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学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2-05-05 04:26:54

群体心理学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管理研究的热点,当前大学生群体已步入90后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单纯地使用直接教育手段开展,更多地需要结合新时代的传播媒介和教育手段才能真正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文章以群体心理学作为研究角度,针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结合两者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探索。

关键词:群体心理学;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群体心理学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群体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们群体心理的学科,群体指的是意识和行动上能够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个体总和,他们具有共同泛性的特质。人离不开群居,每个群体中的人们具有着本群体独特的气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见到某群体中的个人有着单独表现的行为,这种行为表现方式往往与别的群体内个体所区别,正是由于群体心理产生了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恰恰很好地反映了这个现象。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或个人活动的过程中,群体内部同质化、群体间异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方式的总和即群体心理的具体表现方式,它也是群体成员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所有思想、情绪、认知和反映。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并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与群体成员产生联系而形成群体心理。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它就会对整个群体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影响群成员的行为表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有的认为“教育者在预先设定好的教育计划、内容和方案下,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特别设定的环境氛围,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到引导式的教育,受教育者通过感受和体验这种潜藏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教育,将得到心灵之感化、情操之陶冶和哲理之启迪,进而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有的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相当重要,特别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效果相对固化的情况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一种的的确确存在于教育过程中,但有不能形成单独学科形式的,具有附着、渗透、隐含等多种特性的教育模式,其还具有不明显、不直接、不暴露的性质。”有的还认为“受教育者自身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综上所述,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多方面的隐性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的无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使学生在无意识教育的情况下获得教育者所预先设定好的教育信息的传递和内化,是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二者是辨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在共同的教育目的引导下,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群体心理学就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子,把握当前大学生群体心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将会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投入最小的力量,达到最大的产出和效果。文章主要针对当前大学生若干群体心理的特点,结合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分析如何利用群体心理学的去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典型群体心理现象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通过分析以下几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以获得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群众压力与从众

群众压力指群体利用群体内规则的压迫力所形成的一种对群体中所有成员均具有影响约束力的作用力,在现实生活中,若个人意见与群体大部分人群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会感到孤立无助,感觉个人与群体步伐达不到一致,因此,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导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不能独善其身,从而顺从群体大多数人的意见。群体压力的存在有其优势,那就是群体压力有利于群体内部团结,有助于防止分裂群体的行为出现,群体压力大、凝聚力更强的群体容易完成更具难度的群体任务,这样大部分成员在群体中能够获得较大的归属感。但群众压力的存在更容易抹杀掉群体中的个性元素,使群体中的创新元素不能得到发挥。从众心理也就是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所产生的行为和心理上的双重表现,由于群体压力的作用,个体往往把自己的个性元素去掉,不自觉地服从群体内在的规则和准则,这种从众心理有利于完成集体任务,也有利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指群体内部人员通过互动提高群体行为效率的作用。社会助讲是社会心理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群体中人们竞争和被评价意识,从而增强群体的内在的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群体中个人行为效率的提高将会促进整个群体效率的提高,群体中个人的潜能将得到更好地的发挥,积极性得到彻底的解放,最终能够有更多极具效率的、更有心意的问题解决方法出来。反之,如果这种社会助长作用过度影响群体内部,会使人们产生过度焦虑、精神不集中等不良反应,导致群体行为效率的下降。根据这种情况,教育者应不断更新教育手段,不能过多使用粗暴简单的教育方法,应该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学校日常的各类问题活动中加入能激发受教育者的个人潜能,调动受教育者竞争意识的元素。社会惰化指的是群体人员完成任务时,个人往往会出现不愿意过多服务努力的情况,最终个人努力明显下降的情况。出现社会惰化,主要是由于群体中个人的竞争意识下降,受意识指挥的行动力也相应地下降了,社会惰化在群体完成共同任务的时候是需要避免的,教育者社会惰化现象的出现,因此,教育者应该对受教育者进行任务分工和单独测评,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三)模仿与暗示

模仿是有意识的、主动的,个人在模仿他人的过程中并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模仿者通过模仿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被模仿者相似的现象。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日常表现特别出众的人往往会成为其他人的模仿,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注重榜样的力量,树立标杆辐射身边的意识,其他受教育者在日常与榜样互动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跟被模仿者一样的成绩,就会对其身上的种种特质进行模仿,以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暗示指人们利用间接的方法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达到正常交往所能达到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暗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暗示教育更多应用于其中,暗示可以使受教育人群始终保持较为愉悦、轻松的一种状态接受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受教育者无意识地接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三、利用群体心理理论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从群体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提出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对策思考。

(一)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的是在群体规范的基础上,将群体三观凝聚在一起的内在作用力,在群体成员情感、价值取向和行为方面均一致的情况下,群体的凝聚力是最强的。群体成员在互动中的凝聚力如何,将直接影响群体任务的完成任务的效率。群体凝聚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在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群体内部人员之间的联系就会受到更多的阻碍,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变得相对紧张,缺乏足够的凝聚力。比如群体目标的设定就会影响群体凝聚力的高低,目标明确的群体凝聚力相对高,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群体利用团队活动去增强凝聚力,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对于群体凝聚力的提升,教育者在设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时应当考虑群体凝聚力如何提升的问题,科学设定好群体教育目标,做到各个阶段的目标规划,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增加成员互相之间的了解,增强整个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指群体内部人员行为的统一标准,这些标准为群体成员所共同认同,每个成员都需要遵守。这次规则的存在群体才有了群体所独特的气质和特性,群体在规则的约束和规范下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一致。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群体的规范也是需要相应配套的,群体规范是属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但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群体规范作为重要参考标的,不能跨越这个底线,一切跨越底线而做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冲突,最终影响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筑,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三)群体心理现象

群体心理现象包括群体压力与从众、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暗示与模仿等,必然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在群体中的具备相当能力的活跃分子应被挑选充当“领袖”角色,这些“领袖”的存在会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加以正确引导,指明群体成员的行动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群体内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将有利于群体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多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类活动,调动群体成员的积极性,挖掘社会助长作用,防止社会惰化情况出现。教育者通过各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员必然在无意识情况下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群体中竞争与合作的氛围会避免群体中的惰化现象的出现。再次,树立典范,利用榜样的力量做好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榜样典型人物的宣传,群体成员通过阅读和品位榜样典型的优秀品质,相继就会通过这些无形的教育去对榜样进行模仿,比如通过构建优秀的班级文化、学风环境等,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群体成员无形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影响,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作者:李俊衡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祥林,谢守成.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1.

[2]肖旭.社会心理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39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