健身思想,积极倡导鼓励社会自筹资金来建设体育设施,这是优化农村体育设施配置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此外,各级政府应坚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建设资金投入的透明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阳光执政,专款专用,用到实处,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越来越丰富的体育锻炼需求。

作者:李海英 邓文玉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吕贤清.浅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32.

[2]刘向东,宗有智,常同礼等.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关系[J].体育时空,2014,(1):225-225.

[3]新农村建设新举措[J].时事资料手册,2006,(3).

[4]王亮清.新农村建设中村落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与解决路径――河南省“村官学院”乡村工作站16个行政村的实证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2):53-57.

[5]马玉芳.从经济学理论视角分析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免费开放[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