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6-26 09:41:27

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

1马龙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

1.1交通便利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马龙县境内,昆曲高速公路、101省道、贵昆铁路、正在建设的沪昆铁路分别途径马龙县,且县乡村道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人流、物流十分畅通,对于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十分有利。

1.2资源充沛

产业要发展,资源是保障。在食用菌种植所需的原材料方面,如草生菌所需要的主要原料稻草、秸杆、牛粪,木生菌所需要的主要原料木梢、玉米芯、棉籽壳等,马龙县均资源充足,只有棉籽壳需要进口,但需要量较少,其它原材料足以保障。

1.3气候适宜

马龙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拨1900m左右,年平均气温13.8℃,年最低气温-2℃,最高气温32℃,食用菌的最适宜温度在6℃~25℃,是食用菌生产的最适宜地区。1.6市场看好马龙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之一,无论开展种植还是养殖首先需考虑市场,要扶持发展一个农业特色产业更是如此。我县的食用菌产品属绿色无公害食品,近销曲靖、昆明,远销贵州、成都、上海,产品鲜销为主,供不应求,先款后货。同时,少量包装为成品销售。一个产业的发展,只要有市场,发展潜力就很大,就值得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

2马龙县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2.1食用菌产业科技特色菌类分析

近年来,马龙县按照“园区式布局、规模化生产、滚动式发展”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协会为纽带,坚持走“园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路子,不断优化菌类产业链,努力做大以草生菌为主体、木生菌为辅、野生菌为特色的食用菌产业。马龙县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食用菌产业,按照“引龙头建园区、带大户联农户”的发展模式,狠抓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积极鼓励工厂化、规模化生产食用菌,不断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潜力。一是成立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县供销社具体负责食用菌产业发展,并在各乡镇成立食用菌推广站,实行县级领导及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专业技术人员挂钩联系乡镇的风险抵押金考核奖惩制度,挂钩联系的领导、技术人员纳入联系乡镇考核奖惩,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及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狠抓食用菌园区建设,制定食用菌园区发展规划,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在政策、信贷、信息方面给予扶持,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四个食用菌园区,积极培育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精深加工企业,推广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模式,实现由小规模、低档次生产向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转型升级”;三是加大龙头培育力度,认真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推动有实力的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如马过河食用菌园依托马龙县凯悦菌业有限公司,投资1800万元建成占地8ha的标准化生产车间80余间,企业从菌种培育到采收全部实行自动化、无害化、规范化生产,注册了“碧惠康”牌食用菌商标,年产食用菌1500t,产值1500万元;纳章食用菌种植园区320万袋工厂化项目已完成,每天可产菇1t左右;通泉、旧县食用菌园主要以生产茶树菇、马香1号、香菇等为主;建成了马过河食用菌交易市场、马鸣野生菌交易市场,两个食用菌交易市场面积近2000m2,年交易额达500余万元。

2.2完善食用菌科研研发体系分析

马龙县积极建立完善科研创新与研发体系,以马龙县凯悦菌业有限公司为技术支撑平台,加强与云南省农科院的技术合作,建立“院企”合作基地,适时引进食用菌新品种,研发、推广新技术,努力提高食用菌产品的科技含量。县供销社常年聘请省农科院专家、顾问20余人,按照“学员点菜、教师下厨”的原则,通过举办培训、现场讲解、送科技下乡、赶科技集市等方式,广泛开展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菌农种菌能力。建立技术人员挂钩联系种菌户制度,帮助菌农解决菌种选择、技术管理、科技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难题。在食用菌栽培方面,大力推广反季节种植人工食用菌,适度推广小烤房和各种闲置房屋种植白蘑菇,从菌种选择、操作方式、产品包装、营销手段全程配套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完善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形成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大力发展食用菌产品清洗、分等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运保鲜,推进“农超对接”和产品直供直销。在野生食用菌方面,依托马龙县加顺工贸有限公司,实现野生菌分类、规模、有序销售,避免野生菌大量上市对菌农造成的损失,提高了野生菌的附加值,在马鸣乡建成了2个野生菌保育扩繁基地,成功促繁鸡地从等野生菌,使原来每亩林地产菌10kg增加到现在产菌30kg~40kg,确保野生菌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利用。

3马龙县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提高现代农业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虽然马龙县食用菌产业在短短几年间得到了长足发展,回顾马龙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引龙头、强科技、扶大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3.1食用菌技术研发机构较少

科研机构结构松散,缺乏整体性;研究项目设置陈旧,研究领域狭窄,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3.2食用菌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足,从业人员数量

少且人才流失严重从业人员结构不够合理,懂得简单栽培技术的初、中级人才多,跨品种、跨领域、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少,能够把握食用菌科学前沿的“尖子”人才、领军人才更少。

3.3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技项目资助强度偏低

由于马龙县城太小,没有大型的企业,财政收入低,各年的财政对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科技项目资金对该项目扶持强度偏低,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足。

4对策及建议

受到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化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偏低等因素的制约,马龙县食用菌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这也决定了未来的食用菌发展,必须大力提高现代科技创新能力,突破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持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标准化、现代化、设施化建设,推动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1继续加大食用菌科技投入,激活发展活力

今后,马龙县将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食用菌科技资金投入,除了国家相关部门要在食用菌科研经费上给予倾斜支持外,县政府也要充分考虑地区间科研投资的差异、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食用菌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和食用菌科技创新方向等宏观微观因素,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食用菌的科技创新工作从政策、经费、人力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4.2优化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目前马龙县存在着食用菌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应用于生产的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真正实现成果的有效转化利用。因此要创新食用菌技术推广组织形式,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强化食用菌科技推广的示范和辐射带动,提高食用菌科技的快速转化能力;要加大食用菌高层次人才和学术带动人的培养力度,推进食用菌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优化人才队伍和知识结构;要鼓励民营食用菌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促进其逐步成为食用菌技术创新的主体,培育多元化食用菌科技服务组织,完善食用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3整合教育资源,培育专业人才

产业要发展,培训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各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培训力度,每年组织2次~3次种植户到县委党校集中培训,请专家讲课。同时,各乡镇也要组织每年不少于2次的集中培训,不断提高种植户的技术水平。马龙县在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过程中,最缺乏的是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该县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建立科技培训的平台,健全科技培训的体制,为菇农科技培训提供条件,培养实用型人才,进而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素质优良、富于创新精神的食用菌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责任,为建设现代化食用菌产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4.4新建菌种厂,解决菌种瓶颈

虽然马龙县由县供销社联合省食用菌研究所兴办一菌种厂,但受资金、技术、人才的制约,规模小、品种单一,种源供给不足,加之现在的菌种厂在县城中间,受环境影响大,质量无法保证。为了彻底解决菌种供应的瓶颈问题,建议政府在县城外统一征用土地6.67ha,重新建设一个规范、高效的菌种厂,从根本上解决该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缺乏菌种的问题。

4.5抓点不放面,全面推进产业发展

以点带面发展产业是马龙县的一贯做法,但就食用菌产业发展来看,出现了一个不正常的现状,就是只抓点、只看点、资金只扶点,而忽视了面上的整体发展,目前面上的种植户已减少至200余户,从一个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不正常的。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是要重点扶持各食用菌种植园区及龙头企业的发展,发挥其带动作用;二是抓好面上种植户的发展,扩大生产面,提升产量。

4.6探索野生菌保育扩繁技术,助农增收

做好野生菌保育扩繁工作,是食用菌产业又一项富民兴县的大事。县供销社在马鸣乡搞了6.67ha的试点,效果很好。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求各乡镇都要搞试点,每个乡镇用1个~2个自然村搞试点,实行全封山野生菌保育扩繁,保护原生野生菌种,并与人工点播相结合,改变过去农民自由拾菌、掠夺性采收、一年比一年少的现状。通过试点,逐步扩大野生菌保育扩繁面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创造条件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张压宝 单位:马龙县纳章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