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3G4G移动网络论文

时间:2022-01-30 10:26:28

2G3G4G移动网络论文

12G网络的硬件与软件优化

硬件优化一般由设备排障与天线与天馈系统优化组成,一个优良的硬件环境是实现网络优化的前提。一个移动网络的好坏,常常和初期规划和中期建设有密切关系。现将硬件优化的常见问题列出如下:

1.1基站天线系统收到高大建筑物等阻挡,造成移动信号覆盖上的弱区、盲区。该类问题常常出现在城市建设基础建设变化较快的地区。其原因包括初期规划与设计不够合理、中期城市建设变更的影响,解决方法包括通过OMC报表统计分析具体话务量,采用DT测试。因站点已固定,一般采用调整覆盖较差地区临近的基站的天线俯仰角、水平角、提高天线高度等手段,必要时也可采取迁移站点的方法。

1.2设备故障。根据厂商不同,设备故障类型也有所不同。常见的如天线馈线、基站模块故障等,可简单地通过OMC警报找到。当主副载频功率不平衡或某载频时隙有问题时,这类较为隐蔽的问题则需采用实地CQT测试、在Abis接口接信令检测仪的方法来诊断。

1.3天线错接、天线方位角、俯仰角不合适等。天线错接的问题易检出,但在现今的移动网络中,天线俯仰角不合适、方位角不准的现象普遍存在。因为GSM网络是一个干扰受限系统,所以天线方位角的变化会造成覆盖区域的变化,进而导致基站服务区关系混乱的状况,且造成本该消除的干扰,继而影响网络运行指标。天线俯仰角设置的不合适则极易导致越区覆盖和服务区不明显等问题。软件优化包括确认配置参数、调配无线参数和频率优化。配置参数出错的概率不大,可在Abis接口与A接口分别接信令测试仪诊断。频率优化是网优中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由于无线传播环境复杂且时变,同时GSM网络的频率资源极为有限与珍贵,应该设计符合实情的频率规划方案,尽量降低整网频率干扰。最常用的频率规划是4*3等复用模式,还有动态配频MRP、多重复用等方法。受频带有限与客观环境的局限,频率规划不可能完全避免频率干扰的问题出现,在解决干扰的方法上,可以使用不连续发射、FP(跳频)、功率控制等功能。

23G网络优化

在我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使用的3G标准彼此不同。本文选择联通使用的3G标准WCDMA作为例子浅析3G网络优化的特点。WCDMA网络优化方法在时间轴上可分为商用前与商用后两类。商用前网络优化的基本方法是单站点验证(简称单验)和RF(射频)优化,商用后主要优化方法是搜集统计分析网络KPI参数。WCDMA与2G时期的GSM网络优化的区别是其系统使用技术和提供数据业务的不同造成的。技术不同因而优化思路不同。WCDMA的优化是再多种矛盾中寻求平衡,需要从更为系统、更为综合、更为均衡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网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WCDMA网络优化重点分析干扰控制,研究客户对数据业务的不同需求,注重与GSM网络的资源互补,注重小区之间的相互影响。WCDMA的优化流程与GSM类似,大致可分为三步:网络规划、网络初始优化、网络后续优化。其优化内容包括:寻求最佳覆盖,最小掉话率和接入失败、合理及时的切换、均匀合理的基站负荷以及最佳的导频分布。优化参数一般包括天线位置、每个扇区的发射功率、邻区列表和导频优先次序、邻区导频集搜索窗大小和切换门限值。其无线资源管理一般包含功率控制、切换控制、负载控制和资源分配策略等。

34G网络优化

2014年,LTE作为新一代4G标准采用了多种新技术,例如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MIMO多天线技术、波束赋形和CoMP协作多点传输技术。因此其网络优化也许从新角度出发来实现。LTE网络优化流程:(1)网络评估测试。(2)设备故障定位。(3)数据采集和定位问题。(4)优化方案实施。(5)验证性测试。(6)优化总结。一般在单站优化后,会按照基站簇进行优化,每个基站簇所含站点个数不宜过多(15-30个)。基站簇一般根据地理地貌,区域环境进行划分,且在相邻基站簇应有重叠区域,避免边缘位置出现孤岛站点。LTE网络的优化内容一般包括:掉话类优化、切换类优化、时延类优化。覆盖类优化、吞吐率优化等专项优化。对于出席弱覆盖或过覆盖问题,在排除邻区漏配的情况下,调整天馈系统、CRS发射功率来进行优化。根据实际环境情况,必要时可考虑增设站点。对于来自相邻小区的外部干扰,可通过PCI优化、调整ICIC参数来优化。对于切换类问题,则需从基站簇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需要针对邻区关系配置和相关切换参数来进行优化。

4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2G网络仍是主体,在另一些地区3G网络已成熟,在某些地区4G网络已经进入建设和试运行阶段。我国的移动网络情况复杂,多代技术混合出现,如何在网络优化中,通过海量的日常工作,保证较低的设备故障率,优质的基站无线信号覆盖,尽量降低网络干扰,配置出合适的无线参数,让无线网络工作在平稳的状态,需要优化工作者们根据具体情况通过精细化工作对网络进行优化和改善,满足人们对移动网络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者:曲箫扬单位:长江职业学院通信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