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研究3篇

时间:2022-05-30 10:33:47

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研究3篇

第一篇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云南大学体育课程的理念

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思想,改变现有的体育课程观念,将身体教育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真正着眼于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二)云南大学体育课程的主要模式

1.课程模式:“逐级分流,生本体育”“逐级分流,生本体育”的含义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条件,允许学生进行纵向选择多个层次的课程或横向选择多个方向的课程,打破年级界限,最终使学生养成健康体育习惯,拥有自我参与健身锻炼的知识和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2.模式特征:自主、开放、活泼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专业特点等自愿选择体育课程,学校给予学生一定的选课自由度,提供充分的健身锻炼的空间;以过程性评价反馈学生阶段锻炼的效果,使学生保持自信和激情,在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中,形成稳定的体育生活方式,构建自己的体育文化体系,真正理解体育与健康内涵,从而走向生本体育的境界。

(三)云南大学体育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第一,具有终身体育的思想,掌握基本的人体生理知识和健康维护知识;熟练至少一种传统养生文化,具有基本的体育文化素质和一定的体育欣赏能力。第二,熟练掌握至少2种体育健身项目的技能,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能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健身计划;能运用运动来调节心绪,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阶段目标整个体育课程的学习分为4个阶段、7个学期,学习目标按照一定的层次性和领域性逐级递增,全面铺开。整个目标体系涉及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领域。

(四)云南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1.云南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云南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知识部分和实践技能部分,两部分内容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的体育课程印象。2.课程内容设置:第一,基础教育阶段(第一学期)本学期课程分为两部分,即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包括健身锻炼的科学方法、终身体育与健康、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等专题,主要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进行入学前的体育思想教育。实践部分是对新生进行体育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身体操作手段和技能。开设的课程将包括身体素质练习课、各专项基础课等。第二,尝试选项阶段(第二学期)实行第一次分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即自身条件,对学校提供的各项选项课程进行自主选择,课程的目标要求比上学期有所提高。开设的课程将包括各专项一级选项课程。第三,强化提高阶段(第三、四学期)第三学期:实行第二次分流,让学生对各项选项课程重新进行选择,课程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重在培养学生对自己选项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开设的课程将包括各专项二级选项课第四,个性创新阶段(第五、六、七学期)对所有课程进行统整,分出不同的方向和层次,建立各专项高级选项课程群和特色课程群,统称为选项课程。第一学期:公共基础课程,总学时36学时,1个学分,包括4学时理论课;第二学期:公共选项课程,总学时36学时,1个学分,包括2学时理论课;第三学期:公共选项课程,总学时36学时,1个学分,包括2学时理论课;第四学期:公共选项课程,总学时36学时,1个学分,包括2学时理论课;第五、六、七学期:正在积极开展素质选修课程。

(五)云南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与考核

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考核第一,评价原则。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过程评价,结合“学生健康体质测试”;评价内容趋于全面。第二,评价内容与方式。理论:体育与健康知识,专项知识。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实践:运动技能。以教师评价为主。情意:运动参与、心理和社会健康。以小组互评为主。身体素质:体质健康测试五项指标。仪器测量2.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与考核:采用学生评价的方式第一,为人师表、敬业精神方面;第二,提高学生体育兴趣方面;第三,准确、清楚地进行动作示范方面;第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方面;第五,语言表达方面;第六,启发学生思维方面;第七,组织教学、管理课堂方面;第八,结合体育与健康知识进行教学方面;第九,安全教学、保护与帮助学生方面;第十,你在本课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方面(注:每一项满分1分,总分:满意=10分,较满意=5分,不满意=0分。)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分析云南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过程发现,首先,大学体育课程将向多元化、小型化、课题化方向发展。个性需求要求多样化的技术来满足,多样化技术的传授需要学校开出各种不同项目的课程供学生选择,课程模式和类型的多元化也必然成为发展的趋势。为了实现不同的需求层次,也就需要开设不同的课程。开设不同的课程,通过短时期的引导,进一步的深化学生自行解决,这就使得大学体育课程向小型化、课题化发展。其次,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整合的核心内容是把指导纲要提出的共性目标导向和学校以及学生的需求导向客观地结合起来,在课程建设中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大学体育课程要从过去单纯的注重目标导向的误区重走出来,要把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进行整合,更加注重满足学生个体需求,注重学生个性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二)建议

1.进一步优化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大学体育是中小学体育继续化、高级化的阶段。因而,“课程应有相互衔接、依次递进、各有侧重的目标”。在传承原有课程精华的同时有效调整课程目标方向,使之与时代、社会和学生身心发展相符合。首先,应注重目标的系统化。要使课程目标针对性强,注重各阶段的层次性,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其次,要体现终身体育的理念。将”终身体育”这一思想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之中,使课程目标与学校的客观实际相联系,和学生的客观实际相联系,使其成为适应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

2.调整课程和内容

首先,树立综合价值取向的课程观。对于大学体育课程而言,构建体育学科、学生和社会综合取向的课程结构,将“学科逻辑、学生的心理逻辑、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几方面相结合”,形成以体育学科知识、学生需求、社会发展三方面统一的课程结构设计理念。其次增强课程选择性。只有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才能把握课程结构调整的方向。最后,科学构建内容体系,增强课程整合性。

3.改进课程实施

首先,树立人性化的教学价值观。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应建立民主型、有爱型、对话型、合作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最后,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像快乐体育教学和情境体育教学。

作者:李明军吴梦工作单位:云南大学体育学院

第二篇

1、交叉学科的概念

学科是大学体育教学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学术交流的载体。学科交叉,就是指在一门学科的基础上,突破各学科之间的隔膜,通过吸收或整合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从而综合地对同一个科学问题或者是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活动。同时,交叉学科也是跨越各个科性的结果,有利于解决重大复杂的社会难题及科学难题。因而,对于充满着复杂性的体育学科来说,就需要我们用多种方式去解决体育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2、交叉学科下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策略

将大学体育学科放置于交叉学科的框架下进行研究,能够有效地缩短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的距离,实现体育科学与其他科学的一体化。

2.1、制定大学体育学科结构优化以及学科发展的策略

由于体育学科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整个体育学科体系在形式上、结构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对我国大学体育学科的建设中,要切实地注重复杂性这一特点。将简单的学科思维逐渐转变为复杂性的学科思维,以整体的学科思维、过程的学科思维以及学科间关系的思维来分析和研究体育学科运动的变化形式。在交叉学科的视野下,要大力研究体育学科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例如,加强体育学科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体育学科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地依靠大学学科这个平台对体育学科进行整合,逐步对我国大学体育学科进行改革,从而使我国大学体育学科在科学式的学科体系引领下实现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对大学体育学科的组织文化和结构进行创新

根据体育学科交叉理论可知,在体育学科与其他各学科交叉的过程中,学科主体的交叉对体育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学科主体对学科交叉的作用则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科主体的学科交叉能力;二是在高校中建立学科交叉的机构或组织。所以在大学体育学科的建设中,要尽量突破体育学科文化的限制,加强体育学科与大学其他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倡导体育学科的教师积极地跨越学科进行交叉学习,不断推进学科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然而在交叉学科的视野下,要积极地实现大学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文化交叉,就必须要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必须要与其他学科保持相同的文化意识,这是学科交叉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在学科建设中必须要求大学体育学科建设能够与现代的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相协调。二是整合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术语、概念等理论体系,制定一定的学科标准,建立起与多学科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语言体系。三是要着力引导其他学科的人才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学科的研究价值,从而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

2.3、加强对大学体育学科中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要切实做好对学科交叉中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对大学体育学科的综合性人才进行培养时,应当依据体育学科交叉发展的体制,对综合性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充分发挥不同的高校在体育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取长补短。与此同时,要倡导体育专业的学生报考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将一些比较优秀的体育专业的学生给予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即通过保送、推荐等方法去攻读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并且在一些重点的综合大学还可以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跨学科培养。

2.4、对大学体育进行科学的研究

努力培养体育学者发现体育实践中涉及到的多学科领域所共有问题的能力,然后将这些体育学者纳入到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计划中来。而且要更加注重对多学科交叉研究带头人的培养,鼓励体育学科内的人才到相关学科中进行学习、进修。在体育博士或者是体育博士后的教育中增加一些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研究课题。并且,在对各类项目的资助中,有比例有计划的增加一些对体育项目的资助,尤其是在设计到多学科交叉的体育项目时,应加大资助力度,并倡导多学科的学者对体育科学进行研究。与此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体育科学方法的研究。例如在对体育科研人员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加大对体育科学人员的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对我国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研究。

3、结语

在对我国大学体育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体育学科的复杂性和多种学科的交叉性,必须要以整体的、多角度的眼光来分析我国体育学科的未来发展前景,再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积极地实现对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的任务。

作者:李腾1蒋咸生2工作单位:1.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2.陕西科技大学

第三篇

1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历程

1.1改革开放前大学体育课程发展

1955年《关于改进体育工作的联合指示》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全面借鉴苏联体育教育模式的标志,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第一套《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大纲》出台。大学体育领域中“以军代体”、“以劳代体”思潮的出现与平复,《大纲》的重新修订、《大纲》基础上编写的两本教材,这一过程逐步摆脱了苏联教学大纲的影响,初步形成我国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的10年间(1966~1976年),我国的学校体育受到重大冲击和破坏,体育教学领域走向低谷[2]。

1.2改革开放后大学体育课程发展

1978~1985年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全面恢复、调整和整顿。1987年教育部组织编写并颁布了继1957年、1961年之后的第三个《高等教学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同年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高等教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其确立了“增强体质”的指导思想,统一了大学体育教材的编写原则,评价方法有利于运动技术的掌握。1992年8月国家教委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确立了以教育为宗旨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内容将目的和任务区分开,改进了课程类型,制定了教材选编原则,体育教学模式有所改变,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了综合评价。1999年至今期间,掀起了学校课程改革风,200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此次指导纲要提出了课程新的理念和目标[2]。其增加了心理和社会适应课程目标“,健康第一”作为大学体育课程指导思想,课程内容有了较大改进,评价观念有所突破。

2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大学体育课程变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给体育课程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更加科学化。其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实施过程、体育教学评价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1大学体育教学目标追求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引导着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现在发展的主旋律是全面发展、培养个性,也是对体育教育取得不断进步的更高要求。基于如此,体育课程改革上体现出从社会发展和人的本体要求出发,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终生体育有机的结合,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和能力得到培养,体育课程和教学模式更具时代特性,人格、知识、能力的培养得到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以追求。现代人发展的一个重要素质是人的品质,同时是身心并重。体育教育具有的功能特性之一是健全人格,其是体育课程任务之一。其摒弃了传统健康观和传统体育观的影响,体育课程建设上用现代健康观和全面发展观来做指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2大学体育课程体现出课程内容的人性化

以前,我国的体育课程内容主要是身体教育和竞技教育,如队列、队形、田径、体操等,这些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地方实行。以致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遭到了限制,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个性化没能得到重视,忽视了地方化、民族化的特征。21世纪的新中国需要大批标准化人才,而模具化的各学科课程内容,机械化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上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课程内容更体现个性化和人性化。体育课程内容的人性化适应了社会和人的需求,是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2.3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体育课程必须通过体育教学完成,体育教学实质上是实施课程的途径和手段,而体育教学模式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发生了多次改革,但并没实质性的进展,其原因是学校体育中的课程内容已由国家规定好了,其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发挥,限制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体育学习的范围很广,包括体育知识方面、运动技能方面、情感方面、社会学习方面等,它的学习过程是综合性的过程。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一些新的课程理念踊跃而出,如校本课程、即兴展现模式、一主多项模式、完全开放课程模式等,这些理念的出现,改变了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确保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了学生的主体选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

2.4大学体育学习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

大学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是其一个重要的环节。改革之前的体育学习评价是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绝对性评价,按照《国家体育锻炼达标标准》实行。这些体育学习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弊端,如终结性评价失去了反馈和极力的功能,定量评价具有片面性,只能从数据上显示学生的速度、力量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它们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使体育学习评价从注重终结性评价到注重过程性评价,使两者更和调。体育学习评价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都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大学体育学习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其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健康水平;同时也承认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情感、社会适应能力和判断能力。

3科学发展观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关系的处理。在体育课程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的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在学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总之在两者关系处理上明确,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上,有机结合新的学习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在体育评价上,体育学习评价要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学生的个体需要和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的问题上,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人本需要和社会需要,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体育教学目标中,追求技术技能的掌握与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两者并步排斥,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不仅只有身体层面的,更有精神层面的,学生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通过体育运动知识技能来传授的。因此,结合体育知识技能和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可取的。

4结语

总之,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各院校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正是基于如此,体育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要围绕学生专业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姜俊1杨秋霞2工作单位:1.邵阳学院体育系2.山东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