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机制研究

时间:2022-04-19 04:33:18

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机制研究

摘要:话语转换是时代变化的要求,也是对社会需要的回应。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是基于党自身所处的内外部因素而做出的积极性调适,这是体现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中作风建设的话语转换路径为新时期作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话语转换可资借鉴的经验,深入把握作风建设话语转换的动力因素和现实价值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和推动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话语转换

党的作风建设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渊源和传统文化渊源,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作风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话语转化为显著标志,作风建设的话语转换深刻反映着思想的承袭与创新。话语转化与思想演变是亦步亦趋的,维特根斯坦认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我们不能思我们不能思的东西;因此也不能说我们不能思的东西。”〔1〕话语究其本质是语言和思想的结合体,话语不仅是思想的表达介质,同样也是思想本身,体现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话语的转换与思想的发展具有统一性,话语转换机制的研究与思想的与时俱进具有密切关系。积极探究党的作风建设话语转换的机制,对于当前构建群众路线教育长效机制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

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经历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中国化的过程,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话语不断本土化的过程。

(一)党的作风建设话语转换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建的重要内容,时代的变迁推动着作风建设思想话语的变迁与转换。

1.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是党员和党的形象展现与观念的传递,是党的成员、组织和干部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表达形式,从结构上讲,包括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作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九十多年历程中,作风建设理论在继承的前提下与时俱进,话语转换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理论的演进。作风建设的关键是思想作风的建设,思想作风的价值呈现表现在理论的实现,理论建构作为一种应然应当对作风建设的现状和规律倾注更多的关照,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是规律发挥作用的场所,话语转换的视角为作风建设的良序推进提供了实然基础上合规律性的切入点。

2.作风建设的话语转换

当前对话语一词的概念界定,目前学界并无定论,在此不对话语的多学科界定进行赘述。简言之,话语作为语言的实践形式,在特定语境中基于一定语言规则和规制条件表达出来的符号系统,其使人处于主体地位来描述、沟通和建构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2〕。话语理论将人置于主体位置,这对于从作风建设主体角度探究理论建构和价值认同具有重要的启示,便于将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的和归宿真正统一起来。话语一方面受到社会结构的限制和影响,另一方面话语具有建构性,可以对社会结构施加影响和发挥作用。同时话语是解释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语言和思想的结合体。正是话语所具有的建构性和能动性决定了话语在理论实现中的价值。西方社会科学领域自福柯以降,话语作为一种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话语理论在中国的渐次接受,这一重要分析思想为我们分析现实形势与党的作风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透过话语转换的视角深入探讨和创新作风建设的新机制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历程

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作风建设思想与实践的演进来看,作风建设的话语在沿袭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特色。作风建设的精神实质在不同历史时期一脉相承,皆以思想作风建设为首位和关键,始终贯以先进性建设并以思想政治教育对党风的塑造来促进社会风气良性发展。与此同时,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在内容和形式上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推进态势和建设格局也是各有侧重,话语转换的脉络客观深刻地展现了作风建设的时代特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在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党的作风建设首先与军事斗争存在紧密的关系,井冈山斗争时期处于初步探索和感性认识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引导下,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正式提出了从思想上作风上建党,将红军与党内存在的教育问题提升到战略地位,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或战胜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良作风,从而建立起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和无产阶级政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革命时期的鲜明体现。在思想作风方面,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旗帜鲜明地反对教条主义,认为“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3〕,以及对主观主义的整肃,为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下的重新阐释也体现了作风建设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在学习作风方面,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4〕,并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5〕;在领导作风方面,基于革命战争的需要,通过“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来最大限度地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在生活作风方面,强调“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从思想教育方面打造革命的党、革命的队伍。这些方面全方位反映了革命时期作风建设的“革命性”,这是革命实践的需要也是党的历史自觉性的表现。到时期的系统性建设和中共七大“三大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标志着作风建设理论的成熟,深刻体现着作风建设话语的“革命性”。

2.新中国建立前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

在革命即将胜利,面临建立新政权之际,审时度势提出“两个务必”,要在进京赶考时考个好成绩。这是作风建设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为执政能力建设做思想准备。“赶考论”以及在建国初期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实现第二次结合”,体现着自信和忧患意识并存。这一时期作风建设的话语向执政能力方面转换,这是一种前瞻性的观念培养,也是预见性的作风建设的过渡。

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长期以来“左”倾错误对作风建设的严重摧残,邓小平在高度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的同时认为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他指出:“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6〕并进一步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7〕“存亡论”的话语转换深刻体现着作风建设废弛所带来的深刻危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同志认为,“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作风不正,形象好不了,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8〕。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并开展“三讲”运动。“形象论”的话语呈现,表明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显著成果的前提下,如何对党自身进行调试以适应经济体制转型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诉求,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新形势下同志针对党执政作风的隐患提出高度警惕“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种危险或多或少与作风建设存在一定的关系,精神懈怠关乎理想信念思想建设,能力不足关乎领导作风,脱离群众关乎工作作风,消极腐败关乎生活作风和廉政建设。站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高度,提出要大力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新作风。以史为鉴,防患于未然,“危险论”话语转换体现了基于国情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和自省。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面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同样面临着对“中国道路”的挑战和检验。习指出“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9〕。当前党所领导的事业不仅有“危险论”的存在,更有“成败论”的考验。甚至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10〕,进而开展了广泛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集中解决“四风”问题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11〕新时期作风建设话语的转换深刻反映了形势倒逼的紧迫性和党自身自我净化、完善、革新和提高的自觉性,同时话语的大众化、生活化也促进了作风建设的积极调适。作风建设的永恒性体现在先进性建设的接续性上,而作风建设的时代性则体现在现实任务的阶段性上,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也推动着作风建设的话语转换,“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结合时代条件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12〕。作风建设话语转换是对社会需求和现实任务的回应,是中心任务引导下的阶段体现和作风建设内涵的丰富。

二、党的作风建设思想话语转换的动力因素和现实意义

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存在多维动力因素,这是时展对党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积极调适和主动转型的内在本质,在多维因素推动下的作风建设话语转换,是时代变迁的体现和理论发展的标志,同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的动力因素

党的作风建设作为一种以党为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然要借助于语言来实现。语言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同时是教育的存在方式,毫无疑义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作风建设科学建构的必要条件。

1.实践发展的需要

党的作风建设不仅是培育党员干部优良作风思想观念的过程,还是一种作风建设主体认同、接受和内化的过程,必然要以话语作为媒介,实践发展基础上的作风建设思想的创新势必推动作风建设话语体系的演进。党的作风建设需要党员干部由潜移默化的不自觉地接受特定作风观念的影响转变到主动通过学习获得这种优良作风,这需要借助话语的与时俱进。尤其是随着实践发展的变化,党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时代和人民更加需要一个在作风建设上继往开来的党。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环境的变化是党的作风建设话语转换的外部因素,而党自身先进性的要求是党的作风建设话语转换的内在动因。

2.党的先进性要求

历史使命的肩负和历史责任的担当意味着党必须保持和发扬先进性,而党的先进性是党的作风建设思想话语转换的内在动力因素,也是话语转换的根本原因,实践发展的需要作为外在条件,其动力机制也是通过这种内因发挥作用。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13〕。加强作风建设是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同时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表明,保持党的与时俱进的品质需要党的作风建设的不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思想话语转换在作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决定了它成为这一推进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3.理论实现的需要

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实现是以话语作为教育载体的,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4〕无论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还是执政党,作风建设根本目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根本目的的完成进度就是作风建设理论实现的程度,体现着党的历史责任的担当和对民意诉求的回应。“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5〕把握作风建设的根本就是从党自身出发,将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主要领导人关于作风建设的思想渗透到全体党员之中。理论掌握群众需要话语作为中介,作风建设的理论掌握广大共产党员更需要科学系统理论化的话语。

(二)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的现实意义

党的作风建设思想话语转换有其必然性也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和执政党所处环境提出的作风建设的要求及其做出的反映,同时也要研究党的作风建设思想与话语表达之间的关系,这是话语转化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作风建设思想有效内化并合理外化的客观需要。

1.理论价值

作风建设思想话语转换有利于完善作风建设理论体系。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是作风建设理论与时俱进最为显著的表现。长期以来,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我们高度重视作风建设理论和教育形式的构建与完善,而对于作为作风建设主体的广大党员干部如何从个体角度认知作风问题缺乏关注。在教育活动中,单向性话语的实践很难收到切实的成效,党的作风建设应该是从两个维度着手,一个是理论建构维度,另一个是价值认知维度。作风建设的价值观念真正为认知主体所认同,作风建设理论才能真正体现出现实力量。因此话语转换不仅是实践发展的需要和党的先进性的要求,还是理论实现的需要。作风建设不仅有理论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先进性理念和优良传统的内化,话语转换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在作风建设理论建构主体和认知主体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也就是共同的话语场域。这对于完善作风建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

作风建设话语转换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作风建设实效性的提高。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是思想传递和价值表达的工具,话语作为语言和思想的结合体在理论的接续发展中成为一种界标式的思想标识,一方面延伸了语言的内涵,另一方面普及了思想的价值。话语转换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话语转换是党的作风建设发展调适的结果,关键是促进全体党员对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认同和内化。语言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表现方式,通过沟通、交流、表达等形式关联人的情感、思想、观念,话语联结起来形成精神世界,作风建设对党风的塑造和对民风的引导都要借助这一表达工具。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话语的转换,作风建设的切实推进其根本是共同话语体系下的共识建构和价值认同。

3.思维转变

由只重视理论建构向价值认知和理论建构同样重视转变,由只重视单向性作风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向教育实践和话语转换同样重视转变,不仅是对作风建设思想发展的反思,同时也是作风建设思维方式的转变。作风建设不是形式导向,而是目标导向和过程导向的结合,优良作风的真正树立和作风建设机制的有效运行才是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话语转换也推动着作风建设由重视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并重转变。

三、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机制探究

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话语转换机制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作风建设话语转换规律的揭示和运用,深刻把握话语转换的规律和经验,立足党情、国情、世情,秉承作风建设的核心要求和根本目的,积极探讨话语转换基础上的理论构建和价值认同机制。

(一)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人民性

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人民性,就是要真正把握作风建设的根本宗旨和核心要求,切实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并落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核心要求,这也是“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16〕的必然要求。作风建设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作风建设话语要坚持大众化的路径,话语的转换和表达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增进价值认同,同时健全群众利益诉求回应机制。一方面话语转换体现对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关照和回应,彰显作风建设的价值归宿;另一方面要坚持时代要求和民意诉求导向,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和人民在新时期的需求层次构建作风建设话语体系,进一步增强作风建设思想和话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实践性

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实践性和充分体现时代性是密切相关的,理论实现以实践为桥梁,作风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时代背景为依据,实践性的教育活动本身体现着时代性,二者不可分割。话语转换不仅是理论实现的动力因素,同时也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必经环节。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实践性就应当深入研究作风建设价值观念在党员群体中的认同机制,一方面要有精炼的作风建设语言,以便于主体接受和内化,避免话语的空洞化、复杂化以及囿于学术范围;另一方面从认同主体的思想层次和心理状态出发,用贴近生活的语言进行价值性宣传和表达,实现认同主体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实践的转变,最终达到思想和心理上的认同,实现价值内化和思想外化的统一。

(三)坚持党的作风建设话语与时俱进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党的作风建设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这就要求党的作风建设话语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创新话语方式,“要真正解决问题,就要有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有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有深挖根源、触动灵魂的态度”〔17〕。作风建设话语要贴近时代和生活,改变宣传文风,精炼教育内容,力戒官话套话和空洞无物的宣传话语,同时保障群众知情权,坚持作风建设透明化,民主生活会是一种鲜明的实践方式;另一方面要创新话语载体,应当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提高党的作风建设话语的吸引力和参与力。

作者:杨彬彬 杜保友 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英〕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5.

〔2〕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5.

〔3〕〔4〕〔5〕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109,115.

〔6〕〔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5,358.

〔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08.

〔9〕.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12.

〔10〕.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9.

〔11〕〔1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75,377.

〔12〕.在陕西调研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7.

〔1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1.

〔14〕〔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1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