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与创新机制思考

时间:2022-02-25 03:42:31

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与创新机制思考

摘要: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和战略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战略导向,采用定性分析和专家分析等方法,研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应重点强化的“十对技术”,并提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与体制机制优化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宏观形势;战略需求;重点领域;政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与新任务,要实现农业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变,必须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尽快确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与重点领域,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掌握新一轮全球农业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权。文章立足当前国情和农业科技发展形势,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从宏观形势、战略需求、重点领域、政策支撑等方面对“十三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

1.1从农业科技发展环境看,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谋全局、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地位日益强化,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逐年加大[1]。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财政部、科技部的支持下,农业部组织实施了转基因重大专项,建设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农业科技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1.2从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依靠科技突破资源和成本制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农产品总量需求刚性增长、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但耕地、淡水等资源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不足,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加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约束,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2]。与此同时,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在全球的比较优势逐步弱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成本限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1.3从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看,科技革命和世界竞争态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兴、交叉、综合学科蓬勃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前沿技术发展迅猛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美国、欧盟等已开始了新一轮战略部署,依靠政府农业科技系统大力研发农业公共产品,依靠强大的农业企业抢占种子、农机等农业产业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制订并实施了2012~2017年农业研究与战略计划[3];欧盟出台了“地平线2020”科技计划,并将农业科技项目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在发达国家新一轮农业科技计划完全部署到位、取得突破实现产业化之前,我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迎头赶上,在未来世界农业科技及产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加速期和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逐年增强;同时,也为农业科技发展带来了新任务和新要求。2.1提高土地产出率,巩固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四化”同步推进的重要时期,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对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1/5,是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多[5]。据测算,到2020年,粮食消费总量将达到8799.22亿kg,保障有效供给任务艰巨[6]。在土地资源刚性制约情况下,保证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通过科技发展,进一步挖掘生物遗传潜力,加大对动植物新品种、高效种养技术的创新投入力度,大幅度提高单产,推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2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平均不超过0.09hm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呈递减趋势,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50%左右。化肥当季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仅30%多,普遍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农业副产品和废弃物利用不充分,部分农渔机具能耗偏高。农业资源制约日益趋紧,提高资源利用率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加强对节水、节肥、节药、节料等资源节约技术的投入研发,突破肥、水、饲料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转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2.3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据FAO的数据显示,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耕地面积为60.9hm2,日本为1.9hm2,韩国为0.8hm2,印度为0.6hm2,而中国仅为0.4hm2;与其他产业也有较大差距,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左右。同时,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2005~2012年农村家庭经营用工日工资年均增长17.8%;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必须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目标,增加对节本增效技术的研发投入,如增加对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投入,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对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投入,拓展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2.4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农业竞争日益加剧[7]。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方兴未艾,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正在引领和支撑世界农业格局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8]。目前,发达国家正在对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新的统筹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偏低,农业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9]。面对国际新态势和新挑战,我国必须在战略性、前沿性的农业科技领域加强部署,尽快取得一批重大理论和知识创新成果,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才能抢占科技制高点,始终把握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有效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2.5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已成为制约农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约束。随着人口增长、膳食结构升级和城镇化不断推进,我国农产品需求持续刚性增长,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共生共存的问题,也就是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全国基本农田土壤质量在逐步下降;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也更加突出,气象灾害增加显著。在这些环境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及不科学、不环保的种养方式所引起的。因此,生态环境压力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3“十三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在系统分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十三五”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需求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战略导向,采用定性分析和专家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十三五”我国农业科技应重点强化的领域及方向。3.1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引擎驱动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强化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基因编辑技术、农业生物优异基因高效规模化挖掘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加强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强优势杂交种快速培育、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等技术研究,构建分子育种平台,力争在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植物新品种培育、优质动物新品种选育和高效繁育、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现代种业发展。建设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研究农业个性化云服务技术、农业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农业物联网组网技术,研制农业精准作业技术与装备,开发农业数据采集传感器,构建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整体提升信息化水平。3.2食品营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技术消费者高度关注的食品营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技术。围绕“产品供求平衡、居民膳食均衡”的目标,强化水土资源支撑能力、食物供给与消费需求、营养有效供给与合理需求等研究,以及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膳食质量与食物资源评价研究,为居民科学合理膳食提供指导。以大宗粮油等主要农产品加工增值为重点,强化高效提取与工业化连续分离、非热加工、节能型浓缩干燥及杀菌、高活性食品发酵、食品加工酶催化等技术研究,提高加工转化效率;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管理、农产品溯源等技术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3.3农机和设施装备技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目标的农机和设施装备技术。围绕保障粮棉油糖安全增效、农业全程机械化发展需求,重点突破水稻机插和油菜、花生、棉花及甘蔗机收等技术瓶颈,加大粮食和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成套装备研发力度。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装备、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农机具等的研发力度,提高农业装备的适用性、便捷性和作业效率。针对设施装备技术发展及应用,强化温室升级换代工程技术、全产业链自动化关键技术与装备、信息化智能化装备等研究,整体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3.4化肥农药减施技术以降低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为目标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重点开展氮磷减施增效与化学农药减量控施的机理与调控途径、耕地地力对化肥利用率影响机制等应用基础研究;研发新型肥料与化肥替代减量、化学农药替代减量技术及高效施肥施药装备;集成主要粮食、蔬菜、果树和经济作物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进行大田示范。3.5地膜和重金属污染消减技术以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的地膜和重金属污染消减技术。重点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基准研究及标准体系构建、安全风险评估与安全区划研究,强化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生产、重度污染耕地修复等技术研究,开发配套技术模式及制剂,建立适合不同污染程度耕地安全利用与修复的技术方法体系。研发适应不同需求的新型可降解地膜,以及适用性强、回收率高、作业费用低的高效残膜回收机具,建立残膜回收技术体系及循环利用模式。3.6农产品物流和仓储技术以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为目标的农产品物流和仓储技术。以大宗鲜活农产品为重点,强化产品预处理、储藏保鲜、冷链物流、快速配送等技术研究,大幅度降低农产品流通的损失。开展粮食收获后烘储特性、高水分粮食快速干燥脱水技术与工艺等规模化农户粮食收储运预处理技术与装备研究,降低粮食储藏损失。3.7耕地质量培育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耕地质量培育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强化耕地地力制约因子及其调控、低产田障碍因子成因及其对作物生长影响等基础研究,以及高产耕地质量保育、中产田培肥与增粮增效、低产田改良与障碍因子消减技术研究,研发相应的制剂。开展抗旱节水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利用,以及农田精量控制灌溉关键技术与装备、农业节水绿色环保新材料与制剂、农田水资源保蓄、劣质水资源化高效安全利用等技术研究,研发农田多尺度信息采集技术及设备,建立精准灌溉与智慧节水灌区。3.8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以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的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开展秸秆能源化利用工程技术和环保技术研究,研发秸秆改性成型技术及成套设备、秸秆干发酵技术与设备,以及秸秆还田快速腐解、秸秆资源循环多级利用等技术,促进秸秆的全量化利用。针对不同规模的养殖企业,研发与之配套的畜禽粪便多级利用、堆肥原位除臭、兽药与抗生素生物降解等技术,促进畜禽粪便高效安全和资源化利用。3.9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以提高重大疫病防控能力为目标的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重点加强动物病理学、疫病流行病学等基础研究,以及动植物重大疫病诊断、监测预警与防控,农业(林)及草原重大生物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等技术研究,构建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网络平台及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加强生物疫苗、生物兽药、诊断试剂盒、新型生物农药等产品研制,有效防控动植物重大疫病与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3.10育种材料和育种方法创新以强化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为目标的育种材料和育种方法创新。开展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系统调查技术规范制定,完善种质库(圃)和原生境保护点的安全保护与监测预警。攻克基因型高通量精准鉴定技术,实现种质资源大规模基因型鉴定,发掘作物种质资源新基因。加强转基因、分子标记、细胞工程技术、植物代谢工程和生物反应器等生物育种新技术研究,加快杂种优势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发掘我国丰富的基因资源,为动植物种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新品种。

4创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

4.1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1)构建国家农业科研体系高效协同机制。在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中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一盘棋”、“一条龙”、“一体化”新格局。推动组建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协作网,建立高效协同创新机制和制度,完善重大任务目标控制与评价制度、资源共享与运转制度、成果集成与分享制度。2)强化农业行业科技的顶层设计。按照上、中、下游一体化全链条设计思路,梳理农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技术体系问题,凝练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探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领域重点专项实施管理新模式,加强农业科技专项管理专业机构建设,并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农业科研国家队等在重点专项中发挥任务凝练、项目评审、组织实施、绩效评估等方面的主体作用。3)构建符合农业科技规律的财政稳定支持机制。依据农业科技基础性、公共性、社会性性质,充分发挥政府财政专项支持作用,对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等科技任务,设立财政专项和科技重大专项,稳定支持由行业部门组织管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及农业科研国家队等牵头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任务。继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统筹兼顾农业大产业与小产业、全国性与区域性的产业,保障农业系统多样性。推进农业推广体系与科研体系对接,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科技成果转化机制。4)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的主体。继续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工作,支持和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和创新效益的分享主体。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在公共科技资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智力转移等方面向企业流动。实行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后补助”制度,加大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与农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等共同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技术中试基地、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4.2优化科研绩效管理与科技评

1)强化绩效管理,健全分配激励机制。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推动科研机构去行政化,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完善兼职兼薪管理政策。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完善和落实促进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落实激励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推进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充分调动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2)推进科技评价,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完善科研人员评价制度,创造鼓励潜心科研的环境条件;建立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导向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工作成效、发展基础、工作目标、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成果,发现不足,改进提高。在对科技成果分类评价的同时,强化长效激励机制建设,以促进达到持续提升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积极性的目标。

4.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

进一步简政放权,改革知识产权行政审批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成果开发,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科学管理水平,为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快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评价制度,健全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成果转化,改革分配制度,进行有偿的收益评价与分配,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通过协议定价、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成果交易;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院系(所)以及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技术转移机构等进行奖励。

作者:杨雄年 郑 戈 单位: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EB/OL].(2012-02-01)[2016-01-10].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2/01/c_111478116.htm

[2]张铁亮,李玉浸,刘凤枝,等.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10(9):91-94,99

[3]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AgriculturalResearchService.ARSStrategicPlanforFY2012-2017[R].Washington,D.C,2012

[4]许慧.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及对我国“2011计划”的启示[D].杭州:浙江大学,2014

[5]韩俊.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端在自己手中[J].求是,2013(8):21-22[6]王国敏,卢婷婷.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复杂矛盾[J].社会科学研究,2011(5):35-39

[7]薛亮,梅旭荣,王济民,等.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掌握农业科技竞争主动权,迎接新一轮的世界科技革命[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3):2821-2832

[8]程如烟,杜艳艳,许端阳.世界兴起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N].科技日报,2012-03-02(8)

[9]刘春香,闫国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成效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