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业发展史与经济环境

时间:2022-08-29 11:09:10

地方工业发展史与经济环境

随着西咸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快速建设,2007年宝鸡在全省的经济总量中排名第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宝鸡后了。时值今日,宝鸡如不加快二次发展,面对省内兄弟城市咄咄发展态势,面临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交通网的完善,这个“因路而兴”、“因工而富”的城市可能会被边缘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能小富即安,不能当井底之蛙。西安利用自身独有优势将省内大型优质企业集结于此;延安、榆林凭借自己的资源禀赋,使大型石化企业落户本地。作为西部欠发达城市,宝鸡在赶超战略下,选择扩大项目投资来加快发展的模式是不可避免的。

一、从宝鸡工业发展史可以看出,项目投资对宝鸡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1937年3月,陇海铁路修至宝鸡。随着沦陷区民族工业内迁和工业合作运动的勃兴,宝鸡从典型的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铁路贯通及工业项目发展带动了宝鸡整体经济社会的繁荣。1933年,宝鸡城内仅有厂商268户;到1944年,城内厂商已达1030户。十里铺、福临堡形成新的工业区,尤其是由于许多客商纷纷涌入宝鸡购地建房,使宝鸡地价猛涨,以白银计算,东大街每亩价由500元涨到千元,最高涨至3000元,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著名作家茅盾途径宝鸡,描述当时的情景是,“宝鸡的田野上,耸立了新式工厂的烟囱;宝鸡城外,新的市区迅速发展,追求利润的商人、投机家充满在这新市区的旅馆和酒楼;银行、仓库,水一样流转的山货,山一样堆积的商品和原料……”。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五”时期,宝鸡工业获得了稳定、协调、迅速发展。在宝鸡的工业增长中,主要是依靠国家投资来支撑的。这表现在列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在宝鸡有3项,列入国家计划的企业有8项;宝鸡“一五”时期完成的基本建设总投资中,中央和部省属工程项目占74%。三线建设是宝鸡继“一五”时期国家布局进行重点建设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布点建设。从1964年4季度至1965年12月,在宝鸡选点建设项目有95项。俗话说,无工不富,国家布点建设给宝鸡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给宝鸡奠定了良好的工业产业基础,给宝鸡的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直到今天,这些布点企业仍然是宝鸡工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宝鸡工业史可以很清楚得看到,项目投资对宝鸡发展至关重要。

二、宝鸡所处经济地理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决定了必须通过扩大投资来加快发展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投资、需求、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根据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不同,可以将经济增长模式分为投资拉动型、消费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三种类型。三种经济增长模式是相对而言的,任何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上述三种动力的共同作用,不同模式之间的区分在于以哪一个动力为主。宝鸡地处内陆地区,不沿海沿疆,随着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交通网的逐步形成,交通区位优势已被弱化。在西部,关中的经济实力不如成渝,开放程度不如北部湾。在这个大环境下,宝鸡要靠出口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缺乏客观的整体经济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目前还是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而对劳动力需求巨大的纺织、装配等出口企业大多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随着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的梯次转移,宝鸡作为西北工业重镇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具有一定优势。苏南地区正是利用承接国际产业资本大量转移的历史机遇,使得地区经济有了飞跃性的提升。所以从现在开始,宝鸡就要打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避免临时抱佛脚,失去实现飞跃发展的机遇。宝鸡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人均收入较低。200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3元,折1504•94美元(汇率7•3046)。与人均3000美元的现代化门槛还有较大距离,尚不具备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的条件。在现实中,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而在我市收入现状中,存在大量居民缺少财富而无力消费的现象。所以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明显底气不足。一般来说,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主要适合于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则适合于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而发达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则以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主。在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不可缺少的因素;经济发展史也表明,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地区,在赶超战略下,通过扩大投资来加快发展的模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宝鸡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仍要依靠适合本地区产业特色的投资来拉动,用好项目促大发展。

三、我市未来经济增长模式的可行选择及政策建议

1、经济增长模式的可行选择

设备投资拉动为主,兼顾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我市未来的可行选择。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可分为一般投资拉动型和设备投资拉动型两种形式。在我市需要继续依靠投资拉动但又要避免传统低效投资扩张的情况下,采用设备拉动型增长模式,就成为我市未来经济增长模式的较好可行选择。首先,以设备投资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显著提高我市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抵消一般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效应,从而改善传统投资型经济增长带来的产能过剩和投资浪费等突出问题。其次,设备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够加速我市的工业化进程。目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正在进入深加工度化阶段,只有加大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力度,才能提高我市制造业的深加工度和附加值水平,实现装备制造业的脱胎换骨,并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完成我市的工业化进程。

2、政策建议

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投资效率和生产增加值率水平。近期可以采取如下政策:

(1)推行财政补贴政策,实行加速折旧制度,大力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推动我市经济加速进入深加工度化阶段。首先,推行财政补贴制度可以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成本,从而起到刺激设备更新的政策效果。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项目的关键设备及相关行业产业企业的设备等,允许实行加速折旧法。”实行加速折旧制度直接缩短了企业设备的摊销年限,实质上也是一种减税政策,对企业设备更新也有直接的激励效果。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和折旧制度改革来鼓励设备投资,日本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先例。战后初期,日本的工业技术落后,资本存量水平低下,因此,日本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特别折旧等租税特别措施,加速企业的资本积累和现代化投资。各种租税特别措施1956年约有50多种,到1975年则达到100多种。日本政府通过特别租税等税制优待措施,减轻了企业的纳税负担,对企业进行设备投资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从1955—1973年间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平均增长率高达19•3%,资本存量的平均年龄由1955年的16•5年,降低到1960年的12•8年,再降低至1970年的7•2年。战后日本政府采取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特别折旧等租税特别措施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设备投资率,而且通过技术进步率的提高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素质,造就了日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2)严格宏观调控措施,避免传统模式的投资周期重演,防止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传统的低水平投资扩张已经表现出显著的边际效益递减,弊端已经十分突出,因此,应当坚决予以遏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逐步将经济增长的引擎转变到提高投资效率上来。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国内经济目前需要克服一个隐忧:投资效率低。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克鲁格曼教授认为:“投资效率低下,即用大量的投资来支撑高速度增长,正是东南亚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根源。”因此,提高投资效率是实现我市经济可持续增长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同时,抑制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降低投资比例,才能为消费比例的提高创造空间,从而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