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网站在自然灾害应急过程中的危机应对

时间:2022-03-09 11:20:34

气象网站在自然灾害应急过程中的危机应对

近日,美国一机构做调查,发现一些传媒工具特别适用于应对自然灾害,尽管这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也是在美国,一个名为Twitter博客网站在组织协调救援中起到重要作用。该网站将社交、博客和即时消息融为一体,旨在让广大网民之间随时互动,像专门机构一样观察、了解灾害的最新状况。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信息反而被弱化了。当前国内气象类网站只注重政务新闻的播发和预报预警的,在发生自然灾害之后,也只有简单的灾情统计,做得好一点的网站在天气过程之后会有专家答疑和详解,但这些内容远远满足不了公众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与公众的互动性较差。气象部门有责任在灾害预报、防灾减灾以及灾后应对等多方面发挥其权威的作用,让公众获得其所需的气象信息。

例如,2012年7月21日,一场60a不遇的特大暴雨导致北京陷入瘫痪状态,并造成77人死亡。本人就网络社会对此事所起的作用做了详细观察,发现暴雨天气后仅半小时,中国天气网就出现了关于该天气过程的条目,直到4天后,官方公布了死亡人数及死亡者的具体信息,但在社交网络上,关于此次天气过程的各种消息一直在不断被刷新,诸如腾讯微博、新浪微博、搜狐论坛及天涯社区等单位均在第一时间建立专题和相关论坛。甚至有的网民通过建立一个名为“你认识已被确认的死者吗”用户群,在不断补充死亡者名单,同时展开对被害人员身份信息的跟踪整理。的确,网民在信息准确的把关上下了很大功夫。例如,他们把某某人最后出现于某时,可能已经死亡与确认死亡消息区分开来。公众似乎更愿意相信和关注这种网络信息渠道。北京7•21暴雨只是网络社交工具被应用于危难时刻的一个案例而已。目前,这种网络工具在紧急状况服务体系下如何被有效运用,而政府网站又如何能把大众的注意力和关注度重新吸引回来,就成了政府网站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网络社会的兴起和网络工具的运用到如今发展不足20a的时间,我认为,这种新型媒体目前还只是起点。有待解决的问题是,紧急情况管理机构和广大网民是否应该进一步通过开发网络来寻找信息,完善系统的合理运作?目前,欧美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利用这一新媒体进行科学研究。美国红十字会开始运用Twitter和受灾人员交换地区性灾害的即时信息,美国地质勘测局(USGS)启动了“你感觉到了吗”(Didyoueelit)专门网站,居民可以直接报告当地自然灾害动态信息。美国交通安全署也开通了博客论坛,直接从网民手中收集安全服务信息,并为公众发表意见提供渠道。根据Facebook和MySpace的经验,我们气象部门作为自然灾害的预报者,责任之重大显而易见,我们是否也应该建立自己的社交工具并由政府应急管理机构负责运营?目前,内蒙古气象局已有门户网站及其他气象服务网站,但运营和维护状况不容乐观,虽然2012年上半年区局门户网站的页面浏览量(166321)比去年上半年(127372)增长了约31%,其他网站的点击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和国内其他发达省份比并平均到我区总人数,这个数字并不是很理想。具体到我区汛期期间出现的几次大范围降雨过程,包括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内的所有社会媒体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虽然有目共睹,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仍然巨大。我区气象部门的网络宣传平台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危机应对、回应公众质疑、消除社会影响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文作者:张晓梅工作单位: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