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应对措施思索

时间:2022-03-17 04:58:00

高校财务风险应对措施思索

一、高校投资体制及财务风险特点分析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2007年8月14日在《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和下半年政策建议》中指出:“高校财务风险逐步显现,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5年底,高校贷款余额达2001亿元”。在2007年7月初,全国政协也报告称全国高校负债总额达2500亿元,且有扩大趋势。部分高校难以偿还银行巨额债务而倍感压力,个别高校由于债务问题已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行。

(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我国政府在上个世纪就确定要达到4%的目标,但即使是这个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投入水平我国也从未实现过。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0—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L例分别为2.87%,3.19%,3.41%,3.28%、2.79%、2.82%、3.01%、3.32%。

(二)负债具有普遍性且规模巨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oo6~-: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2000~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有调查认为,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乙到250o亿元。高校负债不是某一个地区或省份所特有,而是全国各个地区都出现了高校负债过重的情况;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类型或某一个级别的高校,而是各个类型的高校都存在负债现象;部分高校负债规模巨大,超过其偿债能力,有的甚至资不抵债。由于负债高校范围广以及单个院校负债规模大,因此全国高校的负债规模加总起来就很大。

(三)融资方式单一且操作性较差面对高校的巨额债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高校开始在融资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的债务问题。一是采用“三•三”制方式解决高校的巨额债务。即:三分之一由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解决,三分之一由社会筹资解决,三分之一由学校自行解决。由于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这一公共产品属性的认识不足,再加上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级政府要花钱项目太多,也限于社会对投资、捐资教育的认识不足、税收鼓励政策不到位和实际运作的复杂性,加上学费标准制定与收取是一项政策性强且十分敏感的问题,使得这一融资方式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在实施中受到诸多限制,效果不甚明显。二是以“土地置换方式”解决高校的巨额债务。即拥有老校区的高校将老校区土地出售或转让以筹集还债资金。很多省市兴建大学城,将各个高校集中迁移到城市的边缘或郊区,这当然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和节约两校区或多校区办学的成本,但高校用地属国有划拨的教育用地,要转让或改为商业用地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况且这种方式只适用于拥有处于城市中心并具有商业价值老校区的高校,不具有普遍性。

二、高校财务风险化解对策

总理在2008年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就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以及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尤其是有关教育发展的保障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在教育投人上要强调政府的责任,资金来源要多样化。教育是崇高的公益事业,发展教育是政府的职责。加大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维护教育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一)加大财政拨款力度这是化解高校财务风险的根本。加:赶财政拨款力度,就是要落实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拨款占同期GDP4%的目标。因为在现行体制下,国家的投入仍然是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支撑。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投入规模和教育实力的重要标志。所以,进一步强化政府投入责任是保障国家举办学校经费的稳定来源与增长的措施。

(1)完善高等教育的法律体系,努力提高政府对高校的财政预算拨款比例。通过法律形式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上的责任和职责,规范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管理、使用和监管。各级政府要依照法律规定,确保教育财政拨款预算和决算都要达到法定增长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教育支出列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费f生收入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尽快实现教育经费占GDP~L例4%的目标,以体现教育经费投入中政府的主体责任。

(2)以“公平”和“绩效”为导向,改进财政拨款制度。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应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将财政拨款分为两部分。一是按照不同类型和地区高校的生均成本、成本分摊比例和学生人数,进行基本的运行经费拨款,以体现“公平”的原则并保证一个高校的基本运行;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按照特色建设、内涵建设,结合绩效评估的结果进行专项经费拨款,以体现“绩效”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果。

(3)出台不同高校办学成本核算标准,确定财政拨款依据。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要以生均成本、成本分担比例为标准,前提是政府要尽快出台不同高校的办学成本核算标准,从而有利于核定财政拨款标准,提高财政拨款效益,以体现“透明”和“有效”的原则,保证政府财政拨款有章可循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4)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提供真实生均教育成本信息。要出台不同高校的办学成本核算标准,关键是要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前提是要建立和健全适合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制度,提供真实的生均教育成本这一会计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高校教育的“产品”——学生的教育成本核算。具体而言:以大类确定“教育成本对象”,可分为二级学院(系)——专业——年级等,体现成本核算的“受益原则”和培养成本负担的“公平”原则;以主要支出项目确定“教育成本项目”,可按照“四项经费”设置“教育成本项目”,对接教育部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并简化核算程序;以教学年度确定“教育成本计算期”,可对接按照“年级”确定的“教育成本对象”并符合教育过程;以“权责发生制”确定“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由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巨大和受益期限的长期性与“教育成本对象”受教育期限的短期性,带来了教育成本支出与受益对象、受益期限的不一致性。所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采用“权责发生制”更为科学合理。

(二)拓宽投资渠道这是化解高校财务风险的有益补充。在目前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占GDPI:I~例未达到4%的情况下,拓宽投资渠道并增加资金供应总量,既是化解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的有益举措,也是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比较高的国家的普遍做法。因为,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到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上来,是高校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凝练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1)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捐资教育。为调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的积极性,政府也可以利用国家税收调控政策及精神鼓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捐资教育,特别是激励企业家投资、捐资教育,可以起到“多赢”的效果。一是扩大了教育资源总量,可化解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二是建立了高校和企业的联系纽带,丰富了教育资源的供给,包括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提供产学研合作平台等;三是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学校通过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物的冠名,以企业名称或企业家的名字设立奖学金等方式,让捐款人名利双收并增加广告效应;四是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实训,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找到了就业的方向,而企业通过对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的观察和了解,招聘到了合适的人才,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2)建立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和补偿制度,扩大高校收费自主权。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高等教育管理条例,确定高校成本核算的范围和标准,通过向社会公布各个层次和各个类别高等教育的平均成本、各类学校的资金运营情况,指导高校确定比较合理的学费水平。高校可以根据其所提供服务的资源稀缺性、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以及学校的运行成本,并考虑市场中的竞争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能力的可能性,合理确定学费水平。制定新的收费模式,打破按年度、按固定标准的收费制度,允许学生之间、课程之间不同的收费负担,学生可以拥有学费负担轻重的选择权。灵活的收费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对教育成本的补偿,实现高校收费自主权。

(3)发行高等教育债券,促使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发行具有准国债性质的高等教育债券,既可以在不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负担的情况下,弥补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短缺,化解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又可以为投资者增加新的、风险较小的投资渠道。当然,发行高校教育债券是有条件的,投资者要以该高校的信誉和偿还能力做担保。在大众化教育条件下,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招生制度和收费制度的改革,这必然引起高校之间高质量生源的激烈竞争,而数量充足的高质量生源将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以,一个高校要发行高等教育债券,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由发行高等教育债券要偿还本息这一外在压力转化为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的内在动力。

(4)发行教育福利,提高全社会对教育关注度。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和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可以持续、反复地筹措社会闲散资金并能给消费者带来改变命运的机会。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其资金运用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教育事业。

从我国来看,经国务院批准的在全国发行的运作规范的有中国福利和体育,对推动我国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根据我国市场的现状,发行教育福利筹集社会资金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时机已成熟。因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居民储蓄存款稳中上升,有发掘我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也由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天生就适合于通过形式融资,所以,完全可以利用市场的卓越融资功能,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化解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扶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