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非合作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对非投资

时间:2022-07-23 10:58:43

论中非合作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对非投资

一、民营企业投资非洲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全球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和非洲经济都面临转型和调整,相似的发展际遇为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非洲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民营企业投资非洲面临的新机遇

1.非洲经济增长强劲全球金融危机后虽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非洲经济却保持了积极的增长态势。2012年10月4日世界银行的题为《非洲的脉搏》(Africa''''sPulse)的报告中指出,2012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将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增长率预计为4.8%,基本与2011年的4.9%持平[5]。报告指出,非洲大陆新近发现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将为其创造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伴随经济快速增长,非洲地区中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在不断增加。非洲国家中已有人口总数达4亿的22个国家正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5]。此外,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还有10个国家(人口总数为2亿)也将在2025年前后成为中等收入国家。非洲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正在逐步改变非洲落后、贫穷的旧面貌,使其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和青睐的投资新市场。2.非洲对投资的需求旺盛非洲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非洲的工业化进程发展滞后。为推动非洲工业化进程,1989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11月20日定为“非洲工业化日”,目的就是希望动员国际社会的力量改变非洲工业化落后的困境。2008年非盟工业部长会议通过了“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动员资金和资源推进非洲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近年来非洲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但非洲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仍未出现根本转折。为避免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洲国家高度重视经济转型,先后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为外国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另外,非洲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2年4月5日的2011年版《世界城市展望》称,非洲的城市人口在未来的40年内将增长3倍,从2011年的4.1亿增加到12亿[6]。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会导致对基础设施、建筑和就业等需求的大幅度增加,而单靠非洲国家自身无法满足国内旺盛的需求,这给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市场。3.中国对非投资战略面临调整一直以来,中国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发展同非洲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非洲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得到了非洲国家和人民的认可。进入21世纪,中非经贸合作关系开始由单纯的经济援助和贸易逐渐向贸易与投资并举推进,进而拓展到产业合作开发、金融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等诸多领域。在中非合作论坛的积极推动下,中非开始稳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合作体系[7],建设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双方的共识。中国“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今后的对非投资,将会进一步淡化政府主导的色彩,由企业充当投资主体。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西方国家及部分非洲国家对中国在非洲日趋活跃的投资活动的猜忌,而且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对非投资的收益,扩宽中非合作的领域,实现中非共同发展。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工信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和工商总局等13个部门于2012年6月29日联合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是对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中重要作用的肯定,将为中国民营企业到非洲投资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有利于民营企业更好地利用非洲的资源和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4.中国经济转型步伐加快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日渐突出。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受“三荒(钱荒、人荒、电荒)两高(高成本、高税收)”问题的制约,亟待转变以加工制造为主业的传统盈利模式,实现发展上新的突破。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大批出口导向型的低附加值企业已经无法继续依靠低价和数量来抢占国际市场,而短期内这些企业又无法转型成为高附加值企业,因此,寻求替代市场就成为这类企业的发展目标。非洲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加之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工业经济还比较落后,中国制鞋、制衣和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非洲的发展空间很大。从供给的角度看,中国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经营能力和资源整合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加上企业转型的驱动,具有向非洲投资的意愿和能力;从需求的角度看,非洲国家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愿望和要求。加之中非合作论坛所搭建的中非经贸合作的平台,中国民营企业对非投资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二)民营企业投资非洲面临的挑战

中国与非洲的经济互补性较强,投资非洲可以获取很高的投资回报,然而,民营企业在投资非洲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需要积极加以应对。1.投资风险较大作为新兴市场,非洲的投资环境仍存在许多不规范、不完善之处,除国际直接投资中常见的外汇风险、经营风险外,投资非洲还面临较高的政治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和市场风险。2011年源自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北非动乱和冲突凸显出非洲政治局势的动荡,复杂的民族、种族、宗教和领土争端以及国家建设的滞后使得非洲市场的政治风险远远高出世界其他地区。民营企业投资非洲,如果事前不进行风险评估,那么很容易受到政治风波的冲击。除政治风险外,一些非洲国家立法不够完备,行政司法不能独立,投资、财税政策不清晰,导致民营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遭遇政策法规风险。以赞比亚为例,新总统上任后几次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从57美元涨至226美元[8],使得投资赞比亚的中国企业的用工压力大幅增加。自殖民地时代开始,非洲经济就具有结构单一的问题,过分依赖原材料的出口。经济结构单一使得非洲国家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经济发展的波动性较大。2.市场竞争加剧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未开发市场,非洲早已引起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重视,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也加入到抢占非洲市场的行列之中。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孕育了全球制造业的新变革,危机后发达国家提出要“再工业化”,回归制造业,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各国对具有10亿人口的非洲市场的争夺。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屡屡以“新殖民主义”、“中国威胁论”和“掠夺非洲资源”等言论污蔑和攻击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背后反映出与中国争夺非洲市场的战略意图。对非洲市场的竞争不仅来自于外部,国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也在恶化民营企业对非投资的收益。近年来,在非投资的民营企业数量逐渐增多,由于缺少专门的机构加以规范和引导,部分企业间出现了无序、恶意竞争的现象,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之间,恶意竞争不仅降低了参与竞争的企业的经营收益,而且丑化了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上的形象。3.不熟悉当地法律和文化一些非洲国家的法律秩序杂乱无章,既有民主社会的法律法规,又有部落社会和宗教社会的习俗规范,如果对投资当地的法律规定不了解,那么就很容易导致投资失败。以刚果(金)为例,在当地购买土地不仅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审核,而且要请当地的土著首领(酋长或族长等)召集族人举办相关仪式之后才可以使用这块土地。非洲大陆地域辽阔,加之地区分割、种族迁徙以及外来文化传播等因素的影响,非洲大陆文化极具多样性。民营企业家身受东方文化的浸染,普遍不了解非洲当地的文化习俗。在中国民营企业,加班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在非洲,加班却是不受欢迎甚至是被排斥的。虽然非洲劳动者普遍比较贫穷,但他们对钱的渴望却不是最强烈的。如在内罗毕,当地人有着固守的时间观念,工作时间就是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多一分钟也不行,即使加班也不可以。这个几乎百分之百信仰基督教的地方,周六周日是不可能有人加班工作的,工人们宁可放弃一天赚几百元钱的机会也要去教堂做礼拜。由此可见,在非洲套用国内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是无法奏效的,而且容易引发矛盾,给投资活动带来不利影响。4.劳资纠纷问题突出非洲国家可以自由组织工会,工人的工会意识也很强烈,几个人就可以组织成工会。非洲国家工会的力量很大,而且愿意维护工人的权益,一旦工会介入劳资纠纷,当地政府往往也会介入。一些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诚信意识淡薄,对当地员工不够尊重,忽视当地人的民族意识,极易引起当地工人的不满。而当地工人一旦感觉到自己的利益受损,就会通过工会同领导层进行交涉,甚至采取罢工、到法院起诉等极端形式,使企业陷入被动,投资活动受到影响。

二、促进民营企业对非投资的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2010年5月国务院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肯定民间投资积极作用的同时,提出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中非合作论坛所构建的中非经贸合作的良好氛围中,中国民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开拓非洲市场的新兴力量。如前所述,民营企业投资非洲正处于发展的机遇期,但面临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要克服投资非洲过程中面临的各项挑战,不仅需要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的水平,而且需要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政策实践看,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对促进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起到了关键性的制度保障作用。

(一)充实针对民营企业投资非洲的支援体制

在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局面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来到非洲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维护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权益业已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新课题,需要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建立起高效有力的监管保障体系。在强化中小企业国际化支援体制方面,日本的做法是在经济产业省内专门设立“中小企业海外发展支援会议”,用以动员和协调政府部门和民间团体的作用,助力中小企业投资海外。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在现有的中非企业家大会和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①等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体系,建立专门的监管和保障机构对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活动加以引导,并改善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环境。目前,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分布比较分散,相互间缺少横向的联系与合作,很多企业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专门机构的设立有助于对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为加以引导,便于帮助民营企业利用东道国经济发展特点及政策导向选择投资项目,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为帮助非洲国家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专门机构应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非洲交通、通讯、电力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开发非洲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等市场,引导企业发展模式从单纯依赖资源开发向文化、环境等多元开发转变,减少民营企业之间恶意竞争现象的发生。专门机构的设立还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环境。借助专门机构,可以扩大国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非洲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可以动员地方商会和行业组织的力量,利用好境外经贸合作区这一平台,实现民营企业的集群发展以及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间的合作发展。

(二)加大资金扶持的力度

融资难是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瓶颈之一,而对于投资非洲的民营企业而言,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民营企业无法以在海外获得的矿权、土地和厂房等固定资产作为担保获得贷款。另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发展受约束,对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无法提供充分的融资支持。因此,自有资金就成为目前民营企业对非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为缓解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融资难的问题,商务部与财政部曾在2005年建立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又于2010年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2007年为支持中国企业开拓非洲市场,由国务院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出资成立中非发展基金,成为国内第一支专注于对非投资的股权投资基金。这些举措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融资上的便利,但还无法充分满足民营企业投资非洲过程中灵活而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为此,国家还需加强制度设计,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走进非洲,推动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间的合作,通过融资担保、海外项目贷款和并购贷款等方式满足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并在融资服务的基础上充当企业的商业顾问和财务顾问。利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拓宽国内金融机构与非洲当地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支持民营企业在当地获得融资上的便利。此外,要规范和激发民间资本在缓解民营企业海外融资难当中的作用。通过落实《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对之前通过各种方式“曲线”投资海外的民间资本进行专业的监督和咨询,为其建立规范化的个人境外直接投资渠道,这样既可以避免巨额民间资金游离于境外投资监管之外,又解决了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

(三)提供法律咨询和智力支持

获得更高的投资利润是越来越多民营企业走进非洲的驱动力,然而,非洲各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如果民营企业在进入非洲市场之前不充分研究非洲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传统习惯,那么很容易在突如其来的投资风险面前措手不及,蒙受损失。要规避投资非洲市场的高风险,需要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向民营企业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中非合作论坛应寻求与更多的国内及国际律师事务所的合作①,为投资非洲的民营企业提供切实的法律服务,使投资者可以通过律师了解东道国对外国投资者的法律规定、注册企业以及根据当地的劳工法制定聘用合同。针对民营企业家普遍不了解非洲社会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实际,应加强对非洲文化研究和宣传的力度,降低因文化和习俗差异引发劳资纠纷的可能性,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融入东道国当地的文化氛围,实现共同发展。近年来日趋严峻的国内生存环境推动中低端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但这些企业普遍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设滞后,亟需得到相关机构的技术咨询服务。为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国内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应考虑把面向国内小微企业转型的技术支持政策延伸至投资非洲的民营企业,使这些企业得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完善投资环境评估机制以及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

虽然非洲国家资源丰富,投资潜力巨大,但由于非洲经济发展起步晚,很多国家政局不稳定,吸收外国投资的政策波动性大,不健全且缺乏连续性的投资环境常常会给民营企业在非洲当地的投资提出诸多挑战。因此,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资环境评估机制,对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布局、法律框架、人文环境以及政策特点等影响因子进行客观而正确的评估,便于民营企业针对东道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都经历过被欧洲国家殖民的历史,国家建设的时间还比较短,国民对部族和宗教的认同感要大于对国家的认同感,因此非洲国家的国家意识普遍不强,政府的控制能力比较低,政权更迭频繁,由此造成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像政治动荡这类的系统性的投资风险远远超出了民营企业独立应对的能力范围之外,需要由政府出面,建立专门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商务部在2010年建立了对外投资合作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专门监测热点地区和国别的安全形势,并及时向社会预警。鉴于投资非洲比投资世界其他市场要面临更大的风险,特别是非商业风险,可以考虑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内增加专门针对非洲国家的投资风险评估和信息机构,便于民营企业在投资之前对投资有可能面对的各类风险加以认知、判断和应对。

本文作者:孙健苏杭工作单位:东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