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气象服务对新型农业的应用

时间:2022-03-08 03:35:30

解析气象服务对新型农业的应用

构建完整有效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深入调研,开展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依据本地特色经济产业,多次召开农村种粮大户座谈会、蔬菜大棚企业座谈会,了解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且配备农业气象移动观测设备,针对气象科技示范园和专业合作社等的需要进行气象业务观测,及时提供基础数据。实行部门联动机制,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发展建立了省、市、县联动,部门合作的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建立了专家联盟制度。修改完善方城县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建立为农服务指标、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和规范。同时引进社会资源,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市气象局积极协调各级政府部门、北京田雨公司、省农科所、省农大等单位支持气象事业发展。充分利用他们的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共同投资建设气象观测设备、电子显示大屏、预警大喇叭、办公网络等设备。联合农科所、农业局,制定科研开发计划规划。与省局气象科研所、鹤壁农试站、农大等单位建立常态化沟通合作机制,对其科研成果组织推广和本地化消化后开展服务。后续还将与测绘部门合作,打造数字化乡镇。气象为农服务向基层延伸基层气象机构市、县、乡、村四级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增强了基层气象机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为了使百万农民惠及到气象科技服务成果,使服务直接针对辖区农业。市县气象局在春种春管、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季节,开展关键农事气象保障服务,通过各种传播途径直接到农村千家万户。试验区种粮大户10多家,农机、农作物、蔬菜专业合作社10多家,蔬菜大棚145个,我们选择重点开展直通服务,包干到人,对所有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实现直通。服务产品有:农用气象预报、农业气象情报、农事措施建议等,指导农民配方施肥,进行田间管理和收种。

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农业现代化技术服务于粮食高产在试验区实现了气候条件、土壤墒情、长势长相、病虫害防治、大型太阳能节水灌溉和其它要素的监测,实现了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标准化、智能化,足不出户对农作物、蔬菜等进行监测管理,达到定量分析、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效果。2012年小麦在生长后期遭受蚜虫和赤霉病等病虫害严重危害的情况下,试验区小麦平均每667m2产589.4kg,比试验区外对照田增产13%。建设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综合运用计算机、卫星通信、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建立覆盖城乡社区、立体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系统。利用手机短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电视、广播、短信平台、声讯电话,将气象预警、农业气象情报、农用天气预报、农事措施建议等信息进行广泛,使每个乡村,每个人都能及时采取措施,防灾减灾。建立县、乡镇、村各级气象灾害防御人员动态库,免费提供气象信息手机短信服务。2012年6月份,赵河镇秋作物严重干旱,群众准备抗旱浇水,气象局通过气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和短信通知6月26日~6月30日将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群众未浇水,结果出现40mm以上降水,解除了旱情。每667m2按30元计算,共节省灌溉资金300万元。4结语在市气象局的技术保障和指导下,目前实验区已引进3家蔬菜企业,建成145座高效温室大棚,温室棚种植有黄瓜、豆角、番茄、辣椒等蔬菜,夏季每棚收入在1.5万元以上,1年3季收入在5万元以上。春秋生产棚种植有彩虹西瓜、甜瓜、豆角、辣椒、番茄、黄瓜等,其虹西瓜每棚夏季收入3万元;其他瓜菜夏季收入每棚8000多元,1年3季每棚可收入2.5万多元。22个日光育苗大棚每年每座可实现经济效益20多万元。所生产的瓜菜畅销方城、南阳、郑州等地超市。试验区大棚年实现经济效益1064万元。新型农业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将大大优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这对于粮食高产创建,提高农民收入,服务当地走“两不牺牲、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作者:陈宇工作单位:河南省南阳市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