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

时间:2022-06-14 09:52:35

启发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

摘要: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启发式教育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的实际应用。其具有目的引导性、灵活适应性、开放民主性和互动生成性的特征,并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社会矛盾的解决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启发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价值

启发式教育方法在启迪智慧、增强能力、提高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正是启发式教育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的实际应用。

一、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内涵

一般地认为“方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1]方法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根据对象的运动规律,从实践上和理论上掌握现实的形式,是改造的、实践的活动或认识的、理论的活动调节原则体系。方法的功能是服务于人的活动、协调人的活动的诸因素的关系。”[2]因此,方法的发现与提出必须遵循对象的规律,同时服务于人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而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启发式教育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践与运用,是在两者内在价值结合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也遵循启发式教育的规律;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征,也体现启发式教育的思想精髓。因此,所谓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对话交流、情境设置等手段与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问、激疑、导思,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思考、积极领悟,最终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与思想觉悟的方法。

二、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式教育方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方法,其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

1.目的引导性。所谓目的引导性,就是指用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积极地引导与启示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探究、思考,最终提高思想觉悟与认识能力的特点。目的引导性是目的性与引导性的统一。首先,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其表现为带有鲜明的目标指向或价值取向,是为解决特定的思想问题与现实问题而服务的。在现代社会,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作为传递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手段与工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其次,引导性与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相一致的。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因此,实施启发式教育方法就应该多用引导与激励的方式,而少用单纯的注入与压服的方式。此外,鲜明的目的性也可以体现出通过目的来引导的特点。

2.灵活适应性。灵活适应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适应受教育者特点及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的变化等实际情况,创设内涵丰富的教育情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启发式教育方法目的在于塑造和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受教育者完满的人格,其过程的基本规律体现教育过程的认知与非认知、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深刻体现。其与传统“注入式”和“灌输式”教育方法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如果教育学期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4]因此,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审视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态度的变化,帮助与引导受教育者真正地融入到教育活动当中去,积极主动地审察反思、体验感悟。

3.开放民主性。开放民主性是开放性与民主性的统一。开放性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各自的心灵对外在环境的开放。因此,它表征的是个体向外的倾向。民主性则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它表征的是特定关系范围内的个体内部之间的关系。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这种特征是由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与民主性特征所决定的。在全球化与市场化的背景下,人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差异性得到了增强,并强烈地要求有独立表达自己权利与意志的自由。这种特征也深刻地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主要表现为人们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完全意义上的“意见领袖”“专家权威”已不复存在,同时也没有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固定的方法,教育者的单方面说教与主导整个教育过程的做法也将被摒弃。

4.互动生成性。互动生成性是指通过教育情境的设置以及教育双方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受教育者得到启示、收获感悟,最终获得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教育者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其设问激疑、引导启发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针对性的,其作用在于不断地点拨和引导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教育的过程始终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问题、需要而选择启发的策略、方法。“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不是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5]因此,它需要教育双方都主动融入到教育过程当中去,体悟整个教育过程的价值与意义。换句话说,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运用智慧与技巧,不断地回应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选择恰当的教育策略、方式、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有所得的过程。

三、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现代价值

探究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遵循现代教育规律、符合现代教育对象特征的必然要求。其现代价值有:首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教育方法是否符合教育、社会以及学生的发展实际与规律是决定这种方法是否具有吸引力与科学性的关键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弊端凸显,表现为教育过程中教育双方地位不平等、教育内容与形式割裂、教育手段方式单一等特点。这极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相对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则尊重教育双方的主体间性,承认教育过程的非认知性因素,并将教育目的主导性与多样性,教育方法的统一性与丰富性,教育内容的确定性、逻辑系统性和非确定、随机生成性相结合。因此,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能够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调动教育双方的双向积极性,并能够将教育活动与人的现实生活相关联,从而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与发展是立足长远,势在必行之计。其次,更好地适应时代背景的新变化,促进社会矛盾的解决。当今时代全球化、市场化与信息化凸显。马克思曾明确地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时代巨变最终也会带来人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以及行为习惯全面而深刻地变化。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思想问题不断涌现。这一方面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另一方面则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帮助人们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诉诸于受教育者自身主体性的觉醒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其方式多样,既可以通过教育者的引导、环境的感化进行,也可以通过受教育者自由自觉地方式而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唤醒受教育者的内心自觉,让教育的外在性特征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性特征,即将教育内容自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良好品行,将教育外在的、强制性的手段转化为受教育自由自觉的手段,这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现实矛盾的解决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帮助。再次,全面提高素质和完善人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素质是人在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所具有的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和能力。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才能与品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发展的统一。其实质是指使人摆脱片面、压抑状态,从而自由、自主、自觉、和谐地发展,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生成。社会主义条件下全面发展的人,是把精神丰富、道德纯洁和体魄健全和谐地结合为一体的人,是创造性地从事思维和行动的人。[8]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9]而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认知、态度、情感、意志等因素的作用,充分融合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各自独特的作用,积极地促进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转变,最终培养出人格全面生成及人性完满丰富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曾检成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

[2]刘蔚华.方法学原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55.

[3]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4]腾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468.

[5]钟祖荣.启发式教学的特征及实施要领[J].中国教育学刊,1996(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

[8]卢之超.马克思主义大辞典[Z].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653-654.

[9]张文生,等.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月刊,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