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及建议

时间:2022-11-18 03:13:46

农田水利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及建议

1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及其融资现状

许多地区的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以至荒废,成为泥沙堆积的干沟、干渠,或是用来排放污水。中小型农田水利的农业基础设施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外部经济性,其社会收益要高于私人收益,这也造成了中小型农田水利的私人供给严重不足。而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改革进展缓慢,对于像泵站、堰塘等社会受益低而私人收益高的农田水利设施,一般可通过集体承包、私人租赁等形式进行产权划分和管理体制改革。但是对于像灌溉排水用的明渠、渠首等以社会公益性为主且受益对象广的农田水利设施则很少有人愿意承包、管理和经营。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的产权归属不明晰,运行模式单一化,经营主体很模糊等问题,让大多数企业和个人很难成为贷款对象。加上金融机构对于发放水利贷款的态度过于温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口进一步加大。综上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令人堪忧,亟需注入大量资金来改善水利设施。农业发展与兴盛的关键就是解决好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融资问题,只有让资金流入进去,才能使中小型农田水利“活起来”。

2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融资现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农田水利的投融资管理模式在我国各个地区经历了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模式。从投融资主体看,主要有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村级集体资金投入、农民合伙筹资、农户个体投资等模式[3];从融资渠道看,主要有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政策性信贷资金、市场融资和农民筹资[4]。中小型农田水利从其自身性质考量属于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所以它既具有私利性又具有公益性。但是长期的定位模糊造成了融资主体难以明确,融资渠道不通畅和融资方式过于单一,这些成为中小型农田水利融资的瓶颈。

2.1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总量不够

全国各地在用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致上有三类。第一类是由个体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建成的,这一类的水利设施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第二类是使用农田水利项目的专项资金、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兴建的。第三类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兴修的,一直使用至今。由于各地农田水利建设存在较大资金缺口,水利设施难以维修逐渐老化和失效。尽管中央“一号文件”里明确提出要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但是这里的“收益”到底是毛收入还是净收入并没有规定,两种不同的划分将导致土地出让收益数额的巨大差异。加上各级政府对于上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上存在不合理,大多财政拨款用于修建公路等地方民众最需要的地方,投入到农田水利的资金少之又少。

2.2缺乏健全的融资制度

中小型农田水利具有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属性,所以仅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来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的问题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有政府的干预与调控。但它同时又具有自利性的非公益性属性,需要农户自发的组织和建设。由于融资制度存在着较大缺陷,地方政府对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偏爱有加,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却非常冷淡。村集体设有针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融资渠道做规划和管理。地方企业只顾自身利益,不愿意投入到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去。也造成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导致我国各地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停滞不前。

3完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融资体系建议

在农田水利建设融资过程中需要明确融资主体、选定融资渠道、寻找资金来源和完成模块设计。而在这一系列流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原则。在创新和应用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的融资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以金融信贷为基础的市场化融资方式,二者互相补充、有效结合是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前提。

3.1有效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

继续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切实有效贯彻中央1号文件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要求。优化和调整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合理统筹大型农田水利与中小型农田水利的投入关系,并专门设置一定比例作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公共财政使用的监督情况,保证资金的到位率从而让资金在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发挥出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水利建设贷款财政补贴制度。政府要积极的把农田水利建设贷款纳入到财政补贴项目中,逐渐增加补贴资金的数额,扩大补贴对象。继续坚持规划先行,努力有效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合理配置资金投入和科学治水管水。

3.2完善市场化融资体系作为辅助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金融机构要逐渐加大对农田水利的信贷支持,把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纳入到信贷范围。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在充分分析融资需求的基础上发行基于农业贷款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同时为其提供信用增级,利用税收优惠鼓励当地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等融资产品;在信贷资金偿还有保证且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已落实好资金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加强信贷资金支持的结构设计;对于那些能够盈利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金融机构可以大胆尝试以项目未来的收益及其他经营收入作为担保,发放抵押贷款;鼓励和支持各金融机构勇敢地探索和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创新出多形式、多路径的信贷担保方式,进一步强化分担信贷风险的处理机制。

本文作者:吴忠福工作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