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要素探讨

时间:2022-06-30 10:31:18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要素探讨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通过资料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通过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多维要素进行分析,更加好地来保证高效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评价;考核

中国的考核可以追溯到古代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的科举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内涵逐渐演变为考查知识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目前,课程考核依然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工作具有导向与指引功能,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与评价,也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分以及学分绩点,关系到学生毕业、升学、就业等诸多方面。

一、学界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的研究现状

(一)现状研究

2008年,孙雄华、曾白琳和孙建华等认为现有评价指标忽视学生个体对体育的诸多隐形因素,计算与统计的方法单一,主观评价多且信息来源真实性欠缺[1]。2007年,于蕴和何勇对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过程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更具客观性和合理性,过程性评价从学生的个体实际出发,注重学习过程评价,更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提高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2]。2008年,苏家本调查安徽省35所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核评价现状认为:手段过于量化,内容单一,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能评价的误差性较大;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评价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忽视终身体育意识的考核[3]。2009年,杨帅指出,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范围有限,评价的功能缺失,忽视过程,注重结果,评价参与的主体单一化[4]。2010年,李柱总结认为: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评主要包括理论考评、运动考评、达标成绩和出勤率等方面,将运动技术作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核评价采用绝对性评价,且评价方式大多是终结性评价,只重视学生最终的考核结果,是成绩完全量化的结果[5]。2010年,邓浩强调当前评价现状为重技术、技能评定,忽视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测评;突出甄别与选拔,忽视激励与发展;偏重定量评价,弱势定性评价;突出绝对评价,忽视相对评价[6]。2011年,宋文波对吉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学习评价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评价内容不够合理,局限于体能、技能和学生出勤情况的评价;评价形式比较单一,主要由任课教师独立完成;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偏重终结性评价[7]。2014年,甘昔林、陈攀和连虎虎剖析四川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认为:现行评价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评价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评价标准统一化,缺乏科学性,评价的思想观念陈旧[8]。

(二)现有评价体系

1.模糊评价。2008年,孙雄华、曾白琳和孙建华等认为:模糊评价模型能够较好地克服在学生成绩量化过程中评价因素难以用精确数据来量化的问题该模型;各项指标较齐全,且经过多位一线教学专家的评审和筛选,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评价模型整体可操作性强。2010年,裘玲珍和岑仲迪利用模糊评价,从一级指标教学内容、态度、方法、效果四个方面,对二级指标分别进行描述,评价等级分为优、良、中、及和差[9]。2012年彭艳芳和刘婷应用层次分析模型对隔网对抗性公共体育课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主要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参与度、社会适应这几个方面展开[10]。

2.过程性评价。2005年,马建国指出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是对传统评价方式的扬弃,正确运用体育学习过程评价,正确对待学习评价的定量指标,重视行为态度的评定,重视教学过程的全面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多种方式[11]。2007年,于蕴和何勇认为采用过程性评价方法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进步幅度纳入到学习效果评价中,能更科学、更客观地反应学生学习情况。2010年,宋人杰认为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过程中,应顺应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朝着体育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高校公共体育课考试评价方法中应注重学习过程,弱化考试结果[12]。

3.其他评价。2010年,张茂泉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注重体育知识和技能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紧密结合。目标体系应包含运动、健康和行为三方面内容[13]。同年邓浩认为评价内容的选择应考虑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在制定评价方法总思路上应考虑将硬性指标(定量指标)与软性指标(定性指标)相结合、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2012年,邵威考虑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分类评价的方法,实现分类教学分类评价,提出分类教学,分类考试评价,学生自主评分,阶段性测验评价[14]。2014年,甘昔林、陈攀和连虎虎提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将经常性评价与最终性评价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评价过程注重个体差异,树立“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三)发展趋势

2009年,杨帅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的发展应重视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的教育和发展性,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011年,宋文波指出普通高校体育学习评价的发展应注意体育学习评价要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分析归纳,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于构建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数量、质量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②对如何合理构建可操作的多维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③现行的公体课评价内容与统计计算方法单一,重视运动技能评价,忽视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和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考量,主观评价较多;④现有的评价体系偏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体育技能和运动态度发展的量变过程,突出甄别与选拔,忽视激励与发展;⑤体育学科与计算机学科、计量统计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当前的研究较少地涉及到学科交叉,信息技术的价值无法在公体课评价体系中得到有效体现。

二、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构成要素考量

身体素质: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是大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体育课程开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让学生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形成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因此,学生的身体素质理应成为公体课评价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此外,我们应改变只注重终结性评价的误区,通过计量统计的手段合理考查学生身体素质的进步情况。体育健康理论知识: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开设10%左右的理论学时。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外活动:教育部2014年下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其中明确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课外活动是学生自主锻炼的体现,公体课的开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使其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合理的课外活动评价体系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体育竞赛:体育比赛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和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上的潜力,培养个人团队协作、顽强拼搏的意识。因此,创造条件,合理规划,鼓励学生以体育社团为单位积极参加学校各类体育赛事也应成为公体课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沙龙:在体育赛事开展的同时,体育文化的传播同样应成为公体课考核的重要内容。学生可自由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讲座,丰富体育文化知识。体育沙龙的开展可以与体育理论考试的内容有效结合,选取沙龙中曾提到的问题作为考试的题目,可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沙龙的积极主动性。体育沙龙的举办者可以是学校的体育教学部门、体育社团,或是学校体育达人。将学生每学期参加体育沙龙的次数作为其体育课程评价的指标之一。体育专项技能:当前,国内众多高校采用体育专项课程教学。体育专项技能学习作为公体课教学的基础,理应纳入评价体系,但由于专项体育课面向的群体为普通学生,其掌握专项技术的基础较差。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可适度降低其所占比例。游泳技能:游泳技术是学生锻炼身体的良好手段,是不受年龄限制的一项健身项目,同时还是一种生存技能。因此,通过考核促进学生掌握该项技术尤为重要。此外,在炎热的夏季如果继续开设室外体育课程,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夏季开设游泳课程更为合理和科学。出勤及课堂表现:体育学习重在实践体验,每堂课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应该成为考核评价的重要部分。同时,体育课堂还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场所,这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将学生的表现情况纳入考核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是一个特殊的考试过程,由于该课程目标具有多样性,在考核评价学生成绩时,应结合实际,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及手段,构建具可有操作性、能有效促进目标达成的多元评价体系。

作者:石金亮 闫平 刘晨 刘晓茹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雄华,曾白琳,孙建华,等.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与计算方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8):88-90.

[2]于蕴,何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7(11):687-688.

[3]苏家本.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87-88.

[4]杨帅.对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167-168.

[5]李柱.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J].运城学院学报,2010(4):66-67.

[6]邓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操作方案的探索[J].运动,2010(2):122-123.

[7]宋文波.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学习评价现状的研究: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6):77-79.

[8]甘昔林,陈攀,连虎虎.四川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成绩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4(18):95-98.

[9]裘玲珍,岑仲迪.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J].体育学刊,2010(5):60-63.

[10]彭艳芳,刘婷.基于层次分析模型对隔网对抗性公共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11):103-107.

[11]马建国.公共体育课过程性评价[J].固原师专学报(自然科学),2005(11):112-113.

[12]宋人杰.高校公共体育课考试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147-148.

[13]张茂泉.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103-106.

[14]邵威.论高校公共体育课成绩评价的新方法[J].咸宁学院学报,2012(7):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