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探讨

时间:2022-04-01 02:53: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探讨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极为重要的出发点,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极力追求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各方面因素对教育本身吸引力的影响,有助于更好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等院校具体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推动高等院校不断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会对高校的最终教育成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研究就显得日渐紧迫起来。

一、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自然界中任何两件物质之间都会产生吸引力,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在管理心理学中,吸引力是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当人们对组织目标或可能得到的东西有相当的兴趣和爱好时,这些东西就会形成对人们的吸引力。这种力量一旦形成就会吸引人们不断地向目标靠近。而这里的吸引力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注意力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主要在于能激发和调动高校学生去接受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思想政治品德的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吸引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吸引力

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行动的最根本的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必须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崇高的人格魅力、完善的智能结构以及言行一致性,才能对教育对象产生重要的吸引力。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始终坚持党指导的正确政治方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耀感,能对自己所执教的理论诚信、笃行、深思。个人魅力是指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所具有的吸引人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活动,它是通过教育者向教育对象传递相应的思想观念,以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的活动,是人格品德塑造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以教育形式为手段,兼以人格感染为辅助,并且教育形式的效力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育者的人格形象对其所宣讲的教育内容的印证、践行程度。完善的智能结构是指教育者个人的知识及能力的综合。知识的范畴除了要求教育者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里特征。这种心理特征一般表现为个人感觉的感受力、记忆力、思维灵敏度和具体的身体、语言的反应表达能力,还包括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言行一致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灌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自身具体工作生活中行为的相向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言行不一致性能产生比直接的思想灌输更直接和深刻的积极作用,反之相反的言行产生的消极作用会远远大于本来要灌输达到的效果,而且不可逆改。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社会总体要求与目标要求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教育内容,即是对社会要求和德育目标的接受,也就是从心理认知上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表现在教育对象对接受内容内化后的具体外汇,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体系内容、教育内容体系的遵守和价值体系的认同,也包括相同世界观的树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复杂的利益群体,多样化的思想追求,各形态的文化传入产生了多种思想观念和理论学说并存的状态,凸显了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内多层次、多趋向的复杂状况。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培养健全的人、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培养忠诚的爱国者、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些目标是渐次增强的关系,也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要确定的预定成效。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确定每一个教育对象的教育目标的预定层次,能有效节省教育成本投入,集中精力培养高层次的教育对象。与之相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根据不同的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低层次的教育内容应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要求,例如传统美德、社会功德、职业道德等;较高一些的教育内容应侧重“弘扬”社会主导要求及重要指导思想,如爱国主义、集团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最高层次的教育内容应为精神的“追求”层次,是先进的、崇高的,如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等。这些层次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是由低到高的发展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教育者为了把反映特定阶级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品质、行为、感悟而使用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的开展,离不开正确恰当的教育方法,每个成功的教育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教育工作需要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讲究教育行为的艺术化,运用高超的处事技巧、精深的讲解话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渗透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提高教育的最终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均是人,只有达到这两者的协调一致,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的不断提高,因此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必须从单向灌输教育转变为互动的交流学习,同时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洽结合,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能力,使用新科技,利用新环境,在新理论的帮助之下,解决高校学生的思想及心里困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活动,它的施行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直接对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产生影响。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定义,其主义因素有四个:(1)教育主体;(2)教育客体;(3)教育介体;(4)教育外体。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他们负责不同的功能,共同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作用。

(一)教育主体因素

教育主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育主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处于主要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表现为:对教育内容、教育情境的控制,对教育内容的灌输以及对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变化的引导的教育功能。因此,教育主体不仅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这是由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具体因素都是由教育者确定的,教育者的主体因素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另外,教育者的态度、理念、个人魅力、理论水平,以及教育的方法、艺术等,对教育对象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示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思想的坚守者。决定最基本和最精髓的理论的保存和传播,把握教育内容的取舍和变革,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需求,鉴别、收集、整理和选择复杂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将正确合适的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达到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个人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效果。如教育者的权威性、可信度、友善度以及预见性等。同时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的态度及方法也会影响教育效果,这是基于教育活动本身的互动性因素,两者本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因此,如果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育者主体因素的积极作用,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合理定位,确认适合的目标,结合实际,落实具体,改进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育客体因素

教育客体即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内容的结算者,是社会环境预期形成的相应教育成果。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既是教育者的学习和模仿的客体,同时他本身也是自我理解和体会思想政治理论的主体,他自觉内化教育者的传输内容,以自己的认知方式理解、选择并决定学习效果,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此只有教育对象同时具有这两种身份,才能有效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对象不同于其他活动中的客体对象,他是具有自我意思的客体,不是主体作用下直接和纯粹的反应和变化,而需要对象在主体作用下经过本身的思维执行之后才能达到主体所预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有主体性的客体对象。然而他的主体性当然不同于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及教育对象在各自的活动过程和信息交流过程中是不同的主体因素。教育者收集、整理、制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信息,完善并传导给教育对象。教育对象积极有效的选择、接受、处理教育信息。教育客体的基础条件影响和制约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作为一项双向互动教育活动中的客体因素,教育客体本身的条件和素质也极为重要。包括:教育对象的家庭环境、过去的受教育经历、社会的阅历水平、知识构架和道德素质,甚至是教育活动时的状态等。

(三)教育介体因素

教育介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内容及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施加作用与教育客体的具体因素。它连接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最基本因素,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发挥。教育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是基础理论和具体实际的最佳结合。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针对性地解答学生思想认识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成效。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保证和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者施教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过程。从接受者的角度看,新颖的题材、多样的方式、精巧的表达最能达到吸引教育者的效果,这需要在传统呆板的教育方式上大胆革新,积极变化。既需要高层面的政治宣传和权威思想教育,更需要适应新条件的互动学习、热点解析以及思想探讨。

(四)教育外体因素

教育外体及教育环境,是社会环境及提供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其他因素始终受到教育外体的影响。教育的社会环境是围绕教育活动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是社会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宏观环境体系。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等,是复杂的,同时也是开放变化的。教育的主客体都是环境的一部分,任何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进行的,是人的思想变化的客观影响因素。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就必须研究客观规律,把握环境中的各因素关系及对人思想产生作用的规律,这样才能促进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健康发展。

四、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路径

(一)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注重社会整体价值而忽视个人价值的观念,科学有效的树立新时期正确目标,是目前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创新教育内容,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

脱离社会实际的理论是无法达到切实的落实和传输,也无法让教育对象主动的接受和遵行。在当今不断变革的时代,贴合社会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指导才能对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指导和教育目的。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坚持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创造方法,满足教育对象发展需求的过程,能有效的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形式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和变革,做好理论的通俗化、针对性和生动性,把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浅显的讲述、传播出去。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坚持教育者的理论先进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提出了高于其他教育者的更高和更特殊的要求。教育者必须为教育对象提供具体教育内容以外的人的教育,这是教育者本身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内容外化的外在教育。

(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对象的自身觉醒和体会,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认识、实践能力,有助于教育对象更快速、深刻的领会教育内容。这需要教育活动给予教育对象更好的学习关系和主动性作用。

五、重视过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的消极作用

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之下,很多为了达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效果而盲目选择和改变的一些现象。例如,为了完成指标而大量发展党员,缺乏基础了解和深度培养;为了增加思想政治课程的听课率,教育者对各种社会现象偏向性的解读和暗示;随意加大对思想政治学习中先进者的奖励,包括隐性政策,使高校教育资源出现分配不公等现象。

六、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核心,是引导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力量来源,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和研究。我们要时刻注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努力克服消极作用,掌握思想教育的规律,不断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吸引作用。

作者:王振宇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彭建国,李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澍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张晓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J].长安学刊,2010(3).

[5]谢春妮,龙汉武.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不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

[6]徐圆媛,王净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构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