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设施发展论文3篇

时间:2022-07-08 10:22:13

公共体育设施发展论文3篇

第一篇

一、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内涵

体育公共设施应属于体育公共服范畴,是体育公共服务的物化体现,是一种公共物品。体育公共设施的这层内涵在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也有体现,该条例的第二条规定:“公共体育文化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或者社会力量筹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公益性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建筑物、场地和设备。”显然,体育公共设施除了其物性内涵外,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其公共性、公益性。这是体育公共设施和经营性体育设施等私享设施的本质区别,而关于公共物品公共性和公益性,诸多学者做了具体论述,关于公共性内涵解释的主流观点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因此,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界定为:在城市社区内由各类主体投资建设的保证居民在使用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场地设施。

二、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体育设施现状

(一)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人均占有面积较低

从关于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面积情况的研究可以看出,当前保定市各类型社区中,只有综合型社区及高开区的单一式单位社区达到国家标准,但整体而言,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人均占有面积情况与国家标准有一定差距。

(二)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种类发展不均衡

研究显示,当前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种类主要是针对一些传统性体育项目,并且设施安装便捷,对户外条件及用地标准要求不高。一些新兴项目的配套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明显不足,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居民多元体育需求的实现。

(三)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投建渠道较为保守

当前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依赖的投建主体主要是政府、企事业单位、体育公益金和地产开发商,这些渠道由于其各自的局限性,显然不能符合社区体育公共实施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一些社会盈利组织、非盈利组织都应是社区体育管理组织积极开发的投建对象。

(四)社区居民较低的体育参与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公共设施投建

当前保定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仅约20%,无论是需求的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产生实质性影响,从而促进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发展。

(五)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维护与开放时间情况相对较好

当前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维护周期情况基本上符合各类型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维护要求,综合型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数量和质量高,其维护周期相对较短;单一式单位社区一般,维护周期适中;传统街坊社区和演替式边缘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相对简约,维护周期较长。各类型体育公共设施根据社区类型和管理制度,其开放时间基本上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需求。

三、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制定政策推进体育公共设施实现国家建设标准

当前保定市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整体水平明显低于国家有关建设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国家制定的相关法规由于缺乏切实的操作性而未得到充分实施,因而弱化了其对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实现的制度性保证。为此,保定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与上位法规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切实保证上位法规中关于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标准相关规定的实现,不断提高保定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努力达到国家标准。另外,采取措施保证体育有关部门在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投建中的参与,显然会从专业角度促进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科学投建体育公共设施

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为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尽可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体育需求。因此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在投建过程中应做好必要的居民体育需求调查,合理调配投建资金,使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的科学化发展,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三)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设施投资渠道

传统观点认为,公共设施的供给一般属于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范畴,政府或者单位是体育公共设施的供给主体。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开始自然地承担更多的体育公共设施的供给任务。比如综合型社区的出现,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就是典型代表,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为了更好地提升产品和公司形象,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就成了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应从中得到启示,在当今人们体育需求对体育公共设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时,政府已经不能完全承担全面提供的责任,而越来越多的市场组织在争取社区居民消费的同时,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完全可以主动接洽这些市场组织,使其以赞助的形式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提高该市场组织在社区居民中的消费形象,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四)合理利用社区内学校体育资源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相对于其他单位的体育设施资源来讲,是较为丰富的。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及校园其他设施安全的情况下,社区体育管理组织联合市、区等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协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学校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开放利用,这样既能解决社区体育资源的供应不足问题,又能使学校课余时间闲置的体育设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水平。

作者:党磊徐旭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体育工作部

第二篇

1前言

2006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中强调指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城逐步转移到乡镇,现在已经具备延伸到农村的条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当前农村体育事业乃至全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大力推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1]。湘西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且以土家族、苗族为世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下辖152乡66镇,其中土家族108.93万人,苗族86.3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约1万人,乡村人口220.06万人。本文从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及农民参与体育锻炼情况两方面进行调查,为合理构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湘西州部分行政村的公共体育设施及体育活动项目为研究对象,以行政村的体育干事或文化站干部及随机抽取的部分农民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专家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湘西州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及项目开展现状调查》问卷,2013年6月~9月对湘西州苗族聚居区(凤凰县、花垣县)、土家族聚居区(龙山县、永顺县)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从每县中随机抽取4个乡镇,共对16个乡镇的公共体育设施情况及对长期居住在当地的农民的体育活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农民体育活动情况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体育锻炼时间、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参与体育锻炼项目及锻炼场所等,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64份,有效问卷737份,回收率为95.5%,有效率为96.5%,并在回收的问卷中又随机抽取了样本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两次问卷调查结果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0.80,高度相关(P<0.01)。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现状

3.1.1体育场地的状况

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得出,湘西州农村公共体育场地现状如下:没有1个较标准的300或400米田径运动场,16个乡镇都有篮球场,但均是水泥地的。16个乡镇均没有塑胶篮球场,且还有部分篮球场地凹凸不平;足球场、排球场和羽毛球场地均没有,乒乓球桌都是露天的水泥桌;大多数乡镇只能把体育运动场放在一小块平地上,天晴满地是灰,下雨到处是泥,或是与当地的学校联系,占用学校也为数不多的体育场地。

3.1.2体育器材的状况

在农村乡镇里,若没有场地有器材的话也是可以进行体育运动的,如农村平地比较多,可在平地上打羽毛球、玩抢花炮、斗鸡等等。从表2可以看出,器械健身设施、排球架、排球、足球门、足球等器材没有一个乡镇有,篮球16个乡镇都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器材16个乡镇都有,通过走访还得知,16个乡镇都有自制体育器材,主要是民族传统体育器材,如龙、狮、高脚马、鼓等等,因为这些器材在市场上没有卖,但每年节庆日各乡镇都会根据当地的风俗特色(民族体育活动)来庆祝,因此农民们会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制作民族体育器材。从表2可以看出,在湘西州农村地区,现代体育器材严重缺乏,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状况稍好,但为数也不多。其原因之一是乡镇体育经费不足,另一方面乡镇领导不够重视,只是片面的认为农民们以农作为主,已是锻炼身体,就不需要再花时间和财力来健身了。场地、器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想参与体育锻炼农民的热情。

3.2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情况现状

3.2.1对体育运动认知情况

在我国的农村社会以农业生产和农民体力劳动为主时,农民的体育意识不是不强,而是农村农民的农业生活十分辛苦,劳作之后,根本就没有精力和时间从事运动,在广大农村,体育需要并不多[2]。由表1可见,目前所调查的农民中有46%的人认为农村非常有必要开展体育活动,认为有必要开展的占26.3%,认为无所谓的占15.2%,认为没有必要和非常没有必要的仅占12.4%(见表3)。从访谈中还得知,近些年农民生产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农民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而很多农民却将主要闲暇时间花费在看电视、搓麻将、闲聊、或不健康的娱乐等消极型活动中,也有部分农民在闲暇时间参与节假日的民族演出,如打苗鼓、傩堂戏、舞龙等。

3.2.2每天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

农村居民进行体育活动主要在下午和傍晚进行,大多运动都受到了天气、场地、设施等条件限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参与体育运动的农民有18%,平均每天参与体育运动半小时以内的有47.1%,平均每天参与体育运动2小时以上的只有不到1%。

3.2.3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

湘西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浓烈的民族气息。农民所进行的体育项目与地方的民族特色有很大的关联。从表5可以看出,有37.86%农民选择最主要的体育活动为,玩得最多的是麻将、其次是扑克牌,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缺乏使农民没有其他更多的选择;另外,散步、篮球、民族传统等项目场地器材要求低,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较多,群众基础好,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简单易学,趣味性强,因此农民们在农闲时会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进行锻炼。

3.2.4农民选择体育活动场地情况

通过表6可以看到,农民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倾向于离自己家比较近的地方,其中有58.10%的农民会选择在居住附近学校运动场内进行体育活动。有35.41%的农民会在乡镇政府内的运动场进行体育活动,因为学校和乡镇政府里至少会有一个篮球场,他们可以利用篮球场打篮球,也可以进行舞龙舞狮、打苗鼓、跳摆手舞等体育活动;还有部分农民会选择在马路旁、村里空地或赶集市场里的空地,通过走访得知,农民们进行体育活动对场地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块稍微平整点的空地就可以进行体育活动,同时也反映出了乡镇体育场地设施缺乏。

4湘西州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构建的策略

4.1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构建原则

4.1.1科学性原则

科学是现代社会的支柱,要求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构建必需是科学的。构建应遵循体育健身活动的客观规律和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选择有利于农村农民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的体育项目设施,对不科学的、消极的成份和因素在构建中应及时筛选和剔除,坚持体育活动的健身性、发展性,合理构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体系。

4.1.2效率优先原则

资源效率有两个方面:一是最低的成本;二是最大的效益。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构建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应尽可能地减少开支和精力投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效果的经济性。遵循经济性原则,各乡镇应尽可能利用当地的条件和优势,就地取材,本地有的不求于外地,自身能做到的就不求于他人,减少经费开支和投入,创造性地构建公共体育设施。

4.1.3以人为本原则

健身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农民为本。运动健身是每一个运动者进行锻炼希望达到的根本目的。在湘西州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构建中,要以农民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依据,以农民的需要、兴趣、爱好等为出发点,为农民提供体育设施,引导农民多自觉参与、主动锻炼,达到体育运动与健康快乐的目标。

4.1.4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等不同区域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公共体育设施的配制存在较大差别。在湘西州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构建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不能强求统一性,应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地方特色,构建出传统的、民族的、特色的地方公共体育设施。如湘西州是以苗族和土家族聚居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那么在苗族聚居地就应构建具有苗族特色、适合苗族农民兴趣爱好的体育设施,同样在土家族聚居地构建的公共体育设施就应适合土家族农民民族习俗。

4.1.5资源共享原则

在《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通知》中指出:“在建设中统筹体育与文化、教育、科技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和综合利用,做到共建共享。在保证向农民开放并方便使用的条件下,可以与附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相结合”。湘西州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有形的物质资源较为匮乏,对有限的体育设施实行资源共享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收到良好的效益,这是降低构建成本的有效办法。湘西州虽经济落后,但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中小学,中小学里就有最基本最简单的篮球场,条件稍好的学校里会有水泥乒乓球桌,那么这仅有的资源只有共享,其价值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4.2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构建措施

4.2.1加强重视程度

湘西州各县市政府、体育局(或上级主管部门)可通过政策驱动,以规定性文件或倡导性文件等政策或制度规定或鼓励基层大力构建公共体育设施。在走访调查中得知,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构建很少在县级政府的预算中出现。因此,各县级政府应引起重视,充分发挥地方主管部门的行政引领作用,可由县级体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人员,根据湘西州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民族特色等,构建出适合农民健身的体育设施,为农村健身工程的发展打下基础。

4.2.2加大经费投入

公共体育设施的构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公共体育设施的构建离不开必要的财力支持,特别是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构建更加艰巨,经费上的支持能更好调动体育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湘西州要完成这项任务不能只依靠政府和体育局,应要有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应抓住建设新农村的契机,大力争取农民健身工程项目经费,地方政府也应从经费中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构建等等。同时,国家和各级体育部门应将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到农民健身工程计划中,并将全民健身运动的贯彻实施落实到位。

5结束语

湘西州农村居民的健身项目是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群众基础好,便于开展。但湘西州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较差,没有器械健身设施,农民全民健身认识淡薄,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激情很高,且乡镇领导对体育健身和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不够重视。因此,结合湘西州地方民族特色和实际状况,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有原则、有计划、有目标,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合理构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有效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真正使广大农民受益。

作者:熊静梅1张亮1张福兰2工作单位:1.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

第三篇

1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现有筹资模式

1.1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模式

在市场经济时代,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仍然是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主流。但是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中央财政已不再是核心的筹资来源。有资料统计,从2005一2010年,我国共投人118.3亿元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其中,中央资金12一4亿元,地方财政资金60.6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人45.3亿元l‘〕。从中可以看出,地方财政的投人是核心的资金来源,中央政府在有选择地承担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筹资责任。已经基本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多层政府共同筹资模式,扩大了地方政府的筹资规模和筹资范围。

1.2社会力量协办模式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农村依靠社会力量协办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虽然还没有形成规模,但确是现阶段农村体育发展重要资金来源。其方式之一: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扩大公共体育的渲染效应,提升农村体育战略地位,培植农村体育消费市场,运用市场准人机制吸引企业捐助修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方式之二:通过建立完善的体育服务网络,提升农村居民健身意识,扩大农村体育人口数量,吸引农民企业家回乡为家乡人民谋福利。方式之三:鼓励民间组织自发参与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出资兴建体育场地、购买体育设施、提供体育服务等。

1.3体育公益金支持模式

根据国家体育现行的管理办法,公益金主要用于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以下范围的开支。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是农村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系统工程,是保障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都要从体育公益金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有资料记载,从1993年到现在,我国每年从发行的体育中提取的公益金数量逐年增加。截至到2004年底,国家体育总局提取10亿元人民币,用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这部分资金占体育公益金集中使用部分的60%。12]。其中对33个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雪炭工程141个。2006年正式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到2010年初,全国已投人50多亿元,在广大农村地区建成公共体育设施20多万个13〕。该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体育环境,完善了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为新农村的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曙光。

2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筹资困境

2.1政府财政投入有限,规模覆盖率低

政府的财政拨款是现阶段农村公共体育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长期处于废损或者荒芜状态,需要修善、改进和新建的公共体育场所非常多。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乡(镇)村的体育场地仅有66446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8.18%14]。这一数据显然与我国农村人口比例极不协调。10年过去了,这一局面有所改观,但是在2009年公布的《关于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场地投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政府投人农村乡镇的体育场地设施资金为1.27亿15〕,当年农村人口数6.8938亿16〕,人均投人的体育发展资金仅0.21元,这一数字与农民的健身需求差距甚大。并且农村受村屯分散的影响,资金也只能投向相对集中的密集村屯,有相当一部分村屯覆盖不到。

2.2地方财政能力差别巨大,资金投入均衡率低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不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人总量差别也非常大。这种差别直接影响对当地的公共体育设施支持力度和开展程度。在富裕的农村,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当地的公共体育设施的修建,公共体育服务的改善,当地的农村居民也会享有相应公共体育服务。而在经济欠发达老少边穷地区,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难以保障的前提下,精神生活的追求就显得微不足道。当地政府无力拿财政收人的一部分来投资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中。这使得居民的健身需求与热情得不到满足,应该享有的公共体育服务权益得不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热情,直接阻碍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2.3筹资渠道指向单一,社会参与率低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在筹资过程中,主流渠道在不同层面上单一指向了各级政府。然而,各级政府受财政总收人的影响,资金投放总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来自社会层面上的赞助和捐赠以及企业和私人的投资,便是政府投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很好补充。然而,这部分社会力量没有得到很好地引导和启发,进而其参与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也缺乏足够的热情。究其原因:其一,主要是各级政府在融资方式、税收减免以及土地使用权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社会和民间资本进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受挫。其二,就是公共体育的组织行为缺失,群众集合式参与热情得不到满足,规模性体育参与行为不能形成,社会力量筹资的氛围得不到提升。其三,现有的农村公共体育资源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扩散效应,也没有带动农村体育消费市场良性运转,进而也不能吸引体育产业集团投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3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筹资策略

3.1有效的利用转移支付政策平衡地区性差异

为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优先投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在分税制的基本框架之下,由于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导致它们之间的财政收人能力差异很大。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富裕与贫困等地区间的税收差异显著。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要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各地区间的财政平衡,并有目的的向农村倾斜。设立专用资金账户在财政资金再分配过程中提供快速、便捷服务。这实际上也解决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一2015年)通知中提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人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的要求。与此同时,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开展定期审计工作,防止专用资金挪为它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2用优惠政策吸引体育产业进军农村体育市场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是农村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直接场所,它可以间接的带来体育消费的产生,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实现资金回流并产生经济利益的一个重要渠道。现阶段,农村体育消费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论是消费的规模还是消费的总量还都很低,不能达到吸引体育产业主动进军农村市场的效果。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农村体育消费热潮必将悄然而至。农村体育设施的完善是体育消费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有效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捐赠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个人或者企业,根据资金投人的规模对他所经营其它业务进行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也可以根据企业的信贷规模分层次的实行低息、无息或者贴息等资助性信贷优惠政策;也可以借鉴公共文化事业的优惠做法,对资助的资金实行税前列支的方法,鼓励有资历的体育产业集团参与到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中来,通过农村居民的参与行为拉动农村体育市场的消费,实现企业的利益回收。从而,引导和推动农村公共体育事业健康、持续、稳步的向前发展。

3.3扩大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地方财政筹资能力

乡镇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核心力量,也是地方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地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光靠国家财政补贴和社会的捐助是不够的,地方政府的财力投人才是关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也就是全面解除农业税,农村地方财政资金收人相对减少。在国家财政拨款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扩大农村财政收人就必须发展地方经济。

3.4动员当地农民“以工代筹”,实现劳务注资

受传统观念与新思想的撞击,许多农民生活在矛盾之中,一方面要攒钱养老,扩大农业再生产;另一方面,面对精神生活的诱惑,参与体育健身提升生命质量成了许多新型农民追求的目标。面对家乡简陋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多数农民有想法把它建设好,但又不愿意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捐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以工代筹的支助方式。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筹集来的资金在使用时,除了用于材料支出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于劳务支出。农民通过自己的义务劳动,把劳务支出这部分资金节省下来,继续支持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就间接的实现了另一种筹资—劳务筹资。劳务筹资是人们以无偿的劳务支出方式实现资金支持的一种新的筹资方式,它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体育建设资金的不足。

作者:陈忠英1张满林2工作单位:1.渤海大学体育教研部2.渤海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